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佩芹的母亲李达尊(1905.1.31~1993.1.17)这90年的人生轨迹跨越了晚清、民国、新中国诞生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她亲身经历并感受到清政府的腐败、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抗日战争对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的锤炼,也亲眼目睹了时代的变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伟大的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以及改革开放后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她不仅是时代的见证人,并以最伟大的母爱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谨以《《风啊你轻轻地吹/百姓家史系列丛书》》记下平凡又伟大的母亲——李达尊,并敬献给天下千千万万孩子们的母亲!
《风啊你轻轻地吹/百姓家史系列丛书》是一本纪实性的回忆录,作者周佩芹以丰富的内容和详实的史料、用细腻生动的写作手法,将读者带入母亲的世界,通过对前辈们直面人生、直面命运用血泪和生命作不懈抗争的精彩描述,从一个侧面引人入胜地反映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一段历史,“展生命人文之华彩、藏城市历史之记忆”。
一 辛酸年代
近代中国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先烈们进行过英勇顽强的奋斗。正是先人们的斗争,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灭亡中国的图谋,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多方扩展在华的侵略势力。列强大肆侵占中国领土,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留兵驻守”。在外国侵略者压迫和蹂躏下,中国几乎已经没有独立的领土主权可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光绪三十一年(1905)1月31日(农历甲辰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寒冬腊月的北风呼呼席卷着湖北省汉口的一条小街,此时是已近年关的寒夜,面对家徒四壁,张翠英(1869~1951)这位产妇无奈地独自一人在一阵阵痛彻心扉中无助地产下一个血肉模糊、瘦小得不成样的女婴——她是那样弱不禁风,连呱呱的啼声也是那样孱弱,迎接她来到人间的只有她的母亲一人。这个女婴就是本书的传主李达尊(1905.1.31~1993.1.17)——我的母亲,就在这个龙年的岁末诞生了,这样一个冰冷的寒夜似乎预示着一个艰难辛劳的人生。再过几天就要过新年了,婴儿的父亲却已经一个多星期没回来了,当然家里发生的一切他浑然不知。此时他正在远处玩牌,兴致正浓呢!他已经是一个父亲了,但仍然心不在焉,亲戚通知他赶陕回家,他竟说:“是个女孩子,我回去做什么?又不是我生孩子,我能做什么?”重男轻女的他不懂得怜惜新生的女儿、自己的骨血,也不疼女儿的母亲、自己的妻子,张翠英真是个苦命的女人啊!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大行其道,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崇尚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
张翠英娘家在上海小东门薛家浜,如今老城厢还找得到一块石碑“承启堂张界”,这里名人辈出。有梅溪弄的张焕纶(1846—1904),张是胡适父亲胡传的同窗,可谓是近代小学教育的创始人,他将住宅的厅堂、庭院兴办学校,招收对象为开蒙的儿童,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参照西方学校,取名为“正蒙学院”。光绪二十八年改为官立梅溪小学。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过:“吾国教育,上海发达最早,而上海小学,梅溪实开其先。”张焕纶还开办师范班,成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先河,后任敬业学校总教习。张翠英娘家也算是有头有脸、富裕的殷实人家。在张界内两个有名的花衣场是张翠英家的,这条街就命名为“花衣街”,花衣街上最气派的一排房屋也是她家的,祖辈传下的基业还不少,哥东弟西地分着传下去,到张翠英和她姐姐张秀英(1865~1930)这一辈,女子是不能分得一砖一瓦的,张氏姐妹的父亲又是残疾人“哑巴”,加上连年战争,花衣(棉花)经常收进来了又卖不出去,无奈只能全部低价被外商收购,生意越做越亏。由于与外商做买卖,十八九岁的张氏姐妹也就会说几句“洋泾浜”的英语,别小看这几句“洋泾浜”的英语,在当时上海滩她俩也属于“凤毛麟角”的女孩。张翠英又长得白白净净,温文尔雅。当家里正处在经济困难的时候,有个外商顺水推舟要介绍张翠英到外国人那里去当差,说“不仅有饭吃,待遇也不错,只是要离开上海‘出远门”’。张翠英也不知何谓“出远门”,但家里对于她的存在感觉明显是“多余的一张嘴”,有时常常也会有了上顿无下顿。