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刘标玖著的《吴孟超传(精编版)》是一本励志了的图书,对当今青少年和在校大学生有激励作用。
吴孟超出身贫苦农家,尤其是他三岁还不会走路,并且个子还矮小,并且当时身居马来西亚,远离战争中的中国。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不仅自己回祖国,还带着六位同学一起回国。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尽管他遇到了升学难题、因战争与家人失去联系,断了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卖报解决生活问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为能当外科医生,他放弃了在中美医院当儿科医生的优厚待遇,因此失业。但他凭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这是一种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凭着坚强意志和钻研精神走向世界抗肝病的高峰。也因此,2011年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出向他学习的号召。2011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人生有志已属可贵,更贵于持之以恒,若能使志向开花结果,那就更好了。吴孟超出生于贫苦农家,三岁才会走路,虽先天不足,但发奋求学,立志要在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做出大成就。他做到了。他一生做了一万四千多例手术,成功率为98%,许多的危重肝癌病人在他的手术下都延长了生命。成为国际上著名的肝胆专家,天上的一颗星星以他的名字命名,2011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宣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出向吴孟超学习的号召。王宏甲、刘标玖著的《吴孟超传(精编版)》撰写了吴孟超孜孜不倦地救死扶伤的一生。是人物传记中一部优秀的励志书。
7 打工助学
吴孟超也有过打工的日子。
其艰难一点都不亚于今天的打工青年。
战争在持续,他已同父母失去了联系,一个人在国内,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吃饭都顾不上嘴”,读书还能继续下去吗?
当然,这不只是他个人的艰难。1942年,作为大后方的昆明,涌来许许多多难民,物价不断上涨,物资越来越缺。很多大学生、中学生想方设法去寻找工作的机会。女同学做护士、护工;男同学做抄写员、搬运工,有的还去放午炮(在城楼上,中午12点放炮,起标准钟的作用)。最好的临时工是做家庭教师,但很难找。
天越来越冷,学校放寒假了。吴佩煜回家与父母团聚了。那个战争年代,只要一放学,父母与在外读书的孩子都渴望立刻相聚。吴孟超无家可归,一个人住在学校里,他除了去打工挣钱吃饭,已经别无道路可选。
起初,他觉得自己字写得还不错,想去某个机关单位找个抄写的差事。但找了几个机关,才知临近年关,很多机关都放假了。他独自走在昆明街头,看着街角、电线杆上贴的文字,想找个临时的工作,看到那多是战争年代寻找失散亲人的启事。连续两天,找不到工作。他把夏秋的衣裳都卖了,换饭吃,自称“卖衣果腹”。
穿着单薄的衣裳,再次走在街头,他看到街头卖报的报童,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了,又觉得自己是20岁的高中生了,做报童不太合适吧。他又跑到工厂、车站,想找个搬运的工作,可是没有人要他。他已能听见自己“饥肠辘辘”的声音了,青年时期的吴孟超胃不好,就是在这个时期有一顿没一顿落下的病根。几乎是走投无路了,他只好转回来,再去找报馆。就这样,20岁的吴孟超从报馆领出报纸,用手抱着,走上街头,开始和“报童”们一起卖报。
是的,今日的科学院院士吴孟超,1942年在昆明街头当过“报童”,沿街叫卖。他自嘲地说:“好在我个子矮小,也像个报童。”
到报馆取报纸,要凌晨4点起床。昆明还在睡梦中,雾蒙蒙的,走在湿漉漉的石板街上,他听着自己的脚步声,仿佛回到少年割胶时代……那时他凌晨1点就起床,打着赤脚去橡胶园。这么想着,凌晨4点起床去报馆取报纸就不算什么了。
站在报馆的屋檐下等着领报纸的时候,他排在报童的队伍里,眼巴巴地看着工作人员数报纸,他身上一文钱也没有,就等着卖了报纸,挣点钱好去吃早饭。
早晨的气温更低,冷风吹过,冻得他瑟瑟发抖。曾经卖了衣服的吴孟超,现在又想给自己买一件厚点儿的衣服了,但是还得等待挣出钱来。此刻为了御寒,他不停地蹦着跳着,还唱歌,唱着“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两三个小时后,报纸卖完了,买几个洋芋粑粑吃上,就算有饭吃了。
在沿街卖报的日子里,他心里依然想着恋爱的事。
这真是奇迹,有时想着想着自己就笑了。
他确实没有一天不想吴佩煜。卖报期间,他又找到了个更好的差事,给小学生做家庭教师。晚饭前,他匆匆赶到学生家,在那里吃上晚饭,再给学生辅导功课。这样,晚饭的问题解决了,人家还给点零花钱。
他仍然在想着要给吴佩煜买礼物。可是,直到寒假结束,开学了,他也没有挣出为自己买一件厚衣服的钱。
终于,又见到吴佩煜了。
吴孟超像见到了冬天的阳光。
一个寒假的别离,让他深知思念的滋味。再次见到,什么话都还没说,心里便暖暖的。吴佩煜的行李都还没有打开,见吴孟超衣裳单薄,便说:“快,帮我打开行李。”
吴孟超连忙蹲下身子帮她解行李。行李解开,吴佩煜从里面拿出一件毛线衣,递给吴孟超:“给!天这么冷,怎么只穿一件单衣?快穿上吧。”
这是寒假里吴佩煜亲手为他织的毛线衣。
吴孟超把毛线衣穿到身上,那种温暖,无法言喻。
新学期又开始了。吴佩煜知道吴孟超与家里失去了联系,便常常有意无意地多买些学习用的纸笔分给吴孟超用。吴孟超喜欢吃洋芋粑粑,她就说她也爱吃,经常买点,与吴孟超“共享”。偶尔,她还让吴孟超请她下馆子吃面条,但付钱的总是吴佩煜。
“那时,我知道他与家里失去了联系,觉得他很可怜。”吴佩煜这样解释她对吴孟超的关心。
对于吴佩煜的帮助,吴孟超非常感激。他常想,人家是漂亮的“阔小姐”,自己是又黑又瘦又矮小的穷孩子,人家凭什么对你那么好?
