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阎肃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阎宇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周总理看演出来啦

空军领导一直有个想法,《江姐》要么不演,演了就必须在全国打响。在公演前空军举办过会演,属于内部演出,最先观看《江姐》的中央领导是叶剑英元帅。

1964年8月24日,叶剑英元帅、王新亭上将观看了《江姐》。

1964年8月27日,贺龙元帅、杨成武上将、彭绍辉上将、廖汉生中将、刘志坚中将观看了《江姐》。而对空政文工团格外关心,时任总政副主任的肖华同志更不知看了多少遍。

受到会演成功的鼓舞,一些演员在空政歌剧团政委刘敬贤跟前不停地鼓动请愿,把刘敬贤也听烦了。于是鼓起勇气跑到王静敏办公室,要求批准《江姐》推出公演。

王静敏放下手中的笔,足足有五分钟没说话,之后问道:“公演以后,你能保证《红梅赞》全国流行吗?”

说实话,一部戏推出去之后,最可怕的反映是没反映——沉默。到这时刘敬贤也豁出去了,当即立下军令状:“要是《江姐》不能打响,《红梅赞》不流行,你撤我的职。”

王静敏沉思片刻:“好,你们演吧,我负责!”

1964年8月27日,《北京日报》发表消息:河南省话剧团来京演出《瘦马记》,空政文工团将演出歌剧《江姐》。

在介绍《江姐》时,《北京日报》的文章说“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歌舞团,将于9月4日在首都公演歌剧《江姐》。这个歌剧是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导演陈沙,副导演黄寿康;主要演员万馥香、蒋祖缋、郑慧荣、黄寿康、孙维敏、富京京、刘痕、杨星辉。”

1964年9月4日,歌剧《江姐》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首次公演。

大幕徐徐拉开,台下座无虚席,观众的心很快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贴近。整部戏作词精美,曲调悠扬,演员的表演丝丝人扣,打动人心,剧情高潮不断。台上泪水涟涟,台下哭声一片,全场演员、观众的情绪完全交融在一起。

太成功了!演出结束时,观众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不停,久久不肯退场,场面之热烈,超乎想象。

公演第二天,即9月5日,外交部副部长刘晓和夫人前往儿童剧场观看了演出。刘晓看完后赞不绝口,说了很多鼓励的话。从剧场回来,刘晓告诉周恩来:“空政文工团有一部很棒的歌剧,名叫《江姐》。”

次日黄昏,儿童剧场门口,观众正在入场,一辆红旗轿车在不远处停住了,周恩来、邓颖超下了车。他们事先没通知空军,也没带随行人员,在售票口买了两张戏票,门厅的工作人员一见是周总理,扭头就往里跑,边跑边喊:“周总理看演出来啦!”

刘敬贤等文工团领导正在后台,一听周总理到了,又惊又喜,手忙脚乱地跑出来迎接。

演出中,总理有时在椅子扶手上打着拍子,有时点头微笑,当看到“蒋对章”那段戏时,捧腹大笑。

幕间休息,文工团的同志请总理作指示,总理笑着向邓颖超道:“你就说说吧。”邓颖超高兴地说:“你们演得很好,情节很感人,歌曲也很好听。”

因为事情来得突然,第二天也没有报纸发消息。尽管如此,周总理观看《江姐》的口头新闻还是迅速地在首都文艺界传播开来,首都文艺界这才知道空军搞出了一台大歌剧。

1964年9月12日,中央电视台现场转播歌剧《江姐》,这是《江姐》第一次进行电视实况转播。那时候电视台的传播距离很短,北京市三环以内看得还算清晰,三环外也就大概看个影吧。

《江姐》在北京连续演出26场,场场爆满,各报记者和观众纷纷撰稿赞扬。在中国歌剧史上创造了奇迹。

以前,每逢演出,团里总会安排一些工作人员,坐在观众席里,一是在剧情需要时,带头引导观众鼓掌,此俗称“领鼓”。但在《江姐》演出时用不上了,观众的掌声已经太热烈了。这些工作人员第二个作用,就是要听观众的意见、评论,尤其是要重视批评的声音,采取尾随、跟踪、偷听等五花八门的方法,听取不同的反映。

散场时观众经常是一边议论,一边往外走,收集意见的同志也就夹在人流当中一道往外走,有时甚至尾随观众上了公共汽车跟到家门口。《江姐》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有一位观众散场时说:“这部戏不是好,而是很好!”

