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吴孟超传(精编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宏甲//刘标玖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宏甲、刘标玖著的《吴孟超传(精编版)》是一本励志了的图书,对当今青少年和在校大学生有激励作用。

吴孟超出身贫苦农家,尤其是他三岁还不会走路,并且个子还矮小,并且当时身居马来西亚,远离战争中的中国。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不仅自己回祖国,还带着六位同学一起回国。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尽管他遇到了升学难题、因战争与家人失去联系,断了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卖报解决生活问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为能当外科医生,他放弃了在中美医院当儿科医生的优厚待遇,因此失业。但他凭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这是一种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凭着坚强意志和钻研精神走向世界抗肝病的高峰。也因此,2011年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出向他学习的号召。2011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内容推荐

人生有志已属可贵,更贵于持之以恒,若能使志向开花结果,那就更好了。吴孟超出生于贫苦农家,三岁才会走路,虽先天不足,但发奋求学,立志要在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做出大成就。他做到了。他一生做了一万四千多例手术,成功率为98%,许多的危重肝癌病人在他的手术下都延长了生命。成为国际上著名的肝胆专家,天上的一颗星星以他的名字命名,2011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宣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出向吴孟超学习的号召。王宏甲、刘标玖著的《吴孟超传(精编版)》撰写了吴孟超孜孜不倦地救死扶伤的一生。是人物传记中一部优秀的励志书。

目录

第1章 橡胶树下 1922—1939

 1 三岁学会走路

 2 五岁下南洋

 3 木槌上的小童

 4 小小割胶刀

 5 父母送我去上学

 6 心里有了一个祖国

 7 抗日募捐义演队

 8 一个重大超越

 ● 同时期的世界

第2章 读书救国 1939—1943

 1 踏上回国之路

 2 名师云集的昆明

 3 与同济的缘分

 4 一位四个孩子的母亲

 5 狗街

 6 躲空袭

 7 打工助学

 8 假如没有战争

 9 学工还是学医

 ● 同时期的世界

第3章 上大学的日子里 1943—1949

 1 茶馆里的抉择

 2 闯“三关”

 3 中国的“辛德勒”

 4 平生第一醉

 5 走与留

 6 又见父亲

 7 初见裘法祖

 8 “一?二九”运动

 9 三天三夜没离开手术室

 10 我偏要当个外科医生

 ● 同时期的世界

第4章 外科医生 1949—1953

 1 路灯下的影子

 2 郑宝琦的慧眼

 3 结婚

 4 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

 5 都市里的两地分居

 6 协和医学院

 7 值得纪念的七平方米

 ● 同时期的世界

第5章 恩师 1953—1958

 1 要把病人背过河去

 2 学习“裘氏刀法”

 3 三喜临门

 4 选专业

 5 艰难起步

 6 翻译《肝脏外科入门》

 7 成功切除右半肝

 8 医院来了个年轻人

 ● 同时期的世界

第6章 向肝脏外科进军 1958—1962

 1 三人小组

 2 向解剖问路

 3 美如珊瑚

 4 五叶四段

 5 主刀第一例肝癌手术

 6 还有那15%

 ● 同时期的世界

第7章 公社社员陆小芬 1963—1966

 1 别了,低温麻醉

 2 女社员陆小芬

 3 不可或缺的眼光

 4 电影演员

 5 不能忘记的前仆后继

 6 一夜之间

 ● 同时期的世界

第8章 黄土高坡大课堂 1966—1971

 1 工人蒋声和

 2 迁往西安

 3 上海来的赤脚医生

 4 没有无影灯的手术室

 ● 同时期的世界

第9章 世有非常之志 1971—1975

 1 我要回到我的阵地上去

 2 “工农兵学员”杨甲梅

 3 人类科研领域中的接力研究

 4 一个伟大的志向

 5 农民陆本海的世界之最

 6 一个崇尚协作的年代

 7 一个不寻常的春节

 8 一个想法可以救活很多人

 ● 同时期的世界

第10章 心灵风暴 1975—1982

 1 蒋声和收到一封信

 2 杨广顺的期望

 3 一个特殊的肝癌病人

 4 第一个独立的肝胆外科

 5 首招研究生

 6 首次登上国际讲台

 7 一个真正的里程碑

 8 我想报考吴孟超的研究生

 9 陈训如走了

 10 郭亚军来了

 ● 同时期的世界

第11章 “康宾楼”的意义 1983—1986

 1 四个月的女婴长了肝肿瘤

 2 美联社的标题新闻

 3 肝癌“二期手术”的概念

 4 辗转数国求医的印尼婴儿

 5 与“小不点”相遇

 6 一双神奇的手

 7 忙碌的副校长

 ● 同时期的世界

第12章 不仅仅是导师 1986—1994

 1 拦路求医

 2 为贫者医

 3 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4 非技术问题

 5 王甜甜的“再生”

