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南岛到呼伦贝尔大草原,从西藏雪域到小兴安岭北麓,从西双版纳到新疆伊犁,11个省、5个自治区、上百个村寨、30万公里,真实记录每一份感动和纯真,描绘儿童成长与真实生活,追寻民族文化的历史与传承,展示思考现代民族的发展变迁,千里行程,装不下一路寻来的种种感动;笔下万言,道不尽中国的孩子的故事……
大型民族题材儿童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同名图书,本着“让孩子了解文化的多样性”的目的,以纪录片为素材进行改写,一改专业化、学术化的民族类图书创作风格,转而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主,在小主角的个人经历、生活背景中穿插介绍其民族的文化传承。在这套图书中,既有孩子们放学后的游戏,又有有趣的风俗节庆,既有孩子们成长的烦恼,又有他们对远方的向往、对理想的憧憬。围绕 “民族”与“儿童”两个关键词,由个像到群像,由细节观察到宏观思考,由生态到人文,由历史到未来,记录了各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礼仪服饰、传统文化……
胡鑫著的《我们的新年在十月》是“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之一,讲述了哈尼族少年基龙的故事。
9岁的哈尼族男孩基龙生活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勐腊县,他从小就想成为一名猎人,就像哈尼族的先辈一样。基龙最期盼的就是每年的十月年。这是哈尼人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哈尼人会穿上民族传统服饰,各家各户还要杀猪杀鸡、舂糯米粑、祭祀天地和祖先。今年的十月节又有哪些新鲜事呢?
《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图书是根据同名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编写而成,共分为3辑,每辑10册,每册以一位儿童作为主人公,讲述他们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成长故事,有放学后的游戏,有趣的风俗节庆,还有成长的烦恼,对远方的向往,对理想的憧憬。
胡鑫著的《我们的新年在十月》是“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之一,讲述了哈尼族少年基龙的故事。
哈尼人的名字真特别
水流顺着小山的梯阶从高处“哗啦啦”地流下,男孩们脱了衣服,聚拢到山下清澈的河流中,像数尾游鱼,有的腾跃着身子在水里嬉戏,有的在水面上翻着跟头,还有的伸出细长的胳膊将水撒到小伙伴身上,打闹声、水流声,混合着溅起的水花,惊扰了河边静坐的狗儿,它摇头甩了甩身上的水珠,往河流的另一边跑去。水面上有白鸟掠过,飞过灰黑色的屋檐,飞向山上的树林。
站在楼上眺望,可以望见一碧如洗的天空,还可以望见远处掩映在山林中的大片的建筑房屋,即便偶有犬声从那边传来,整个世界也是一片祥和。这是一个靠近中国和缅甸边境的哈尼村寨,它坐落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是基龙记忆里的家乡,也是基龙长大的地方。
今年9岁的基龙剃着平头,小麦色的脸上,嵌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每当他发呆的时候,那眸子直直地盯着一个地方,似是要把眼前的东西戳穿。
除了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基龙的鼻子和嘴巴也尤为小巧可爱。不说话的时候,薄薄的嘴唇一抿,两边的脸颊都鼓了起来,圆鼓鼓的,让人以为他在生什么气呢。
其实不然,基龙可是个爱笑的男孩子。碰到拍照的镜头,他喜欢凑到跟前张嘴大笑,露出自己完美的8颗牙齿;和小伙伴一起讨论放学去哪儿玩,他也喜欢笑着发表自己的见解。他笑起来的时候,嘴角两边会出现一道八字纹,连眉毛都弯了下来,把他的脸衬得十分温和。
在村寨里,基龙有许多一起玩的小伙伴。小表妹日梅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扎着一个小辫,她的爸爸叫郭日;长发的海小云喜欢穿粉色的衣服,她的爸爸叫达海;短头发的海菲,她也喜欢笑,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完全就眯成了一条缝,她的爸爸叫家海。 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基龙没有在意小伙伴名字里的秘密,后来长大了,会认字了,他才发现伙伴们名字里的秘密——他们父亲的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他们名字的第一个字。就像基龙的爷爷叫当飘,爸爸叫飘基,基龙名字里的第一个字就是爸爸名字末尾的“基”。这是所谓的“父子连名”,是哈尼族祖先传下来的取名制度。
“父子连名”,就是将子女的名字和自己爸爸的名字首尾相连,形成一根长长的链条,链条将祖祖孙孙的名字连接在一起,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谱。所以如果把家族人的名字都背出来的话,就可以知道自己家族的历史有多长。
这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而基龙最好的朋友——先优,就在爷爷的带领下,学习了解他们家的家族历史。
他仰着头,看墙上贴的白纸上,用黑笔写着“者教,教帮,帮周,周龙……”,它们呈笔直的一排,一竖排名字的最后是先优的名字,名字的旁边还画了个括号,写着“第58代”。
这些都是先优的爷爷写上去的,虽然先优出生在城市,也在城市长大,但是先优的爷爷还是喜欢固守传统,他喜欢穿哈尼族特有的民族服饰,还喜欢教先优背家谱。每每有空,他都会拉着先优,走到墙壁跟前,对着墙上细密的字,将左手放在背后,用右手食指,指着墙上的那些字,一个一个地念给他听。
先优的爷爷认为,背家谱能够让每个哈尼族人都能清清楚楚地找到自己的祖先,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无论以后他们身处何方,都不能忘记。
基龙记得好几回周末,他跑到先优家找先优玩,也都会看到先优的爷爷在教先优背家谱。有时候爷爷会在家中的黑板上,用粉笔写下祖先们的名字,他把前一个名字末尾的字和后一个名字开头的字重叠,呈梯子形往下写,然后再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地教先优背诵。
