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流韵》是中国著名影视化装大师杨树云五十年经典化装造型的集大成之作。从闻名世界的《丝路花雨》到《武则天》,从《杨贵妃》到《贞观长歌》,本书汇集了杨树云塑造的各种舞台和荧屏知名形象,通过专业的解说、精美的剧照以及大量杨树云珍贵造型手稿,带读者体验盛世大唐的绝美妆容。
| 书名 | 唐风流韵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 作者 | 杨树云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风流韵》是中国著名影视化装大师杨树云五十年经典化装造型的集大成之作。从闻名世界的《丝路花雨》到《武则天》,从《杨贵妃》到《贞观长歌》,本书汇集了杨树云塑造的各种舞台和荧屏知名形象,通过专业的解说、精美的剧照以及大量杨树云珍贵造型手稿,带读者体验盛世大唐的绝美妆容。 内容推荐 《唐风流韵》是一部集著名化装艺术家杨树云50余年影视化装大成的心血之作。 他以大家的文笔、专业的视角,原景式再现唐代妆容之美。从震惊世界的著名舞剧《丝路花雨》,到《唐明皇》、《杨贵妃》、《武则天》,他塑造的唐代人物造型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历久弥新,更为众多著名导演和表演艺术家所叹服。 他以宽广的胸襟、大家的风范,毫无保留地将研究所得和设计原图付诸笔下。既供专业人士作为影视化装教科书之用,又可成为大型历史影视剧爱好者茶余饭后谈资。 他以近百幅珍藏的精彩图片,以图注文,直观呈现唐代特有的时代之美。 书中还饶有兴趣地讲到他的个人奋斗史,以及与文物大家沈从文、导演陈家林、演员刘晓庆、林芳兵、周洁等的创作轶闻,亦可作为激励后来者拼搏进取的范本。 目录 第一章 丝路花雨染霓裳 第二章 秾丽多姿舞唐风 第三章 一生荣辱在妆中 第四章 三千宠爱于一身 第五章 高清时代各尽其变 试读章节 38岁的刘晓庆变成了14岁的少女 四十集电视剧《武则天》播出后,有人粗算了一下,我给刘晓庆设从14岁到80多岁设计了38个不同阶段的发式造型。另外我造型设计的还有唐太宗、高宗、王皇后、萧淑妃、上官婉儿、文武百官、王公大臣等近百人物。在化妆造型上我一是要追求高层次的艺术精品,二是与各部门密切沟通与配合,三是一定要区别以前拍过的几部唐代的戏。 在我的化装造型设计中,一再强调发式造型在整体造型的重要性,发式造型它可以表现年龄、表现种族、表现身份、表现等级、表现心情、表现戏的规定情境、可以为戏剧情节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戏剧效果。所以从舞剧《丝路花雨》、电视剧《红楼梦》、《唐明皇》、电影《杨贵妃》,我都特别重视发式造型在整个人物造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它确实是整体造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戏里负责全剧的发型及化装整体设计,武则天从才人、侍女、皇后、天后,皇帝,每个阶段的变化都有精心构思,头上的每一个饰物都与武则天的身份和品级相配,而每一个发型都有历史出处可寻,并充分考虑了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电视剧《武则天》是我第一次与刘晓庆合作,刘晓庆是演艺界里最有争议的人物,给人的印象是盛气凌人、咄咄逼人、经常制造绯闻……不少人问我:“你与刘晓庆好合作吗?” 说实话,一开始刘晓庆并不相信我们的化装技术,能不能把她年轻时候的妆画的漂亮。剧中武则天的造型要从十四岁到八十三岁,这样大的年龄跨度,无论在表演还是造型上都有相当的难度。刘晓庆很自信却又无不忧虑地说:“我有把握演出14岁少女的心态,可化装能把38岁的我‘化’成那么小吗?”