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张恨水的散文全集《张恨水散文全集》国内独家首次出版,带您走进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的张恨水的文学和内心世界,透过时评家的真实报道,全景式解读曾经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百态。
本书是其中的分册《最后关头(精)》。精选了作者1938年1月15日至1945年5月29日发表在重庆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上的散文和随笔,主要内容是作者抗战时期在大后方重庆的贫困生活和对时局、民生疾苦的关注。
| 书名 | 最后关头(精)/张恨水散文全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恨水 |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张恨水的散文全集《张恨水散文全集》国内独家首次出版,带您走进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的张恨水的文学和内心世界,透过时评家的真实报道,全景式解读曾经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百态。 本书是其中的分册《最后关头(精)》。精选了作者1938年1月15日至1945年5月29日发表在重庆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上的散文和随笔,主要内容是作者抗战时期在大后方重庆的贫困生活和对时局、民生疾苦的关注。 内容推荐 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一直为小说家的巨大声名所掩,散文印行于世者并不多,世人之中知者亦少。《张恨水散文全集》是张恨水散文作品首次以全集的形式结集出版。“全集”共分七卷,分别为《最后关头》《小月旦》《山窗小品》《北京人随笔》《上下古今谈》《明珠》《写作生涯回忆》。这些作品字里行间都充盈着诗画之美,透露出一种清淡秀雅的闲逸之风。阅读这些日常清谈式的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张恨水那于寻常旧市巷陌之中寄寓的深深家国沧桑之感。 本书是其中的《最后关头(精)》。精选了作者1938年1月15日至1945年5月29日发表在重庆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上的散文和随笔。 目录 最后关头 这一关 陈散原殉难 见梅花·忆南京之一 社前车夫·忆南京之二 江边渔翁·忆南京之三 孝陵·忆南京之四 鸡鸣寺·忆南京之五 清凉山·忆南京之六 新闻学会·忆南京之七 永仓巷·忆南京之八 傀儡戏不能上演 本钱 山雨欲来 日与意之比 潼关有多远? 