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余主编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无障碍阅读版)(精)》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两部经典的合集,为了帮助青少年读者阅读本书,特将两部经典从作者生平经历、作品主要内容、作品贡献等方面进行介绍。
《孙子兵法》也称《孙子》《孙武兵法》,是我国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写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杰出的兵学名著,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誉。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被人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这本书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它根据我国古代军事家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刘敬余主编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无障碍阅读版)(精)》以启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兵法产生兴趣为目的,在《孙子兵法》的原文、注释、译文的基础上,还特地加入了经典谋略的案例,让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此外,《三十六计》在每一计中增设了“计名探源”等栏目,结合古今中外的事例,从各个角度分析每一个计策,通俗易懂,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兵法中的哲理。
马陵之战
魏国以庞涓为大将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王派田忌、孙膑率军救援韩国。这一次,齐军依然采取围攻魏国首都的策略,往魏都大梁而去。身在韩国的庞涓接到魏国告急的消息,连忙传令部队回国。
公元前341年,孙膑为了打败庞涓,使用了一招减灶计。齐军进入魏国后,第一天在军营里垒十万个灶,第二天、第三天逐渐减少,最后只垒三万个。庞涓进入魏国后,发现了齐军安营扎寨的痕迹,叫人数一数齐军垒的灶,足足有十万个。庞涓心里一惊,认定齐军兵力不少,不敢轻敌。第二天,魏军继续往回赶,发现齐军所垒的灶只有五万个,第三天竟然只有三万个了。庞涓大喜,以为齐国士兵胆小怯战,不堪一击,于是丢下大部队,只挑选了精锐骑兵两万人,昼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料到庞涓当天黄昏必然到达马陵。孙膑叫士兵将道旁树木砍倒塞路,只留下一棵大树,又派一万名弓箭手左右埋伏,吩咐他们当树下亮起火光时,就一齐发箭。
庞涓黄昏时果然来到马陵,前面的士兵报告有树木塞路。庞涓令士兵搬开树木,忽然抬头看见一棵大树上隐隐有字,于是叫几个士兵一齐点起火来,庞涓在火光下细声读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他大惊失色,还未反应过来,此时齐军早已万箭齐发。庞涓身负重伤,自知难逃一死,只得拔剑自杀。魏军大乱,齐军乘胜追杀,大胜而归。
在马陵之战中,孙膑因势利导,灵活运用“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策略,以强示弱,减灶诱敌,一举歼灭魏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成皋之战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西)与驻军在黄河北岸的刘邦对峙,楚军被汉军阻挡,汉军也难以攻下成皋。
这时,为了切断项羽军队的后路,刘邦派遣卢绾、刘贾率领两万多人绕过成皋,协助彭越袭击楚军的后方梁地,攻下了十多座城池,而且阻断了项羽的运粮路线。
项羽被迫率领军队往后进攻彭越,并令曹咎守成皋,临行前还对曹咎说:“一定要谨慎地守住成皋,如果敌军前来挑战,不要理会就是,千万不能和他们作战。我十五天之内必定打败彭越,到时再回来与你会师,一同击败刘邦。”
项羽走后,曹咎遵照项羽的命令坚守不出,刘邦得知后,就下令在成皋城边设台,每日在台上喊骂羞辱楚军。刚开始曹咎还能忍住不发怒,可刘邦兵士一连骂了好几天,而且越骂越难听。曹咎再也沉不住气了,一怒之下,率军渡汜水出战。到汜水中央时汉军突然出击,楚军一败涂地,成皋失陷,楚军的大量物资也被刘邦夺去。曹咎自知将命丧于此,又愧见项羽,于是在河边自刎而死。
夺取成皋对汉军一方意义重大,面对项羽一方的坚守,刘邦让手下不断羞辱楚军,骚扰、激怒他们,诱使对方出战,从而夺取成皋。这里运用的策略就是“怒而挠之”。
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政治十分腐败,民不聊生,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动乱。
在南方,晋琅玡王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后来,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前秦。
383年,苻坚为统一全国,不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亲自率军攻打东晋,当他得知东晋军退守在寿阳(今安徽省寿县)附近时,心中大喜,企图一举歼灭东晋军主力。苻坚派尚书朱序(原为晋将,后被俘)去东晋军营劝降。朱序到了东晋军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他们提供了前秦军的军情。他告诉东晋大将谢石,前秦的主力大军在行进途中,现在应该主动出击。谢石听从了他的建议,决定转守为攻。
前秦的军队临淝水而布阵,东晋军利用前秦军急欲决战的心理,派使者用激将法劝前秦军后退,好让东晋军过河再战。前秦军诸将认为有诈,但苻坚刚愎自用,认为等到东晋军半渡时,再以骑兵冲杀就可以取得胜利。但前秦兵由于士气低落,结果一撤退就失去控制,此时朱序又在前秦军阵后大叫:“前秦兵战败了!”前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坚为流矢所伤,逃到淮北。
淝水之战以前秦的惨败而告终。
苻坚昧于“五事”,一意孤行,结果导致了前秦军的惨败。
P9-12