先优的爷爷穿着黑色无袖对襟马甲外套,马甲的衣襟两边镶着两行大银片和银币,口袋那边还有用红色和黄色丝线绣的梯田图案,袖口缀着彩色的花纹,里面配着白色的衬衫。在小小的基龙看来,爷爷的穿着显得他整个人特别精神。
“翁玛,瓮安,安傲,傲日,日透,透玛……”爷爷站在先优旁边,半佝偻着背,举着胳膊,用手指着黑板,每念完一个名字,先优也看着爷爷指的地方,跟着念一遍。
在带着先优念了几遍之后,爷爷会让先优闭上眼睛,把一长串的家谱连贯地背出来。这可是先优的弱项啊,基龙看着先优的眼神也透露着一丝担忧。但是先优没有让人失望,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先优记得很慢,总是会背一会儿就睁开眼睛看黑板。不过到后来,多背了几次,先优显然轻松多了,他可以一直闭着眼睛直到背完了。
“你是第58代,这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你也有责任把它记下,传承下去。”看到先优能够熟练背完家谱,爷爷感到十分欣慰,他拍了拍先优的肩膀,一遍遍提醒着他的身份,仿佛是在郑重地告诉他,他的责任重大。
先优看着满黑板的家谱,又在脑子里将刚刚背过的名字回想了一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不过除了家谱里那些哈尼祖先的名字,先优不会讲更多的哈尼话,但这并不妨碍在寨子里长大的基龙和他做朋友。基龙自从在城里上学起就认识了先优,今年他九岁了,和先优一起在勐腊县第一小学上三年级。在基龙眼里,他俩好得就像一个人,形影不离。所以除了周末一起玩耍,他们还会一起上课,一起写作业。
P1-7
哈尼族少年:没有可以难倒我们的事
成语接龙,是很多孩子爱玩的语言游戏。人名按龙却很少有孩子尝试,不过这可难不倒哈尼族少年,对于他们来说,这可是打小需要练习的本事。
9岁的基龙剃着平头,小麦色的脸上,嵌着一双鸟溜溜的大眼睛,碰到拍照的镜头,就喜欢凑到跟前张嘴大笑,露出8颗可爱白净的牙齿。基龙有一个特别要好的小伙伴,叫先优。这天他兴致勃勃地去找先优玩,发现先优的爷爷在教先优背家谱,只见墙上的白纸上月黑笔写着“者教,教帮,帮周,周龙……先优(第58代)”,先优的爷爷解释说,这是哈尼族祖先传下来的取名制度——父子连名,即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子女名字的第一个字。子女与父亲的名字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家谱。
基龙看着长长的名字,很为先优担,心,先优终不负爷爷的期许,完整地背完家谱。爷爷说家谱能让哈尼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祖先是谁,父子连名的家谱更方便一代一代的子孙记忆。
除了有趣的人名接龙,还有一件难不倒哈尼族少年的事就是“杀猪”了。杀猪是哈尼人过年前的重要准备,与汉族新年不同的是,哈尼人过新午是在十月。做哈尼族小孩真聿福,在新年里可以佩戴“小勇士”的宝刀,穿上酷炫民族风新年农服,吃到美味的芭蕉叶包烧。
让基龙兴奋的是,他今年可以和大人们一起杀年猪,这表明自己是小男子汉了。
公鸡的第一阵打呜刚过,天还没亮,基龙就被外面的热闹声吵醒,他急匆匆穿好衣服,跑到院子里一看,一只被捆绑得纹丝不动的肥硕的大黑猪,正被外公、舅舅们围着,他也走上前使出吃奶的劲儿,用脚紧紧压住黑猪……
到了给猪除毛的时刻,基龙的宝刀就派上大月场了。几天前,基龙为了让宝刀在关键时刻有用武之地,已经仔仔细细地将刀刃磨锋利了。他从刀鞘里拔出宝刀,学着外公的样子,上下使劲地褪大黑猪肚子上的毛。刮完了,基龙意犹末尽地坐在一边,等着天亮。
“梯田文化”让哈尼族名扬海内外,两千年前哈尼族祖先迁徙到群山之间,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们决定在山坡上开田,可是在山坡上开垦田地可不像在平地上那么简单。哈尼族祖先用智慧和毅力不断地试验、反复地开垦,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终干在坡缓的地方开垦出大田,坡陡的地方开垦出小田,连狭沟边、坎下、窄小的石缝处也开出了田,为后代留下了千万亩梯田,成为名扬天下的美丽景观,因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每当傍晚时分,红色的霞光映照着群山,整片的梯田犹如盛满了碎金,流光溢彩、巧夺天工,让人不禁感叹哈尼族人对美有着惊人的感知力。基龙很爱看这样的画面,他希望自己长大后能为保留眼前三干哆级的梯田贡献自己的力量。
哈尼族祖先在迁徙的途中,遇见了白鹇乌,白鹇鸟给哈尼族先民带来了好运气,让哈尼族祖先战胜了困难。因此,白鹇鸟作为吉祥的象征,是哈尼族人心中的“神鸟”。哈尼族男子喜欢把白鹇鸟洁白的羽毛插在帽子上,显得器字轩昂。基龙希望长大后也能有这样一顶帽子,那样看起来真神气。
对哈尼族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他们。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表现。
王小欢
《我是中国的孩子·我们的新年在十月》编导
着眼儿童,关注民族,行程数千里,笔下几万言。
——著名作家 阿来
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文化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一样重要。《我是中国孩子》项目,让孩子在非常小的时候了解我们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觉得把它推到什么样的高度,都不为过。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教育人类学专家 滕星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是祖国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朵鲜花。《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图书精选五十六朵“花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中国故事。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巫达
我是中国的孩子,这个“中国”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这个具体的“中国”会生长在小读者的心灵深处。
——清华附小CBD校区校长 李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