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看演出来啦
空军领导一直有个想法,《江姐》要么不演,演了就必须在全国打响。在公演前空军举办过会演,属于内部演出,最先观看《江姐》的中央领导是叶剑英元帅。
1964年8月24日,叶剑英元帅、王新亭上将观看了《江姐》。
1964年8月27日,贺龙元帅、杨成武上将、彭绍辉上将、廖汉生中将、刘志坚中将观看了《江姐》。而对空政文工团格外关心,时任总政副主任的肖华同志更不知看了多少遍。
受到会演成功的鼓舞,一些演员在空政歌剧团政委刘敬贤跟前不停地鼓动请愿,把刘敬贤也听烦了。于是鼓起勇气跑到王静敏办公室,要求批准《江姐》推出公演。
王静敏放下手中的笔,足足有五分钟没说话,之后问道:“公演以后,你能保证《红梅赞》全国流行吗?”
说实话,一部戏推出去之后,最可怕的反映是没反映——沉默。到这时刘敬贤也豁出去了,当即立下军令状:“要是《江姐》不能打响,《红梅赞》不流行,你撤我的职。”
王静敏沉思片刻:“好,你们演吧,我负责!”
1964年8月27日,《北京日报》发表消息:河南省话剧团来京演出《瘦马记》,空政文工团将演出歌剧《江姐》。
在介绍《江姐》时,《北京日报》的文章说“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歌舞团,将于9月4日在首都公演歌剧《江姐》。这个歌剧是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导演陈沙,副导演黄寿康;主要演员万馥香、蒋祖缋、郑慧荣、黄寿康、孙维敏、富京京、刘痕、杨星辉。”
1964年9月4日,歌剧《江姐》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首次公演。
大幕徐徐拉开,台下座无虚席,观众的心很快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贴近。整部戏作词精美,曲调悠扬,演员的表演丝丝人扣,打动人心,剧情高潮不断。台上泪水涟涟,台下哭声一片,全场演员、观众的情绪完全交融在一起。
太成功了!演出结束时,观众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不停,久久不肯退场,场面之热烈,超乎想象。
公演第二天,即9月5日,外交部副部长刘晓和夫人前往儿童剧场观看了演出。刘晓看完后赞不绝口,说了很多鼓励的话。从剧场回来,刘晓告诉周恩来:“空政文工团有一部很棒的歌剧,名叫《江姐》。”
次日黄昏,儿童剧场门口,观众正在入场,一辆红旗轿车在不远处停住了,周恩来、邓颖超下了车。他们事先没通知空军,也没带随行人员,在售票口买了两张戏票,门厅的工作人员一见是周总理,扭头就往里跑,边跑边喊:“周总理看演出来啦!”
刘敬贤等文工团领导正在后台,一听周总理到了,又惊又喜,手忙脚乱地跑出来迎接。
演出中,总理有时在椅子扶手上打着拍子,有时点头微笑,当看到“蒋对章”那段戏时,捧腹大笑。
幕间休息,文工团的同志请总理作指示,总理笑着向邓颖超道:“你就说说吧。”邓颖超高兴地说:“你们演得很好,情节很感人,歌曲也很好听。”
因为事情来得突然,第二天也没有报纸发消息。尽管如此,周总理观看《江姐》的口头新闻还是迅速地在首都文艺界传播开来,首都文艺界这才知道空军搞出了一台大歌剧。
1964年9月12日,中央电视台现场转播歌剧《江姐》,这是《江姐》第一次进行电视实况转播。那时候电视台的传播距离很短,北京市三环以内看得还算清晰,三环外也就大概看个影吧。
《江姐》在北京连续演出26场,场场爆满,各报记者和观众纷纷撰稿赞扬。在中国歌剧史上创造了奇迹。
以前,每逢演出,团里总会安排一些工作人员,坐在观众席里,一是在剧情需要时,带头引导观众鼓掌,此俗称“领鼓”。但在《江姐》演出时用不上了,观众的掌声已经太热烈了。这些工作人员第二个作用,就是要听观众的意见、评论,尤其是要重视批评的声音,采取尾随、跟踪、偷听等五花八门的方法,听取不同的反映。
散场时观众经常是一边议论,一边往外走,收集意见的同志也就夹在人流当中一道往外走,有时甚至尾随观众上了公共汽车跟到家门口。《江姐》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有一位观众散场时说:“这部戏不是好,而是很好!”
