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棵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方子春//宋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要出书,出版社说请人写个序。请谁呢?人家说,当然请你的老同学濮存昕了。说实话,我很不想找濮存昕,他很忙,我知道只要找他,他再忙也会写,但这不是添乱嘛。左思右想还是拿起了电话。人,有的时候就这么自私。

从2012年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大庆前我就开始和他约稿,他忙得四脚朝天根本没戏。直到我要结稿了,在这期间我隔三岔五地发个信息,提醒他不要忘记这件事。倒是小濮从南京来了个电话,把他的日程告诉了我,听着他那疲劳的嗓音,我内心充满歉意。哦,我不该叫他小濮了,我们认识有六十多年了,大家姓氏前的“小”字该改成“老”字,变成老濮、老方了。

那天老濮如约来到首都剧场,我跟在他身后第一次走进他的办公室。记得很久很久以前我曾来过这个房间,那时这里还是资料室。对,应该是1977年,我还在二轻局的皮革宣传队,队里让我演《兄妹开荒》,我来这儿查资料,资料没查到,在排练场学了完整的动作,借了道具走的。奇怪,现在想想,学《兄妹开荒》不上歌舞团,跑人艺学什么?真是,不论什么事,人艺的孩子总先想到剧院,好像这里是我们的家。

小濮,哦,又错了,老濮一进办公室就开始把桌上的书和各种牛皮纸袋搬开,他翻看着,低沉着嗓子嘟囔着:“序我早就写好了,可不知放哪儿了,刚在家里找半天,没有,夹哪儿了?”我看得出,长期的疲劳挂在他脸上。“咳,改了好多遍,我都能背下来了。”听他这么一说我赶忙劝道:“都能背还找什么,算了,快坐下聊吧。”

我写东西一般动笔较快,可濮存昕这篇文章却迟迟没有下笔。老濮说他给我写序改了好几回,最后落笔时内容都能背下来了。现在该我写他了,也突然觉得很难,几十年的交往不知从何着手。

我又一次打开录音,从采访的开头听起,越听越不满意,虽然老濮谈得还算本真,但和我认识的他似乎还是有距离。我不想写人们知道的他或已写过的他,我想写一个别样的濮存昕。哪样的?哪样的呢?嗯……这么说吧,就是一个我眼中再熟悉不过的老同学、老战友、老邻居。

1953年我们同年出生,他比我小四个月。我们的父辈同是人艺艺委会成员,同在演员二队任正副队长很多年。用苏民叔叔的话说:“我和琯徳很好,从不吵架。”七岁,我和濮存昕在史家小学相遇了,开始了延续至今的交往。小学同窗六载,因“文化大革命”又在小学多待了一年半。中学就近分配,我们同校不同班一年。之后我插队,他去了兵团。

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们为改变命运四处奔走,我开始考文工团,这期间我又时不时遇到他。记得我在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王稼祥老师家学习咽音发声法,见过他;在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的考场上遇到过他,后来他和我,还有一个小伙子又一同坐夜车去济南参加三试。那天我们在硬座车厢整整坐了一宿,我困得东倒西歪的,这时小濮特仗义,他说:“你靠我肩膀睡吧,我不困。”老同学就是老同学,我就真靠他肩上一直睡到济南。现在回想起来,那一晚,小濮的肩膀让我压得不定多酸痛呢!(P332-334)

后记

在方家,我实在不算出色。七岁就整天跟在那个带我长大的小脚用人杨嫂子的身后学习干家务,买菜,做饭。十二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我家做了几十年,伺候了我家三代人的杨嫂子走了,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管家。十五岁插队,从此我走上社会。从社会的最底层开始做起,用了多年的努力,不断向上爬,我终于在众人的帮助下,回到了北京。

在我苦苦挣扎的岁月里,有很多人向我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他们都是我人生不同阶段的贵人,有了他们的扶助我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一直想报恩,想写写他们,于是用了六年的时间,在拍戏之余写了两本书,这次出书是第三本,了了心愿。

我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如前两本一样,既是写作的过程,也是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重新认识他们,向他们学习的过程。我一次又一次地被他们的热情与认真所感动。

他们曾是我家的左邻右舍,更是我家的挚爱亲朋。他们曾与父亲、公婆同为北京人艺,为祖国建设贡献出毕生的心血。在千万观众心里,用自己对艺术的执着建立起一个又一个丰碑!我不是在这里说肉麻的话,而是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一个个小故事,以及他们对我出书这件事的认真态度,给我上了一堂又一堂的课!

