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耶金著,艾平译的《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全球大博弈上下)(精)》荣获“普利策大奖”,《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业人士必读书之一。英文版畅销全球25年,至今仍高居能源类图书榜单第一名,全球累计销量达百万册。《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卫报》等全球数十家媒体联名推荐、好评如潮。珍藏套装全新上市,内附珍贵史料及图片,具有别样的阅读体验与收藏价值。
| 书名 | 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全球大博弈上下)(精)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 作者 | (美)丹尼尔·耶金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丹尼尔·耶金著,艾平译的《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全球大博弈上下)(精)》荣获“普利策大奖”,《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业人士必读书之一。英文版畅销全球25年,至今仍高居能源类图书榜单第一名,全球累计销量达百万册。《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卫报》等全球数十家媒体联名推荐、好评如潮。珍藏套装全新上市,内附珍贵史料及图片,具有别样的阅读体验与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石油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全世界各国发展强大的首要战略问题。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谁掌握了石油谁就主宰了世界,谁就能控制对手!对20世纪的人类来说,石油促使了资本主义与现代工业的真正发达;石油造成了世界强权与地缘政治的错综纠结:石油也把人类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的组合。但不论我们要从发展的角度歌颂石油,还是从生态的立场痛恨石油,都必须先了解石油的故事。 丹尼尔·耶金著,艾平译的《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全球大博弈上下)(精)》是对石油历史的一个全景式的扫描——对财富与权力的争夺总是伴随在石油周围。这种争夺动摇了世界的经济、支配了战争的结果并且改变了人和国家的命运。《奖赏》既是20世纪一段波澜起伏的历史,也是一段石油发展史。这部历史的场景极其宏大——从宾夕法尼亚第第一口油井的钻出,到两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到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和“沙漠风暴”行动。 本书的角色众多,从石油投机商、市井无赖到石油巨头,从温斯顿·丘吉尔、伊本·沙特到乔治·布什和萨达姆·侯赛因。作为一部关于石油的权威性作品和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文献性作品,《奖赏》无疑是一部非常有深度、意义非凡的经典作品。 目录 写给中国读者 专家导读 序言 第一部分 “石油恐慌”风雨欲来 第一章 新的“石油恐慌” 第二部分 石油奠基者们 第二章 脑中的石油:初始阶段 第三章 “我们的计划”:约翰·洛克菲勒和美国石油联合体 第四章 商业大竞争 第五章 新世纪的到来 第六章 “巨龙”被肢解了 第七章 石油战争:荷兰皇家公司的兴起和沙俄帝国的衰落 第八章 波斯:处于你争我抢之中 第九章 冒险一搏 第三部分 全球大博弈 第十章 石油: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之血” 第十一章 开启中东的大门:土耳其石油公司 第十二章 从短缺到过剩:汽油时代的来临 第十三章 石油争夺新格局 第十四章 谁来管理泛滥的石油 第十五章 “朋友”与敌人的较量 第十六章 阿拉伯特许:弗兰克·霍尔姆斯让世界不再平静 第四部分 石油战争和石油战略 第十七章 日本通向战争之路 第十八章 德国的战争谋划 第十九章 日本的阿基里斯之踵 第二十章 石油大较量 第五部分 碳氢化合时代:新角色与新危机 第二十一章 新的重心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石油秩序 第二十三章 五五平分——石油交易的新协议 第二十四章 “老摩西”与伊朗 第二十五章 苏伊士运河危机 第二十六章 “发现大象了” 第二十七章 复杂局面中的欧佩克 第二十八章 碳化氢人的时代 第六部分 争夺世界控制权 第二十九章 相互交织的年代:国家与公司 第三十章 石油武器 第三十一章 “以生存作赌注” 第三十二章 欧佩克对石油的统治地位 第三十三章 各国石油政策的调整 第三十四章 第二波震荡:大恐慌 第三十五章 “我们命在旦夕” 第三十六章 石油成了极端重要的商品 第三十七章 让人冷汗直流:石油价格会下跌到什么程度? 尾声 致谢 大事年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脑海中的石油:初始阶段 那是一桩涉及526.08美元的麻烦。 19世纪50年代一个教授的工资实在说不上丰厚。小本杰明·西利曼是一个美国大化学家的儿子,他自己也是耶鲁大学的著名化学教授,然而为了挣点儿额外收入,他接下了一项收费526.08美元的业余研究课题。1854年,一群企业创办人和实业家聘用了他,然而他完成课题后,应得的酬金却迟迟不来。西利曼越来越恼火,想知道这笔钱到哪里去了。