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萍著的这本《没有空白(精)》收集了作者在过去两年中写下的管理思考、书评、散文和旅行笔记。作为一名研究组织管理的杰出学者、全球心理学杂志的主编,以及美国知名商学院的副院长,陈晓萍教授独特的观察视角、思想深度,以及对人生敏锐细致的体验,都在本书中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凸显出来。这些文章有些温馨亲切,有些尖锐犀利,有些清新朴实,有些诙谐幽默,有些忧伤动人,有些说理透彻,不仅很容易让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给读者带来多维度、多层次的体验。
| 书名 | 没有空白(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 作者 | 陈晓萍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晓萍著的这本《没有空白(精)》收集了作者在过去两年中写下的管理思考、书评、散文和旅行笔记。作为一名研究组织管理的杰出学者、全球心理学杂志的主编,以及美国知名商学院的副院长,陈晓萍教授独特的观察视角、思想深度,以及对人生敏锐细致的体验,都在本书中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凸显出来。这些文章有些温馨亲切,有些尖锐犀利,有些清新朴实,有些诙谐幽默,有些忧伤动人,有些说理透彻,不仅很容易让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给读者带来多维度、多层次的体验。 内容推荐 陈晓萍著的这本《没有空白(精)》介绍了,在人的一生中,我们做过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个人,去过的每一个地方,读过的每一本书,看过的每一部电影,听过的每一首歌,见过的每一处风景,写过的每一行文字,都会在我们的身心留下痕迹,成为塑造我们精神气质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经历过的每一分钟都不是虚无的,人生没有空白之处。 从可以把握的生命部分来说,其实就是外在环境再强大,个体也总有做选择的空间。如果我们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那么这个过程和结果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及愉悦就会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同样,如果我们选择与我们喜欢的、气味相投的人沟通和交往,那么我们很快就会找到深刻的友谊和爱情,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和幸福。遵从了这两个“如果”,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工作、读书、旅行),认识的每一个人(新知、故交),就都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巨大的能量。人生因此没有空白。 以“没有空白”命名本书,除了其直接的含义之外,还可以考虑这四个字的其他组合,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点到了本书收集的文章所蕴含的多层意义。 目录 新经济 新管理 有车同开,有屋同住 公司可以有良心吗? 借助商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制度背后的逻辑 一位工程师的好奇和一家公司的名誉扫地 商学院排名的秘密 迪拜的商业模式:无中生有 跨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藩篱:想象力 实现中国创造的前提 中国管理三十年 公司的品德、创新与自然垄断 恐惧,以及内容的缺失 读书:知史识人 南美出现的第一块冰与迪拜的繁荣有什么关系? 经典管理理论是怎样炼成的? 草根的力量 聚万念于一念的决策法则 放空自己:滋长生命的内在能量 在直面死亡时寻找生命的意义 女儿是妈妈的永世情人 创造力的轨迹:从沉思到顿悟的快乐 以身作则,以正压邪 生得偶然,死得孤单 迷思:人生人死 有一种悲哀无法言说 辟谷鱼 不食人间烟火:辟谷七日记 千吻之深:破碎世界里的孤绝诗人 人生的前后呼应 旅行:看世界观内心 为什么旅行?矫正对世界的感知 瑞典的森林 张家界的三千奇峰 沙漠之旅 江南游记 试读章节 每年秋季,当树叶从绿色变成其他各种色彩的时候,我们大学一年一度的绩效考核就开始了。我第一年加入华盛顿大学参加考评时,惊讶地发现学院有详细的考核标准和量表,不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服务,标准和条目都异常清晰,几乎都是客观指标,没有模棱两可的项目。比如教学,我们主要考核的是学生评价、同事课堂观察、课程大纲和教材的质量,根据在这三项上的得分,一个教师的教学分数(9点量表)就出来了。再比如科研,主要的考核标准是发表的论文质量、在重要学术会议上的宣讲、担任重要核心期刊的编辑编委、对同事的研究提供反馈、培养博士生,等等,也是用9点量表进行评分。很显然,我们的考核体系采用的参照体系是绝对标准,只要产出达到量表上的某一点,分数就确定下来了。而且,晋升的体系和标准也相当明确客观,也是绝对标准,虽然有时间限制(助理教授6年之内),但没有指标限额,也与其他同事的表现无关。任何教师,不管任职年数和年龄、性别,只要达到要求的标准,随时可以提出晋升的申请。 仔细思考这套制度,就能看出其背后隐藏的假设和逻辑。首先是教授之间存在对教学科研评价体系指标的共识,比如发表在什么期刊上的论文水平较高,哪些学术会议是重要的,学生对哪些教学项目的评价权重应该较大,等等。其次是假定有能力并且努力的教授经过若干年之后应该可以达到这些标准,而一旦达到,就有资格在我们学院担任终身教授。再次,因为标准的绝对性,每个教师都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需要通过与别人进行比较或竞争才能晋升。最后,教师应该有决定自己职业升迁的主动权,不需要被动等待别人来发现自己,得到提拔。 同时,为了帮助教师达到这些标准,学院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年轻教师的工作时间,只要求他们把10%的时间用在与教学科研无关的行政事务上。