那时,吴孟超和吴佩煜的“条件”不仅没法比,或许还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吴佩煜的父亲吴尧叔是铁路部门的一名官员,曾担任过沪杭铁路斜桥站的站长,后来因修筑湘桂铁路和滇缅铁路来到昆明,在昆明铁路界算得上是不大不小的人物。她的母亲沈蕴琴生她时难产,落下了病根,不能再生育,对唯一的女儿吴佩煜“宝贝得不得了”。
吴尧叔在女儿童年时就把她当男孩养,十分注重培养她的眼界和志向。吴佩煜便渐渐长成一个能吃苦、很要强的女孩,立志长大后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知识女性。
很多年来,父母不管去哪里,不管多么艰苦,都带着她。因此,她从小就跟着父母东奔西走,经历了许多磨练。抗战爆发时,她15岁,随父母在衡阳,本应上初中,但时局动荡居无定所,只好辍学在家。她坚持自学,功课一点儿也没落下。后来跟父母到了桂林,她直接考上了高中。在桂林,她还远赴桂西的田阳,参加了一期军队看护训练班。在训练班里,她一身灰衣服,一双草鞋,成天替伤兵们洗血衣服。后来又背着背包徒步行军,从田阳走到河池,整整走了六天,她坚持下来了。1940年父亲来昆明,她又跟到昆明,并顺利考上了同济附中。这样,才给了吴孟超碰上她的机会。
吴孟超不论家庭背景还是身材相貌,都不敢与吴佩煜相比。就是经历见识,恐怕也不能与吴佩煜比。吴佩煜也是一路吃苦长大的,经受过种种迁徙奔波的历练。还有功课方面,吴佩煜也不比吴孟超差,她是正规考上同济附中的,吴需超没有考上,是先“借读”后转正的学生。
P43-45
我们这个时代,出版物是如此之多。一部书能不能为很多读者阅读,常常不一定取决于这部书本身的质量。这部《吴孟超传》首版3.2万册,同时出有精装本和平装本,出版后曾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之后,我们还应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邀约写了一本《吴孟超的故事》。或许可说,这部书还算受关注了。然而这部书的受众还是很少的。想着,若有更多读者读到它,必有更多人受益,我们还是心有惭愧。
这部传记首版序言题为《为中国人的健康而作》。讲癌症何以长期被称为“不治之症”,肝癌更被称作“癌中之王”,全球肝癌患者一半以上是中国人,每年有近40万新发肝癌病例……传记所写的主人公吴孟超是全球唯一的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他已经做了14000多例肝脏手术,这是个世无其匹的数据。令人惊叹的数据还有: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有近30%的患者已活过了十年。迄今,肝癌手术后复发,人们更觉得不好办了。但在他这里,经他初次手术和复发后再手术的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到传记首版问世的2012年)最长者已有46年,83岁,仍然健在。这些成就对于人类与肝癌的搏斗,无疑是巨大鼓舞。传记中探讨了防重于治,讲述了当今治疗中举足轻重的多种选择,以及治之后如何保养才能有效延伸治的效果,以至唤醒与再造生命自身的潜能。仅从保健角度考虑,吴孟超毕生与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所做的斗争,由此积累的真知灼见,也是值得很多人了解的。
吴孟超是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的中科院院士,天上有一颗星被命名为“吴孟超星”。这个科学巨匠生在贫穷的农家,因缺营养,满三岁还不会走路,长大后身高只有1.62米,学医后申请当外科医生就因个子矮曾被拒绝。谁会想到,这个三周岁后才终于站起来的孩子,将来会攀登到人类肝脏外科领域几乎是独步最高峰!我们相信,吴孟超的人生足迹,对今天所有成长中的孩子,尤其是穷乡僻壤的孩子,都有很大鼓舞!
然而,吴孟超为什么会成为吴孟超,最重要的因素并不在他成年之舌,而在他17岁毅然决然地从马来西亚回国之前的学生时代。现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决定再版《吴孟超传》,我们很高兴。写下这个再版前记,我们首先祝贺有机缘读到这部传记的青年学子,因为我们坚信,这就是值得庆贺的。
作者
2017年5同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