让他生气的是这群投资人的领头人,特别是纽约的一名律师乔治·比斯尔和纽黑文一家银行的总裁詹姆斯·汤森。汤森不想过多地抛头露面,因为担心存款人知道他卷入这么一项投机性活动会对他有想法。 比斯尔和汤森这一伙人突发奇想,开始关注一种当时被称为“石油”的物质的神秘莫测的前景。之所以称之为“石油”,是要同植物油和动物油区分开来。他们知道有石油从泉眼中汩汩冒出,有的渗入宾夕法尼亚西北部山林深处一个叫“油溪”的河谷周围的盐井。在那个荒野里,人们曾用原始的方法收集过几桶这种黢黑而又带有点儿臭味的东西。这些石油有的是从泉眼或小溪的水面上撇起的,有的是把麻布或毯子浸入带油的水中,然后再被拧出来的。这些少量的油多数被用来制药。 比斯尔和汤森这伙人认为,石油可以大规模开采并加工成灯油。他们坚信这种新的照明物质将比19世纪50年代正在占领市场的“煤油”更具竞争性。他们相信,如果能获得足够数量的石油,就能把19世纪中期人们迫切需要的一种高质低价的照明用油推向市场。他们坚信这种油可以照亮北美和欧洲的城镇和乡村。几乎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用石油来润滑正在降临的机器时代运转的部件。同时,与所有被自己的梦想打动的企业家一样,他们还相信,通过成就这一切,他们将变得非常富有。许多人对他们冷嘲热讽,然而他们却锲而不舍,并终将为人类历史的一个全新时代—石油时代—奠定基础。 用来“缓解我们的伤痛” 这一事业始于一系列偶然一瞥以及一个叫乔治·比斯尔的人的决心。在石油工业创建过程中,他比其他任何人的作用都大。比斯尔面部狭长,前额宽阔,给人一种有智慧和力量的印象。但是他也很精明,不会放过做笔好买卖的机会。这也是经历所迫。比斯尔从12岁起就自食其力,靠教书和著述在达特茅斯学院崭露头角。毕业后他曾当过一段时间拉丁文和希腊文教授,然后又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做了一名记者。最后他到了新奥尔良,担任一所中学的校长,随后又改任公立学校主管。在业余时间,他通过自学成了一名律师,并学会了好几种语言。他可以熟练地讲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能用希伯来文、梵文、古希腊文和现代希腊文、拉丁文及德文读写。由于身体不适,他于1853年返回美国北方。在回家的路上,他经过宾夕法尼亚西部,在那里看到了撇油和用麻布吸油的原始石油采集工业。此后不久,他到新罕布什尔的汉诺威去看望母亲,顺便到母校达特茅斯学院转了转。在一位教授的办公室里,他看到一个瓶子装着与在宾夕法尼亚看到的一样的石油样品。那是一个在宾夕法尼亚西部乡下当医生的达特茅斯毕业生几周前带来的。 比斯尔知道,相当数量的石油被人用来当作专利药品或土制偏方,消除头痛、牙疼,治疗耳聋、胃病、风湿、水肿和打寄生虫,以及给磨伤背部的马和骡子敷用。人们按当地印第安人的叫法称之为“塞尼卡油”,用来纪念他们的首领红衣酋长。据说是他把种种疗效的秘密传给了白人。一个塞尼卡油经销商用诗来宣传它的“神奇疗效”: 强身健体的香膏,出自大自然邃密的泉眼,使健康之花盛开,使人活力非凡。神奇的液体自九重地下汩汩流出,驱除我们的痛苦,抚平我们的哀伤。 比斯尔知道这种黏稠的黑色液体可以点燃。他在达特茅斯看到样品时突然生出一个念头,即不用它来治病而是用来照明,这或许能使他不再为囊中羞涩而愁眉苦脸。他可以通过推广它而发财致富,将贫困的幽灵抛到九霄云外。这种直觉后来成了他的指导原则和信念,但他在以后的6年中受到了痛苦的考验,因为失望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压倒梦想。(P18-20) 序言 温斯顿·丘吉尔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看法。直到1911年夏天,担任内政大臣的年轻的丘吉尔,还是英国内阁成员中“经济派”的领导人之一,这一派对某些人鼓吹的为在英德海军竞赛中保持领先而增加军费开支持批评态度。海军军力竞争已成为两国之间日益加剧的敌对情绪中最惹人怨恨的因素。而丘吉尔则强调,同德国的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德国也不一定志在扩张。他坚持认为,将钱用于国内社会建设项目胜于建造更多的军舰。 1911年7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派德国军舰“豹”号驶入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阿加迪尔港。他的目的是检验法国在非洲的势力,并为德国争取地位。尽管“豹”号只是一艘炮舰,而阿加迪尔也只是一个次要港口,但这艘军舰的到来还是触发了一场严重的国际性危机。德国陆军军力的扩充已经引起了欧洲邻国的不安,现在,德国争取“阳光下的地盘”的努力似乎直接向法国和英国在全球的阵地发出挑战。一连几周,对战争的恐惧笼罩着欧洲。然而到7月底,紧张局势缓和了下来,正如丘吉尔所说,“暴徒正在退缩”。但是危机改变了丘吉尔的看法。同他以往对德国动机的估计相反,他现在认为德国确实是要寻求霸权,并将以武力来实现。他现在得出结论,战争实际上不可避免,只是或迟或早而已。 阿加迪尔事件后,丘吉尔受命担任海军大臣。他决心竭尽全力使英国对必将来临的算总账的那一天做好军事上的准备。他的职责是使皇家海军(帝国力量的象征和具体体现)准备好在公海上迎接德国的挑战。他所面临的一个最重要而又有争议的问题似乎是技术性的,然而事实上却对20世纪有着重大影响。这个问题就是英国海军是否要用油来代替传统燃料煤,以提供动力。很多人认为这种想法完全是愚蠢的,因为这意味着海军将不再依靠安全、保险的威尔士煤,而要依赖来自远方的、没有保障的波斯石油。丘吉尔说:“要让海军不可改变地依赖石油,的确是‘拿起武器对抗无边的麻烦’。”但是在他看来,战略上的好处—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地利用人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他没有掉以轻心。