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任性
1岁以内的宝宝经常哭闹和耍脾气。他们还不会说话,而1岁左右孩子的词汇储备量也不够,所以无法解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只有通过哭来表达自己不舒服,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这种行为对于幼儿来说是很自然的,但是绝不能忽视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哺乳期内的幼儿哭闹,那么他可能是饿了,襁褓或者裤子湿了,还可能是困了或者病了。在这种情况下,任性是幼儿行为的代名词。如果父母给他足够的关注,充满爱意地抚摸他,就会很快明白宝宝的需求和他为什么会哭。遵守各个年龄段所对应的作息时间,可以减少宝宝的不满情绪,促进他的生长和发育。定点喂奶和哄睡是非常重要的,喂奶和睡觉的间隙可以带宝宝做操、散步,给宝宝洗脸、洗澡,合理安排清醒和游戏时间。固定的生活节奏和活动安排以及合理的照看可以给宝宝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可以保证他身体和心理上的舒适感。
如果宝宝已经睡好、吃饱,衣服干燥、温暖,但无论妈妈给予多少关注、声音多么温柔,还是表现得很不安且哭闹,那么很可能是生病了。可能他只是肚子疼,经过轻柔的按摩和排便后就会好,但也可能是其他的问题。必须弄清楚宝宝不满的原因,给他测测体温,必要时要去看医生。
如果哺乳期的幼儿生病,拒绝吃奶,不停哭闹和要求抱抱,那么就必须试着安抚和爱抚他。但是绝对不允许大人一直抱着健康的幼儿。如果宝宝一哭或表现出不满,就马上去看他、抱他,那么宝宝就学不会独立,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在哺乳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宝宝很健康,那么完全可以让其单独待在房间内10~15分钟,当然,周围环境必须安全(可以放在婴儿床上、学步车内),不会掉到地上,不会被其他物体碰伤,不会被外人伤害。
哺乳期幼儿经常会在妈妈的怀抱中入睡,然后再放到婴儿床上。应使其逐渐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喂奶和更换尿布后就把宝宝放到婴儿床上,安抚他。遵循每曰生活作息规律可以使宝宝适应固定的睡眠、清醒和吃奶的节奏。
幼儿非常敏感,会对看护人的状态做出回应。如果妈妈的语调变了,他会马上感觉到。所以和哺乳期的幼儿说话时一定要平静、温柔和充满爱意,特别是孩子任性时更要如此。提高声调和语气中的愤怒之情只会加重宝宝的不安,所以,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要多些耐性,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爱和理解有利于为宝宝和所有家庭成员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果宝宝耍脾气是因为某种原因打破了原有的生活习惯,那么就应该恢复他的生活习惯。大量的活动会使宝宝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这也会影响他入睡。通常情况下,定时喂奶后宝宝会安静下来,然后很快入睡。宝宝疲倦时的哭闹与其他情况下的哭闹不同。疲倦时,宝宝经常低声啜泣,但是饥饿和疼痛时他会大声啼哭。宝宝疲倦时,应该喂奶并将其放到床上睡觉,这时唱摇篮曲会很有帮助。
宝宝也经常会通过哭声告诉大人他睡醒了。这时,他可能衣服湿了,或者只是一个人醒来觉得孤单。对于怎么唤来自己的妈妈,宝宝已经有经验,那就是对他而言唯一可行的方法——哭。
P3-5
每个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众所周知,孩子的心理是千差万别的,弄清楚这些差别有助于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更容易将他培养成和善、成熟、有教养、掌握一定技能和本领的人,儿时掌握的这些技能和本领在他成年后的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家庭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烦恼,有时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烦恼也会让您偏离原有的轨道。家长做出各种努力与孩子建立良性互动,却并不是任何时候都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这说的不仅仅是分离、争吵或怄气后如何修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有时甚至处理不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情况,比如,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或感恩之心,如何正确地与生病的孩子相处,如何控制孩子的歇斯底里,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现成的解决办法或答案。谨希望,本书能稍微减轻您作为父母的压力,帮助您建立平和、亲密的家庭氛围。
儿童的有效家庭教育在于,通过交流表现出来的大人与孩子之间长期的相互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相互影响表现为共同活动的特殊形式。但遗憾的是,不是所有人也不是所有时候都能正确地协调父母和孩子的生活,所以,在双方关系中经常出现相互指责、抱怨、失望和隔阂。
家人每天都会和孩子相处,只有家庭会对孩子形成各种各样的影响,只有在家里,孩子才会获得“道德”“宽容”“教养”这类概念的第一印象。家庭也是孩子个性萌芽之所。
家庭教育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感情决定着家庭关系的风格、类型和表现形式。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和自我认同感取决于在具体的家庭环境下会形成何种精神世界,而上述情感是孩子个性和谐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必要因素。孩子正是在家庭环境中开始进行各种不同的、对他而言全新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该过程延续一生,其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大人们要准备好忍耐这个过程,毕竟任何努力都会得到回报。
本书会就家庭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给出建议。
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家长以温和的方式养育孩子。若要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并显示出爱和关心十分重要。玛利亚·卢甘斯卡娅、爱莲娜·亚罗斯拉夫斯娃著的《家教不需要大声叫喊》将帮助家长找到在多种处境中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理解孩子是解决问题的钥匙;第二章,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三章,与孩子互动的有效方法;第四章,如何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成为好听众。
儿童的有效家庭教育在于,通过交流表现出来的大人与孩子之间长期的相互影响。有效的交流方法可以使读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避免多次重复和对孩子大声叫喊。为了搭建起和孩子之间互相理解的桥梁,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表现出关注和慈爱,采用新式交流方法是重中之重。
玛利亚·卢甘斯卡娅、爱莲娜·亚罗斯拉夫斯娃著的《家教不需要大声叫喊》介绍了如何理解、倾听孩子,成为孩子的好听众?如何有效地与孩子互动?并列举了父母平常会遇到的多种情况,帮助父母在各种情况下找到通向孩子内心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