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今生只活得深情二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实秋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季淑是安徽省徽州绩溪县人。徽州大部分是山地,地瘠民贫,很多人以种茶为业,但是皖南的文风很盛,人才辈出。许多人外出谋生,其艰苦卓绝的性格大概和那山川的形势有关。季淑的祖父程公讳鹿鸣,字苹卿,早岁随经商的二伯父到了京师。下帷苦读,场屋连捷,后实授直隶省大名府知府,勤政爱民,不义之财一芥不取,致仕时囊橐以去者仅万民伞十余具而已。其原配逝时留下四女七子,长子讳佩铭字兰生即季淑之父,后再续娶又生二子,故程府人丁兴旺,为旅食京门一大家族。季淑之母吴氏,讳浣身,安徽歙县人,累世业茶,寄籍京师。季淑之父在京经营笔墨店程五峰斋,全家食指浩繁,生活所需皆取给于是,身为长子者为家庭生计而牺牲其读书仕进。季淑之母位居长嫂,俗云“长嫂比母”,于是操持家事艰苦备尝,而周旋于小姑小叔之间其含辛茹苦更不待言。科举废除之后,笔墨店之生意一落千丈,程五峰斋终于倒闭。季淑父只身走关外,不久殁于客中,时季淑尚在髫龄,年方九岁,幼年失怙打击终身。季淑同胞五人,大姐孟淑长季淑十一岁,出嫁丁氏,抗战期间在川尚曾晤及,二姐仲淑、兄道立、弟道宽则均于青春有为之年死于肺痨。与母氏始终相依为命者,唯季淑一人。

季淑的祖父,六十岁患瘫痪,半身不遂。而豪气未减,每天看报,看到贪污枉法之事,就拍桌大骂声震屋瓦。雅好美食,深信“七十非肉不饱”之义,但每逢朔望则又必定茹素为全家祈福,茹素则哽咽不能下咽,于是非嫌油少,即怪盐多。有一位叔父乘机进言:“何不请大嫂代表茹素,双方兼顾?”一方是“心到神知”之神,一方是非肉不饱的老者。从此我的岳母朔望代表茹素,直到祖父八十寿终而后已。叔父们常常宴客,宴客则请大嫂下厨,家里虽有厨师,佳肴仍需亲自料理,灶前伫立过久,足底生茧,以至老年不良于行。平素家里用餐,长幼有别,男女有别,媳妇孙女常常只能享受一些残羹剩炙。有一回一位叔父扫除房间,命季淑抱一石屏风至户外拂拭,那时她只有十岁光景,出门而踣,石屏风破碎,叔父大怒,虽未施夏楚,但苛责之余复命长跪。

季淑从小学而中学而国立北京女高师之师范本科,几乎在饔飧不继的情形之下靠她自己努力奋斗而不辍学,终于一九二一年六月毕业。从此她离开了那个大家庭,开始她的独立的生活。

季淑于女高师的师范本科毕业之后,立刻就得到一份职业。由于她的女红特佳,长于刺绣,她的一位同学欧淑贞女士任女子职业学校校长,约她去担任教师。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她的。

我们认识的经过是由于她的同学好友黄淑贞(湘翘)女士的介绍,“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淑贞的父亲黄运兴先生和我父亲是金兰之交,他是湖南沅陵人,同在京师警察厅服务,为人公正率直而有见识,我父亲最敬重他。我当初之投考清华学校也是由于这位父执之极力怂恿。其夫人亦是健者,勤俭耐劳,迥异庸流。淑贞在女高师体育系,和季淑交称莫逆,我不知道她怎么想起把她的好友介绍给我。她没有直接把季淑介绍给我。她是浼她母亲(父已去世)到我家正式提亲做媒的。我在周末回家时在父亲书房桌上信斗里发现一张红纸条,上面恭楷写着“程季淑,安徽绩溪人,年二十岁,一九○一年二月十七日寅时生”。我的心一动。过些日我去问我大姐,她告诉我是有这么一回事,并且她说已陪母亲到过黄家去相亲,看见了程小姐。大姐很亲切地告诉我说:“我看她人挺好,蛮斯文的,双眼皮大眼睛,身材不高,腰身很细,好一头乌发,绾成一个髻堆在脑后,一个大篷覆着前额,我怕那篷下面遮掩着疤痕什么的,特地搭讪着走过去,一面说着‘你的头发梳得真好’,一面掀起那发篷看看。”我赶快问:“有什么没有?”她说:“什么也没有。”我们哈哈大笑。

事后想想,这事不对,终身大事须要自作主张。我的两个姐姐和大哥都是凭了媒妁之言和家长的决定而结婚的。这时候是“五四运动”后两年,新的思想打动了所有的青年。我想了又想,决定自己直接写信给程小姐问她愿否和我做个朋友。信由专差送到女高师,没有回音,我也就断了这个念头。过了很久,时届冬季,我忽然接到一封匿名的英文信,告诉我“不要灰心,程小姐现在女子职业学校教书,可以打电话去直接联络……”等语。朋友的好意真是可感。我遵照指示大胆地拨了一个电话给一位素未谋面的小姐。P6-8

书评(媒体评论)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不要你风生虎啸,我愿你老来无事饱加餐。

—— 梁实秋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朱光潜《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

情爱,算是人间最浓烈的感觉了,若能存心如清茶、如素帕,那么不论得失,情意也不至于完全失去,自然也不会反目成仇了,转爱成恨了。他只是一一天真地面对世界,而能“事来时不惑,事去时不留”。