以前大陆的化装师都比较注重写实和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而台湾、香港的化妆师比较注重化装的商业性,比较唯美,出来的形象比较漂亮。刘晓庆拍台湾电视剧《风华绝代》对台湾设计师为她画的漂亮形象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一开始,刘晓庆也要请台湾设计师。在导演的劝说下,才勉强同意试一试我的化装。一部《武则天》下来,刘晓庆对大陆的化妆造型设计师刮目相看了。后来她对台湾人说:“我们的化妆师你们没法比,大杨要比你们高明一百倍!” 武则天从14岁入宫到太宗之死,这段戏的分量不轻,刘晓庆又特别重视第一次出场的形象,当时她息影五年,做了老板,也将近40岁的人了。观众很想看看息影五年的刘晓庆现在还行不行?这个装是以后角色造型成败的基础,事关重大,那天是第一天拍摄,也是第一次技术掌握,我们哪里敢掉以轻心。 14岁的女孩清纯,还有一点稚气未脱,被召幸时要精心打扮但又不能过分,否则显得成熟,这个分寸很难拿捏,往往有些事情弄不好就会弄巧成拙。虽然在记载和绘画中唐代没发现盛剪刘海,刘海处理得好是可以改变脸型,也可以降低年龄感。我们拍的是电视剧,又不是出土考古,我们不要因噎废食,要集历代发型美之大成,来丰富造型的手段。唐代敦煌壁画19窟《藏经洞》就有梳“双丫髻”的少女,传世名画《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永泰公主墓室壁画》都有不少少女的形象,不是梳“双垂练”,就是梳“双丫髻”,大量的占有资料,根据戏里的要求和刘晓庆的具体条件进行筛选。最终我选定了“双鬟可高下”的“双丫髻”。 时间一小时、两小时地过去,大家盯着毛戈平手里的化装笔。镜子里的刘晓庆一点点的变了,变了,透出一种少女的朦胧美,配上我为她梳的有着密集刘海、稚气未脱、娇媚玲珑的“双丫髻”。经过三个半小时的化装刘晓庆的容貌好像真的回到那个时代。 因为拍的是武则天第一次被唐太宗临幸的戏,拍摄现场导演给了好多大的特写镜头。一般拍摄特写镜头的标准是画面上面齐演员的发际线,下面抵演员衣服的第二颗钮扣,这样大的一个景别,头上的双丫髻就被卡在画面之外了,只剩下一张脸。刘晓庆看了回放后跟摄影师杜信说:“我的特写镜头,一定要保留我的双丫髻。”卡十信说:“特写镜头是有标准的。”刘晓庆用不容商量的口气说:“这个发型对我的表演是有好处的,你是听人家的,还是听我的!”刘晓庆的坚持是有道理的,在拍摄现场,梳着“双丫髻”的刘晓庆,低头俯首跪在地上,怯怯地低声三呼万岁,不见应答,慢慢抬起头来,摄影机推到了特写,只见在密集的刘海下,她抬起一双俊俏而明亮的大眼睛,清纯的脸显得妩媚光艳。刘晓庆叫绝的表演,让大家不由得感叹,首次亮相就如此惊艳!精准的化装造型,演员高超的演技,呈现出高品质的画面,使在场的人们赞叹不已。我们的工作有了很好的开端。 刘晓庆非常喜欢这个“双丫髻”,她认为这个造型使她非常显小,高兴地把这个妆称做“小龙人”,连说:这个妆很有年龄感。 刘晓庆的妆显得年轻还有一个秘密,化装术语叫做“拉吊”,我在她的两鬓角辫了两根细细的小辫子拉向脑后固定,面部松弛的皮肤一下子绷紧了,眼角也吊起来,皮肤显得光滑而且富有弹性,你想皮肤的绷紧靠一点点头发的拉吊,是够受罪的。刘晓庆被拉得直叫,“轻点,轻点!”她感慨地说:“拍戏真没有当经理舒服。为了武则天的14岁‘手毒心狠’的大杨你就拉吧!”我说:“将来观众还以为你做了整容手术。”刘晓庆机灵地说:“不!是擦了晓庆牌化妆品。”有一天刘晓庆公司的一位副经理来化装间找她,看着坐在我化妆台前的刘晓庆问我:“刘晓庆在吗?”于是哄堂大笑。 P158-163 序言 杨树云老师参与拍摄的历史戏很多,从舞台剧到电视剧、电影,处处都有他的作品。1987年,一部《红楼梦》在全国和中央电视台影响都很大,同年,他被特聘为中央电视台美工设计师,甚至有“古装片非他莫属”的说法。 1989年,陈家林导演拍摄电视剧《唐明皇》并套拍电影《杨贵妃》,最初人物造型定妆后,台里领导看了非常不满意。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主任阮若琳说:“你们请一下大杨,他拍古装片很有经验。”