P58-60

后记

我的名字阎宇,老爸说本来想自己当笔名用的,一看我来了就送我了。

老爸对我很偏爱,偏爱到我小时候一直不知道还有个爸爸,因为四岁前就见过他一面。

我出生时他整年出差,没工夫管,就把我送到姥姥家直到四岁能送幼儿园了才带回北京。

别说对儿子了,对媳妇也这样,这是他那会儿的家庭观、爱情观。他说人家苏联的那个老电影,乡村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一生就见过丈夫两面,一次结婚,再一次是老公重伤快牺牲了抬回来。见两面够了,其他时间都用于工作、学习。

我工作后很少住家里,尤其有十年在南方开工厂回家更少些。有次回文工团看父母,在门口碰到一人问我找谁,我说找阎肃,他问你是谁?我说是他儿子。那女同志一愣,说,阎老还有个儿子啊。

回家和老爸一说,他也乐了。那天晚上陪他一起看电视,他坐我后面,忽然冒出一句:“你小子长得和我年轻时真是一模一样。”听了这话我也颇有触动,觉得这一生能和老爸有这段父子缘分真是挺难得的,所以就有了写本书纪念一下的想法,也就有了这本书的第一版《我的阎肃爸爸》。今年9月中旬老爸有些腿麻,便住进空军总医院检查。起初一周病情看似挺轻,我每天陪他输液时都会和他闲聊。有天问父亲:“有没有什么一直想干而没干的事呢?”他答的很快,说:“没有。”我又问:“那有没有什么遗憾呢?”他说没有。我说:“怎么可能呢?一辈子都没有遗憾?”他想了想说:“真没有,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自己非要干什么,一直都是组织让干吗就努力把事干好。从19岁上重庆大学起,读到二年级,组织说你别上学了,去搞宣传吧,我说好。之后组织说你来参加搞土改吧,我说好。后来组织说你爱好文艺干脆来西南军区文艺工作队吧,我说好。再后来单位整体并人空军了,我就跟着走。到空军后,领导说你有古文底子,业余时间搞点创作吧,我说好,就开始琢磨写点歌词,于是写出《我爱祖国的蓝天》。领导发现写得不错,就调去专业搞创作,我又说好,第二年就写出歌剧《江姐》。”

初听这番话,有点心酸,有点心疼老爸,觉得他太亏了,辛苦一辈子怎么竟然都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自己个人的理想呢?只是组织让干吗就干吗,这不是太没有自我了吗?

可老爸不这么看,他说:“你就只管去想组织的事,把个人的事交给组织去考虑,准没错!”

事实也是,老爸一辈子没向组织伸过手,没有为个人的发展设计策划过,可得到的却比谁都多。在全军文职干部中,级别待遇都是最高的,党和部队给予的荣誉也最高,这诠释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就是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干部还是普通一兵,或是公司员工,一个保安、保洁员,你只要一心去想组织、单位的事,把个人的事放心地交给组织去安排、考虑,这样一定会有最好的结果。因为单位的力量总比个人要大得多,这也许是老爸的大智慧。我觉得这也是父亲用一生朴实的践行,对所有普通人的一点启示,一点社会意义吧。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本《阎肃人生》。

目录

第一章 少年窗外事

 战乱日月度童年

 敲晨钟的“彼得”

 快乐在南开中学

 何来怪词和鬼主意

 令人敬畏的“军阀”爷爷

第二章 无悔问青春

 投身爱国学生运动

 弃学从军

 参加土改工作队

 最受欢迎的“引苦员”

 一专、三会、八能

第三章 蓝天上歌唱

 永远的人民空军

 阎肃不严肃

 中南海任务

 勤俭和杂货铺

 处女作终于发表了厂

 尝试写剧本和演戏

 初露锋芒——“刘四姐”

 《我爱祖国的蓝天》

 才子佳人一拍即合

 不同辈分的夫妻

第四章 江姐万丈光

 为《江姐》闭关18天

 大师傅边和面边流泪

 刘亚楼司令的指示达52次之多

 周总理看演出来啦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同观看《江姐》

 《江姐》唱红了大江南北

 主题歌《红梅赞》风靡全国

 为什么说不出呢

 是九州还是五洲

 毛主席接见我老爸

第五章 生来麻烦多

 老爸,麻烦的我来了

 “他自己像炮弹飞出去的”