运动战与川军 安徽活动了 关于诗 周县长兑现 登记 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书摊上想起 北方军人 宇垣不坐汽车 我国之坦能堡 现阶段的战事 凤鸟不至 周同未死 生活奢侈的人们 小愈 释喜捷 一块招牌就够了 敌增援川出师 同乡会 祖师爷 不甚爱惜之官 忘了四川民众 谁永不能忘 决不是玩笑 ——设立机关ABC图书馆 甘人不如川人 “民信”与“人和” 关于干 由看电影想起 洋楼外之露尸 四川八哥肥 敌人急了 徐防巩固 仙家还是仙家做 我们的五月花 小心得可怜 教育部训令颂 徐州人心安定 空心粉 寇无忍耐性 敌人想不到 钻进敌人后方 临江门火灾后 明天一准还钱 一角之争 招待品 店伙的话 管测津浦战事 一动不如一静 包办 焦大流亚之言 不必忧虑 可怜人形牛马 仇人土肥原 曹锟之死 算盘要天天打 离开染缸边吧 攻心 给人戴帽子 禁止男女手挽手 王克敏与金佛郎 怜苏武 张学良与倭皇同庚 叛逆的解剖化 某博士避警化猪精 津浦线之游击战 代邮 敌机炸假机自毁 收复风陵渡 北平李丽何人也 再冷苏武 改组冀省府 还拿得出什么来 豫东战事概观 怎样制裁寇机 可怜淮上农人 豫东喜雨 黄河决口 失败乃成功之母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去年今日 黄河决口之后 碧沙岗 好人之流 做长子难 潜山人说潜山 皖江战事概观 潜山出头了 控制住安庆 哀陈独秀兼及高语罕 太湖自古是战场 长江马华堤决口 这才是统一战线 天主堂敲钟 纲鉴无用 日本算盘 怎样动员老爷 想起南京的建筑 招牌太多 破家与希望 野人寨好比小宜昌 不白来 公路 “七·七”的前夜 岳西 努力延长时间 请希特勒嗅一嗅 告伯夷叔齐 改善富人生活 姑塘 偶像前的驴子 ——《伊索寓言》读后感之一 牛与车轮 ——《伊索寓言》读后感之二 酸葡萄 ——《伊索寓言》读后感之三 富人的矛盾 鞋山 《县太爷外传补遗》一文按语 蟹的路线 ——《伊索寓言》读后感之四 全川县长献金 中年人的悲哀 送财主一条妙计 征求战区消息 除非如此 放鹰 贼智 理论家 敬告“学官” 一代做官 庐山与重庆 眼不见为净 人情如此 与穷小子无关 讨饭要讨得漂亮 假使苏联和倭寇决裂了 狼狗 五等华人 “奢侈特甚”之外 忆上新河 上海之役 一正一副 “父在母先亡” 误尽苍生者 ——为自负无所不知之徒 繁华市场的幕后 敌窥六霍 只怕货比货 希特勒赢了 倒转来说就成了 鹿钟麟之壮举 解决重大纠纷 ——我有一个笨主意 点滴 两种大炮 抗战与升官发财 认清敌与友 寇之作恶与反战 桂林号事件 代邮 一位旅长 这样也好 日本怕什么公愤 说票人 幼稚的疑问 ——看过《列宁》影片以后 欧战如再起 老爷庙 知死 在潼关摄影 我们的账 请川人吃美桔 骂亦有道 收复朱仙镇 城门闭,言路开 忆沈鸿烈 “官吏吃脂膏,人民吃粪土” 保护游览 速平物价,市政当局其有意乎? 连云港之坚守 进步与变节 在人家门楼下怎能避风雨 今年在重庆 感谢“九·一八” 挑选牛马开刀 京字牌汽车 未免吕布笑人 戴家巷案 文化人向后转 犬吠 寒衣何处催刀尺 听谎有瘾 严肃起来 现在的敌空军 奴才与盗 恢复察省政权 妙联 可惜唐绍仪 可痛哭者一 二大爷不睬人 萋萋路旁草 吹鼓手 为渊驱鱼(一段八股) 有了驱逐机以后 不是起哄 兄弟家 关头语录 说黄浦烈士 两粒宽心丸 请缓做梦 动摇者不可恕 我的老天爷 不要悲观 ——以苏联为榜样 想到了孟子 治痢疾 关于贪污 这样的管家婆 关头语录(一) 敌军深入之后 应加强五台兵力 大喊三声 ——敬记总理遗训吧 广东精神 黑市 让大家来干好 忌言社会弱点 不是庸才 我们的地大 看湖南人的了 别友有感 关头语录(二) 讳疾与装病 寇能往我亦能往 山西游击战应充量仿效 渝邮务急待调整 玩笑外交 拆城 防敌有限度 隔江商女对什么 您就白拿钱吧! 