张翠英就提出,“要去得与姐姐张秀英一起去。”就这样张翠英去了外国领事馆当差,待遇还不差,不仅自己尚可衣食,还时有盈余,可以给父母买些酱汁肉、糟蛋、糖炒栗子什么的;她还经常将攒下的钱给弟弟和侄子们。随着岁月的流逝,张翠英常常会想起自己的归宿,将来谁会为自己养老啊?每每思忖于此,张翠英便不知所措,好像唯有全身一C,,tt鱼效力张氏门庭,担忧才觉稍稍释然,于忙碌中愁心略略方安。理想常常是美好的,付出也是尽心尽力的,而现实却是残酷的,美好的理想往往成了泡影。那也是一个过年时节,张翠英高高兴兴地回家,买了不少礼物,还分装好侄儿们的压岁钱,与父母、弟弟们一起兴致勃勃地吃年夜饭、聊天,分享家庭的天伦之乐。闲谈间,张翠英无意地流露了胸中之念:“我们姐弟在一起多开心,我也不想成家了,就不知道我老了怎么办。”此时,弟弟们一下子面面相觑、由晴转阴,冷冷地说:“那随便你了!”这样无情的话无疑将满腔热情的张翠英一下子扔进了万丈冰渊,十几年来的甜酸苦辣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刹那间翻江倒海一齐涌向心来。过完年后,回到领事馆的她就鬼使神差地接受了一位李姓同事求爱者的示好,并很快地跟着他来到从未去过的汉口草草完婚。有人提醒她:“张姐,你这么大的年纪结婚一定要慎重呀!”“怎么可以如此草率呀!如果他是一个靠不住的人,将来你怎么办啊?”张翠英回答道:“我认命了。”果然,他男人在后来真的对她不管不顾,即使就是在她生孩子时也还是沉湎于赌牌玩乐。不知道当初是张翠英心慌意乱、意气用事的一时决定,还是男人颇有心机的甜言蜜语打动了她,这一切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在母亲李达尊的印象中,无论如何外公还是知识渊博、很有才气的,他可以像《一千零一夜》那样天天讲故事,从《封神榜》、《西游记》讲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水浒传》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将讲到《三国演义》的刘备、曹操,从孑L子的《论语》讲到诸子百家,从唐代的杜甫、李白讲到西方的格林童话……天天夜里讲故事,从不间断,谁都难免陶醉于这些故事的梦幻里。可到了翌日清晨,外婆张翠英包里的钱就会无影无踪,或者家里又少了几件首饰。也许是她粗心大意,也许是她难得糊涂,但她从不计较,甚至她连问都不问,她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一个“过路财神”,只不过自己的劳动所得以前是给了娘家人,而现在是给了自己的男人。命该如此吧!
P1-5
序言
◎华袁
“风啊,你轻轻地吹;鸟啊,你慢慢地飞。我家小宝宝就要睡着了……今天睡得好,明天起得早,花园里去采葡萄……”这是外婆的摇篮曲。母亲就是在这充满了轻声柔情的摇篮曲中长大的;这温暖动听的吟唱还陪伴了我的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以及我和妹妹一起成长;同样延续在这如此悦耳又温柔的摇篮曲中,孩子们也慢慢长大成人……
母亲李达尊(1905.1.31~1993.1.17)这90年的人生轨迹跨越了晚清、民国、新中国诞生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她亲身经历并感受到清政府的腐败、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抗日战争对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的锤炼,也亲眼目睹了时代的变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伟大的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以及改革开放后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她不仅是时代的见证人,并以最伟大的母爱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母亲的一生是辛勤劳作的一生,充满对祖国的爱。她热爱生活,坚定地扛起家庭重担,独立地把子女一个一个培养成对国家建设事业有用的人才。母亲于1922年毕业于苏州师范女校,曾经的理想就是走上职场当一名教师,她最信奉的教育理念就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母亲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怕地动山摇,不畏命运多舛。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的聪慧和力量,克服生活中每一个艰难险阻,以伟大东方女性的坚定、乐观的传统美德,成为父亲完成抗日救亡工作的默默支持者。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其所有的劳作几乎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细事,但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生活中,她教养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生活的强者。在她的儿孙辈中,如今有高级工程师、教授、编审、经济师、教师、医生、护士、文艺工作者……各行各业的精英,为祖国之建设、中华之复兴,艰苦奋斗,继续努力着!