 让小宇背些诗词吧

 幼儿园里的“名人”

 创作现代革命京剧《红岩》

 舞剧需要写吗

 最爱玩的游戏“双肩着地”

 和儿女在一起没“正形儿”

 敌人从南边打过来了

 让爸爸管教我

 老爸和我被一起扫地出门

 跟爸爸去京剧团

第六章 声喧乱石中

 “样板戏”创作组组长

 “样板服”和“样板灶”

 给儿子抓“蛐蛐”

 跟我聊的都是玩儿

 妈妈带我到天安门悼念总理

 人生的“四大乐事”

 对作品和人品看得很重

 向阎肃同志猛击一掌

 历史京剧《红灯照》

 回空军复排《江姐》

 妈妈发展我入少先队

第七章 家中无杂事

 两获创作一等奖

 快快,来看飞碟

 帮儿子得了个作文竞赛奖

 什么事情不能做

 让儿子帮忙打苍蝇

 对钱的事不管也不问

 写书可真不容易

 “大锅饭”没有什么不好

 家务活儿什么忙都帮不上

 省烟,费火,酒量深

 花生塞进枣里一起吃的味道

 敢问路在何方

 大年三十之夜

 每天去地铁站接老婆下班

 你以为满大街都是游泳池啊

 元帅重要,兵也非常重要

第八章 带来的太少

 那我可就先走啦

 老船长托人捎来的石磨

 书桌抽屉里藏“射雕”

 学校不是一流的,你是一流的

 《彩虹》是小阎写的

 告诉你什么才算冷

 遇到好人多,自己更善良

 军营里的那些歌

 老爸咱经商吧

 电视节目怎么开始的

第九章 丹心向阳开

 永不沉没的船

 京腔京韵自多情

 故乡是北京

 雾里看花“打假歌”

 戏歌有戏

 “都彭”打火机藏哪了

 不精彩的地方没讲

 一项世界纪录

 金红的玫瑰摘下一朵

 为啥称呼“阎老肃”

第十章 长城有多长

 不是不行,而是根本不行

 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申奥”未成“认赌服输”

 痴迷电脑游戏有高招

 含饴弄孙“功劳”不能跑

 《东海明珠》水晶球

 胃口奇佳

 阎爷爷,您又错了

 浑身浴液也签名

 千万别说出去的秘密

 荣立二等功

第十一章 红岩铸人生

 空军的本色老兵

 红红火火的研讨会

 带来的太少,带走的太多

 被动时需要主动面对

 老爸的腿很让我担心

 千万别想改变老婆

 有求必应,不求也应

 戏比天大

 我老婆和你老婆都听不懂

 《复兴之路》——大我之做

 艺术创作激情之源

 心里有很多美的东西

 感恩·感激·感谢·感悟

第十二章 风花雪月歌

 这是强军的风花雪月

 一生最爱服务官兵

 离战场越近,创作就越有生命力

 创作有深度的文艺作品

 坚守艺术的“制高点”

 什么时候都要脚踏实地

 名人就是“明白之人”

 最看重的荣誉

 人生的况味

第十三章 时代追梦人

 人生转折“六次选择”跟党走

 世乒赛上的“天才设计”

 “春晚”当家人

 画龙点睛的点子

 演出了东北风味

 给你一个拥抱

 把目光放长远些

 相信自己一定行

 那肯定是用好的哦

 一辈子说的都是实话

 大笔书写中国梦

附录一 话说阎肃

附录二 阎肃经典作品荟萃

后记

序言

我老爸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阎肃,上世纪60年代创作了让国人感动不已的歌剧《江姐》,其中主题歌《红梅赞》传唱至今;到了八九十年代,又让很多人记住了《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长城长》《雾里看花》等歌曲;到新世纪来临,老爸作品少了,但本人倒快成明星了。由于经常以评委、嘉宾的身份出现在各电视节目中,其笑容可掬的面庞、厚道实诚的发言,赢得了广泛赞誉。

老爸火了,可我有点烦恼。在饭桌上往往一提老阎,一般人就说:太知道了!就是电视上的评委。哈哈,成评委专业户了!

90年代,我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工作,回家次数较少。有一次,回大院看父母,出来时,在院门口碰上一空政文工团乐队的女兵。我知道她住在姐姐那套房子的隔壁,就招呼她上了车,顺路捎她一段。

在车上,她问我:“来空政院儿里干吗?”