 6 网上诊室

 ● 同时期的世界

第13章 群贤毕至 1994—2005

 1 腹部的“钥匙孔”

 2 护理是半边天

 3 慕尼黑的深雪

 4 为九岁男孩做肝移植

 5 肿瘤基因—病毒治疗新策略

 6 书写“金标准”

 7 肝癌复发再手术

 8 郭亚军的“哑铃学”

 9 中西医扶攻互补

 10 东方有一座肝胆外科医院

 11 不穿军装的科主任

 ● 同时期的世界

第13章 群贤毕至 1994—2005

 1 丛文铭的转折

 2 发现王红阳

 3 青出于蓝

 4 放到德国的一枚棋子

 5 放到美国的一枚棋子

 6 院中院的诞生

 7 哑铃模式

 8 开启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

 ● 同时期的世界

试读章节

7 打工助学

吴孟超也有过打工的日子。

其艰难一点都不亚于今天的打工青年。

战争在持续,他已同父母失去了联系,一个人在国内,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吃饭都顾不上嘴”,读书还能继续下去吗?

当然,这不只是他个人的艰难。1942年,作为大后方的昆明,涌来许许多多难民,物价不断上涨,物资越来越缺。很多大学生、中学生想方设法去寻找工作的机会。女同学做护士、护工;男同学做抄写员、搬运工,有的还去放午炮(在城楼上,中午12点放炮,起标准钟的作用)。最好的临时工是做家庭教师,但很难找。

天越来越冷,学校放寒假了。吴佩煜回家与父母团聚了。那个战争年代,只要一放学,父母与在外读书的孩子都渴望立刻相聚。吴孟超无家可归,一个人住在学校里,他除了去打工挣钱吃饭,已经别无道路可选。

起初,他觉得自己字写得还不错,想去某个机关单位找个抄写的差事。但找了几个机关,才知临近年关,很多机关都放假了。他独自走在昆明街头,看着街角、电线杆上贴的文字,想找个临时的工作,看到那多是战争年代寻找失散亲人的启事。连续两天,找不到工作。他把夏秋的衣裳都卖了,换饭吃,自称“卖衣果腹”。

穿着单薄的衣裳,再次走在街头,他看到街头卖报的报童,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了,又觉得自己是20岁的高中生了,做报童不太合适吧。他又跑到工厂、车站,想找个搬运的工作,可是没有人要他。他已能听见自己“饥肠辘辘”的声音了,青年时期的吴孟超胃不好,就是在这个时期有一顿没一顿落下的病根。几乎是走投无路了,他只好转回来,再去找报馆。就这样,20岁的吴孟超从报馆领出报纸,用手抱着,走上街头,开始和“报童”们一起卖报。

是的,今日的科学院院士吴孟超,1942年在昆明街头当过“报童”,沿街叫卖。他自嘲地说:“好在我个子矮小,也像个报童。”

到报馆取报纸,要凌晨4点起床。昆明还在睡梦中,雾蒙蒙的,走在湿漉漉的石板街上,他听着自己的脚步声,仿佛回到少年割胶时代……那时他凌晨1点就起床,打着赤脚去橡胶园。这么想着,凌晨4点起床去报馆取报纸就不算什么了。

站在报馆的屋檐下等着领报纸的时候,他排在报童的队伍里,眼巴巴地看着工作人员数报纸,他身上一文钱也没有,就等着卖了报纸,挣点钱好去吃早饭。

早晨的气温更低,冷风吹过,冻得他瑟瑟发抖。曾经卖了衣服的吴孟超,现在又想给自己买一件厚点儿的衣服了,但是还得等待挣出钱来。此刻为了御寒,他不停地蹦着跳着,还唱歌,唱着“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两三个小时后,报纸卖完了,买几个洋芋粑粑吃上,就算有饭吃了。

在沿街卖报的日子里,他心里依然想着恋爱的事。

这真是奇迹,有时想着想着自己就笑了。

他确实没有一天不想吴佩煜。卖报期间,他又找到了个更好的差事,给小学生做家庭教师。晚饭前,他匆匆赶到学生家,在那里吃上晚饭,再给学生辅导功课。这样,晚饭的问题解决了,人家还给点零花钱。

他仍然在想着要给吴佩煜买礼物。可是,直到寒假结束,开学了,他也没有挣出为自己买一件厚衣服的钱。

终于,又见到吴佩煜了。

吴孟超像见到了冬天的阳光。

一个寒假的别离,让他深知思念的滋味。再次见到,什么话都还没说,心里便暖暖的。吴佩煜的行李都还没有打开,见吴孟超衣裳单薄,便说:“快,帮我打开行李。”

吴孟超连忙蹲下身子帮她解行李。行李解开,吴佩煜从里面拿出一件毛线衣,递给吴孟超:“给!天这么冷,怎么只穿一件单衣?快穿上吧。”