注意寇军东撤 朋友们,干吧! 疏散与繁荣 穷人有谁管 文化人不上前方 哀范筑先 收复城池以后 找狮子脚迹 领导与开导 敌机毁灭圣地,是可忍孰不可忍? 甘心做小毛驴 这一炮几时响 意大利水兵 钱滚子何足道 每个大家庭之崩溃,坏在丫头小子身上 市区正名 走尸 关头语录(三) 穷则变,变则通 浠水以东 重大的耻辱 老板与厨子 ——也谈与抗战无关 老考童生 宋人之诗有亡者 八股不限制天才 我还借得到钱 外行编书 半闲堂 为家驱雀 关头语录(四) 刺激不够 警句 不在不仁之列 救国也要修身 应当看看账 元旦书怀 录放翁句(一) 录放翁句(二) 录放翁句(三) 国事与家事 ——读史随笔之一 多言然后为政 《关头》一年 只要姚崇还作相 ——读史随笔之三 雍正欺人之谈 ——读史随笔之四 秦镜温犀在何处 得与斗 我哀陶渊明 妥置“藏书” 敌作家派上前线 “谁是日奸?”日本军阀耳! 哀《花月痕》作者 路旁的刺激 老王的哲学 法国人爱法文 穷则独善其身 龙灯与抗战 望“洋”兴叹! 限制吸引人口 狮子输血 我曾祖用的闲人 诗人痰盂便佳 拿出钢来 有钱人的心理 今古少年 左公柳 ——由植树时候想起 名字 名角与跑龙套 好老人如何 爱的占有 向戏剧界进一言 鉴于捷克之亡 大哉死乎 蠢哉斯洛伐克 游击区的经济战 前半截与后半截 伟大的南昌 忆娄妃墓 苏诗书后 欧洲似七国 怎样对付苦闷 江西人与许真君 魔术助手 聪明人不靠月薪 我们有抗毒本能 我还是吃肉 溅了我一身泥 天燥有变 不要对证古本 心口如一问题 难道墨翁疯了 小说奖金一千元,实际上是 千字三元的薄酬 御史的道统 卫国贬号 ——读史随笔之十 农人不识商会 侧面文章 君子好色 颂圣 “打头旗儿的” 裱糊房屋 后方严肃不起来 战斗文字之难求 性相近习相远 关头语录(五) 关于天官赐福 ——读史随笔之十一 从文人警惕起 编者的话 作起声来让人惊 某师长席上除奸 狗才 地球不易安居了 远东德人之幽默 久违了 尚论古人 大哉屈原 ——尚论古人之 圈住了 康有为目 赵匡胤与赵普 ——尚论古人之二 说三国用人 ——尚论古人之三 高烛台 帝羓 ——尚论古人之四 沈约无耻 ——尚论古人之五 庸医之罪 关于民族英雄 车轿涨价的看法 谈孔子教人 合伙者的教训 不是闲话 国际看法 山人词客者流 倭哨兵开始敬礼 赶场 书生其奈何 做官何必读书 笑而不答 看罗马的 该注意国医了 突如其来 德国远非昔比了 “日本在刀口” 黄金国交 炮与人的肚子 同是黄帝子孙 救救前方丰灾 也不 信不信由你 聋瞎赶场 忆鸡鸣狗盗 ——尚论古人之六 飞鱼之巧 洪秀全与孔子 ——尚论古人之七 一个无情的故事 书生汇谈(一) 书生汇谈(二) 三个读诗故事 书生汇谈(三) 《我的奋斗》惨败 “邻之厚” 太虚西游颂 有愧于江北的妇女 美洲虎 清客的进步 官僚化 希特勒输了嘴 重庆市花谁属? ——我推举杜鹃花 由“文素臣”想起 二十八年了 贡献给青年们 波兰败于政治 病壮士 ——两年前事之一 读《觚剩》有感 ——尚论古人之八 湘北寇溃赘谈 卖菱妇 ——两年前事之二 金玉其外 柏林的悲剧 北平老童谣 题目 诸葛亮道歉 四川土地干脆 曾左磨擦 ——尚论古人之九 不如蔡京 ——尚论古人之十 “欺以其方” 不征之国? 