P58-60
我的名字阎宇,老爸说本来想自己当笔名用的,一看我来了就送我了。
老爸对我很偏爱,偏爱到我小时候一直不知道还有个爸爸,因为四岁前就见过他一面。
我出生时他整年出差,没工夫管,就把我送到姥姥家直到四岁能送幼儿园了才带回北京。
别说对儿子了,对媳妇也这样,这是他那会儿的家庭观、爱情观。他说人家苏联的那个老电影,乡村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一生就见过丈夫两面,一次结婚,再一次是老公重伤快牺牲了抬回来。见两面够了,其他时间都用于工作、学习。
我工作后很少住家里,尤其有十年在南方开工厂回家更少些。有次回文工团看父母,在门口碰到一人问我找谁,我说找阎肃,他问你是谁?我说是他儿子。那女同志一愣,说,阎老还有个儿子啊。
回家和老爸一说,他也乐了。那天晚上陪他一起看电视,他坐我后面,忽然冒出一句:“你小子长得和我年轻时真是一模一样。”听了这话我也颇有触动,觉得这一生能和老爸有这段父子缘分真是挺难得的,所以就有了写本书纪念一下的想法,也就有了这本书的第一版《我的阎肃爸爸》。今年9月中旬老爸有些腿麻,便住进空军总医院检查。起初一周病情看似挺轻,我每天陪他输液时都会和他闲聊。有天问父亲:“有没有什么一直想干而没干的事呢?”他答的很快,说:“没有。”我又问:“那有没有什么遗憾呢?”他说没有。我说:“怎么可能呢?一辈子都没有遗憾?”他想了想说:“真没有,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自己非要干什么,一直都是组织让干吗就努力把事干好。从19岁上重庆大学起,读到二年级,组织说你别上学了,去搞宣传吧,我说好。之后组织说你来参加搞土改吧,我说好。后来组织说你爱好文艺干脆来西南军区文艺工作队吧,我说好。再后来单位整体并人空军了,我就跟着走。到空军后,领导说你有古文底子,业余时间搞点创作吧,我说好,就开始琢磨写点歌词,于是写出《我爱祖国的蓝天》。领导发现写得不错,就调去专业搞创作,我又说好,第二年就写出歌剧《江姐》。”
初听这番话,有点心酸,有点心疼老爸,觉得他太亏了,辛苦一辈子怎么竟然都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自己个人的理想呢?只是组织让干吗就干吗,这不是太没有自我了吗?
可老爸不这么看,他说:“你就只管去想组织的事,把个人的事交给组织去考虑,准没错!”
事实也是,老爸一辈子没向组织伸过手,没有为个人的发展设计策划过,可得到的却比谁都多。在全军文职干部中,级别待遇都是最高的,党和部队给予的荣誉也最高,这诠释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就是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干部还是普通一兵,或是公司员工,一个保安、保洁员,你只要一心去想组织、单位的事,把个人的事放心地交给组织去安排、考虑,这样一定会有最好的结果。因为单位的力量总比个人要大得多,这也许是老爸的大智慧。我觉得这也是父亲用一生朴实的践行,对所有普通人的一点启示,一点社会意义吧。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本《阎肃人生》。
我老爸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阎肃,上世纪60年代创作了让国人感动不已的歌剧《江姐》,其中主题歌《红梅赞》传唱至今;到了八九十年代,又让很多人记住了《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长城长》《雾里看花》等歌曲;到新世纪来临,老爸作品少了,但本人倒快成明星了。由于经常以评委、嘉宾的身份出现在各电视节目中,其笑容可掬的面庞、厚道实诚的发言,赢得了广泛赞誉。
老爸火了,可我有点烦恼。在饭桌上往往一提老阎,一般人就说:太知道了!就是电视上的评委。哈哈,成评委专业户了!
90年代,我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工作,回家次数较少。有一次,回大院看父母,出来时,在院门口碰上一空政文工团乐队的女兵。我知道她住在姐姐那套房子的隔壁,就招呼她上了车,顺路捎她一段。
在车上,她问我:“来空政院儿里干吗?”
我说看人。
她问:“看谁呀?”
