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编著的《可我就是爱旗袍》以旗袍为题,又能不拘泥于旗袍,90后少女新鲜又不乏睿智的视角解构当代旗袍现状,文字凝练幽默。木子李老师在序中说她是用脚写作的,穿旗袍走遍了三大洲,实践了说走就走的旅行;走访了国内外穿旗袍、做旗袍、爱旗袍的众多人,写下他们的故事,她让整本书都洋溢着年少青春的盎然趣味。
| 书名 | 可我就是爱旗袍 |
| 分类 |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服饰搭配 |
| 作者 | 石榴 |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石榴编著的《可我就是爱旗袍》以旗袍为题,又能不拘泥于旗袍,90后少女新鲜又不乏睿智的视角解构当代旗袍现状,文字凝练幽默。木子李老师在序中说她是用脚写作的,穿旗袍走遍了三大洲,实践了说走就走的旅行;走访了国内外穿旗袍、做旗袍、爱旗袍的众多人,写下他们的故事,她让整本书都洋溢着年少青春的盎然趣味。 内容推荐 石榴编著的《可我就是爱旗袍》是中国第一本旗袍生活书,它以作者的亲身实践为基础,记录了作者及其遇见的朋友、旗袍及相关从业者的故事,为大家在穿旗袍时的困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推荐了线上旗袍店家及一些老字号或精致旗袍店家,内容全面朴实。 目录 推荐序1 中国旗袍会理事长 汪泉 推荐序2 中国旗袍倾城网创始人 木子李 一 穿旗袍的365天 亲爱的小蓝 曼谷化学反应 每天穿旗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尼泊尔,等风来 北京爱情故事 墨西哥海底,揪住自由 公寓里的上海女人 纽约一日 二 穿着旗袍去上班 都市旗袍什么样? 隔壁办公室的旗袍流感 慢慢来,比较快 穿在身上的记忆 压在箱底的故事 她是我见过最美的旗袍姑娘 三 旗袍匠人的碎碎念 一百件旗袍的修行 条老街,一间小铺,一家人 寻找妈妈的结婚旗袍 旗袍裁缝和美国小姐 什么,旗袍也有潮牌? 胡同里的法国设计师 四 小脚女人的曲线 旗袍的版权到底归旗人还是汉人? 旗袍的最初流行是不是为了取悦男性?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旗袍是否越改良越短? 后摩登时代——现代旗袍野生地图 附录 什么身材适合穿旗袍? 线上旗袍品牌知多少 那些老字号和隐世旗袍小店 后记 试读章节 小蓝是一件棉麻旗袍。 正面白色,背面湖蓝,袖口滚着同是蓝色的边,领口盘扣的正下方是一处小小水滴形的镂空。它的做工其实算不上精致,针脚不平,拉链也上得歪歪斜斜,凑到近处还能看到蓝白小线头从各种角落探出头来,张牙舞爪,打情骂俏。 小蓝是我做的第一件旗袍。 我喜欢老物件,尘封的情怀,和自我矛盾的女人。于是自然而然地,从十二三岁开始我便无可救药地开始憧憬旗袍。可惜那时身上套的是又笨又重的校服,唯一的零花钱来源是每周把家里的旧报纸卖给收废品的。人也还没长开,瘦得令人发指,仿佛用指头一戳就要一头栽下去。但我那时候特别喜欢逛鼓楼那边的旗袍店,在衣架间徘徊,用手摩挲过清凉的料子。明知自己不会买,每次鼓起勇气拿起旗袍一溜烟跑进试衣间时,脸上都写着无尽的心虚。 漂亮女人是衣服架子,穿什么像什么,可向镜子里瞪过去,里面的自己却像平地支出来的一根晾衣竿,一件旗袍松松垮垮地搭在肩膀上,一阵小风吹来,显得分外飘零。我每次逛旗袍店之后,心情都像是被浸泡在一种酸涩中,那酸涩如四川泡菜一般不断发酵膨胀。对那时的我来说,无论是旗袍还是穿上旗袍的风姿,都是想得却不可得。 之后过去了好多年,从小学到初高中再到大学,我个子长高了,也不那般干瘦了,可心里还是惦记着旗袍。我知道我想要一件蓝色的旗袍,不是那种青花瓷的蓝色,太俗,而是那种泛着青的湖蓝。纯色的,不要花纹。那种设计我想了很久,但市面上一直找不到。 那就只有自己做了。 于是,拜师学艺。找到了会做旗袍能教打版剪裁的老师,天天扑在老师的工作室里。一条条缝纫线,缝了又拆,拆了又缝,来来回回几十个小时只是为了一件手工旗袍。缝完最后一针,我把旗袍套在人台上,就坐在一旁的板凳上望着它发呆,左看右看却总也看不够。进试衣间试穿,走出来的时候溜着小碎步,生怕一步迈大了就把衣服撑坏。教我做旗袍的老师打趣我道: “哟,真是穿上旗袍,走路立马淑女起来了!” 作为一个轻度恋物癖患者,我对一切诞生在自己指尖的手工品都有着极深厚的感情。我以前说要去学服装设计,我妈一听,整个人从地上弹起来,拍桌子说以后我没饭吃要饿死的时候她可不管我。