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绚丽之下沉静之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锦璐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绚丽之下沉静之上》集纳作者锦璐多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作者从文学谈到人生,从历史谈到世相,从此地谈到他乡,内容包罗万象又具体入微,既有鞭辟入里的文化剖析,也有将个人世界与时代记忆打通的鲜活的在场感。其中有部分文章获得在全国报纸副刊作品评比中获得金奖,如《绚丽之下沉静之上》、《我想乘一艘慢船去》、《南宁:五味杂陈浓淡相宜》、《隐秘而从容的收获》、《他们终将互为美的镜像》等。

内容推荐

《绚丽之下沉静之上》收录了作者锦璐的31篇文学作品。从内容上看,有人情风物,有此地他乡,有时代记忆,有社会世相,有青春、爱情、人生,有电影、书和艺术,还有一些不知如何归类。从体裁上看,大致可分为散文、文艺评论和生活随笔。

目录

重返故乡:一个旁观者的自白

你的南方 我的北方

西北行色

那棵树

绚丽之下 沉静之上

本真的存在 真实的传承

我想乘一艘慢船去

南宁:五味杂陈 浓淡相宜

隐秘而从容的收获

他们终将互为美的镜像

权力的启蒙

让我向你致敬

用匠心抚慰人心

一代人去那里相互问好

“零”的突破

幸福经济学

幸福是一丛灌木

和谐的彼岸

那里的情怀

风景

电梯上

不仅仅是歌唱

没有废墟 岂是罗马

若无“翠翠” “边城”何在

动漫:烧钱与坚守的博弈

勺子并非真傻 土豪才是真穷

“诗和田野” 到底有没有

谁能让我害羞

俺老孙,出花果山

城镇化,不能只见水泥不见文化

文化——旅游永久的生命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脑海中常常会出现一幅迁徙路线图。先是1950年代后期,两个圆点分别画出箭头。一条从广西宾阳出发,一条从北京启动。虽然起点不同,但它们自一南一北出发后,蜿蜒或笔直地向西画过大半个中国,前后抵达新疆乌鲁木齐。1970年,这两个圆点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圆点。1992年,圆点一分为二。再后来,这幅静止了很多年的路线图有了新的动静。一条向西南,到了广西;一条向华北,抵达山东。

请注意我的字眼,此处并无“回到广西”和“回到山东”这样的用词,虽然它们指向来处。世间总有很多解释不了的事情。解释不了,人们干脆就偷懒归结为四个字“冥冥之中”。1995年的这场迁徙,仿佛就是那个“冥冥之中”交换了父亲和母亲的去路。它让来自广西的父亲去了山东,而祖籍山东的母亲则跑到了广西。在此之前,他们两人谁也没去过对方的故乡;在此之后,他们却要在对方的故乡老去。

家里的黑白老照片里,有两张分别记录着父亲和母亲少年时的模样。

父亲穿着土布衣裤,黑色上衣黑色裤子肥肥大大,裤脚却很短,吊在没有穿鞋的光脚板上。五官清秀,神情却有些呆,还有些警惕,双手捏着衣角,那是他走了十几里山路,到县城拍的第一张照片,也是他少年时代唯一的照片。和他站在一起的,是他的弟弟。两个农家少年拍完这张照片,就踏上了去新疆的遥远路途。家里待不下去了,土改把这个因为父亲兄弟三人上学因而缺乏劳力、雇佣长工的家庭划为了地主。一家人因此受到政治歧视,“地主狗崽子”的谩骂和欺侮如影相随父亲的少年时代。父亲小腿上有一道长长的疤,那是他在山里砍柴被树藤绊倒,跌在砍柴刀上割伤的。这样的地主儿子,当得可真寒碜。好在父亲的兄长几年前已经到新疆参军,还当了个小军官。这使得父亲的逃生之路好歹有了一处明确的目标。

