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尘云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罗慈伟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坦荡岁月,风云一生。

文笔平实,立意深刻。

罗慈伟,江西南昌人,1956年出生,1974年高中毕业下放农村,1979年考取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1983年在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现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从事临床教学和医疗,1989年在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修,1994年调到广州花都花山医院,现已退休。

《风尘云路》描写作者从1963年9月读小学至2014年退休的风尘岁月。中学时代有过努力,有过学农学工。1974年7月高中毕业来到农村,发挥了知识青年的作用。参加三次高考,于1979年考上大学。三年大学生涯中,也收获了爱情。1982年毕业分到矿山医院工作,1983年调入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1989年来到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归来,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追求。2014年7月根据政策提前退休,在人生的风尘云路中渡过风雨飘摇的知青生涯,完成医生的使命,虽然平平淡淡,自认为不悔人生。

内容推荐

《风尘云路》详实地描写作者罗慈伟自身的历程。

1974年7月高中毕业下到农村,经历农村广阔天地的历练,不但学会了很多农活,还参加农田基本建设,学习了民兵军事技术。同时也发挥了知识青年的作用,切实认识了农村和农民。恢复高考后参加了三次高考,于1979年考上大学.

在大学,为中华奋起而读书,也收获了爱情。

1982年毕业分到矿山医院工作,这是继下乡之后再上山的历练。

1983年调入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开始人生的又一个历程,从学生步入当先生的转型。1989年到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在大师之间领会医学的真谛。

学习归来,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追求,完成了多个教学研究,临床医疗工作也开展的如火如荼,。

1994年10月来到广东,在基层的医院开展脑外科手术,建立了ICU,开展了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获得区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并连续当选为全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研究协作组广东分组的委员,花都区医学会神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2014年7月根据政策提前退休,在人生的风尘云路中度过风雨飘摇的知青生涯,完成医生的使命,虽然平平淡淡,自认为不悔人生。

目录

第一章 知青生涯

 一、走向农村

 二、初干农活

 三、工分

 四、会计老张

 五、过年

 六、参加农民篮球赛

 七、参加基干民兵

 八、参加“双抢”