我说阎肃。
“噢,阎肃老师呀,你找他有什么事呀?”
我说:“他是我爸。”
她惊讶地张大了嘴说:“啊?阎肃老师还有个儿子呀?”
这两年常回想起小时候的情形,想起那时的爸爸,也就想着把我和他这一生的父子情缘记录下来。后来和出版社的朋友聊起来,他们都鼓励我干脆写本书吧。我听了诚惶诚恐,想着我哪儿会写书啊?现在社会上写书的那么多,而且人家专业作家都自谦自己为卖字的了。但我还是壮着胆子背着爸爸试着写了写,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现在只希望老爸看过之后,脸上的表情不要太严肃就好了。
在我爸80岁大寿时,部队首长非常关心,时任空军政治部主任朱福熙少将来家里看望。
他对老爸说:“您最低指标要活到100岁,力争120岁,咱这是保一争二,再写红歌20年。”
随后,时任中央军委委员、空军司令员许其亮上将,空军原政委邓昌友上将也来到家中。
邓政委在我爸70岁寿诞时,便代表组织来家里贺过寿,那时他的身份是空军政治部主任。后来他们俩都升了,邓主任升任为我们空军的政委,我爸也从70岁高升至80岁了。
许司令和我爸很熟,他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大家正说得高兴,伴着几声爽朗的笑声,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杜金才中将,总政宣传部王部长、黎副部长先后走进家门。
李继耐主任风趣幽默,说了很多我爸的典故,引得屋内不时响起一片笑声。最后大家举杯,共祝我爸:生日快乐!
临走时,李继耐主任认真地对我爸说:“今天来为你祝寿,不是代表我个人,是代表总政治部,感谢你一生为部队所做的贡献,也代表中央军委祝贺你80大寿!再写红歌20年!”
中午,我们全家及亲朋好友欢宴庆贺,我作为家里第二代领导发言:
我们最亲爱的,
平时总是穿着布鞋的,
写过歌剧、京剧、舞剧、评剧、相声、快板的,
酒量高高,爱吃油条、豆浆、红烧肉的。
能边游泳、边看报抽烟的,
酷爱武侠小说、会玩空当接龙的,
巨喜爱部队生活的,
乐观轻松、有一肚子笑话的,
为党、为国、为军队一生努力工作的,
不太严肃的阎肃老爸,
80岁大寿快乐!80后更快乐!
小茹、小宇、娜小宝敬贺
我爸的这个生日过得很开心,关心他的领导、朋友很多,赞扬之声盈耳,也就有记者朋友来问我,非让讲出点我爸的成功之道。我想了一阵,怎么想还是觉得老爸就是个普通人,普通的爹,厚道的老大爷。他自己也一直没敢把自己看成名人、艺术家,就觉得自己是一名空军的老兵。
但我这么说人家觉得我是谦虚。又说阎老博学多才、博闻强记、才高若干斗、出口成章等等。我心说了,您这是夸李白呢!而且如果这么总结一个人,对大家也没有实际意义,就像说爱因斯坦脑容量比别人大,咱也学不了啊!最后想来想去,也就只好想出最平凡不过的老阎同志不平凡的两点地方,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记得从我小时候直到现在,但凡和老爸一起出门,在路上不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烧水的、大师傅、小战士,爸爸一律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打招呼:“您好!”
我那时心里挺别扭,觉着自己这爸也太没派头了,跟谁都主动打招呼,还鞠躬,您用得着么!这时我就故意说他:“您认识么,就和人家打招呼?”
