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余主编的《论语孟子(无障碍阅读版)(精)/经典名著》采取文中夹注的形式,不仅对小说里的生僻字词进行了注音,对难解的字词进行了解释,而且对小说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官职、相关传说、天文地理知识、文化知识等进行了简要解释说明,使学生能够顺利阅读作品、理解作品内容。
| 书名 | 论语孟子(无障碍阅读版)(精)/经典名著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北京教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敬余主编的《论语孟子(无障碍阅读版)(精)/经典名著》采取文中夹注的形式,不仅对小说里的生僻字词进行了注音,对难解的字词进行了解释,而且对小说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官职、相关传说、天文地理知识、文化知识等进行了简要解释说明,使学生能够顺利阅读作品、理解作品内容。 内容推荐 刘敬余主编的《论语孟子(无障碍阅读版)(精)/经典名著》是《论语》和《孟子》两部经典的合集,为了帮助青少年读者阅读本书,特将两部经典从作者生平经历、作品主要内容、作家作品贡献等方面进行介绍。《论语》一书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的意思。其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孟子》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不仅在政治、哲学方面有深厚的意蕴,而且它也极具有文学价值。孟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其光辉思想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孟子》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言辞犀利而有可读性,其中颇多警句仍然被现世的人所喜爱。 目录 论语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孟子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经典名著品读 名著阅读感悟 经典语句集锦 试读章节 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作为《论语》首篇,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本篇主要谈学习,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等基本观点,这些观点直到今天都具有重要意义。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内容,如孝悌、忠信、仁爱、君子的行为规范等。其中“孝悌为仁之本”是《论语》的根本思想,由孝而悌,继而推己及人,对下“泛爱众”,对上尽忠竭力。这在本篇及后面的篇章中均有论述,所以我们在学习《论语》时要注意抓住这个根本思想,细细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儒家的其他思想。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①时:按一定的时间。②习:温习,练习。③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④愠:恼怒,怨恨。⑤君子:有德者,即道德修养高而有学问的人。 鉴赏 孔子说:“学了知识以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有德的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名若。②悌:敬爱兄长,是弟弟对待兄长应有的正确态度。③仁:指孔子的“仁德”思想。 鉴赏 有子说:“他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哪!”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①巧言:指花言巧语,好听而实际上言不由衷的话。②令色:指面孔和善,内心却另有盘算,即伪善的面貌。③鲜:少的意思。 鉴赏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②三省:多次反省。③为人谋:给别人办事,替别人出谋献策。④忠:指做事尽心竭力。⑤信:指待人处世诚实不欺。⑥传:指老师传授的为人之道和知识技能等。 鉴赏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①道:同“导”,治理。②千乘(shèng)之国:即拥有千乘战车的诸侯国。“千乘”在当时属于中等水平。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战车。③敬:严肃慎重的态度。④节用:节约用度。⑤以时:合适的时候。古代以农业为主,所以役使民众须在农闲之时。 鉴赏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战车的诸侯国,就要谨慎行事,诚实守信,节约用度,关爱百姓,役使民众要在农闲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①弟子:年纪幼小的人。②入:在家。③出:在外。④谨:这里是寡言的意思。⑤泛:广泛。⑥仁:仁者,具有仁德的人。⑦行:躬行实践以上这些事。⑧余力:多余的力量。⑨文:指古代文献典籍。 鉴赏 孔子说:“年纪幼小的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寡言诚信,博爱民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躬行实践这些事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力量,那么就可以学习文献典籍了。”(P2-5) 序言 本书精选了《论语》和《孟子》中的经典章节,为了帮助青少年读者阅读本书,特将两部经典从作者生平经历、作品主要内容、作家作品贡献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论语》 《论语》一书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的意思。它是由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编撰完成的。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记载着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在文体方面,《论语》首开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远,许多精妙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论语》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孔子认为“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仁”也是《论语》的核心思想。第四章《里仁篇》里就比较详细地谈到了“仁”。什么是“仁”?“仁”其实是一种心法,一种境界。一个人在成功的时候依靠仁而不骄傲,失败的时候也要依靠仁而不颓废,这就是仁的境界,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人要有高度修养。除“仁”之外,孔子在《论语》中也强调“义”。在孔子看来,“义”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人的精神追求远比物质需要有意义。孔子主张道德高尚的人应“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特别强调谋求物质利益必须建立在合乎道义的基础上,不能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损害道义。 关于“礼”,孔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要懂礼、讲礼。“礼”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内心修养,具有强制性。他非常赞赏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中谈论的孝也是礼的范畴。