 九、养猪业

 十、5 分钱看病的合作医疗

 十一、大办民兵师

 十二、县城农民篮球赛

 十三、立新小学

 十四、1975 年的冬天

 十五、不平静的1976 年

 十六、冬季造林

 十七、1976 年冬季的水库工地,无奈的推荐和应征

 十八、1977 年的第一场雪

 十九、完美的军事表演

 二十、第一次高考

第二章 最后的知青岁月

 一、去赣州

 二、来到赣州

 三、在赣县县属知青队

 四、知青队的劳动

 五、业余活动

 六、赣县的农家

 七、再次失利的高考

 八、上海之行

 九、返回知青队

 十、最后的高考

 十一、梦牵大华萼巷,思不尽赣州城

 十二、返家途中

第三章 学海无涯

 一、向武汉出发

 二、来到武汉

 三、解剖室的老者

 四、寝室的成员

 五、新鲜和陌生的解剖课

 六、多趣的生活

 七、元旦晚会

 八、姨娘家的周末

 九、期末的忙碌

 十、寒假和新年

 十一、开展学生会的工作

 十二、初识东湖

 十三、暑假回农村

 十四、参加武汉高校篮球赛

 十五、生物磁疗与特异功能

 十六、参加排球联赛

 十九、丰富的篮球生活

 十八、长沙之行和疯狂的哨子

 十九、参加湖北省高校运动会

 二十、无尽的王家

 二十一、临床见习

 二十二、动物实验室的朋友

第四章 实习生涯

 一、奔向实习地

 二、601 医院

 三、在传染科

 四、1982 年春节

 五、学生与先生

 六、救治的历练

 七、老师检查实习

 八、妇产科的尴尬

 九、感受株洲文化

 十、我们的邻居

 十一、别了,我的大学时代

第五章 风云年华

 一、我们的爱情

 二、来到小城

 三、铜基地报到

 四、来到大山

 五、初当医生

 六、大山的邻居

 七、文武之道

 八、山韵

 九、爱之力大于山

 十、别了,大山

第六章 观云踏浪

 一、来到外科

 二、下乡计划生育

 三、去广东过寒假

 四、开始当先生

 五、磨炼

 六、学校分家

 七、认识一位肝脓肿的孩子

 八、参加全国普外科学习班

 九、又见大山

 十、发表第一篇文章

第七章 爱情之路

 一、距离之美

 二、蜜月之旅

 三、来到北京

 四、蜜月归来

 五、黄山之行

 六、归来,筑巢

第八章 进修神经外科

 一、专业选择和准备

 二、来到华山

 三、来到大师之间

 四、感悟一代宗师

 五、动物实验

 六、图书馆和制作幻灯片

 七、华山急诊

 八、1990 年春节

第九章 医者与患者不仅仅是医学关系

 一、患脑瘤的孩子和童话故事

 二、一位参加国防建设的脑瘤患者和他的国家情怀

 三、一位来自家乡高位截瘫的青年和他的父母

 四、一位教授与臂丛神经损伤的孩子

第十章 迎来一片新天地

 一、我做父亲

 二、家中耕耘

 三、开展工作

 四、申报大剂量激素动物实验课题

 五、提出创伤后急诊期上消化道出血

 六、开展脑出血治疗的工作

 七、开展脑血流研究

 八、参加教学研究演讲

 九、参加高校青年教师岗位培训的收获

 十、请老院长帮助审查译文

 十一、晋升中级职称

 十二、参加华东地区医学院校临床教学研讨会

 十三、用模糊数学评价医学生

 十四、参加社区医学教育

 十五、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教授考察我校社区医学教育

 十六、开展“问题讨论式教学”工作

 十七、参加医学院教育培训班

第十一章 驾云南飞

 一、云卷云舒难抉择

 二、举家南下

 三、开始新旅程

 四、开展颅脑手术

 五、颅骨修补术感染

 六、大榕树下汲水

 七、走马医务科,来去匆匆

 八、平山20 个月

第十二章 拨云见日

 一、回外科

 二、建立ICU

 三、有了开展业务的平台

 四、当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广东分组委员

 五、晋升高级职称

 六、获评广州市“五好家庭”

 七、获得政府科技奖

 八、开创医务工作新局面

 九、一次难忘的实战演练

 十、组织教学讨论式病例讨论会

第十三章 直挂云帆

 一、参加重庆全国微创清除术研讨会会议

 二、当选区神经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三、参加北京脑血管国际会议

 四、看望祖母

 五、海豚世界

 六、脑死亡与未完成的器官捐献

 七、参加重庆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大会

 八、重游长江

 九、父亲患了脑出血

 十、在实践中创新

 十一、对急救模式的思考

 十二、参加史玉泉教授九十大寿

 十三、回到母校

 十四、祖母去世

 十五、心云之上

 十六、参加第四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大会

 十七、提前退休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知青生涯

一、走向农村

1974 年7 月我高中毕业,结束了11 年学生时代的生活,等待我的将是人生角色的大转换。

我是老大,只能去农村。我也积极向往农村,甚至想象在农村利用知识做点什么,以至于7 月15 日毕业典礼我没有回学校,毕业证是同学给我带来的,我要早点做去农村的准备。

一切准备就绪后,当月26 日我就去了农村,只是先去办好下乡的手续,亲眼瞧一下未来奋斗的地方,算是快节奏地开始角色转换。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希望两年后有机会上大学,因为要下乡满两年才可获得推荐上大学的资格,所以要赶在7 月份就下去。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在5 月份就为我选择好了下乡的农村。1974 年7 月26 日,晴天多云。汽车沿着砂石公路向南行驶,拖着长长的尘烟进入南城县境。公路两侧出现绿色覆盖的群山,山间有小溪流水。我的思绪随着起伏的山峦飞翔,想象着小水库和水渠中的清清流水,还有小水电的故事,我是不是也可以在即将生活的地方有所作为呢?

路边田地里是刚插下的绿油油的秧苗,社员还在田里顶着骄阳干活,此时正是“双抢”的尾声。

中午时分来到大队,大队部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洋楼,很是气派。大队干部很热情,提前完成田里的工作在等我们,还专门做了一桌菜,算是欢迎。见过面后,大队的几位领导表示非常欢迎我。这是第一次这样近距离接触农村和农民,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们身上有汗臭味,但人很真诚。办好插队落户的具体事宜后,我请假回家做其他准备工作。

要下乡了,我真的不知道要准备什么,都是母亲在忙活,母亲还是不大愿意我去农村。我在父亲办公室看见一只中等大小的新木头箱子,还散发着杉木的清香,我请求父亲让我带到农村。父亲说这是从一家职工医院拿来的,就是特意给你下乡准备的,如果不嫌弃,就让医院木工再加工一下。父亲买好铰链和箱扣,木工师傅按照衣箱构造剖开装配,裁取两节旧牛皮带安在木箱的两侧作为提手,没有油漆,一个原木色的衣箱跃然而出。我一看,还是蛮精致的,箱的四面还是卯榫结构,第一位原创师傅还是花了很多功夫的。

10 月3 日,父母送我到乡下,来到离家80 公里的南城县株良公社立新大队插队。

南城县历史上为建昌府,新中国成立后是江西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株良公社地处公路干线,昌厦公路从南至北贯穿全境,一边临近盱江,属于抚河的上游,大部分为平原和丘陵。