他决定,英国必须将其“海军至高无上的地位置于石油之上”,并以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来实现这一目标。 当时并无其他选择,用丘吉尔的话说:“控制权本身就是这一冒险的报偿。” 这样,丘吉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抓住了一个根本的真理,这一真理不仅适用于随后爆发的战争,也适用于后来的数十年。因为石油在整个20世纪都意味着控制权,而对这一控制权的角逐正是本书所要讲述的故事。 在20世纪90年代的开始,在丘吉尔做出关于石油的决定后近80年,在两次世界大战和一场漫长的冷战之后,在一个新的、据说更为和平的时代即将开始的时候,石油再度成为全球冲突的焦点。1990年8月2日,20世纪的又一个敢于挑战世界秩序的人—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下令军队侵入了邻国科威特。他的目标不仅是征服一个主权国家,还要夺取它的财富。如果得手,伊拉克就会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大国,就会控制阿拉伯世界和波斯湾,而地球上的石油储量大部分集中在那里。这股新的力量和财富,以及对石油的控制,将迫使世界其他地区臣服于萨达姆·侯赛因的野心。一句话,控制权本身仍然意味着重赏。 然而这中间涉及的利害关系显然太大,对科威特的入侵并没有像萨达姆·侯赛因估计的那样被世界其他国家当作既成事实来接受。人们没有像希特勒武装莱茵兰和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时那样被动地接受这一事件。相反,联合国对伊拉克实行了禁运,西方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许多国家大张旗鼓地动用军事力量保卫沙特阿拉伯免遭伊拉克的攻击,以抵制萨达姆·侯赛因的野心。美国与苏联的合作,以及迅速、大规模地在这一地区布置军队,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之前的好几年中,认为石油不再“重要”几乎成为流行观点。甚至在1990年春天,就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前几个月,美国军事动员的中枢机构美国中央指挥部的高级官员还听到人们对他们宣传,石油已经失去了其战略意义。但是对科威特的入侵消除了这种幻觉。在20世纪末,石油对安全、繁荣,甚至文明的本质仍然极为重要。 尽管现代石油史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但是由于石油的出现而被彻底改造的却是20世纪。在石油故事的背后,有着三个特别重大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资本主义和现代商业的兴起及发展。石油业是 …… 油是我们熟知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它现在却受到加剧环境恶化的指责;石油工业为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对当代世界的贡献感到自豪,然而却发现自己目前处于守势,受到威胁当代和后代生存环境的指责。 然而“碳化氢人”并不打算放弃汽车、郊区住房以及那些他们认为不仅方便而且是生活必需的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也没有迹象放弃以石油为动力的经济所带来的好处,无论环境会出现什么问题。任何削减世界石油消费的想法都要受到人口数量异常迅速增长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数量大约增加10亿,即这10年结束时的人口数量比开始时增加20%,而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要求消费的“权利”。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一场重大而难以驾驭的冲突中,一方是对加强环境保护的有力而日渐增长的支持,另一方则一心致力于经济增长和分享碳化氢社会的好处,忧虑能源保障问题。 以上就是使本书所展开的故事生动有力的三个主题,其画面涉及全球。故事内容是对关系我们所有人生活的史诗性事件的记述,其中既包括经济学和技术那强大而又不为人情所动的力量,也有实业家和政客的谋略和狡诈。书中出现的人物是这一行业的巨头和大亨,有洛克菲勒,也有亨利.迪特丁、卡洛斯特·古本江、保罗·盖蒂、阿曼德.哈默、布恩.皮肯斯,以及其他许多人。然而对这个故事同样重要的还有丘吉尔、希特勒、斯大林、伊本·沙特、穆罕默德·摩萨德、艾森豪威尔、安东尼.艾登、亨利·基辛格、乔治·布什和萨达姆·侯赛因。 20世纪是名副其实的“石油世纪”。然而,尽管石油的故事中有着诸多冲突和复杂层次,但也往往有一种统一性,即使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件仍使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时,在最近的事件中又包含着往日的深刻回声。这是一个关于个人、强大的经济力量、技术变革、政治斗争、国际冲突以及时代变迁的故事。作者希望,本书通过探讨我们的世界依赖石油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战略结果,将能照亮过去,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并有助于预见未来。 后记 我们呈献给读者的这本书,是世界著名石油问题和国际事务专家丹尼尔·耶金1991年的著作。此书原文出版之日,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对伊拉克发动地面进攻之时。于是,这部详细叙述现代西方石油史的著作立即荣登畅销书榜首达数月之久,大有世人争读之势。 据作者称,本书的主题有三个。