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品,承“初游”之续,开头连用六个“宜”字发论,总结昼游泛览的观感,由于是得之于乌龙潭常见的情景,所以由此发问:造物主“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表现了作者不可自遏的游兴,也为下文大笔勾绘潭上暴雨奇景作了很好的铺垫。
文中勾勒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客七人,姬六人”遭遇狂风、暴雨、震雷、疾电的天气变化,作者笔下所呈现的感觉、视觉、声觉及幻觉等跌宕交替,极尽奇幻,构成了一幅如同海市蜃楼的壮观图画。这幅画面上的乌龙潭,不澄、不静、不稳、不朗,却以其“风物倏忽”“咫尺相乱”的奇情幻境,更为贴近作者追新求奇的心性,所以产生了审美上的愉悦和感情上的陶醉。再是作者通过对“湿幔”“持盖”“湿透”“惶恐”“无措”“移席”“未定”“掩耳”“谈笑”“极畅”等场景和情态的勾勒和描写,将游者的动作和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有如身临其境之感,醉美其间,顿觉酣畅。
文中惊雷疾电、飙风飞雨中的乌龙潭,正是竟陵派山水小品所要描绘的“荒寒独处,稀闻渺见”这种自然景观的典型意象,也符合谭元春奇诡幽僻的审美情趣。
游灵岩记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人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颖约来灵岩,值子颖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人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人济;琨瑞水西北流人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颖。子颖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诉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释)
①姚鼐(173l一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号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后辞官,主讲梅花、钟山、紫阳、敬敷等书院达四十年之久,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主张文章必须兼具义理、考据、词章之长,要讲究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使桐城派文论进一步系统化。
②灵岩:在山东济南长清区。四面方正,又名方山。东晋时竺僧朗来此说法,传说能使猛兽归伏,乱石点头,白鹤起舞,因名灵岩。
③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④翳:遮蔽。
P22-23
山水小品,是我国散文园地中绚丽多彩的花朵,也是我国游记文学宝库中光彩炫目的明珠。
山水小品和山水游记,虽然同是以山水自然美作为自己描写的对象,都具有较强的可观性和形象性;但是,山水小品不仅以其尺幅寸图中的山光水色混漾夺目,更以其意脉深处蕴藏的作家个人的悠悠不尽之情沁人心脾。在山水小品中,不论是景物描写,还是寄寓其中的情感流布,都是作家生命流程中的精神享受、审美情感的艺术升华。这样的篇章,仿佛国画高手,逸笔草草,移步珠玉,总在极为精美凝炼的艺术天地中,留下山水美景的各色剪影,同时拓开作家富有个人性情风趣的心灵空间。所以,山水小品当是小品文中的“天籁之音”,其描山绣水,一片率真;抒情绎理,总带韵趣,是“绝假纯真”的文学神品。
我国的山水小品,源远流长。它几乎是和游记文学同步,纵贯文学史的漫漫长河。“性耽山水”“情系田园”,是历代中国文人积淀而成的文化心态。他们不仅把“山林泉壤”视为“文思之奥府”(《文心雕龙。物色》),而且把自己的情感和生命溶化在名山大川的肌体血脉里,闲暇时以之陶冶自己的心灵,失意时以之抚慰自己的灵魂,人之性灵与山水之秀灵互为表里,一起糅合而成中国山水小品所特有的意象美和情韵美。尽管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以自己的灵感气韵,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人的审美构成和精神风貌。
如果说“真正的山水记应该是起于东汉而盛于南北朝”(周振甫《古代散文中的山水记>>),那么,当作家带着自己的“个性”“意趣”和“独创”去描写山川景物,山水小品也就应运而生了。目前我们从古籍中可以见到的,东晋文人所撰的山水记,如署名庐山诸道人的《游石门诗序》、袁山松的《宜都记》、陶渊明的《游斜川诗序》等篇,都能运用清新自然、流畅飘逸的文笔模山范水,而且透过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物景图画’寄托着这个时代文人的特定情感。这些作品,无疑是我国山水小品的先导。