“风啊,你轻轻地吹;鸟啊,你慢慢地飞……”值此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之际,是以子孙后代之一切福祉,深切缅怀长眠于九泉之下的母亲!
谨以此传记下平凡又伟大的母亲——李达尊,并敬献给天下千千万万孩子们的母亲!
2012年1月19日
时间,可以冲淡记忆,也可以让某些记忆加深。在李达尊诞辰110年之际、安息九泉20年之时,重温母亲人生旅途中平凡而伟大的点滴,确有许许多多难忘的记忆:她的痛苦、她的无奈、她的辛劳、她的奉献、她的幸福……都与中国近现代史紧紧相依相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经历了受欺凌、受压迫的苦难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顽强斗争以及振兴中华之伟大事业。我们也从对一个普通妇女的回忆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勇气。
母亲是平凡的,曾为柴米油盐操劳着,是千万普通妇女的一分子。而母亲却是伟大的,她的勇气,她的胆量,她的气度表现出每一个“龙的传人”的精神力量。
浩瀚宇宙,万物生长,各种事物闪烁着自己独有的光芒:花的妩媚,草的娇嫩,石子的坚韧……也包含母亲的光芒,永远让我怦然心动:她的坚忍,她的宽厚,她的博爱,永远在我的春天里。
“风啊,你轻轻地吹;鸟啊,你慢慢地飞”,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天呀!永远让一代又一代人陶醉,一点一滴沁人心脾。母亲和先辈们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的楷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母亲的一生都傲然挺立着,却不失亭亭玉立的灵秀。她面朝阳光,吸收着祖国大地的精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灵”——生机盎然的我们。谢谢您,母亲!因为有您,我们感受到幸福。如果本书记录的母亲李达尊的人生经历和她所有的奋发精神,能激励读者不畏命运多舛而在积极进取中获得力量,正是笔者最大的欣慰。
搁笔之际,我要感谢惟本、惟惟、若银,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鼓励。更要感谢我的姐姐、哥哥和妹妹的支持,特别是二姐佩荑,不辞辛劳抱病修改,逐字逐句仔细推敲,哥哥参忻提供了实例,再次致意!由于精力所限,许多史料须查考,仰仗各位亲朋好友欣然配合,在此深表感谢!是大家的支持使我完成了母亲的重托、心愿和希望,把她告诉我的点点滴滴收录成书,正是伟大母爱的力量使我坚持完稿,成书心切又时间仓促,书中不到之处,还望各位读者海涵,并待改进。
万分感谢孙颙、邓伟志、叶辛、熊月之、赵丽宏、叶永烈、赵长天、秦文君、严建平、桂国强、刘沉鱼等各位方家评审的悉心斧正和中肯指点,感谢伊华、吕慈、唐幼幼等福寿园(上海)公司的领导、工作人员的大力推荐和热情关怀,更感谢《新民晚报》副报部、文汇出版社、上海人文纪念研究所、上海市作家协会、福寿园人文纪念博物馆,他们建立了宽广的平台,为百姓立传,替亲人出书,坚持了“生命传承、人文纪念”的永恒主题,为振兴中华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周佩芹
2012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