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知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策划的这本《君子之道(王岳川教授解读大学中庸)》精选《考试在线》电视频道“国学大讲堂”栏目中的国学书籍《大学》、《中庸》,由知名教授王岳川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积累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普及这两部国学经典的学术主张、精神境界和对后世的影响。
全书着重致力于由大师以深厚的功力对国学知识通俗易懂的解读,力求做到雅俗共赏,还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特别增加了许多图片和小故事,讲了很多典故和成语的来龙去脉,读起来趣味横生,不仅让人觉得长知识,而且读起来毫不费劲,能读得进去,原来读国学也可以不用那么认真严肃的。
《大学》《中庸》乃儒家的重要经典,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逐渐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内容而言,在儒家经典《四书》当中,《大学》是入门之作,《论语》、《孟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详尽论述,而说到集儒家学说之大成的结晶之作则非《中庸》莫数。《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北京新知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策划的这本《君子之道(王岳川教授解读大学中庸)》对此两部儒家经典进行了解读。
到了两汉以后,它就变成了两汉经学,所谓“经”,就是把它神圣化和宗教化。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生命力的原生态思想,经过一种组装变成了一种适宜当时的政治需要的宗教性的教化思想,问题就随之出现了。
到了宋明理学以后。它又变成了更多的哲学的思想,变成了很多知识分子所探讨的“内圣外王”的一种过程,所以也出现了一些偏激的诸如三纲五常、封建礼教、诸如像鲁迅说的吃人的教化礼教等等。但这些板子不应该打到孔子、孟子身上,这些发生在宋代、明代以至于在清代的这些事情,比如束胸、缠足、守寡不能改嫁等等,不应该算到孔子身上,不应该算到先秦的那种“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身上。
《大学》的思想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个体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如果说现代大学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一种全面发展,那么古代中国的大学主要还在于它的道德的内在心性的发掘,二者是有区别的。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我们为什么却要读先秦的经典,要重新重视儒家、道家的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重温儒家的经典著作,关键的原因在于西方和东方对于全球化的理解有重大差异。
西方人提出,全球化就等于同质化,就是整个世界完全一样。我们追问一下,如果西方人或者是美国人的思想就等同于全世界所有人思想,美国人的娱乐方式、波普文化就等于全世界各个民族的游戏或娱乐的方式,西方的所有的思想、宗教都变成全球化的,你不觉得这个世界太枯燥乏味了吗?你不觉得这个世界太过单一了吗?确实如此。
美国思想家亨廷顿提出,二十一世纪将是基督教文明与儒家文明的冲突。谁是儒家文明代表?中国。
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文明的冲突难道是不可避免的吗?如何才能避免文明的冲突?可能有人会说全球化等于慢慢学会尊重差异并且走向差异,这话不错,但是该怎么走呢?这些老玩意、老东西、老经典不是已经被边缘化了吗?西方世界玩波普文化、行为艺术或解构思想已经非常玩得开心了,还用得上吗?不要悲观,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只要它们曾经为人类的思想史提供过重要贡献,为人类的童年成长到长大变成一个真正的铁汉提供过真正的精神营养,都值得尊重。
文明能够得以传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可以启发人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当今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有哪些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组织,它向全世界公布了三个触目惊心的“百分之一”。
第一个“百分之一”是精神病,精神病在过去并不是很多,而现在一百个人当中就一个人精神不正常、精神失常、精神忧郁症。
第二个“百分之一”更加可怕,一百个人就有一位艾滋病或艾滋病携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全世界已经有六千万艾滋病和艾滋病携带者,占人类的六十亿的百分之一,应该怎么理解,它其实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和他人、我和社会、我和世界,甚至我和自我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问题。
第三个“百分之一”是自杀率百分之一,这非同小可。现代化、现代性给予全世界人们的承诺是人人幸福,人人过上好日子,为什么却出现了三个百分之一。我所在的北京大学,尽管人文科学非常丰富,但是最近几年自杀率也慢慢高了。几个月以前我所在的中文系,一位女同学由于心情极度不好,从楼上跳了下去。
人类的精神需要真正的文化来疗治,否则人类今后赚得了整个世界,把钱包赚得鼓鼓的,但是他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失去了自己真正的幸福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重新提问大学的意义究竟何在。古代和今天都在追问这个问题。
大学意味着什么呢?汉代的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可以为政也。”今天人们又是如何理解大学的呢?清华大学的校长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学者也。”并不是一个大学里修了很多大楼就叫大学了,相反是“有大师之谓也”。什么叫大师?德高望重、学贯中西、眼光深邃,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整个世界,提升人类的精神层次和精神境界,这才叫大师。这种说法和古代的大学有内在相通之处。今天世界性的大学里学生空前增多,但是灵魂的问题,精神空洞问题,还有精神缺钙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什么叫天下?什么叫公器?今天有多少学者、有多少大学生心里还装着“天下”这个词?这是一个很值得怀疑的问题。在这个时候,重温中国经典《大学》的意义就浮现出来了。
P11-1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命脉,也是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国学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校正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倡导青少年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学生幼小的心灵,这也是提高他们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不光需要西方的律法精神,也需要东方的德教智慧,人类的未来不能由哪方面单独说了算,而应该由全世界最聪明睿智的至诚之人说了算。中国在科技、军事、经济、文化的崛起,必须立足于自己扎根的土地,从自己原点上的崛起才是真正的和平崛起。
国学经典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不得不承认现代人阅读起来确实有点困难,尤其是青少年,需要加以适当的辅导。《传统文化经典当代名家解读》丛书精选《考试在线》电视频道“国学大讲堂”栏目中的国学书籍,由知名教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积累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普及国学经典的学术主张、精神境界和对后世的影响。
不同于市面上的国学书简单的古文今译,《传统文化经典当代名家解读》丛书着重致力于由大师以深厚的功力对国学知识通俗易懂的解读,力求做到雅俗共赏,还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特别增加了许多图片和小故事,讲了很多典故和成语的来龙去脉,读起来趣味横生,不仅让人觉得长知识,而且读起来毫不费劲,能读得进去,原来读国学也可以不用那么认真严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