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人工造物,短短10年,这个神通广大的小东西,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万能媒介,历史上还没有其他什么产品会像这个聚碳酸酯做成的小平板这样蔚成风尚。
很多人临睡前要看一眼手机,早晨起床干的第一件事还是看手机。我们用它来社交、沟通、娱乐、导航。我们用手机买卖商品,记录我们的行程,记录我们所做的事情及我们公司的活动。当我们感觉寂寞无聊时,会用手机来打发时间,填充生活中的空白。
手机改变了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很多由来已久的生活程式或被彻底颠覆,或在不知不觉中被潜移默化。当今正处于一个历史的重要节点,如果不了解手机的工作原理和它赖以工作的基础设施,就很难认知和应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手机司空见惯,却不是寻常物品,我们天天用它,但对它却不甚了解。倏忽之间,手机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手机带来的变化,其范围之宽、力度之大,我们尚未有清醒的认知。为看清这些变化,我们不妨倒退一两步,看看没有手机时,我们是如何与世界进行互动的。
2005年韩国庆应大学和微软公司人类和行为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人种学研究,他们的详尽记录为我们研究前手机时代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些难得的资料。这项研究分别在伦敦、东京和洛杉矶展开,目的是研究人们为应付日常需求,在钱包中、口袋里或手袋中所携带的各种物品。研究发现惊人地相似,这三个城市的居民都认为,为应付日常生活,以下物品必不可少:
首先是照片,以及与家人、朋友和爱人有关的纪念品;其次是有宗教或精神意义的图标、咒符和图腾;零食;个人卫生用品,爽口薄荷,口香糖,当身体近距离接触时,这些东西能提高我们的体验;用于通行的证件,如钥匙、身份证、社保卡、通行证等;手机,在做这个调研的时候,手机还只是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工具;还有各种形式的钱币。
庆应大学和微软公司对人们的钱包和手袋中的物品进行的研究给出了2005年市民生活的一个缩影,也给我们观察过去十几年的巨大变化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敏锐的视角。在短短十年间,城市居民用来应付日常生活的很多物件都被手机取代了。手机这个单一平台,整合了人们口袋中多数物品的功能,成为一个全新的不同产品。
当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开门、到食杂店购物、坐公交等一一都被重构成一种数字交易时,就形成了去物质化的过程。原本各司其职的物件,如钥匙、银行支票、公交卡,都被无形的调制无线电波所取代。接受无线电波并执行指令的基础设施被隐藏于我们周边的平常物体中,我们看不见整个互动过程,也懒得去刨根问底地琢磨它。
我们要有一种方式与隐藏在后台的设施进行通信,2005年左右开始出现的智能手机恰好能够担当此任:手机是一个强大的平台,有合适的几何外形以容纳用于无线通信所需的各式天线,容易上手,更重要的是,那时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几乎是人手一部。从此,手机开始逐渐替代曾经被用于应付城市生活需要的那些物品。
在智能手机替代传统电话的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电话亭的大面积消失。电话亭曾是代表20世纪中叶城市文明的一道标志性风景。与之一起消失的还有电话亭前排队的礼节。现在所剩无几的电话亭,早就改做他用,或作为Wi-Fi服务站。
相继被替代的还有音响、随身听和半导体收音机,这些便携设施曾提供了新闻和娱乐,当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点小小的自我空间。除了装饰和显示身份的作用,手表也正走在消亡的路上,接下来还有时钟、日历、记事本。交通凭据,如机票、车票、乘车卡,登记牌,以及进入受限空间的物理凭据,如钥匙、胸卡、门禁证件等,终将统统消失。
我们通过珍藏子女、爱人、同学和宠物的照片,保留我们的珍贵记忆,这些曾经夹在多数人钱包中的照片,大多已经电子化,成为手机的开机画面。
用来传递身份信息的名片也行将消亡。正式的身份证件,如驾驶证和护照,是为数不多的未被手机所同化的个人物品,但它们能存在多久,也尚需观察。
P12-14
莎士奇亚·萨森(Saskia Sassen)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驱逐》(Expulsions)作者
未来,世界将会怎样?亚当·格林菲尔德对此进行了深入挖掘。黑科技既夺目又令人心生恐惧。
布菜恩·伊诺(Brian Eno)
我们正生活在迷雾越来越浓厚、越来越不明朗的技术之网中。在这本拨开迷雾,但又让人心生不安的书中,作者探索了这些系统是如何运作、如何协同的,以及它们对我们社会、政治,乃至心理的影响。这是一本很有必要读一读的书。
生活需要仪式感。
我是在烟台金海湾酒店的房间里,完成了这部书的修改。带着如释重负的轻松感,我用自己一贯笨拙的指法打出了“完成于9月10日,修改于9月25日,烟台金海湾大酒店412房间 ”这一行字。
翻译这本书是我短短翻译生涯的一座高峰,是我遇到的最难的一部书,也是受到深刻启发的一部书。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和文平兄时常感叹这位作者的学术功底。作者不但有巨大的词汇量,对英语的修辞行文和遣词造句造诣很深,而且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也有着深厚功底,对书中涉及的这几项“黑科技”都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本书可谓“有章没节”,每章谈及一项独立技术,好几万字的讨论和分析全部是一气呵成。全文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有幽默感,有大视野,而且经常“言有尽而意无穷”。
我经常看《读书》杂志,通过这本杂志来了解一些新观点。因此在写作本文时,也习惯地先拿本《读书》看看。结果信手拿起的正好是刚出的第10期。太巧了,这期正好就有罗岗等学者的一篇文章《基本收入·隐私权·主体性——人工智能与后人类时代》,其内容是罗岗等七八位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讨论。基本收入、 隐私权、主体性这三个关键词,也是本书作者讨论的重点。
