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田尊司著的《人际过敏症(曾经良好的关系为什么突然改变)》不仅参考了前人累积的研究成果,还融入全新的观点和发现,希望能更加切中现代社会中蔓延的人际过敏症的病理本质。如果本书所提出的观点或对策能为希望克服这种病症的人指明道路,那就令我再高兴不过了。
| 书名 | 人际过敏症(曾经良好的关系为什么突然改变) |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 作者 | (日)冈田尊司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冈田尊司著的《人际过敏症(曾经良好的关系为什么突然改变)》不仅参考了前人累积的研究成果,还融入全新的观点和发现,希望能更加切中现代社会中蔓延的人际过敏症的病理本质。如果本书所提出的观点或对策能为希望克服这种病症的人指明道路,那就令我再高兴不过了。 内容推荐 人际过敏症不仅让不相关的人们彼此关系难处,甚至成为了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绊脚石。生而为人却又对人有所抗拒,正是受人际过敏症所困扰的人们痛苦与不幸的根本原因。但人是无法独自生活的,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克服人际过敏融入人群。冈田尊司著的《人际过敏症(曾经良好的关系为什么突然改变)》在人际过敏症与由免疫系统所导致的过敏反应间建立映射,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入了全新的观点与发现,旨在解释人际过敏症的基本症状、作用机制、内在根源和克服方法,引导读者摆脱过度的异物认知,重塑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目录 前言 第1章 人际过敏症的基本症状 1.1 对异物的抗拒反应 1.2 症状的表现形式 1.3 各种病名的来源 第2章 前人的研究对象 2.1 人性本恶 2.2 忌妒和不公平感引发的恶意 2.3 投射与被害妄想 2.4 阴性转移和逆转移 2.5 父亲:“最初的异物” 2.6 “死亡本能”和攻击冲动 2.7 受挫折的爱 2.8 不如所愿就是“恶” 2.9 自恋的病理 2.10 依恋障碍和人际过敏 2.11 压力与心理创伤理论 2.12 用生理学来理解厌恶感 2.13 厌恶感的二次学习 第3章 人际过敏症的发生机制 3.1 人际过敏症的研究方法 3.2 心理免疫的机制 3.3 为什么会成为异物? 3.4 人际过敏症的防洪堤 3.5 溃决和负面连锁 3.6 与发展障碍的关系 第4章 “依恋障碍”的核心 4.1 依恋关系的发现与实证 4.2 对人际过敏的影响 第5章 克服人际过敏症 5.1 不断增多的人际过敏 5.2 根本原因是过度的异物认知 5.3 改变过度的异物认知 5.4 防止过度扩大 5.5 掌握关键的两种力量 5.6 激活抑制人际过敏的机制 5.7 人会变 结语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1.2 症状的表现形式 当我们思考人际过敏症的一连串症状时,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区分原因和结果,对异物产生抗拒作用的过敏症状是过敏症的结果,将不需要拒绝的东西认定为异物是导致过敏的原因。前者是由于人际过敏症产生的情感或行为问题,而后者则是导致情感或行为问题的根源所在:对他人的理解,也就是认知层面的问题。 一旦出现人际过敏症,不愉快的情感或厌恶感就会纷至沓来,争执和冲突频繁发生,为掩盖这种不快而饮酒或沉迷于其他活动的情况也随之增加,甚至成瘾。上瘾的症状会造成很大伤害,容易使人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上瘾行为上。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当事人此番行为的根源在于认知(理解方式)的问题。将不必要排斥的人视作应该排除的异物,这才是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所在。 首先,让我们从表面的感情和行为着手,回溯最根本的认识问题。 1.2.1 症状一:在人际关系中容易受伤 患有人际过敏症的人,在人际关系上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受到伤害,或是往往会过度小心。大多数情况下,在心里总有种与他人格格不入的感觉,就算是对身边时常接触的人也是如此,无法产生发自内心的信赖或是亲近。 如果是重度的人际过敏症患者,容易出现排斥接触、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情况。然而,就算是这样的人,当遇到需要依赖外界支持的时候,也会想要接近他人。但是,一旦人际距离缩短,非但不会增加对他人的信赖,反而会使情绪或关系变得不稳定。 即使是他人细小的言辞或举止,都会被患者解读成自己被否定而倍感受伤。对诸如父母、恋人、配偶或子女这些本来不需要防备的人也会变得敏感万分,时刻刺探自己是否受到冷落或者有没有被讨厌。只要认为有一丁点的征兆,就会感到倍受伤害,还容易对对方持不信任或否定的态度,进而表现在言行举止上。 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如果对他人视而不见,总有一天对方也会把你当空气转身离去。原本对你有好感或有兴趣的人,如果只得到满脸的戒备,也会不再亲近而转身离去。 由于这种令人难以接近的态度,人际过敏症患者总是孤独的。为了免受伤害,他们总是过分警备地紧闭内心,结果一手造成了自己被排挤的情况。 1.2.2 症状二:被负面情绪所困 另一个症状就是当安心感或平稳的情绪受损时,容易增添负面情绪。