第一,以石油业为例,揭示资本主义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第二,说明石油与国家战略、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密不可分;第三,阐述石油如何对当代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书中出现的人物不仅有洛克菲勒等名噪一时的石油大亨,还有丘吉尔、希特勒、伊本-沙特、摩萨台、安东尼·艾登、亨利·基辛格、布什、萨达姆等20世纪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又通过流畅、生动的笔触,将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和惨痛经历的故事讲述得娓娓动听。 当然,作者不可能摆脱当时的社会给他打上的烙印。他将围绕石油演出的一幕幕悲喜剧归结为个人对财富和权力的角逐。在论述大型石油公司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不发达国家及被压迫民族的关系时,在描写石油巨头和大亨的人生经历时,作者的偏见不经意间会有所表露。因此,作者是否准确地、透彻地揭示了他为本书设置的三大主题,请读者自己去评判。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这本书奉献给中国读者呢? 参加本书翻译的大多是中青年外语工作者。从我们的切身经历来看,我们这个年龄层次的人,以及相当一部分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了解往往过于肤浅和空泛,往往着眼于表面的车水马龙与五光十色。对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生产方式、一种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的资本主义,应该承认我们知之不多,也知之不深。如果我们真要认识西方社会,不妨花点儿时间和精力,看看西方石油业这一庞然大物是怎样发展演变过来的。像本书这样的外国学者的成果,哪怕包含一些偏见,也总能给人以启迪。我们不禁想起恩格斯的话:“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 西方石油工业是在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然而其演变过程又是生产力,或者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某些不以社会制度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逐步认识这些规律有益于我国的发展建设。 中华民族是有强烈历史感的民族,就连历代统治者也懂得“以史为鉴”的道理。我们适逢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为鉴之史理应包括经济史,更何况西方石油业的历史本身也昭示着政治、社会以至国家关系的演变。 本书鸿篇巨制,有些地方过于哕唆琐碎,翻译时应出版社要求做了一些压缩。同时,组织者邀请了多位同志合力翻译。译者包括:艾平(序、第二、第三章、尾声)、蒋永军(写给中国读者、第一章、大事年表等)、褚志刚(第四、第五、第六章)、谢健(第七、第八、第九章)、李兵(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章)、王宁、孙杰(第十三、第十四章)、赵根荣(第十五、第十六章)、赵子健(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章)、马秀卿(第二十一章)、陈宗德(第二十二章)、萨奇(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章)、杨光(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章)、胡克红(第二十七、第二十八章)、舒展(第二十九章)、阮克洪(校改部分章节)、郭忠(第三十章)、孙民(第三十一章)、张静涛(第三十二章)、李力清(第三十三章)、史国辉(第三十四章)、牛强(第三十五章)、沈培莉(第三十六章)、牟虹(第三十七章)。最后由艾平同志通读译稿。译者文责自负,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不吝赐教。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历史史诗,它的场景极其宏大,叙述的历史跨度接近150年。 ——《波士顿环球报》 《奖赏》极富有激情、极其迷人……只有这种荷马史诗般的巨著,才能让融入其中的读者在更高生活层面上读懂芸芸众生中哪些是政治英雄人物,哪些是流氓与恶棍。 ——《旧金山观察家报》 波澜壮阔、场景宏大……叙述得精妙绝伦。 ——《华尔街日报》 对历史和石油政治的不朽分析……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部划时代的经典作品。 ——《新闻周刊》 如果你想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耶金这部精彩绝伦的关于石油历史的作品一定是你的必读书! ——《时代周刊》 《奖赏》完全可以看成是一部探讨石油的标准教科书。 ——《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关于贪欲、野心和追逐权力的作品。它讲述的是与石油有关的人的故事——从艾哈迈德·扎基·亚马尼和乔治·布什,到阿曼德·哈默和萨达姆·侯赛因……耶金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讲述者。 ——《金融时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