第三章《八佾篇》孔子专门谈到了“礼”,这一章开篇孔子就举了一个违背礼的反面例子。季氏这位权臣,在家里开家庭舞会,照规定他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但他居然摆出八人一排的舞,可见他已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有人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关于“智”,即智慧,《论语》认为一个人的智慧包括真才实学。有智慧的人像水一样透明、自然、活泼、安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最高的智慧。这几句话讲出了我们求学以提高智慧的深刻道理。 关于“信”,孔子认为人应该诚实、信守诺言、忠信笃实。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人生活在群体中,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十分重要。孔子把忠与信并提,认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论语》中多处讲到这一思想。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就是把忠信作为修养的基本内容。 此外,《论语》还谈到了学习、教育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的问题,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在教育原则方面,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终生学习等教育原则。 《论语》是中国儒家最经典的教科书,过去有这样的说法,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有些夸大其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无论哪个时代,学问知识、道德修养、立身原则都是为人所必需的,《论语》能够给我们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二、《孟子》 孟子(约前3727-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孟子生于战国中期,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在他出世时,家道已衰落。孟子父亲逝世较早,孟子由母亲独自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的故事历来为人所称道,“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足见其对孟子的精心教诲。孟子成人后,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仅的门人,学习孔子思想并成就了他对儒家学说的终身继承与信仰。中年时期的孟子游说各国,阐发王道政治,推行仁政,历时近二十年。在游历时,他曾去过齐、宋、滕、魏、鲁、薛等多个国家,并一度担任齐宣王的客卿。但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总是让贤者碰壁,虽然各个诸侯国都对他礼待有加,但是没有国君愿意真正地实行他的仁政及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晚年感到游说无望,退而归隐乡里,开始著书立说,《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记载:“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的政治、哲学、教育以及文艺思想才得以记载并保存,他也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自己晚年的人生乐趣,让自己完全归于平静。 《孟子》一书通常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订,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一共七篇(现分十四卷)。每篇设有概括或者表示篇首的标题,只是取每篇首章或章中的几个字为题,篇与篇之间的内容也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认为自己是孔子的忠实信徒,“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所以他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王道,这是他的主要政治主张,而在《孟子》一书中,他也同样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教育和文艺等多方面的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仁政和民本两个方面。所谓仁政,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民本思想是他实行王道的根基,只有百姓安定才能统一四海,所以他认为君主应该“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主张“法先王”,效法尧舜,钟爱人民,所以他也是“言必称尧舜”。他的仁政思想在那个礼崩乐坏、战乱频繁、苛税徭役繁重的战国时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解救百姓于水火,才能拯救国家于乱世。 而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性本善”,并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关于人性理论的体系。他认为人的本性相同,并且是在仁、义、礼、智的道德基础上而发展,人应当恪守本性,只要每个人发挥自己的善良本性,克制欲望,自我反省,就能成就理性人格。 在教育方面,孟子主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孟子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认为好的教育环境和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是学习中的重要因素。而在修身方法上,他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此外,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言养气”等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在文学鉴赏和批评方面给后代提供了无尽的瑰宝。那种与哲学理论相通的文学观念,展现了先哲思想的融会贯通之美。 《孟子》不仅在政治、哲学方面有深厚的意蕴,而且它也极具文学价值。《孟子》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言辞犀利而有可读性。其中颇多警句仍然被现世的人所喜爱。 孟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其光辉思想值得我们仔细研读。 编者 后记 《孟子》读后感 说到孟子,我们总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且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战乱不断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孟子·尽心上》中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学派的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只能看到眼前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前进。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这些就是我读《孟子》的收获,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活选一个目标,然后专注地为它而努力!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