母亲的照片则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她穿着长袖的紧身运动衣,宽缎带系成的蝴蝶结在她的头顶亭亭玉立。或许是一个大跳过后,也或许是一个旋转之后,紧接着竖劈叉,正身,塌腰,送手。母亲的造型被定格,她将双手抒情地打开,一只竖在耳边,一只从胸前送出去,好像心中有喜口中有歌,要顺着手势传递出来。这是1960年代初,她的父亲还没有被“打倒”,没有成为“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没有关进“牛棚”。作为新疆医学院教务长的小女儿,母亲被人宠爱和羡慕。她和兄弟姐妹们住在新疆医学院的苏式楼房。住在苏式楼房里的,都是内地援疆的专家和干部。那些苏式建筑,大尖顶、灰墙、木窗木地板、外凸阳台,回廊宽缓,墙壁厚实,还有苏式壁灯,勾着缕空花边的白纱窗帘在风中荡漾。每座楼前包括整个大院都有很多树,分别是松树、柏树和杨树。

1956年,十四岁的父亲蹲在龟速般的火车中,从飞沙走石的暗夜穿过河西走廊,奔向前途未卜的命运时,七岁的母亲正一脸雀跃趴在万米高空的飞机舷窗前,和她的父母俯瞰连绵起伏的天山山脉。骄阳就在天边,仿佛永不落幕。

这是多么遥远的距离,不仅八竿子打不到,简直就是井水和河水,就是天上的飞鸟和海底的鱼。年少的父亲与年幼的母亲却并不知道,命运的颠覆、扭曲就在不远处等着他们。不光是他们,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命运,都被席卷进入十年的动乱,无法脱逃一场又一场残忍、狂暴的伤害。

“文革”开始后,父亲和母亲都成了“黑五类子女”。父亲从工厂实验室被丢到最脏最累的锅炉车间烧锅炉。高考的取消直接粉碎了母亲的大学梦,两年后的“上山下乡”则把她扔去北疆的农场,一去就是九年。命运的荒诞就在这一刻产生,在社会阶层的链条上,依赖于父辈的荣耀、原本排序很靠前的母亲现在成了最底层,她不仅连农民都不如,甚至还不如同是“黑五类子女”的父亲。毕竟,父亲的命运还有一张薄薄的城市户口托底。

到了婚嫁年龄,母亲眼睁睁地就要掉进与“贫下中农一家亲”的命运。她的父母都在“牛棚”,自身难保,哪还顾及得上她的人生。走投无路之际,母亲当机立断,必须找个城里人把自己嫁掉。只要对方有城市户口,管他是“地富反坏右”,还是“瞎瘸盲哑聋”,她就能回城。这无疑是万劫不复中的唯一出路。用婚姻改变命运,自古不就是女人最本能也是最无奈的一招吗?父亲这边的情况同样好不到哪里去。尽管他五官清秀四肢健全还有点儿文化,但在城市里,女“黑五类”的婚姻状况还是会比男“黑五类”稍好解决。

那么,好吧——我的父亲和母亲,这两个被命运丢到谷底的人,谁也别嫌弃谁了。

但是,嫌弃很快就有了。从我懂事起,我就能够感觉到父亲和母亲的格格不入。细枝末节再复述就显累赘,后来的很多影视作品《安娜与王贵》《激情燃烧的岁月》都对这种成长背景、家庭背景、社会阶层的差异过于巨大的夫妻作过细致而生动的刻画。文艺作品里的展现其实都已经是美化过了的,现实更为复杂、令人心酸。

我不止一次在母亲和姨妈聊天时,听到她对父亲的抱怨,包括性格懦弱,包括没有生活情趣,不懂浪漫,工人大老粗,农民。在姨妈做调停工作时,我又偷听到父亲控诉母亲贪图享受,虚荣,大小姐作派,完全是资产阶级那一套。这些新鲜的词汇仿佛为我打开一扇窗。反复琢磨直到最终理解这些词汇的过程,就是人生开蒙的过程。

在经历了多次纷争和冷战后,“离婚”已然成为一家三口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十三四岁的我立刻表明态度:同意。我的冷静、认真,甚至还有几分急切让母亲吃惊,她以为我在怄气,或者憋大招。母亲委托同事对我左试右探,发现我智商正常,情商略高,尤其能站在父母各自的立场考量,分析问题的时候头头是道,甚至说出了“谁说人民内部的矛盾就一定可以调和”这样具有思辨性甚至离经叛道的句子。