这是寒假里吴佩煜亲手为他织的毛线衣。

吴孟超把毛线衣穿到身上,那种温暖,无法言喻。

新学期又开始了。吴佩煜知道吴孟超与家里失去了联系,便常常有意无意地多买些学习用的纸笔分给吴孟超用。吴孟超喜欢吃洋芋粑粑,她就说她也爱吃,经常买点,与吴孟超“共享”。偶尔,她还让吴孟超请她下馆子吃面条,但付钱的总是吴佩煜。

“那时,我知道他与家里失去了联系,觉得他很可怜。”吴佩煜这样解释她对吴孟超的关心。

对于吴佩煜的帮助,吴孟超非常感激。他常想,人家是漂亮的“阔小姐”,自己是又黑又瘦又矮小的穷孩子,人家凭什么对你那么好?

那时,吴孟超和吴佩煜的“条件”不仅没法比,或许还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吴佩煜的父亲吴尧叔是铁路部门的一名官员,曾担任过沪杭铁路斜桥站的站长,后来因修筑湘桂铁路和滇缅铁路来到昆明,在昆明铁路界算得上是不大不小的人物。她的母亲沈蕴琴生她时难产,落下了病根,不能再生育,对唯一的女儿吴佩煜“宝贝得不得了”。

吴尧叔在女儿童年时就把她当男孩养,十分注重培养她的眼界和志向。吴佩煜便渐渐长成一个能吃苦、很要强的女孩,立志长大后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知识女性。

很多年来,父母不管去哪里,不管多么艰苦,都带着她。因此,她从小就跟着父母东奔西走,经历了许多磨练。抗战爆发时,她15岁,随父母在衡阳,本应上初中,但时局动荡居无定所,只好辍学在家。她坚持自学,功课一点儿也没落下。后来跟父母到了桂林,她直接考上了高中。在桂林,她还远赴桂西的田阳,参加了一期军队看护训练班。在训练班里,她一身灰衣服,一双草鞋,成天替伤兵们洗血衣服。后来又背着背包徒步行军,从田阳走到河池,整整走了六天,她坚持下来了。1940年父亲来昆明,她又跟到昆明,并顺利考上了同济附中。这样,才给了吴孟超碰上她的机会。

吴孟超不论家庭背景还是身材相貌,都不敢与吴佩煜相比。就是经历见识,恐怕也不能与吴佩煜比。吴佩煜也是一路吃苦长大的,经受过种种迁徙奔波的历练。还有功课方面,吴佩煜也不比吴孟超差,她是正规考上同济附中的,吴需超没有考上,是先“借读”后转正的学生。

P43-45

序言

我们这个时代,出版物是如此之多。一部书能不能为很多读者阅读,常常不一定取决于这部书本身的质量。这部《吴孟超传》首版3.2万册,同时出有精装本和平装本,出版后曾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之后,我们还应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邀约写了一本《吴孟超的故事》。或许可说,这部书还算受关注了。然而这部书的受众还是很少的。想着,若有更多读者读到它,必有更多人受益,我们还是心有惭愧。

这部传记首版序言题为《为中国人的健康而作》。讲癌症何以长期被称为“不治之症”,肝癌更被称作“癌中之王”,全球肝癌患者一半以上是中国人,每年有近40万新发肝癌病例……传记所写的主人公吴孟超是全球唯一的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他已经做了14000多例肝脏手术,这是个世无其匹的数据。令人惊叹的数据还有: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有近30%的患者已活过了十年。迄今,肝癌手术后复发,人们更觉得不好办了。但在他这里,经他初次手术和复发后再手术的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到传记首版问世的2012年)最长者已有46年,83岁,仍然健在。这些成就对于人类与肝癌的搏斗,无疑是巨大鼓舞。传记中探讨了防重于治,讲述了当今治疗中举足轻重的多种选择,以及治之后如何保养才能有效延伸治的效果,以至唤醒与再造生命自身的潜能。仅从保健角度考虑,吴孟超毕生与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所做的斗争,由此积累的真知灼见,也是值得很多人了解的。

吴孟超是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的中科院院士,天上有一颗星被命名为“吴孟超星”。这个科学巨匠生在贫穷的农家,因缺营养,满三岁还不会走路,长大后身高只有1.62米,学医后申请当外科医生就因个子矮曾被拒绝。谁会想到,这个三周岁后才终于站起来的孩子,将来会攀登到人类肝脏外科领域几乎是独步最高峰!我们相信,吴孟超的人生足迹,对今天所有成长中的孩子,尤其是穷乡僻壤的孩子,都有很大鼓舞!

然而,吴孟超为什么会成为吴孟超,最重要的因素并不在他成年之舌,而在他17岁毅然决然地从马来西亚回国之前的学生时代。现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决定再版《吴孟超传》,我们很高兴。写下这个再版前记,我们首先祝贺有机缘读到这部传记的青年学子,因为我们坚信,这就是值得庆贺的。

作者

2017年5同20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8: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