立新大队以丘陵为主,粮食生产是主要的经济来源,20 世纪60 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江西农业生产的典型,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阶段,更有良好的民风。大队有玻璃育种房,灌溉早已自流化,所以经济发展很好。除了水稻外,养猪业也发展不错,一直是全省先进单位。平均每个劳动工分值1 毛钱,一个强劳力一天可以赚13 分,农忙时按工作量计分,可拿到30 多分。大队也在搞多种经济,有一个综合厂,主要是将木工组织在一起为城市生产包装木箱。还有一个铁匠铺,有两台拖拉机,农忙时下田,农闲时跑运输,增加集体收入。

我被安排在大队张会计家住,后来知道这是他主动要求的。他喜欢知识青年,将小孩赶到干打垒老屋去住,空出一间给我。这就是农民,朴实的农民。吃饭就在大队小学搭伙,每月交给做饭师傅三元钱,老师也是这个标准,但费用是由公社教育组支付。

晚上,房东张会计在家置酒为我接风。席间,大队刘书记要安排我去做小学老师,我当即表示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还是去生产队参加劳动,而且是满腔热情地来参加劳动,父亲也支持我去劳动。再者我不善言辞,才毕业就当先生,根本就没有做好角色换位的心理准备,其实更存在害怕的因素。

父母在这里住了两天,一切安排妥当后就要回去了。站在大队部的大坪上看着父母乘坐的汽车向远开去,我即刻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感,一阵阵的酸楚,这是人生第一次最大的感悟,泪水忍不住在眼眶内积聚。我知道人生真正的历练开始了,我必须面对一切困难,而首先就是改变对家的依赖。正可谓:初来顿觉天地宽,酸楚阵阵在思量。

二、初干农活

由于不懂农活,生产队长老罗安排我跟着两位老农学习种菜。生产队在山丘上有大片的菜地,现在是种白菜的时候。出工时挑一担装有半桶农家肥的粪桶,然后就是松土锄草。我只有一把锄头,所以也不用挑粪,只是学习除草和垄沟,这是最基本的农田功夫。首先是松土,锄头在菜秧周围的泥土中挖刨打扒抖,将土壤翻松扒平,杂草自然被连根翻起。将杂草抖落至不带泥土平摊在表面,太阳一晒自然干枯成为肥料,而且还不能伤及菜秧。最后是垄沟,整个菜地的整理工作才告一段落。初学时,锄头在手中一点也不听使唤,锄柄不停地在手心打转,并且锄的地歪歪扭扭,深浅不一,也更谈不上将杂草抖出来,有时还会锄伤菜秧,垄的沟高低不平,边缘如锯齿,土块大小不一,半天下来腰酸背痛手发麻。将一片菜地锄好后,就要浇肥。比例是一粪桶的水配4 粪勺熟透的人粪尿,搅匀后就可以浇菜,太浓会烧坏菜苗。一粪勺配好的肥水浇四棵菜秧,待菜长大后,一粪勺只能浇一棵。

干了大半上午,老农都要休息十几分钟,抽口烟,这是老规矩。两位老农抽着当地的黄烟,不停地和我聊天。他们一位矮小驼背,一位高大魁梧,很羡慕城里人,也很关心我。其中一位对我说:“这个时间,你的父母都在吃饭呢,他们一定会想你的。”好不容易在干活中忘掉的思乡愁又被点燃了,我心里又是一阵酸楚,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我不怪两位老人,他们是真的关心我。老人家又接着说:“不要急,慢慢来,这些活本来就不是你应该干的,以后会习惯。”后来我才知道,矮驼子没有儿子,有一个女儿早嫁外乡,但有一个在公社武装部工作的干儿子,平时就是跟老伴一起生活。大个子不是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前是国民党的士兵,老家在云南,后来脱离军队,留在了这里,一直没有成家,也没有回去过。他虽然当过兵,却仍然没有文化,但会杀牛,每年还有一点上级的救济。这两位相貌截然相反的老人,成为我接受再教育的启蒙老师。晚上回来后躺在床上,劳累了一天的身子一下得到了放松,感觉十分舒坦。今天是真正独立的开始,个人生存还将面临很多未知的挑战。

我原来只想到体力不行,现在才知道“修地球”也是技术活,只不过是传统自然形成的技术,城里人享受惯了,就不待见、也瞧不起农民,农民的技术价值被严重低估,所以城市人去农村锻炼很有必要。就这样,我最初几个月就是跟着两位老人学习种菜,这实际是照顾我,不会太累,不用赶时间,苦中优哉游哉,也是一种乐趣。后来我的技术也有了些长进,虽然比不上高手,也算基本及格,一把锄头也用得铮亮,锄口锋利,手掌上也磨出了老茧,一握拳头也有几分力气。一副竹子编的土箕挑在肩上可以不用手扶,挺直腰板悠然信步,自然换肩不需要停下休息。我回想起在中学抬着桶送肥下乡时摇摇晃晃的情景,实在是好笑。地里的菜长势喜人,有白菜和萝卜,郁郁葱葱。按现在的时髦说法,绝对是无公害的绿色蔬菜,因为没用过化肥,也没打过农药,白菜生虫都是用手去抓。

