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案探秘(附光盘宫闱秘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唐博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四集?英使觐见之谜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政府先后派出两个使团,穿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来到中国。第一个使团由乔治?马戛尔尼勋爵领衔,史称“马戛尔尼使团”,它是打着给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而来,全团近七百人,是英国政府史上最大规模的外交使团;第二个使团由阿美士德勋爵领衔,史称“阿美士德使团”。

马戛尔尼使团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仅仅是为了祝寿吗?还有没有更重要的目的和任务呢?乾隆皇帝是怎么接待他们的?传说乾隆皇帝要马戛尔尼等人在觐见时必须磕头行礼,马戛尔尼做到了吗?如果没有磕头,会不会让这场历史性会见不欢而散呢?马戛尔尼使团没做到的,阿美士德使团能做到吗?

这是两个大国的历史性碰撞,意义非比寻常。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康乾盛世的巅峰时代,经济总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国库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内。然而,外表的光鲜掩饰不了内在的腐朽。当时的中国在骤变的世界大势面前迷失了方向。

当时的英国,正在经历着工业革命的深刻洗礼,工业生产效率成倍增长,纺织品面临滞销危险,急需对外开辟新市场。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悠久文明和深厚积淀的国度,它既动心,又担心。

二十三年间,清朝的两代皇帝面对英国的两个使团,究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两场历史性的碰撞,引发了怎样的后果呢?对中英两国的历史命运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又会带来哪些启迪呢?

让我们回到两百多年前,一起揭开英使觐见功败垂成的种种谜团。

一、万里迢迢欲何为

我们先来解释第一个问题:马戛尔尼使团万里迢迢来中国,究竟意欲何为?

中国的海外贸易由来已久,但跟英国人打交道比较晚。直到明朝崇祯年间才有了第一次接触。崇祯十年(1637年),英国武装商船队开到广州虎门,开炮射击,抢劫市镇,强迫贸易,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这次接触很不愉快。

清朝康熙年间,朝廷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四口对外通商,分别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管理来往商船,征收关税。英国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深受青睐。

清廷虽然开放了四个口岸,但只有广州固定面向洋人。在广州做外贸生意的中国商人,主要是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他们到内地收购瓷器、茶叶,辗转千里运到广州卖给英国人,不仅增加了运费成本,还得赚差价,收服务费。面对这样的特许经营,英国商人根本没机会货比三家,不仅少赚很多钱,而且导致英国市场的茶叶价格居高不下。另外,广州的关税较高,粤海关官员还经常索要规礼,也就是小费,让英国商人不胜其苦。英国国内主打的棉织品已经生产过剩,因此英国商人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而广州地处南国,天气炎热,不怎么需要棉织品,相反,英国商人每年都得拿出大把银子去买中国的瓷器和茶叶,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贸易逆差。

乾隆时期的广州黄埔港

要想打破广州单口垄断的局面其实不难,只要多开放几个口岸即可。英商看中了浙江和宁波,那里靠近中国的丝绸产地苏杭和茶叶产地江西、福建。到宁波做生意,既可就近采购,节省成本,又能逃脱行商的盘剥和粤海关的敲诈。英国的棉织品还可就近卖到内地,打开华北市场,减少中英贸易逆差。其实,宁波的官员对富得流油的广州粤海关羡慕嫉妒恨,也想扩大外贸,赚取更多税收,所以对英国商船很欢迎。结果,还真有不少商船跑到浙江来做生意,双方各取所需。

英国人算盘打得很精,可一旦把船开到宁波去,广州的粤海关和行商就赚得少了,肯定不同意。而乾隆皇帝觉得,如果放任这些洋人在中国沿海随便做买卖,对国家安全没好处。于是,一个是既得利益集团,一个是政治挂帅的皇帝,双方一拍即合。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朝廷一声令下,关闭其他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对在广州做生意的中外商人做出了严格限制。这在历史上称为“闭关政策”。英国方面虽然去找广东官府交涉,却没能改变这个局面。

到了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生产效率成倍增长,过剩的棉纺织品越来越多,卖不出去。结果,资本家面临破产的危险,政府从棉纺织业收来的赋税也越来越少,工人得不到应有的工资,罢工骚乱时有发生。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缓解棉纺织业困境等现实因素的考虑,英国政府必须想办法开辟新市场。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于是,英国政府准备正式派一支外交使团,跟中国最高决策者谈判,以求开放市场。至于这个使团的特使(团长),英国政府看中了马戛尔尼(1737-1806年)。