P5-10

序言

绚丽之下沉静之上是什么

聂震宁

对于锦璐的名字,有过记忆。那是十多年前,在《中篇小说选刊》上读到过署名为锦璐的中篇小说《双人床》。当时的读后感有些缠绵,觉得这位女作家能够把情爱写得手到擒来,把情爱之后的分手写得自然而然,把社会遭遇写得如邻家趣事,把人生抉择写得突如其来,总之是一部好看而略有点情魅诱惑的小说。其时我已经离开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的岗位,不然我会建议编辑与她联系,请她给出版社写长篇小说。

前不久,我去绿城南宁,与作家东西在商务印书馆阅读体验店对谈阅读的话题,现场的听众席前排坐着一位气质和容貌都不俗的女士,对谈还没有开始,东西与这位女士熟稔地打招呼,然后把女士介绍给我:“广西日报的蒋锦璐!”我们就算是认识了。我想她是记者,是为她供职的报纸前来采访。直到前不久,锦璐给我邮来她的散文随笔集《绚丽之下沉静之上》,请我为集子作序,同时送我一部她的小说集,作者署名是锦璐,而且在集子里重逢了《双人床》,我这才把蒋锦璐与记忆中的锦璐接通。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偏见。在我的印象中,大凡小说写得比较好的作家,其散文大都气息不够悠长;反之,大凡散文写作成了散文家,其小说总缺少些叙事的节奏感。譬如周作人,他的小说作品很少,质量并不高,以至于他索性宣示散文才接近于真实的人生。譬如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几位作家,竟然都不见有散文名篇流传。当然,凡事都有例外,譬如鲁迅,乡土小说和乡土散文都一样乡土;又譬如沈从文,小说散文都令人拍案叫绝。

读者诸君,也许有人猜测我下面就要把锦璐称赞一番了,其实,不错,我还真的要称赞一番。不过,这里我要称赞的不是锦璐的小说,而是她的散文。一个写小说的人,能够那么认真地去做散文,一般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为通常小说家的散文写作,大都是其创作资源中的一点边角余料,做小说之后的一点余兴,较少有像锦璐这样拉开架势的。且看,一部集子,篇篇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之有趣,至少是做到篇篇认真,达到这个程度,是颇为不易的。《绚丽之下沉静之上》,把云南红河的边地文化剖析书写得上下几千年,驰骋千万里,颇有一番纵横捭阖的气派。《没有废墟岂是罗马》和《若无“翠翠”“边城”何在》,都是短论形式的随笔,分别谈的是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古城镇古村落的现实生活,然而,罗马废墟和“边城”“翠翠”做成的象征,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作家的才情。我不能继续举例说明下去,否则我将替代了读者的阅读,剥夺了他们自由品评的享受。

然而,我还是要禁不住地继续我的问题,那就是,小说家较少像锦璐这样拉开架势来做散文的,那么,她这样做究竟出于怎样的意图和兴致呢?其实有一个答案近在眼前,那就是,她报社记者的身份,为了安身立命的职业,为了订阅的读者,不能不这么去做。然而——事情通常在又一个然而中被作进一步诘问——只是作为职业的差事,她有什么必要把自己的散文随笔写得如此认真,如此言之有物、有文且有趣?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远在天边。

我对作者的气质、性格、情趣乃至家庭、身世、经历基本一无所知,这是很不利于对一个作家的散文作品进行品评的。品评散文作品通常的路径是知人论世,否则有时候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作者告诉我,她会在这部集子中补录一篇长文《重返故乡:一个旁观者的自白》,向读者坦露自己的人生和心迹。读者诸君可以到这篇长文里与这些作品的主人相认。显然,在读到这篇长文之前,我的品评只能是印象式的,或者说只是一点文本批评。

锦璐的这些文本,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贯彻始终的气盛——气韵贯通,情思炽盛。一般读者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轻易领略到作者的构思、情趣、结构以及她锦心绣口的叙述,然而,唯有气韵的存无以及盛衰,却需要有所提示。我的感觉是,作者在这些散文写作前的酝酿有足够的气势,写作中的精神状态则堪称盛旺,而全书几乎贯穿着她独特的气韵。