这么有品质的菜,一棵也不卖,那用来干什么?喂猪。生产队有一个养猪场,养了几十头猪,这片菜地就是为养猪服务的。当地主要用青饲料、米糠和碎大米喂猪。青饲料包括各种菜叶和番薯藤等,但用这样上好的青菜大米喂猪,还是第一次见,属于地方特色,农民说养猪并不赚钱,只是相当于零存整取,杀猪卖的钱可以一次提取供零花。守着这么多的青菜萝卜,大家都很自觉地不会拿回家吃,当时的集体主义思想非常牢固。我一个星期要去公社集市买一次菜,从来没有从集体菜地里拿过一棵菜。晚上收工后,在村口池塘洗脚时,常常会有洗菜的妇女送些青菜给我,在这里青菜萝卜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

11 月份是收获的季节,忙着收割晚稻,农民收工回来还要收自留地的红薯。将红薯洗干净后,挑到大队加工厂磨成泥状,再经过多次加水过滤出浆料,晒几次太阳后成为红薯粉,罐装保存。大部分可以即刻做成红薯粉丝和粉皮,一部分作为烹饪勾芡的调料,还有就是作为当地特色美食肉丸的主料,剩下的红薯渣作为猪饲料。

一天下午,我在生产队养猪场休息。养猪的大妈早在煮猪食大灶的热炉灰中埋上几个红薯,阵阵烤红薯香味飘来。取出烤熟的红薯,好大个呀,皮焦烫手,拍净炉灰,小心地剥开外皮,金黄色、嫩嫩的肉质冒着热气。想起平时母亲买菜有时会买几个红薯给我们吃,那叫一个高兴呀;还有小学时在农场劳动忆苦思甜吃的红薯稀饭,那个美呀,比在城里吃米饭还奢侈。此时,在劳动休息时吃着香喷喷的烤红薯,更有一种愉悦感。

不过,本地农民似乎不喜欢吃红薯,而我在吃完一个大红薯后,不但有一种满足感,更有饱胀感。由于一下子吃得太多,我的胃显然无力及时完成排空,伴随时间的推移,红薯中的淀粉在胃里持续发酵,导致肚子越来越胀。以至当天我连晚饭都没有吃,也不敢去活动,卷曲着卧着,不时用手轻揉肚子,以减轻腹胀。第二天腹胀才有些减轻,但已食而无味,中医称这是“食滞伤胃”。听说有些人因为这样,还造成急性胃扩张或者胃穿孔。我还算幸运,不过以后再也不敢如此贪食。真乃是:锄头一把立田头,农活样样是技术,红薯不敢贪多食,功夫有待时日磨。

P1-4

序言

人生是个人努力与社会交融的过程,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人民激发原动力的时代,有梦想,有理想。有一个公认的社会基本底线,那就是人人为社会,为他人,即公立心。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的信念基础。不管是人生无悔,还是碌碌无为,甚至遗憾,对一生的回味和反思是丰富人生、自我升腾的途径,也是落笔此书之意。

我就是一小片白云,在无边无际的人生空域中飘荡、云游、奋进。不管是烟雨蒙蒙,还是雷电交加狂风暴雨,云的上面总是阳光普照。伴随人生的风尘云路,不论环境变迁,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都能心静而思,经风雨而历练,坚守基本道德诚信底线,为社会尽责而足矣。

回望人生舞台,经历了知青时代的艰难历练,三尺讲台为人师表的潇潇洒洒,治病救人的酸甜苦辣。这就是一场普通的人生长跑,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没有仕途的台阶,只有踏踏实实的步履,勤勤恳恳的做事,坦坦荡荡的处世,知足常乐,铸就平淡人生路途的一个个节点。

这些角色在不同时期承载着不同的解读,有时甚至被社会另眼看待,成为关注的焦点。但自我角色的转换是那么自然和平顺,轰轰烈烈和潮起潮落只不过是几个小小的音符,始终相伴的是一种对精神和事业追求的旋律,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坚定信念方是人生大智。

与平淡人生相伴而行的是倾尽一切的爱情。

真挚的爱情沉默而含蓄,没有山盟海誓的言语,只有大学班级工作和学习的默契,在默契中彼此享受着爱情的滋润,在滋润中获取爱的信息,积蓄爱的能量。爱情相伴事业,一路翻山越水,是大道之行永不改变的角色。几十年平平淡淡的平凡人生,再次认识自我,陶醉在平常人“云青青,水淡淡,花馨馨,情依依”的心境之中,完成对人生的一次梳理。

作者

2017年8月15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