为了证明做衣服是我的今生挚爱,我想了半天,最后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能从熨过布料的温润中闻到一股面包的喷香。要知道,吃货如我者,要是拿什么东西与食物相提并论,这事物对我来说一定无比神圣。 做手工的过程,就是神圣的。 在日本的一部民间工采写录《留住手艺》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是用手来记忆的。”我喜欢做手工,也喜欢手工做出来的东西。在我的记忆里,只有手中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最踏实舒心的:爷爷削出来的木口哨,磨刀石上磨得发白的刀刃,鞋匠敲敲打打钉出来的皮鞋……从小到大,我拜过数不清的师傅,学过不知多少种手艺,从捏云南泥哨到刻篆刻印宣,从画国画到捏面人。相比语言,我更相信触觉,从手指一节节传递上来的触觉。 我总觉得学手艺不在精通,懂得欣赏就好。掌握一门工艺的基本技艺,便可以更好地感受它、读懂它。就如你与一个人谈心,了解他长大成人所经历的一步步坎坷,便能更好地理解他今天的样子。 做旗袍也是如此。记得有一年到上海的田子坊和朋友一起去逛旗袍店,推门进去,便一头扎进了衣架上悬挂的另一个世界。我的手顺着手工滚边的领口游走到了流畅的装饰线,像从女人的脊背抚摸到了后腰。这时突然想起,啊,我当年也是做过同样的手工滚边的——那是个历史性的时刻,我露胳膊挽袖子,雄赳赳气昂昂往缝纫机前一屁股坐下去,学着老师的样子一手扶着丝绸,另一只手故作镇定地往缝纫机里送面料。 我工作态度相当的认真,老师二十秒缝完的侧线我生生是缝了一分钟,大功告成后潇洒地准备试衣,却发现本应平滑的侧线生生被我缝出了百褶裙的效果。原本该收腰的地方凭空添出了一节肚子,腰间多出的面料皱成一团,笑靥如花地望着我。原来料子是有弹性的,面料放得太慢会导致缝纫机把面料抻得太长,一松手,自然就皱起来了。这才发现,我的手告诉了我何为不完美,我才得以明白完美。以至于留下后遗症,面对这一屋子婀娜多姿的旗袍,习惯性地心存敬畏。 在这嬉笑怒骂的反复之间,我对这衣裙的理解亦是前所未有地丰满了起来。旗袍的味道是多维的,像香水一样分为前调、中调和基调。那是百年前的故事,勾兑了儿时的憧憬留恋,再笔锋一转,以今日精湛的剪裁和细腻的触感收尾。 鼻子凑过去,怎么嗅也嗅不够,那纷纷扰扰的层次像圆周率般在小数点后无限展开,曲折前行而没有穷尽。一层一层剥开,抑扬顿挫,温柔而碚礴。P2-5 序言 中国旗袍倾城网创始人 木子李 若不是因着旗袍,我哪有资格为她写序。 认识石榴该有近一年了吧。那时候,她说在做一个“365天穿旗袍”的行为艺术。行为艺术这种事在我浅薄的知识架构中,一直认为就是一些奇怪的人做奇怪的事,然后更奇怪的拉个光环套在脑袋上。所以对于石榴做的事自然也没有太在意,直到第一次看到她的文字。 那是一篇叫《穿着旗袍去上班》的文章,也收录在本书中。文章写的是旗袍但她从烤鸭讲起,石榴只是漫不经心地描述了一下烤鸭卷饼的过程,三言两语就勾引到我的味蕾,不由得直咽口水。从此便成了她的忠实读者。 石榴把《可我就是爱旗袍》的书稿发给我,让我写个序。我开心不已。就像本来是要买票去看偶像演唱会的,不料偶像亲自送来赠票,还是嘉宾席。 毫无疑问,这是我见过最好看的一本有关旗袍的书。单是书名,恐怕只有90后的姑娘能想得出来吧,很倔强,很自我,很可爱。 这本书首先是接地气。在这个盛行高谈阔论的年代,纵观全书,鲜有提及旗袍文化之类的大字眼。她只是在讲述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个个穿旗袍的姑娘,讲她们的旗袍,她们的生活,她们的故事。甚至有不少篇章,旗袍只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她说:“对旗袍的爱,应该归结为对生活之爱的一种”。她用脚写作,走访了众多相关的人与事,与他们深入交流,单是我熟知的倾城的老网友,就有老徐、立言、谭嘉(坛坛)、杨蓓等多人。她一层层剥开包裹在旗袍之外的所谓文化的外衣,还原旗袍最本质的属性——衣裳。她关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关注旗袍带给她们的绚烂、欢愉、雅致、宁静,与之相比,文化、传承、发扬、推广这些平素看似光鲜的词汇,都显得格外肤浅而渺小。 更值得一提的,当然是石榴的文字。她的文字堪称惊艳。我是一边读,一边惊叹她的才华,后来竟只剩下羡慕嫉妒了。我会习惯性的把写得精彩之处用笔划出来,结果是好多页都被划得密密麻麻。