本书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两部经典的合集,为了帮助青少年读者阅读本书,特将两部经典从作者生平经历、作品主要内容、作品贡献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也称《孙子》《孙武兵法》,是我国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写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杰出的兵学名著,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誉。孙武,字长卿,孙子是当时人及后人对他的尊称。孙武出生于齐国一个贵族家庭。在这样一个贵族家庭中长大,孙武从小聪敏好学,喜欢钻研军事谋略。春秋时期各国攻伐不已、战争频繁,而孙武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善于作战的将领,这使得孙武能够耳闻目睹当时的一些战争。孙武的军事思想就在一天天的刻苦学习和钻研中逐渐形成。《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约六千字,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被后世称为“兵家圣典”。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学著作,但在书中丝毫看不到穷兵黩武的倾向,对于战争,孙子的基本观点是重战、慎战。在这样的战争观指导下,孙子发展了他的军事思想。本书开篇(《计篇》)就亮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点,体现了作者对战争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孙子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战争消耗巨大,对保有国家的资财和政治稳定极为不利,如《作战篇》中说:“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所以对待战争必须慎之又慎。
战争的目的在于取胜,孙子认为,获取胜利最重要的是“知彼知己”和“知天知地”,如《地形篇》中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这一概括高度凝练,具体而言,就是军队作战,必须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实际,必须确知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地形、天象等全方位的情况,如《用间篇》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为了实现“先知”,孙子提供了两方面的办法,一是用间,二是处军、相敌。用间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处军、相敌则有三十多种方法,在《行军篇》中有具体论述。
《孙子兵法》是一部具有整体战略思想的军事著作,其中求势是孙子核心的军事战略思想,《势篇》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应该通过造势,形成压倒性优势,战争应“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但是如何造势呢?孙子给出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示形”造成这种态势,“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巧用奇正、虚实,在造势成功的最佳时刻,发起进攻,夺取胜利。造势思想也体现了孙子立足全局、争取主动性的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几乎每一篇都会提到一些具体战术,但归纳起来可以看出,这些具体战术大致都在“虚实”和“奇正”的思想框架之内。
虚实指军事实力的两个方面。利用虚实的原则是“避实而击虚”,如《虚实篇》说:“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化敌众为寡,然后集中力量击敌人之寡,那么胜利的可能性无疑提高了不少。又如《计篇》的“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军争篇》的“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讲的都是设法利用敌人的弱点,限制敌人的优势,而我方则尽力发挥优势,限制弱点,这也属于虚实战术。
奇正指实际战斗中兵力的用法和配置,总的说来,设伏掩袭为奇,对阵交锋为正;特殊的、变化的为奇,一般的、正常的为正。《势篇》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具体战斗中,胜利的诀窍在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取各种办法,巧设奇兵,出其不意而攻其无备。奇正思想是各种军事韬略高度精练的概括,但其运用是无穷的,如《势篇》所说:“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在孙子的战争观、战略战术思想中已经体现出来了。孙子反对用迷信的方法预测胜负和获取胜利,主张“禁祥去疑”(《九地篇》)。获胜的前提“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以及《计篇》中预测胜负的“五事七计”,都体现了孙子的唯物主义倾向。而在获取敌方情报的问题上,如《用间篇》中的“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表现出孙子比较彻底的无神论思想。孙子认为,既要看到用兵的益处,也要看到用兵的危害,这是一种坚持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虽然《孙子兵法》并未将军事思想直接上升到哲学层面,但它所揭示的战争规律,所提供的战略战术,充分显示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正因为如此,其高度凝练的军事思想才能使人领略到一种超越时代、战无不胜的力量。