教学和科研并驾齐驱,但尽量让教师无须开设新课,而是教授同一门课程(多个班级)若干年,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对于科研项目,不仅提供经费支持,还提供实验空间、设备和仪器、数据库,并设置专门的数据分析统计专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整个配套系统的安排都是为了让教师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达到标准,从而在学院可以有永久任职的资格。 经过十多年的考核历练,从自己被别人考核到自己考核别人(我们的考核程序是高一等级的教授考核低一等级的)。再随着自己工作角色的变化,从普通教授到系主任再到副院长,需要我来考核的人数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我发现这套考核制度以及配套的措施从管理和激励的角度来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采用统一明确的程序和标准,可以保证不同系、不同专业的教授之间考核结果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即使某个标准有所偏颇,也是对所有人偏颇,是一致的,要纠偏也比较容易。这个一致性可以让大家感到考核制度的透明性和公平性。 其次,因为采用的是绝对标准而非相对标准,所以不仅能够让每个教授都清楚自己的努力目标,而且可以鼓励同事之间的合作。大家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对所有论文作者有同样的价值。而且因为时间压力,助理教授之间合作做研究取长补短更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师之间愿意头脑风暴,交流最新的研究想法,不断激发彼此的思维,导致有趣的研究课题源源不断地产生。P18-20 序言 人生短暂,没有时间可以用来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上。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做过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个人,去过的每一个地方,读过的每一本书,看过的每一部电影,听过的每一首歌,见过的每一处风景,写过的每一行文字,都会在我们的身心留下痕迹,成为塑造我们精神气质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经历过的每一分钟都不是虚无的,人生没有空白之处。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是毫无选择地被抛进某段历史、某个事件之中。首先,我们的出生总是极为偶然的,既不能选择时间、地点,也无法选择父亲、母亲。其次,在幼年时期,我们很难选择生活的环境,抑或接受教育的场所和程度。再长大一些,我们发现要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工作甚至配偶好像也不大容易。我们好像始终是被某些神秘的因素裹挟着向前行走;到最后,连自己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离开人世也常常无法确定。 那么,我究竟是谁呢?我来到这个世界又有什么意义? 关于这两个问题,我大概从十岁起就开始思考了(难怪我的中学老师一直说我少年老成)。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有一阵迷上纸牌算命,不仅给其他小朋友算,也给自己算,不亦乐乎。结果发现接连有两次算出来,我的命里都写着“未来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而其他小朋友的命运都与寿命长短、富有程度关联更大。这个抽象的“高尚的人”的描述让我困惑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就忘却了。 多年后我开始学习心理学专业,大量阅读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分析著作,并开始对自己的思想、情绪、行为和梦境加以深入的剖析,用第三只眼睛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写下累累日记。慢慢地看清楚自己,知道自己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憎恶什么;擅长什么,畏惧什么;相信什么,不信什么。与此同时,突然发现自己对他人的理解也变得十分容易,而且很快可以感觉到自己与某个人的气味(气场)是否相投。这种神奇的知觉在我开始冥想之后愈发明显,而且透过别人反观自己也使自己对自身的了解更为透彻:我距离一个高尚的人还相当遥远。 可是关于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长期以来都只有含糊的答案。如果说生命偶然,那么死亡却是必然。既然如此,意义本身也许就是一个伪命题。意义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中,也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外。 从可以把握的生命部分来说,其实就是外在环境再强大,个体也总有做选择的空间。如果我们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那么这个过程和结果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及愉悦就会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同样,如果我们选择与我们喜欢的、气味相投的人沟通和交往,那么我们很快就会找到深刻的友谊和爱情,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和幸福。遵从了这两个“如果”,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工作、读书、旅行),认识的每一个人(新知、故交),就都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巨大的能量。人生因此没有空白。 而个人生命之外的意义,既然要发生在我们离开人世之后,就留给后人去判断吧! 以“没有空白”命名本书,除了其直接的含义之外,还可以考虑这四个字的其他组合,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点到了本书收集的文章所蕴含的多层意义。 是为序。 陈晓萍 2017年3月于美国西雅图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