——林清玄

目录

梁实秋先生的话

PART 01 今生只活得深情二字

 槐园梦忆

 她仍然活在我心中

PART 02 世间种种都是深情

 想我的母亲

 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是神圣的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最是师恩难忘

 怀念胡适先生

 人品、才学都令人钦佩

 酒中八仙——记青岛旧游

 放浪形骸之乐

 忆冰心

 胸襟高超,感觉敏锐,性情细腻

 忆沈从文

 有修养,很孤僻,特立独行

 忆老舍

 老舍的才华是多方面的,而且有个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叶公超二三事

 爱书成癖,嗜读新诗

 徐志摩的诗与文

 文学作品要经过时间淘汰,才能显露其真正的价值

 忆周作人先生

 一位高雅的与世无争的读书人

 记张自忠将军

 自奉俭朴的人方能成大事,讷涩寡言笑的人方能立大功

PART 03 永不忘却的纪念

 心胸开阔,了无执着,所以能享受生活

 悼念夏济安先生

 一个人难得在“才、学、品”三方面都出色

 悼朱湘先生

 他的志行高洁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悼念道藩先生

 明辨是非,坚忍不拔

 记卢冀野

 一副邋遢相,但有才气,生性诙谐,一肚皮笑话

 悼念陈通伯先生

 不轻发言,言必有中

附录

 余情能寄

 梁实秋给韩菁清的情书

 凡是真正的纯洁的爱,绝大多数是一见倾心的

 我的父亲梁实秋 梁文茜

 我的父亲梁实秋 梁文蔷

 我的父亲梁实秋 梁文骐

序言

梁实秋先生的话

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有闲阶级如能普及于全人类,那便不复是罪恶。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我们并不向往六朝人那样萧然若神仙的样子,我们却企盼人人都能有闲去发展他的智慧与才能。

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

我看世间一切有情,是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法则,是有遗传嬗递的迹象,人恐怕也不是例外,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如是而已。

人世间的声音太多了,虫啾、蛙鸣、蝉噪、鸟啭、风吹落叶、雨打芭蕉,这一切自然的声音都是可以容忍的,唯独从人的喉咙里发出来的音波和人手操作的机械发出来的声响,往往令人不耐。

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快乐?

醒来听见鸟啭,一天都是快活的。走到街上,看见草上的露珠还没有千,砖缝里被蚯蚓倒出一堆一堆的沙土,男的女的担着新鲜肥美的菜蔬走进城来,马路上有戴草帽的老朽的女清道夫,还有无数的青年男女穿着熨平的布衣精神抖擞地携带着“便当”骑着脚踏车去上班一这时候我衷心充满了喜悦!这是一个活的世界,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这是生活!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儿波澜似的。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凡我有一刻寂寞时,我要好好的享受它。

人的身与心应该都保持清洁,而且并行不悖。

旧的东西之可留恋的地方固然很多,人生之应该日新又新的地方亦复不少。

退休不一定要远离尘嚣,遁迹山林,也无须隐藏人海,杜门谢客——一个人真正地退休之后,门前自然车马稀。

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也不能有洁癖,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杲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地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

常听人说烦恼即菩提,我们凡人遇到烦恼只是深感烦恼,不见菩提。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痛苦之谓。没有苦痛便是幸福。再进一步看,没有苦痛在先,便没有幸福在后。

好的习惯千头万绪,“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身陷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一个人在学问上果能感觉到趣味,有时真会像是着了魔一般,真能废寝忘食,真能不知老之将至,苦苦钻研,锲而不舍,在学问上焉能不有收获?

我常幻想着“风雨故人来”的境界,在风飒飒雨霏霏的时候,心情枯寂百无聊赖,忽然有客款扉,把握言欢,莫逆于心。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不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内容推荐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不要你风生虎啸,我愿你老来无事饱加餐。

《今生只活得深情二字》是梁实秋先生以“情感”为主题的散文集。收录其对爱情的怀念、对故人的感念和对亡友的悼念的文章共三卷。爱情卷《槐园梦忆》讲述梁实秋与妻子程季淑从相识到死别将近五十年相知相守的点点滴滴,语言平实朴素,读来却感人至深;感念、悼念两卷是对师友亲朋的深切缅怀,如粱实秋所说: “朋友们的恩惠在我们的心匕是永不泯灭的,以后纵然有机会能够报答一二,也不能磨灭我们心上的刻痕。”

像梁秋实先生一样,不管外物他人如何,始终有一颗千寻之心,仍含笑一腔温暖如初。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好好感受,感受万物所带给我们的一切;好好去爱,去爱身边美好的东西,不负此心,不负此生。

编辑推荐

《今生只活得深情二字》是从梁实秋的文集《雅舍随笔》《雅舍忆旧》《雅舍杂文》《雅舍谈吃》《雅舍遗珠》《雅舍小品》《梁实秋自选集》等书中精选“情感”主题(亲情、有情、爱情、乡情)的文章辑录而成。梁实秋的《送行》一文中“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雨,我都去接你”是微博、朋友圈转发最高的句子,其中所体现的对友人的深情,让无数读者为之感动。本书从“情感”入手,切入前人所未切入的角度,另辟蹊径,精选梁实秋最合适的文章,从众多版本中做到独树一帜,相信会得到市场的良好反映。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8: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