谷贱究伤谁 慈禧专政 ——尚论古人之十 中国之宝 建设大重庆的基础 华沙人吃狗肉 悼廖燕晨先生 海盗郑广诗 ——尚论古人之十二 中国之氏族观念 由欧战的空战想回来 怎样对付敌谣 北京宣讲楼 曾国藩与郭子仪 ——尚论古人之十三 公余“三部曲” 忆都老爷 物价与工资 谁刺激了市面 乾隆重用和珅 ——尚论古人之十四 标准御用文人 驳青出于蓝 贡献给未来的同业 小心敌人偷米 凤兮凤兮 潜修之士安在 意国是猫爪吗? 北平美使馆 三个和尚没水吃 《保卫马德里》 扫除文盲应当赶制注音汉字铜模 刘姥姥眼睛里 老先生们该自省 ——对荒淫少年有感 难在不说 刘邦不如赵匡胤 ——尚论古人之十六 不可解的汉奸头 文章何以不值钱 “饥寒起盗心” 关于少爷小姐 劝劝财神爷 人民知识之总和 内症难治 多少不平鸣? 投稿官 对平津粮荒另一种看法 魔术家的嘴 贵人的忧虑 ——尚论古人之十七 蜜蜂钻纸窗 都是中国人 红绿蛇 袁绍父子 ——尚论古人之十八 教材问题 再谈教材问题 霸王庙 雨后感 做人与治国 哀郝耕仁 海棠溪之路 墨翁的影子 德育要活讲 挂一漏万 悼天虚我生 再谈天虚我生 ——与林琴南之比较 何必上海 为宋明之士呼冤 孟子所痛 万寿宫 西门庆何以有钱 ——《水浒》人物评论之三 记起了孔夫子 市劫一周年 “五·四”杂感 萧让帮凶 ——《水浒》人物评论之四 要善读死书 高俅逼人 ——《水浒》人物评论之五 一个原则 何不办工读学校 世界在做外交战 找奴才法求人才 吴承仕之死 荷印当心扒手 应鼓励游资内投一 韩愈不值一文 ——尚论古人之二十四 英媪惊雷 我们的作风 鉴于纸烟跌价 此理甚浅 不可不知“时” 一部分人的看法 有感于新武器 完成一个口号 中年人的思想 王猛与管仲 ——尚论古人之二十五 编稿一感 美总统选才异党 想念包文正 苏武回来 ——尚论古人之二十七 路 文人不如轿夫 好话不在多说 卖弄名词病 《虞初新志》的寄托 文人自有千秋业 十六字内求之 “桔逾淮而变枳” 狗仗人势 收割工资 勿以滥调颂忠烈 上海娘姨过剩 街头卖旧衣 譬如看棋 十二元大请客 敌向墨国购铁 今岁国庆 地位是有了 安逸害了法国人 权奴史话 咱们俩 关于唐生明 国渣的兴废 “管子罗论” 奢侈为作恶之母 想起家乡小族长 橄榄与辣椒 “人不够” 空中鱼雷与日本 组班难 经商狂 伯夷叔齐的悲哀 法国食物 ——德国人叨扰了 看抓钱人姿态 关于口 再说口 “时然后笑” 有所不为 而不见舆薪 二十九年所留下的 “立” 半句格言治天下 人力的浪费 天子重英豪 今年风云儿是谁 请看葡人 中意对比一下 “恕”字工夫难做 废历年何以难废 再说孔门恕道 马骨作幌子 ——打死老虎之二 敌人每餐三两饭 旧诗人努力不够 川农为何不储水 日本人讲斤头 文艺人怎样生活下去 七步诗 钱江与王猛 ——打死老虎之三 总得活下去 观影偶感 又将植树了 德国的宣传术 谁刮谁的胡子 先得证明谁有钱 我与故我 渺小的要求 ——需求保护森林一种文字 好谈国际问题 礼贤难下士更难 国际变化之我观 孔子在陈绝粮 ——圣人的奋斗精神 想起东长安街 ——当年肆扰寇兵尚有存在者乎? 草人 平原君若生今日 择友好机会 使中年人相信 上帝姑息希特勒 ——罪德篇之一 德人与犹太人 ——罪德篇之二 关于“凑掸子” 德国懂科学吗? ——罪德篇之三 新资本论 献与现 讳疾 谁愿学姜太公 由月饼想起 魔术家的话多 我的衣钵 知与举 黄祸并非梦话 黄仲则诗 王猛 曾国藩 张居正 日本有希特勒 十全老人 一封白话信 试读章节 这一关 “关”这个字,在中国文字里,已够严重。“关”上再加“最后”两个字,这严重性是无待词费了。 