刚开始是越来越多地感到不安、难过或是焦虑,接着被愤怒和怨恨的负面情绪所困,甚至会爆发出来。有时,这种负面情绪还是针对自身的,表现为失去自信,犹豫后悔,过度责怪自己。又或者,觉得无论做什么都嫌麻烦,有心无力,最后自暴自弃。 这种状况在过去大多被认为是“抑郁”,但其实只有少部分人是真正的抑郁,大部分是适应障碍或负面认知所导致的慢性情绪失调。用抑郁症的治疗手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往往收效甚微。然而,从人际过敏的观点出发,将这些状况理解为人际过敏问题进行干预治疗,最终得到改善的案例却不在少数。(P4-7) 序言 人无法独自生活。然而,这不过是事实的一部分而已。 总有些人令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原谅、无法接受,还招人反感,恐怕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吧!有时,那人还曾经是你非常信赖和重视的人。彼此曾把对方看成是最佳搭档,但一时的热情冷却过后,却最终变成让人厌恶和反感的关系,这样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 一旦心里开始有所抗拒,形势就难以逆转。一旦厌恶或者憎恨的感觉在内心深处萌发,再想要根除就会困难至极。而且,抗拒感一旦超过极限,那么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接受对方。只要接近对方,就会倍感痛苦。心理上的抗拒甚至会触及生理层面,光是看到对方的样子,听到对方的声音,身体就会僵硬,浑身起鸡皮疙瘩,感觉不舒服,连肠胃都会难受起来。 这种情况跟我们称之为过敏的身体排斥反应非常类似。那种引起过敏的物质,我们称之为过敏原。一旦产生过敏,只要过敏原不消除,身体的不适症状就会一直存在。一些人以为忍一下就好了,但是一直忍下去情况不但不会变好,反而会越来越糟,最后连日常生活都无法继续。 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本来彼此依赖和相互支持的人身上。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活下来,但当对他人产生拒绝反应时,生活就会陷入各种麻烦之中。 比如,所谓“刺猬的两难”的人际纠葛。人无法不依赖他人而生活。但是,离对方的距离越近,就越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拒反应。从焦虑和不满开始,然后发展成责难、攻击、说坏话、捉弄、欺凌、吵架,甚至动粗。各种摩擦和冲突导致的结果是既害了对方,也伤了自己。 不要误以为刺猬竖起身上的刺就是为了对抗外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在拒绝他人的时候就像是竖起刺的刺猬一样,就连身边的朋友都会遭殃。而被刺痛的朋友在愤怒之余,为了保护自己也会竖起刺来。这被称为攻击行为,是因为当事人甚至没有察觉到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发起了攻击。 或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不久前还很亲密,甚至萌生爱意的人,因为一点小事而闹得不愉快,转而无法原谅对方。这种抗拒反应的开关一旦开启,每次接近这个人,就会感到厌恶和愤怒,就像被触到痛处一样,别无选择,只有忍耐或远离对方。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起初相处不错的上司和同事,逐渐有了摩擦,最后反目成仇。恋人或夫妻关系变差,最终难以忍受对方。比起与人为伴,倒不如一个人来得轻松快活。无法从心底相信他人,进而难以与人交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大多起源于此。 这种对于他人过度的异物认知和心理抗拒,我称之为“人际过敏症”。 无论是想与他人和谐相处适应社会生活,还是希望和同伴之间保持关系稳定,又或是想拥有安心幸福的美满人生,人际过敏症都会是很大的障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鲜少有人提及人际过敏症,更别说进行与此相关的系统性研究了。 随着对身体过敏反应的研究与日俱增,我们已经解开了其中的很多奥秘。相比之下,心理过敏症的研究无论在质或量上都相当欠缺。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讨厌对方的原因归于他人,这种观点束缚了相关研究的展开。但是,如果从人际过敏症的角度来看,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根据我27年的临床经验,容易产生人际过敏症的人,对任何人都同样容易发生过敏。换言之,无论对象换作谁,公司换过多少家,都会发生同样的情况。即便周围的人再怎么变化也都没有用。真正应该改善的是当事人自己。 如果抱着这样的观点,就会明白人类的苦恼大多源于人际过敏症,并且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对抗人际过敏症。 本书不仅参考了前人累积的研究成果,还融入全新的观点和发现,希望能更加切中现代社会中蔓延的人际过敏症的病理本质。如果本书所提出的观点或对策能为希望克服这种病症的人指明道路,那就令我再高兴不过了。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书给出了大量的具体案例,其中既有名人的,也有普通人的,都是根据实际案例编辑改写而成,请勿对号入座。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