当时我不认识大杨,也没与他合作过,因为当时组里已经签约了化装师,我只好说:“好吧,来试试,先不签合同。”当时恰逢北京在搞全国性活动,外地人员进京需要办进京证明,很麻烦。联系完大杨,我大吃一惊:“什么?还要坐飞机来!”心想,什么人这么牛!台里有规定,剧组人员一律不准乘坐飞机,但是开机迫在眉睫,还是赶快来吧!两天后,人来了,一个大高个儿。又过了两天,我问导演陈家林:“怎么样?”导演说:“他在李建群的头上、脸上试妆,头发在他手里玩得就像兰州拉面,签合同吧!” 大杨一进剧组,就一头扎进工作里,我听到的反映是“大杨女装造型极美,而且非常准确,人物层次有变化,角色发型、首饰有品位,深为专家们称道”。我半悬的心又一次落了地,果真没选错人!筹拍的两部古装戏巾,有大量的舞蹈,身为制片主任的我开了动员大会,讲了唐代舞蹈在戏里的重要性。会后大杨拿了一摞舞蹈设计图和预算来找我,我的回答是:“就在原有的首饰基础上想办法,我没钱!”不是我不想给他钱,而是当时套拍电影的钱还没着落呢。大杨听后生气了,收起图说了一句:“没钱!干嘛请我!”一转身走了。嘿,脾气还不小! 后来电视剧、电影都很轰动,里面的舞蹈造型拍出来非常漂亮,而且28段唐舞的化装处处都有考证,真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我也是搞舞蹈出身,好坏粗细,当然是一目了然。当然,我也不是一点制作经费都不给大杨,我的经验是挖掘大家的潜力。琳琅满目的头饰、华美贵重的首饰都是大杨带着组里的化装师们日以继夜辛苦制作出来的。国家的钱要省着花,我早就看出来大杨有潜力可挖。 大杨在中央电视台拍过的戏,如《红楼梦》《唐明皇》《杨贵妃》《唐风流韵》《敦煌梦幻》《浔阳遗韵》……都获了奖。现在,集他一辈子影视化装经验的新作《唐风流韵》即将出版,我非常高兴。这本书可读性极强,既有翔实的化装理论、丰富的资料,又有美轮美奂的经典剧照,还有大杨唐代经典人物化装造型的构思、设计图,以及发型、首饰、化妆的实操要领,其中还夹有他的个人奋斗史和拍摄巾与名导、明星们的趣闻逸事。 早在1983年,大杨的两篇学术论文《从敦煌绢画<引路菩萨>看唐代时世妆》《一三。窟<都督夫人礼佛图>初探》就被收录在1919年一1983年中国敦煌学、吐鲁番学论文著述索引里,难怪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的齐成骏教授称赞大杨是“学者型的化装师”。而我更欣赏的是他刻苦学习、艰苦奋斗、无畏进取的精神。《唐风流韵》是继《装点红楼梦》之后又一部权威化装教科书,亦是一本供喜爱唐代历史剧的渎者阅读的通俗读物,更是激励后来者拼搏进取的范本! 1986年6月大杨再访敦煌时,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员贺世哲、施萍亭两位老师给他的题言:“好学、善思、力行是大杨成功的六字真言,愿君一如既往奋斗不止!” 权以此作为序。 中央电视台制片人靳雨生 2015年6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杨树云老师在化装艺术上极富东方美的魅力,《丝路花雨》中展现的民族化造型惊震世界。 ——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 技艺高超妙手回春,心脑并用精益求精。 ——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 赞美化装大师杨树云独树一帜。 ——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 以前我拍了若干部成功影片,得了若干个奖,都是靠个人奋斗出来的,可是《武则天》我要感谢大杨。 ——著名表演艺术家刘晓庆 以绝妙技艺,扮绝代佳人。 ——著名演员林芳兵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