二、《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被人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这本书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它根据我国古代军事家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现今传世的《三十六计》,源自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一个孤本,但它的编撰者是谁,至今仍然是个谜。
“三十六计”的说法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据记载,南齐大司马王敬则起兵造反,齐明帝父子在宫中听说叛军快到了,仓皇出逃。王敬则得到消息后说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所以,人们一般认为檀道济就是《三十六计》的作者。 檀道济是南朝宋将,他守卫疆土,屡建奇功,被后人称为“国之长城”。檀道济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机智过人。有一次,北魏进攻济南,檀道济奉命抵抗,北魏节节败退,这时,檀道济有点儿骄傲了,他放松了警惕,北魏军队抓住机会,发动突袭,烧掉了宋军的粮草。尽管宋国的士兵英勇善战,但是没了粮草,连肚子都吃不饱,更不用说打仗了,于是檀道济下令撤兵。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有个士兵逃到北魏的军营,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将领听了,十分高兴,连忙派大军追赶。
宋军看到追赶的北魏军,害怕极了,不少士兵偷逃了,但檀道济却不慌不忙地命令将士们就地安营扎寨。北魏军不知虚实,不敢轻举妄动,派人夜探宋营。当天晚上,宋营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士兵清点粮食,边量边高声呼筹计数。北魏军的探子听了,往营帐里一看,看到了一个营帐的米袋,米袋里都是雪白的大米,赶紧向北魏将领汇报了情况。听了探子的汇报后,北魏将领以为来告密的那个士兵是檀道济派来诱骗他们上当的,一气之下,把他杀了。
其实,檀道济在营帐里清点的并不是白米,而是沙子,探子看见的大米只不过是覆盖在沙子上薄薄的一层。第二天,檀道济率领宋军继续转移,北魏军看到宋军从容不迫的样子,担心其中有诈,不敢追赶。于是,宋军就安全地回到了京师。
这就是成语“唱筹量沙”的由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檀道济的智谋,也能看到“三十六计”的一些雏形。所以,说檀道济是《三十六计》的作者,还是有很大的说服力的。
但实际上,檀公的“三十六策”并没有流传下来,可关于他的这句话却成了名言并一直流传至今。到了宋朝惠洪的《冷斋夜话》中,这句话演变成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后来,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人引用,有人就采集群书,编成了《三十六计》。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十六计》,大部分的内容来自孙武的《孙子兵法》,另一部分计策是后人根据一些战役想出来的。所以,《三十六计》形成于一个较长的时期,其成书年代难以考证;而且,它并不是一个人的著作,而是很多人的智慧结晶。
人们将“三十六计”分为六类: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前三类是在己方处于有利状况下采用的计谋,后三类是在已方处在不利状况下采用的计谋。每类中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为了便于人们记忆,有学者在“三十六计”中各取一字,组成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这些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比如“瞒天过海”“围魏救赵”等;有的来源于古代军事术语,如“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等;有的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智慧,如“金蝉脱壳”等。这些计名朗朗上口,所以流传很广。各计的内容大多为古代兵家的谋略,简洁精练,但又蕴含深刻的道理,每一计的尾语都出自《易经》,所以“三十六计”中还包含着中国古代阴阳变化的道理,富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阴阳、刚柔、攻防等关系都做了客观的论述。
由于《三十六计》不仅蕴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还有着重视谋略、通俗易懂等特点,这本书早已超出了军事战争的范畴,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经济、哲学等领域,它不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也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因而一直都是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被誉为“大众兵法”。《三十六计》不仅在中国受欢迎,它的译作也早已走出国门,蜚声海外。在日本,它广为流传,被称为“运筹帷幄的诀窍”,很多日本企业把它奉为商战宝典。法国一位海军上将称它是“小百科全书”,系统形象地描绘了“诡道的迷宫”。美国的西点军校还把它作为教材。
需要注意的是,《三十六计》并不是教人欺诈坑骗的书籍,也不是专门书写小人施展的阴谋诡计的著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古人的智慧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三十六计》以求胜为最终目的,“兵不厌诈”的思想渗透其中。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运用《三十六计》所阐述的普遍真理,不应该把古人的智慧变成违犯法律、违背道德与文明而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的所谓奇巧谋略。对于《三十六计》,我们不仅要活学,还要懂得正确运用。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