她观察极其细致入微,思维又可以天马行空。《若不忘诗意地生活》一文,讲到她问及立言做的荷包是不是送给现在的老公,立言低头否认。平淡无奇三言两语,我竟觉得立言活生生的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久久不愿离开。《每天旗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一文描写道:“她有一种锋利的气场,能将一片黑压压的人群横竖切割开,然后让你一眼看到她。”,对于气场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竟让人看得真切分明。精彩的语句太多太多,我不能在此剧透抢了戏份,诸君慢慢看吧,若是女人,一定要穿上旗袍看。 记得某君说,先有穿旗袍的心境,才能将旗袍穿好。 我永远无法感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但我相信,像读石榴的文字一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远胜匆匆忙忙一目十行。 后记 2015年的5月14号是我365天每天穿旗袍行为艺术的最后一天。那天晚上我脱下旗袍,换上短袖和牛仔裤,把5个巨大的行李箱从四层楼的宿舍依次抬下来,坐上了妈妈在美国的朋友的车前往波士顿机场。穿旗袍的最后一天也是我在美国的最后一天,之后我决定从布朗大学停学回国,做自己的旗袍品牌。 我一直觉得应该写篇总结文章来回顾这一年,却一直不知从何说起。在行为艺术的后半部分中,更多零零碎碎的感受不是关于旗袍,而是关于生活本身。 也不知道是不是我长得太像励志小天后,回国之后和朋友见面,虽然本意只想大快朵颐地吃肉,但聊着聊着总绕到了谈人生谈理想,于是总不可避免地被问到同一个奇怪的问题:石榴,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呀? 提问者动机各异。有的人是生活过于平淡无聊,想让我给他二两鸡血一针强心剂;有的人是正面临抉择,想瞄一眼别人的答案作参考;有的是在特立独行的路上走寂寞了,来我这寻求安慰和共鸣。 可惜相同的是我的回答总是令他们失望。嘛,我没有理想的生活。 提问者惊,我看你每天这么折腾,那是在追求什么? 答日:不追求什么,因为我想折腾啊。 每当这个时候,提问者的脸上就写着数不尽的无语。这个对话模式像极了一年前我刚开始穿旗袍时所有见我的人几乎都要问我的一个问题: A:你为什么要穿一年旗袍啊? 我:因为好玩儿啊。想穿一下体验一下是什么感觉。 A:哦…… 倒不是刻意做对话终结者,只是我越来越不能理解人对于意义和目标的偏执。我总是在想,为什么好奇心和乐趣本身不能成为做一件事充足的理由呢? 2014年我奶奶刚在手机里装了微信,我妈说石榴奶奶,石榴这篇文章被好几万人读了,你看看写的怎么样? 我奶奶拿起手机,嘴一咧,眉头一皱,莫名其妙地突然开始哭。 我和我妈都吓傻了,问她怎么了。原来是我在某篇文章的导语里写“那我就来写写我生活中光明的,沉重的,血淋淋的——以此来迎接我的19岁”。我奶奶说,你看看你,要什么有什么,在美国读书,有这么爱你的家人,你还要什么?还血淋淋的,你淋什么啊,就跟我们委屈了你似的。 对我奶奶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以后有了大房子,吃得好了,就没有理由不快乐,没有理由不幸福。于是他们用一辈子攒钱、买房、让子女受最好的教育。我在如此众星捧月之下,竟敢还说自己不幸福,也是太忘恩负义。 可现实中的我们并未“幸福快乐地生活了下去”,反之,80、90后人群患抑郁症的比例如火箭般嗖嗖上升。我们被父母的期待要挟.被成功学要挟,被这个物欲横流的着急的时代要挟。我奶奶也从未因为当初梦想的实现而轻松,而是担心我爸工作完了担心我上学,等我上了大学了又忧心我将来失业。 我有时想,未来真的不可以预测吗?我们这代人,正是在父母爷爷奶奶他们年轻时曾构想出的那个“美好未来”中出生的,可真实的我们的精神状态却和父辈祖父辈期待中的我们差之千里。由此推之,如果我们继续以未来的成功作为奋斗目标,多年后,我们的精神生活并不会因理想的实现而改善。 作为一名资深吃货,我老觉得生活就像饺子,外边是皮儿,里面是馅儿。更高的薪水,更大的房子,不断跳槽求来的职位,就像是包饺子时手法不断变化,从馄饨式到荷叶边。生活的外物变得越发炫酷,可如果馅儿不变,饺子的味道就还是那样。生活中喜怒哀乐的配比才决定生活的质量。