马戛尔尼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毕业于都柏林大学三一书院,曾在俄国、印度等地担任外交官,跟外国的商界、政界打交道的阅历非常丰富。英国政府认为,马戛尔尼是最合适的特使人选。国务大臣敦达斯给他下达了训令,除了明确出访任务和谈判条件外,还在礼节问题上提出,“要服从中国朝廷的礼仪,既不要损害自己君主的尊严,又不要被礼节上的小事束缚住手脚”。P81-83

后记

《清案探秘》第一部,是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第一个系列讲座。2015年1月18—24日正式登陆电视荧屏。节目播出后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对于我这个初出茅庐的人来说,倍感荣幸。这本书就是将第一部的讲稿进行整理和加工编辑而成的。

细心的观众朋友们可能发现,电视上播出了7集,书里为什么会有9集呢?多出的2集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2011年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央视编导魏学来先生辗转联系到我,提出合作录制讲座的建议。我们曾经试过清代边疆问题、清代商战、清代的清官与贪官等多个主题的探讨,都没能成功。直至2013年底,大家基本议定了选题,继续讲清代的悬案。考虑到阎崇年、纪连海、喻大华、张宏杰等前辈把出名的大案都已经讲了一遍,对我来说,要想跟前人比较,讲出自己的特色,是个不容易的事。因此,对于这个后来命名为“清案探秘”的系列讲座,我做出了四点特别的设计:

第一,一集一案。悬念在篇头提出,篇尾解决,绝不拖泥带水,这样也可以给编导提供剪切的空间和自由度。

第二,一案一说。抛开学术界的纷纭众说,讲我的一家之言,用更有说服力的文献资料自圆其说,尽可能提供一个确切的结论。

第三,一部一题。 《清案探秘》分三部:第一部的案子都是宫廷秘闻,讲皇家生活;第二部的案子都是朝廷轶事,讲发生在朝廷大臣身边的悬案;第三部的案子都是百姓故事,讲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奇闻异事和旷世奇案。

第四,一人一讲。位于央视老楼的新演播厅里没有观众,只有我一个人面对着四台摄像机干讲。这是从来没有的经历,是个挑战。

由于我不是现职教师,所有讲稿都要现写,而不是在既有教案基础上修改,再加上早八晚五的生活,使我只有双休日才有时间写作和录制。整个201 4年,差不多一半的双休日,我都交给了《百家讲坛》。我辛苦,编导、摄像和化妆师也辛苦,向他们致敬!

第一部先后录了9集。考虑收视效果的因素, “乾隆生母之谜”和“嘉庆遇刺之谜”,虽然都有录像资料,内容也足够充实,但未能与观众朋友见面。所以,播出的只有7集,而且经过了较多删节。每集都录了55分钟左右,真正播出的只有40分钟。当“晚清太监之谜”作为《清案探秘》第一部的收官之作落下帷幕后,许多观众通过微信、微博跟我联系,说没看过瘾。

播出的事,央视说了算。文稿的事,我还是有发言权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这本《清案探秘》第一部,不仅囊括了已经播出的7集未删节的文稿,而且吸收了没能播出的2集文稿。在后期编辑加工中,我又根据专家学者和观众朋友们的反馈,做了一些补充修改,以最快的速度将这本图文并茂的清代宫廷历史呈现给读者。

这是一部严肃的读物。它凝结了我十几年来清史研究的心得和心血,凝结了我对学术界前辈长期研究的甄别和提炼,凝结了许多海外文献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精华。它所提出的结论,基本反映了历史真相,应该经得起历史考验和学术推敲。我相信,没有所谓的“未解之谜”,只要努力去探寻,一定有正解。

这是一部大众读物。它将晦涩的历史学论文论著,转化为老百姓能看得懂、听得舒服的语言文字,在象牙塔和市井生活之间搭起了一座宽阔的桥。让读者在观看清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历史真相,分清楚哪些是戏说,哪些是娱乐,哪些是野史,哪些是事实。这或许就是学术为人民服务,将人文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具体形式吧。