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所发生的变化,会指向社会经济制度的调整,这是本书作者的观点,也是上文中学者所持的观点。因此,这本讲“黑科技”的书实际上言近旨远,它不是对技术影响和趋势的泛泛讨论,而是集中于讨论技术对社会经济制度、对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对人类社群和共同存在,甚至对人的感情模式和人的自我实现能力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借用文中冯象的观点,“这是回到根本,拿出勇气,发动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化用霍金的一句名言,“有可能是人类最后一次批判”。
诸如区块链、隐私权、主体性等问题在作者笔下得到了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国家、世界的大问题,也是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小问题。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中以“黑科技”时代的“巴黎元年”中所做的描述:
“这就是巴黎:既森罗万象,又瞬息万变。遍览前朝历代,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些小事情可能都会转眼即逝、了无痕迹。即使最敏感的观察者也别指望能够见证这些事情或者在自己的回忆中对这些事物留下什么印象,不管他对这座城市的变迁已经观察多久。而且,与这些事件有关的信息和看法,都不过是像毛毛雨一样,无声落下,又随风飘散,引不起你省察、分析的兴趣,你也不会记住它们。
可是,现在这些事件流程都能被觅迹寻踪了,至少原则上能够做到,并且能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标定。潜在的规律和出人意料的关联都能被识别出来,这对那些有意实施控制的人来说,算是发现了能够实施有效干预的精准点位。这座城市拥有的各种生动的韵律,都能清晰地表现地出来,感知各种各样的韵律变化是任何人都没敢梦想过的:预测、逆转、轻微地回转。卡壳、停顿和延迟;并线和撞车。现在这些都变得可能,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环境中,数据采集装置已经星罗棋布,几乎难以察觉的网络把它们连为一体,而在这个城市中匆匆行走的每个人也几乎都带着与这个网络连通的接口设备。”
只需简单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早已跨过了“黑科技”元年的门槛,我们已经在与“黑科技”共舞。在这篇前言中,作者涉及了十多位各行各业的人,从地下行业的从业者到清洁工到“穷游”大学生到高级经理人到政府官员等,这显然是我们整个社会群体的缩影。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在这股黑科技洪流的裹挟之中。在这样的时代,仅仅看到这些技术成果的表象显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一下它对我们深层次命运的影响,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决策以趋利避害。
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黑科技”的发展必须以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福祉为前提,这是一项共识。对其展开的各种讨论只是揭开了全球治理大幕的一角,对于这一引领未来的战略技术和能力人类社会有必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因为未雨绸缪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您手中的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帮助你登高望远的作品。
很高兴能把这本书,译介给中文读者。对于本书有幸面对的那些读者们,我既怀着献宝的热情,也有着小学生般的忐忑。希望大家不吝赐教,让我在翻译这条小路上找不到后退的理由。
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感谢她们对我的支持。与一个翻译键盘侠为伍,想必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亚当·格林菲尔德著的《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货币:黑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关注世界科技的创新浪潮,聚焦正在深刻影响智能生活和智能社会的黑科技。它们重塑着经济,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开始威胁到人类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区块链、人工智能还是数字货币,科技的创新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
这些黑科技是怎么来的?它们如何运作?它们有什么样的价值?它们给我们什么样的选择?本书将启迪我们如何利用这些重大变化来重塑未来。
《纽约时报》、美网畅销书;解密正在全面爆发的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数字货币等黑科技,跟紧未来趋势,用技术重构世界;莎士奇亚·萨森、布莱恩·伊诺等大咖力荐;独特的表现手法,科幻大片般的既视感,是一本你一定爱读的黑科技之书。
未来,世界将会怎样?亚当·格林菲尔德对此进行了深入挖掘。黑科技既夺目又令人心生恐惧。
《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货币:黑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关注世界科技创新浪潮,聚焦正在改变世界的科技事实。我们的日常生活被科技的颠覆式创新孕育的新技术覆盖并深深地影响:我们依靠智能手机作为我们与世界的接口,使用增强现实应用程序进行交互,3D打印为我们提供了对物质形态和分布的前所未有的细粒度控制,区块链改变了我们记录和交换价值的方式……它们重塑着经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甚至开始威胁到人类的存在意义。这些新事物是怎么来的?它们如何运作?它们有什么样的价值?给我们什么样的选择?本书诉说这些重大改变的过去与未来,并启迪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利用它们塑造我们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