常常看到一些谈散文写作的高头讲章,强调散文贵在真实,散文贵在空灵,散文贵在闲适,散文贵在文化,散文贵在形散神不散,散文贵在……如此这般,皆为至理名言。然而,散文的气势,也应当成为不可多得的审美要素。清代大文人刘大槐就主张“文章最要气盛”。这位被称为“桐城派三祖”之一的文章大家,用笔简明确切,兼重古文神韵,博采唐宋之长,才气雄放,波澜壮阔,人称“日丽春敷,风云变态”风格,其至为看重的就是气势。我们拿着刘大槐的文章风格主张来看面前这部集子,庶几也能感觉得到相似的意味吧。

真心说来,我喜欢这种简明确切、日丽春敷、风云变态风格的散文,文章气势盛旺,读起来方有一气呵成的愉悦。我还喜欢这个书名《绚丽之下 沉静之上》,尽管略嫌多了点儿文艺范,但句式毕竟有所创新,意思有点吸引人,总之还是一个好书名。这个书名能吸引人要探问究竟,所谓“绚丽之下沉静之上”是什么?答案当然可以有各式各样,我的答案是,这“之下”“之上”的中间,乃是一个“人”——一个气质和容貌不俗的女作者,她身体流淌着南方父亲和北方母亲的血脉,交织着新疆的喜怒和广西的哀乐,她能拉开架势写散文,她能把散文写得很是气势盛旺。

是为序。

后记

我感觉为一本书写后记,比写一本书还困难。写作的过程是痛苦而焦灼的,要奋力与没有灵感或者拖延症做斗争,往往会陷入生无可恋的抑郁或者狂躁当中。对于一个常年以码字为主要生活方式,并依此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画上文尾句号还让人感觉到“幸福像花儿开放”。所以,写后记这件事在我看来,就像跑完一个漫长的马拉松之后巴不得立刻躺倒,却突然被告之再来一个四百米才算完成整个赛程;也好像好不容易做完一个黑夜追凶的梦,醒来后被要求再回到梦里把现场重新勘验一遍。

我只好干巴巴地先列出一组数字:此书共收录文章31篇。这些文字都曾在报刊出现过,是我做了21年报纸记者、编辑的副产品,它们产生在编辑策划两千多个版面、编发上千万字稿件、采写上百万字新闻作品的时间之外,也产生在期间整整十年沉迷于小说创作的时间之外。

其实我最初筛选出来的文章超过70篇。但编辑劝我,“咱们尽量选择离新闻远一些、不那么易碎的文字吧”。这种苦口婆心却不容回旋的语气太熟悉了,因为我做编辑时也时常大刀阔斧地删减稿件篇幅,然后安慰作者,“不要在乎文章的长短,要追求文章的质量”。

于是,我把选稿标准框定为“审视”而不是“记录”。先哲苏格拉底号召人们,“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在不久前的一次阅读中我看到这句话也被译为,“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审视”这个词。“审视”比“省察”更能精准表达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整个句式更有一种动作性,传递出丰富的画面感。

我重新“审视”了入围的70余文章,最终敲定了其中31篇。从内容上看,有人情风物,有此地他乡,有时代记忆,有社会世相,有青春、爱情、人生,有电影、书和艺术,还有一些不知如何归类。从体裁上看,大致可分为散文、文艺评论和生活随笔。

我决意用《绚丽之下沉静之上》给这个集子命名。虽然它来自收录文章的篇名,但我觉得它体现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表达了一种幽微的、没有办法用文字清晰准确描述定义的人生状态,有点儿哲学思辨的意味在里面。

必须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些文字产生于漫长的21年之间,必然有部分内容过时了,或者观点还比较幼稚,甚至某些看法我可能早就变了,自己看着也觉着别扭,但它的确代表我在落笔之时的观点、心情和状态。翻阅这些文字,倒是久不久会让我有一种被蜜蜂蛰了的麻酥酥的感觉——被自己曾经所拥有的勇气与锐利感动,沉没的记忆世界被如此这般的文字打捞出来而欣慰。

散落的文字结集出书,对作者而言,是与不同年份的自己重逢,是不同年份的自己彼此之间的聚会。在这场文字做成的怀旧梦里,我看见一个从音乐系毕业的20岁女孩,未曾预料此后的21年里,甚至在比21年更加漫长的岁月里,她的双手将会从黑白琴键转移到电脑键盘,写作成为她与这个世界对立、沟通、和解、伴随的方式,并将成为她赖以生存的方式。

锦璐

2016年10月31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