唐代是我国游记文学的勃兴时期,也是山水小品臻于成熟的阶段。元结的山水小品,力排骈偶为散体,一扫六朝以来的铅华积习,文字幽眇芳洁,自成境趣,实为唐人山水小品的开创之作。李白传世的山水小品不多,但其视野之开阔、文笔之俊逸、意气之潇洒、诗情之浓郁,足以显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状摹山水所独具的艺术魅力。柳宗元是文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山水小品大师。他是在横遭贬谪之后,大量写作山水小品的。身处边僻之地,只有山穷与水险,给他以灵感和启悟,所以在其精心雕镂的山水意象中,总有他自己的影子,都显得那么悄怆、幽邃、高洁,给人一种凄神寒骨之感。特别是他的《永州八记》,以其可以准确把握的山水小品的文学特性和文人的美感品质,代表了唐人山水小品的最高成就。这也是我国散文史上第一组山水小品系列,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意义。
宋人的山水小品,呈多元化发展,富有创新立奇之作,但最有特色的是借山水绎理,立意于议论之作。苏轼的《石钟山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等篇,无不在记游之中作世事之观,山水外物不仅进入了人的情感世界,而且是激发理性探究的媒介。这类作品以其深刻的哲理和高远的意境,在山水小品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的蹊径。
经过金元时期短暂的沉寂,明代出现了山水小品高度繁荣的灿烂局面。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文学上反对拟古主义思潮的出现,左派王学的“童心说”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日益深入,强调独创,反对模拟,提倡思想解放,摆脱理学束缚,成为山水小品一时发展的主向。以公安、竟陵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三袁和钟、谭为代表,他们审视山水胜景,尤都注重自我性灵的真实呈现,不仅追求对审美客体本色化的“传神写照”,而且在意象营造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参透人生的睿智和性命相守的意趣。这种性灵化的审美表现,在晚明小品大家王思任、张岱的山水佳制中,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到清一代,山水小品在充分吸收前代艺术滋养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各体皆备,作家也各展其长,各具风格。神韵派代表作家王士祯的作品,笔意极富诗情,读之能令人体会到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的无穷韵味。性灵派代表作家袁枚的作品,长于直抒性情,出语新巧,笔势活泼,最得小品简而有致之妙。桐城派姚鼐等人的作品,虽亦讲究融会“义理、辞章、考据”于一体,但体物达意不乏情趣,章法严谨不格灵性,笔墨雅淡不伤风采,自有一种清静高朗的意态美。所以,中国古典小品文的最后一个乐章,乃是以山水小品的尾声谱出了它的动人旋律,而当它的音符在消失之际,又响起了中国近代山水小品的纵横奇宕的新旋律。
这本《乐山乐水——历代山水小品》,在编撰过程中,极为注意遴选历代山水小品中的上佳之作,并且以自然景观的审美品格和作家的审美个性分类系之。特别感谢和我合作完成这本书的同仁,各部分的撰稿人是:周禾(魏晋南北朝);龚学文(唐代);朱宗尧(宋代);宁希元(辽金元);蒋松源(明代);汤江浩(清代);陈三三(近代)。
小品文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散文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散文之文学价值,主要正在小品文。”中国古代小品文短小隽永、活泼灵动,富有情趣,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古代小品文也是古代人的微信微博,小品文的作者大多是那些有情怀的古代哲人,那份温暖、那份幽默、那份倜傥、那份超然,值得现代人去回味。
蒋松源、江晓英主编的《乐山乐水(历代山水小品)/中华传世小品》遴选历代山水小品中的上佳之作,以自然景观的特色和作家的情感个性分类系之。期待山水之灵与当代读者的灵魂碰撞。
由蒋松源、江晓英主编的《乐山乐水(历代山水小品)/中华传世小品》精选历代山水小品,中华山水小品风格各异,但以自己的灵感气韵,展示了两千多年来中文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构成。全书采用注译结合的方式。
这本《乐山乐水——历代山水小品》,在编撰过程中,极为注意遴选历代山水小品中的上佳之作,并且以自然景观的审美品格和作家的审美个性分类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