老爸对于我的嘲讽口吻一般不予理睬。
慢慢地,等我长大后才明白,他那是习惯与人为善,尤其是怕那些工人、小战士看见他紧张,所以不管认不认识都主动打招呼,好让大伙儿放松。
平时不管他和谁约时间,包括司机,他总是提前五分钟下楼,就怕让别人等。这么多年老爸没教过我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着一件事:尊重身边所有的人。
的确,尊重所有人对我们大家来说肯定不是高科技,可有多少人愿意去做或者能坚持做到呢!可能是不太愿意去做。有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有时觉得只尊重需要尊重的就行了,可这种刻意挑选的尊重也就不真实了,变味儿了。 老爸一生中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但他始终发自内心地尊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从国家领导人到小区里的园艺师,在他眼中都是生活的代表,都值得尊重,都应该用心走近。他亲切地对待熟稔的人,也温和地对待每一个初识的人,关注他们的感受和自尊;他感恩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也宽容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他为领袖、为名人、为海外华侨、为朋友写歌,也为许多基层部队,许多普通官兵、不相识的歌手写歌。
其实尊重所有人对我们所有人都是重要的,且不说生命生而平等这样的大道理,就说你尊重了所有人,也就为自己赢得了好心情,营造了更好的环境和土壤。有时我的朋友有事找他,刚见面挺紧张,老爷子总会说:“咱们都一样,都是普通人,您有事别客气,我和我儿子没的说!”一句话大伙儿都轻松了。
尊重所有人是老爸之所以不太普通的第一个普通点。
第二点呢,就更简单了,就是一直不断学习。
从小到大我们家搬过七八次,我脑海里老爸在每处家里的场景大多是坐在书桌前的样子。
要说老爸一直没被淘汰,只能是得益于一直不断地学习,且对每件工作都认真对待。我最不相信出口成章这个词了,那只是传说中的李白,但别忘了“铁杵磨针”这个故事也是李白的。连李白都是勤奋来的,更甭说别人了。
当然得承认我爸记忆力不错,也比较聪明,但绝不是超人,因为我9岁时下象棋就赢他了,所以说他几个阶段的成功都是他不断努力学习的结果,当然也要自己用心梳理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上世纪50年代,老爸就开始在空政文工团工作,那时候他自称是一专八能,能唱会跳、拉大幕兼管催场,还得给台口的灯添油。他自己说得挺热闹,但咱一分析那不就是个打杂的么!但他自得其乐,并坚持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于文学创作。终于,在60年代初创作出《我爱祖国的蓝天》《江姐》等优秀作品,成了专业创作人员。
但到了80年代,戏剧市场不景气,需求锐减,但他能随即转身,认真学习研究电视晚会,并由此担任了十五六届春节晚会的撰稿及策划,同时创作出大量优秀歌曲。
到了2000年,我爸70岁了,体力精力都下降,创作上不免有些减退,但他仍然不断学习,琢磨生动语言的运用,并能吸收最新的知识、社会趣闻。那时正赶上访谈节目增加,也就成全了他成为最受欢迎的评委、嘉宾的好运。由于他思想贴近时代节奏,被央视一些朋友戏称为“80”后。但要知道,老爷子每次参加任何节目之前,都是认真做足了功课,才有所谓的“出口成章”,让百姓爱听。
我爸其实就是这么个普通的人,做的也是这些普通的事,但一生坚持下来可能就不普通了。我想用王维的两句诗自夸一下我们家老爷子:“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他就是这样,在繁乱的尘世中留下自己清健的音律,但又安于平静朴实无华的生活。
老爸每天读书、看报,80多岁高龄仍有很强的求知欲,遇到拿不准的字立刻就去翻字典,碰到不明白的事总想问个明明白白。他本身是个很单纯、很简单的人,一直有颗童心,对什么好玩的事都充满好奇。
但他对生活水准的要求又非常低。他原来有个姓杨的司机,几年前买了一套房,付了首付,因要承担按揭,便把房子租出去。老爸不解地跟我说:“小杨真有意思,买个房子自己不住,反倒租给别人?哈哈,真是可口可乐。”
我跟着笑了,其实是笑老爸也太不识人间烟火了,但他就是这样,他不觉得置办产业、给自己留资产有多重要。对他来说,有9平方米的书房,能看书、写东西、睡觉足够了。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阎老年轻时什么样?有没有想过成为什么家、超越什么人的目标?我仔细想想:有?还是没有啊?要不您就听我叨唠叨唠老阎同志年轻时候的那些事儿吧。
阎肃,男,汉族,河北保定人。1930年5月出生,1950年加入西南青年文工团,1953年6月进入西南军区文工团任分队长,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其产党,1955年5月调入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现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阎宇著的《阎肃人生》记叙了阎肃传奇的一生。
《阎肃人生》由阎肃之子阎宇所著,记录父亲阎肃一生。
阎肃是2010年全军学习模范,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重庆大学毕业,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南军区文工团分队长,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空军歌舞剧团创作员,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