我说看人。

她问:“看谁呀?”

我说阎肃。

“噢,阎肃老师呀,你找他有什么事呀?”

我说:“他是我爸。”

她惊讶地张大了嘴说:“啊?阎肃老师还有个儿子呀?”

这两年常回想起小时候的情形,想起那时的爸爸,也就想着把我和他这一生的父子情缘记录下来。后来和出版社的朋友聊起来,他们都鼓励我干脆写本书吧。我听了诚惶诚恐,想着我哪儿会写书啊?现在社会上写书的那么多,而且人家专业作家都自谦自己为卖字的了。但我还是壮着胆子背着爸爸试着写了写,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现在只希望老爸看过之后,脸上的表情不要太严肃就好了。

在我爸80岁大寿时,部队首长非常关心,时任空军政治部主任朱福熙少将来家里看望。

他对老爸说:“您最低指标要活到100岁,力争120岁,咱这是保一争二,再写红歌20年。”

随后,时任中央军委委员、空军司令员许其亮上将,空军原政委邓昌友上将也来到家中。

邓政委在我爸70岁寿诞时,便代表组织来家里贺过寿,那时他的身份是空军政治部主任。后来他们俩都升了,邓主任升任为我们空军的政委,我爸也从70岁高升至80岁了。

许司令和我爸很熟,他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大家正说得高兴,伴着几声爽朗的笑声,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杜金才中将,总政宣传部王部长、黎副部长先后走进家门。

李继耐主任风趣幽默,说了很多我爸的典故,引得屋内不时响起一片笑声。最后大家举杯,共祝我爸:生日快乐!

临走时,李继耐主任认真地对我爸说:“今天来为你祝寿,不是代表我个人,是代表总政治部,感谢你一生为部队所做的贡献,也代表中央军委祝贺你80大寿!再写红歌20年!”

中午,我们全家及亲朋好友欢宴庆贺,我作为家里第二代领导发言:

我们最亲爱的,

平时总是穿着布鞋的,

写过歌剧、京剧、舞剧、评剧、相声、快板的,

酒量高高,爱吃油条、豆浆、红烧肉的。

能边游泳、边看报抽烟的,

酷爱武侠小说、会玩空当接龙的,

巨喜爱部队生活的,

乐观轻松、有一肚子笑话的,

为党、为国、为军队一生努力工作的,

不太严肃的阎肃老爸,

80岁大寿快乐!80后更快乐!

小茹、小宇、娜小宝敬贺

我爸的这个生日过得很开心,关心他的领导、朋友很多,赞扬之声盈耳,也就有记者朋友来问我,非让讲出点我爸的成功之道。我想了一阵,怎么想还是觉得老爸就是个普通人,普通的爹,厚道的老大爷。他自己也一直没敢把自己看成名人、艺术家,就觉得自己是一名空军的老兵。

但我这么说人家觉得我是谦虚。又说阎老博学多才、博闻强记、才高若干斗、出口成章等等。我心说了,您这是夸李白呢!而且如果这么总结一个人,对大家也没有实际意义,就像说爱因斯坦脑容量比别人大,咱也学不了啊!最后想来想去,也就只好想出最平凡不过的老阎同志不平凡的两点地方,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记得从我小时候直到现在,但凡和老爸一起出门,在路上不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烧水的、大师傅、小战士,爸爸一律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打招呼:“您好!”

我那时心里挺别扭,觉着自己这爸也太没派头了,跟谁都主动打招呼,还鞠躬,您用得着么!这时我就故意说他:“您认识么,就和人家打招呼?”

老爸对于我的嘲讽口吻一般不予理睬。

慢慢地,等我长大后才明白,他那是习惯与人为善,尤其是怕那些工人、小战士看见他紧张,所以不管认不认识都主动打招呼,好让大伙儿放松。

平时不管他和谁约时间,包括司机,他总是提前五分钟下楼,就怕让别人等。这么多年老爸没教过我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着一件事:尊重身边所有的人。