课堂上,前辈们给我讲人生、谈艺术、说做人、述情怀。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用了一个词:探访。为什么我不说“采访”呢?因为我和他们太亲近了,亲近到我走进每位长辈的家中,他们不用更衣,不用客套,我们的探访只是他们眼中的“小子春来了”而已。他们是放松的,想说就说,想唱就唱,讲了许多外人听不到的有趣故事,说了许多别人不知道的往事传说,让我从中受益多多,感触多多。

然而,有些人我永远探访不到了,可写北京人艺我又不得不提,比如,焦菊隐、于是之、林连昆,甚至我亲爱的爸爸。于是我特别请焦菊隐先生的女儿焦世宏授权,转载了秦瑾阿姨生前写焦菊隐先生的一篇文章;张定华之子张桐授权转载了张定华阿姨回忆我父亲方琯德的文章;以及胡其鸣写他母亲吕恩的文章。好在林连昆叔叔的学生们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他,展现了他各方面的风采,也不算遗憾。

有人说,我为话剧事业干了件伟大的事情,无意中拯救了一批宝贵的资料。其实,我本来想法简单,就是想报恩,想告诉人们我身边有这么个可敬可爱的群体。然而,通过探访,我却深受教育,如获至宝。感谢我的被访人,感谢你们宝贵的时间,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北京楚尘文化的朋友们。特别是总经理楚尘先生、责任编辑季也卜及设计师山川。他们出谋划策,不厌其烦地编辑修改。如果此书能让读者喜欢,他们真是功不可没!我感激不尽!

在此,我还要向多日以来帮助过我,受到打扰的朋友们深鞠一躬。没有大家的支持,此书无影。我对看书、买书的读者深鞠一躬,感谢诸位能花钱买书,静心看书!感谢支持!感谢!再感谢!我们写书、爱书,更爱书中的每一位人,一切尽在不言中。

目录

自序

焦菊隐 我的第一位恩师

欧阳山尊 来不及说出的再见

夏淳和梁菁 我在大导演面前“耍大刀”

梅阡 我敬爱和敬畏的导师

田冲 五月不败的鲜花

方琯德 忌日前的呼唤

朱琳 话剧皇后

胡宗温 一代名伶

蓝天野 我石天琢

狄辛 执着一生

苏民 儒雅今生

郑榕 八十岁以后才会演戏

朱旭 快活人生

董行佶和陈国荣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金雅琴和牛星丽 金嘎嘎与不说话

黄宗洛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顾威 性情中人

吴桂苓 台下又一出

吕中 从小角色走出来的大演员

严燕生 金字塔中的一员

李光复 杂家老戏骨

宋垠 灯光大师

王文冲 舞美大师

冯钦 音效大师

丁里 道具大师

陈宪武 他的孩子们和他传奇的一生

刘尔文 为人低调的副院长

杨青 首都剧场的守护人

杜广沛 老戏单

张大爷 人艺大院的镇宅之宝

濮存昕 我终生的挚友

杨立新 自强不息

梁冠华 承上启下

钱波 有心人

何冰 勇攀高峰

吴刚 与星空对话的人

冯远征 演员的品格

刘章春 从演员到馆长

首都剧场——我心中永远的圣殿

附录一 抽刀断水水更流——忆菊隐(节选) 秦瑾

附录二 口才奇好方琯德 张定华口述 辛夷楣文

附录三 母亲吕恩若干事 胡其鸣

后记

序言

子春与我曾是邻居。1983年,我们两家都是刚结婚不久,有了小孩,空政话剧团分给我们一栋旧瓦房,说是当年曹汝霖七姨太太家的祠堂。房子在这个深宅大院东侧的一个角落里,倒是安静。

子春与我是同窗,史家胡同小学的同学。子春无论在当年的班集体还是现在的老同学聚会,都是活跃分子。我们班前几年为母校出了一本回忆录,她是忙里忙外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子春与我更是北京人艺子弟。她父亲是老革命,抗日时期的县干部,因热爱艺术,演戏、当导演干了一辈子,要不然早就是大领导了。

史家胡同56号是北京人艺的宿舍大院儿,子春从小在那生活。北京人艺那些著名的大艺术家看着她长大,她看着他们慢慢变老。子春性格开朗,老人们都喜欢她,当她萌生为他们出书的想法时,大家仍像她小时候一样欢迎她,向她讲述北京人艺的台前幕后,讲述自己的人艺人生。

现在,我们敬仰爱戴的这些老艺术家多已不在了,而子春把对他们的采访以及自己多年的回忆、感慨一并成册,奉于读者面前。

以此为贺。

濮存昕

2017年4月4日

内容推荐

北京人艺,这座经历了65年风霜,不减生机的剧院,至今依然保持专业精神与谦卑之心,不断向观众输送着新鲜的艺术养分。

方子春、宋苗著的《一棵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精)》展现了四十位“人艺人”的艺术人生。其中有殿堂级的话剧巨人,也有家喻户晓的“老戏骨”。你不仅会遇到许多熟悉的演员,也将一窥他们在舞台背后的悲欢离合。

戏剧是浓缩世间百态的艺术,文字是记录永恒的工具,它们都不会因为大幕落下、曲终人散而离我们远去。谨以此书致敬赤诚的人艺人。

编辑推荐

方子春、宋苗著的《一棵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精)》细数中国话剧的金字招牌——北京人艺横跨六十年的辉煌往事;

再现中国话剧伟人们不为人知的台前幕后、悲欢离合;

人艺子弟亲身探访,名角儿大腕儿亲口讲述;珍贵剧照、资料首次公开;

吴刚、冯远征、濮存昕、何冰、梁冠华,他们与北京人艺这个家不得不说的故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