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就是好的治理,也可以理解为越来越好的治理。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活动和治理过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继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是最深刻的社会进步。因为它以制度的形式,将人类文明的成果加以固定下来。政治现代化既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政治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来看,不断地从以“官员的权力本位”为表征的传统政治,走向以“公民的权利本位”为表征的现代政治,是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俞可平编著的《走向善治(精)》一书中,作者用历史的眼光、哲学的分析、政治的远见条分缕析地阐明了统治与治理、善治与法治、善治与民主的关系,进而指出善治的丰富内涵以及实现方法。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曲折、民主的细节、法治的思维、政治的蓝图。
俞可平编著的《走向善治(精)》介绍了,治理,就其字面意义而言,就是治国理政。治理的理想目标是善治,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善治意味着官民对社会事务的合作共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最佳状态。中国治理变革的总趋势,是逐渐从统治到治理,从人治到法治,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这一治理变迁过程,实质上反映了中共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后,其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科学执政,成为中共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做人有两条底线:一条是道德底线,一条是法律底线。治国跟做人一样得有底线,治国也有两条底线:一条是道德底线。国家要有道义,要有价值目标,首先就是公平正义。任何一个执政者都必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另外一条当然是法律底线,即依法治国。
党领导人民立法,党也应当领导人民执法,如果党不带头,社会上推行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依法治党带动依法治国,跟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一样,都是推动中国民主法治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现实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