世界上最愚蠢的事,莫过于将幸福寄托于未来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傻了吧唧地觉得为了n年之后的成功而牺牲现在是一件可歌可泣的事。 理想。从来不等于理想的生活。理想是饺子皮,而理想的生活是馅儿。我所以为的聪明是,不要只追求改变饺子皮的形状,还要追求给当下的馅料调味。 我有很多理想,我想有一个巨大的私人图书馆,我希望自己的品牌基业长青,我希望在很多城市小住寻找灵感——我却只有一种理想的生活,就是我当下过的这一种。不论日后我有几重身份,身在何处,我都会重复这种生活,并从中获得快乐。 我在采访别人,不断分享着别人在别处的生活。我写字,在这一年间光是发在公共账号上的文章就有60篇,给编辑交的稿子有几万字。我常常去海边,傍晚的海边是金色的,与海风树影做伴,面朝阳光码字。每每此时我都觉得自己洞悉了一个世界之上的世界,生活之上的生活。 我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作?从初中到现在,几乎每周周末都会写一篇长长短短的文章,到现在算一下也是七八年了。生活中能聊天的人太多,能谈话的人太少,于是和自己谈天成了最有效率的聊天方式。既不必有信息不对称的困扰,又可以梳理生活的逻辑。写作时将自己所有的一切情感思想毫无保留地托盘而出,任人前来挑选采撷。如酒桌之上,我自倾杯,君且随意,痴情又任性。 我发现朋友实在不必太多,平时生活中,三五好友谈笑风生足矣。喜静,享受与自己相处,讨厌热闹和聒噪。一群人聊天,谈话质量总是这群人智商情商的平均数,于是人越多,谈话质量越难保证。所以不论走到哪,我的处事策略基本都是只交朋友,不混圈子。 虽然知心好友不必多,但自己的世界一定要大。物以类聚是金光闪闪如假包换的真理。我的身边有很多蓬勃丰盈的生命体,他们虽然并未太多参与我的生活,但让我感到格外珍惜。上午和一个在美国读纪录片研究生的姑娘见面,我们第一次见时,她说她想停学拍一部关于中国读经教育的纪录片;这次见面,她已经拍完故事线开始剪辑了。偶然认识了一位高级定制设计师,她专门为我设计了一件旗袍,做出来送给我。我的邮箱里时不时能收到RISD学建筑的姑娘发的剖析自我的邮件。美国小伙伴上周告诉我他开发出的app终于内测,我们以前一起看YC公开课的六个人就一起齐心协力抓bug。法国有个姑娘联系我说,她觉得这个行为艺术好有意思,她想把这个活动继续做下去,在巴黎也穿一年旗袍。 我发现单身是件太幸福的事。虽然我一天到晚嚷嚷着要嫁不出去了,但其实我半点儿想找男朋友的心都没有,这么说只是假装自己没那么奇怪罢了。毕业结婚然后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真是和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自己成为豪门远远比嫁入豪门对我更有吸引力。 我发现自己是双性恋。不管写作还是画画,姑娘是我永恒的缪斯。同是那个RISD的姑娘曾经跟我说,她觉得不能欣赏和享受任何一个性别都是可悲的,我很赞同。 我说我没有最理想的生活,因为我现在就在以我能想到的最理想的方式生活。不苟且,不盲从,理智清醒却畅『央洒脱。用好选择的权力,取悦自己,关照自己爱的人。我从不向往诗和远方的意淫,我只有此时、此地、此刻。 嘛对了,虽然穿旗袍的365天结束了,我和旗袍的缘分并没有结束,我打算带着旗袍走过50个城市,“穿旗袍的365天”这个公共账号之后依旧会不定期更新。最后放上一段李银河的话: “在地球热寂之后,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尽管我们知道生活最终没有任何意义,尽管我们知道人死之后最终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我们还是可以在我们生存于世的这几十年间享受生存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艺术品,让自己的生命活在快乐之中,其他的一切都不必追求和计较。美好的生活应当成为生存的目的,它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生命本身虽无意义,但有些事对生命有意义。 生命是多么短暂。我想让自由和美丽把它充满。 书评(媒体评论) 每一个中国女人都应该拥有一件旗袍,和读一部关于旗袍的书。 ——中国旗袍会理事长,汪泉 毫无疑问,这是我见过最好看的一本有关旗袍的书。 ——中国旗袍倾城网创始人,木子李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