的确,尊重所有人对我们大家来说肯定不是高科技,可有多少人愿意去做或者能坚持做到呢!可能是不太愿意去做。有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有时觉得只尊重需要尊重的就行了,可这种刻意挑选的尊重也就不真实了,变味儿了。  老爸一生中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但他始终发自内心地尊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从国家领导人到小区里的园艺师,在他眼中都是生活的代表,都值得尊重,都应该用心走近。他亲切地对待熟稔的人,也温和地对待每一个初识的人,关注他们的感受和自尊;他感恩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也宽容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他为领袖、为名人、为海外华侨、为朋友写歌,也为许多基层部队,许多普通官兵、不相识的歌手写歌。

其实尊重所有人对我们所有人都是重要的,且不说生命生而平等这样的大道理,就说你尊重了所有人,也就为自己赢得了好心情,营造了更好的环境和土壤。有时我的朋友有事找他,刚见面挺紧张,老爷子总会说:“咱们都一样,都是普通人,您有事别客气,我和我儿子没的说!”一句话大伙儿都轻松了。

尊重所有人是老爸之所以不太普通的第一个普通点。

第二点呢,就更简单了,就是一直不断学习。

从小到大我们家搬过七八次,我脑海里老爸在每处家里的场景大多是坐在书桌前的样子。

要说老爸一直没被淘汰,只能是得益于一直不断地学习,且对每件工作都认真对待。我最不相信出口成章这个词了,那只是传说中的李白,但别忘了“铁杵磨针”这个故事也是李白的。连李白都是勤奋来的,更甭说别人了。

当然得承认我爸记忆力不错,也比较聪明,但绝不是超人,因为我9岁时下象棋就赢他了,所以说他几个阶段的成功都是他不断努力学习的结果,当然也要自己用心梳理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上世纪50年代,老爸就开始在空政文工团工作,那时候他自称是一专八能,能唱会跳、拉大幕兼管催场,还得给台口的灯添油。他自己说得挺热闹,但咱一分析那不就是个打杂的么!但他自得其乐,并坚持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于文学创作。终于,在60年代初创作出《我爱祖国的蓝天》《江姐》等优秀作品,成了专业创作人员。

但到了80年代,戏剧市场不景气,需求锐减,但他能随即转身,认真学习研究电视晚会,并由此担任了十五六届春节晚会的撰稿及策划,同时创作出大量优秀歌曲。

到了2000年,我爸70岁了,体力精力都下降,创作上不免有些减退,但他仍然不断学习,琢磨生动语言的运用,并能吸收最新的知识、社会趣闻。那时正赶上访谈节目增加,也就成全了他成为最受欢迎的评委、嘉宾的好运。由于他思想贴近时代节奏,被央视一些朋友戏称为“80”后。但要知道,老爷子每次参加任何节目之前,都是认真做足了功课,才有所谓的“出口成章”,让百姓爱听。

我爸其实就是这么个普通的人,做的也是这些普通的事,但一生坚持下来可能就不普通了。我想用王维的两句诗自夸一下我们家老爷子:“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他就是这样,在繁乱的尘世中留下自己清健的音律,但又安于平静朴实无华的生活。

老爸每天读书、看报,80多岁高龄仍有很强的求知欲,遇到拿不准的字立刻就去翻字典,碰到不明白的事总想问个明明白白。他本身是个很单纯、很简单的人,一直有颗童心,对什么好玩的事都充满好奇。

但他对生活水准的要求又非常低。他原来有个姓杨的司机,几年前买了一套房,付了首付,因要承担按揭,便把房子租出去。老爸不解地跟我说:“小杨真有意思,买个房子自己不住,反倒租给别人?哈哈,真是可口可乐。”

我跟着笑了,其实是笑老爸也太不识人间烟火了,但他就是这样,他不觉得置办产业、给自己留资产有多重要。对他来说,有9平方米的书房,能看书、写东西、睡觉足够了。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阎老年轻时什么样?有没有想过成为什么家、超越什么人的目标?我仔细想想:有?还是没有啊?要不您就听我叨唠叨唠老阎同志年轻时候的那些事儿吧。

内容推荐

阎肃,男,汉族,河北保定人。1930年5月出生,1950年加入西南青年文工团,1953年6月进入西南军区文工团任分队长,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其产党,1955年5月调入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现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阎宇著的《阎肃人生》记叙了阎肃传奇的一生。

编辑推荐

《阎肃人生》由阎肃之子阎宇所著,记录父亲阎肃一生。

阎肃是2010年全军学习模范,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重庆大学毕业,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南军区文工团分队长,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空军歌舞剧团创作员,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