这是一部励志读物。我曾当过中学老师,参加过清史纂修,做过政府官员,社会阅历相对多一些。故而,每次读到这9个案子的时候,我都会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得出的结论和启示自然多元。读历史不光为了猎奇、看热闹,更该做到“读史使人明智”。我愿意抛砖引玉,把这些经验和启示分享给读者,使这些感悟转化为提升自我水平、避免重蹈覆辙的利器。

这是一部文化传承的读物。清朝是距离现代中国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直接影响。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早就打上了清代的烙印。传承中华文化,离不开清史,离不开对清朝的理解和领悟。我们读懂清史,读懂清代宫廷的是非曲直,既有普及国学教育、倡导传统文化的特别功用,更有连接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推进全球华人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我要感谢导师戴逸教授。作为关门弟子,我做了三件“出格”的事:两年博士毕业,以清末民国北京房地产作为博士论文,登上《百家讲坛》。在这段不寻常的经历里,耄耋之年的戴先生,用言传身教感染我,用睿智和宽容指导我。人生有此导师,足矣。

我要感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的制片人那尔苏先生,责任编导魏学来先生,以及其他同仁的不懈努力。讲得好不好,策划和包装很重要。他们的智慧,今节目更精彩、更耐看。

我要感谢单位领导。虽然只是“似可同意”的字样和一路画圈的审批,但能够如期播出,离不开他们的充分肯定和默默支持。

我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同仁们。作为桂林的女婿,我跟该社的交情已有多年,但真正合作还是第一次。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办事效率、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令我钦佩。

我要感谢慈母和娇妻。她们的默默支持,是我甘坐冷板凳的最大动力。

请允许我把这本书送给故去的父亲。节目策划伊始,他还健在。然而,他没能等到我全身心尽孝的一刻,没能看到我“触电”亮相的一刻,留下无尽遗憾。我幼年时,父亲含辛茹苦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相信他在天堂看到这一切,也会很开心。

需要强调的是,清朝是距离今天最近的封建王朝,文献档案多,悬案谜团多,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留待我们去探索和解读。这本书只是我们初步探秘的成果,并不意味着探秘体验的终结。

唐博

2015年5月15日

目录

前言

第一集 顺治去哪儿了

第二集 决定康乾盛世的那一夜

第三集 乾隆生母之谜

第四集 英使觐见之谜

第五集 乾隆长寿之谜

第六集 嘉庆遇刺之谜

第七集 垂帘听政之谜

第八集 光绪死亡之谜

第九集 晚清太监之谜

后记

序言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既有波澜壮阔,也有风云诡谲,既有盛世华章,也有屈辱经历。许多故事至今仍众说纷纭,悬而未决。

皇宫大内,是当时百姓心中最神秘的殿堂。任何有关宫廷生活的小道消息,都会成为寻常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成为文人墨客反复演绎的对象。顺治有没有出家?雍正是不是篡位?乾隆的生母是不是甄嬛?光绪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该怎么评价慈禧身边的大太监安德海、李莲英?稗官野史和清宫戏里的描述是否可信?这些悬案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又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呢?

唐博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第一位“80后”主讲人。今儿起,将由他给大家讲讲皇帝身边的那些事儿,带领大家一起揭开宫廷里的《清案探秘》。

内容推荐

慈禧是怎样从一个嫔妃上升为垂帘听政的老佛爷的?英国两次派遣大使与清朝商议贸易问题,为何会因跪不跪的细节谈崩?顺治当年有没有出家?孝庄与多尔衮究竟是何关系?雍正帝是否篡位?乾隆帝的生母究竟是不是甄嬛?光绪帝又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大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有何不同?……

央视《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唐博博士,循着悬案的蛛丝马迹,《清案探秘(附光盘宫闱秘闻)》为您揭开一件件曲折离奇的清宫谜案,还原历史真相。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清史泰斗戴逸先生关门弟子唐博,政治+财经+民生=绝对不一样的清案探秘。

慈禧是怎样从一个嫔妃上升为垂帘听政的老佛爷的?英国两次派遣大使与清朝商议贸易问题,为何会因跪不跪的细节谈崩?从政治、外交的角度,解读宫闱秘闻,让读者大开眼界。

随书附赠《百家讲坛》节目光盘,并补充大量珍稀图片!

循着悬案的蛛丝马迹,《清案探秘(附光盘宫闱秘闻)》为您揭开一件件曲折离奇的清宫谜案,还原历史真相。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3: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