最后一语,最后一步,最后一举……这些最后,表示着人生就是这一下子。成功,自然由这里前进。不成功,也决不再有一下。那暗示着绝对的只有成功,不许失败。事情不许失败,那还有什么考虑,我们只有绝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一举,所以这副刊的命名,有充分呐喊的意味包含在内。 因南京的沦陷,一部分报人,或为私为公,来到重庆。在下也是南京报人转进入川的一个(惭愧之至,这惭愧容明日交代)。恰逢《新民报》在重庆重振旗鼓,同庆更生。却约在下来把守这《最后关头》。在下因心绪的恶劣,及病后身体的衰弱,自忖是无可努力,恐怕不胜呐喊之任。然而在下在南京,也办有一张豆腐干型报纸,和《新民报》是好友。而个人和新民报社长陈铭德兄,经过这一转进,更成了患难之交。在许多条件之下,不容我不做一回最后的努力,所以我就毅然地答应了在这《最后关头》来做一个守卒。任务,自然是呐喊! 这呐喊的声里,那意味绝对是热烈的,雄壮的,愤慨的。决不许有些消极意味。我相信我们总有一天,依然喊到南京新街口去,因为那里,是我们南京报人的。我们绝不放弃新街口。我们呐喊,现在就开始。 (原载1938年1月15日重庆《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 陈散原殉难 散原诗翁,为近世一代宗匠。其诗固已震烁古今,成为大家。而其为人则高风亮节,超乎尘浊,尤不可仰及。往年息影匡庐,已有终老之志。乃前岁忽动游兴,由江南转赴北平。文化古城,得此人瑞,士林争为攀留,先生亦复安之。“七七”事变后,乃与城同陷。倭寇震先生名,派员敦请出山。先生大怒,以茗碗砸其面,叱之曰:倭奴敢辱乃翁?寇员鼠遁去,转派倭寇兵数人围先生宅,声言保护。先生益怒,拍案曰:我一华人,奚为须倭兵保护!乃嘱宅中佣妇群逐倭兵去。然其境益危矣。自是,先生即不食,亦不睡,喃喃骂贼不绝,越五日夜,遂殉难。其某女公子,由北平逃出,亲以告人者,事甚确。呜呼!八十老翁,有此壮烈之举,矧一代士林不平凡之事迹,实中华民族之光也。书至此,肃然起敬者久之。 恨水曰,郑贼孝胥闻之,不知做何感想?得勿伏地不敢仰视乎? (1938年1月18日) 见梅花忆南京之一 由北平逸家南京,卜居唱经楼畔。鸡鸣寺之山林,丹凤街之高阜,于新建筑之一角外,古意盎然。残冬既属,桃符神祃,时露唐家檐下。狭隘之闹市中,卖腊梅虎刺水仙者,挨挤于人群。晨出购物,于其间辄多佳趣。中有一卖花之瘦汉,交易久,遂与予识,遇必点头为礼,俨然久矣。 来重庆后三日,于街头时见老少花贩,执梅花腊梅向人兜售。不禁百感交集,俯首而趋。默念唱经楼畔卖花人,今复如何?大好河山,忍令沦于夷狄耶?好男儿,吾辈其迷起乎! (原载1938年1月19日《最》) 社前车夫忆南京之二 予在南京办《南京人报》,差能与同事共甘苦,每晚拂晓归。社前有一人力车夫,深夜辄拉车来相候。有时至日出,亦不去。恋在予给资稍丰也。久之,于灯前见其鬓毛斑矣,良不忍,信价给之。车夫以是益与予稔,虽大风雨亦来。同社人亦渐知其老,群号之曰老头子。每当要闻齐稿时,同人于楼窗下瞰门首曰:老头子来矣。盖言去天晓不远也。 某夕,乘车归新安里,适壮丁队出勤。予语之曰,此防空袭者,汝怕日本飞机乎?彼答,先生且不怕,我贱命,怕奚为?且我业拉车,舍之将无以求活。予曰:我文人,不能拿枪。南京如不守,予必走。汝其降日本乎?彼答:是何言!日本人来,必坐车,我当拉至清凉山,颠而杀之。事败,当拼老命;不败,我当继续为之。予壮其语,更厚络之。未尝以语人,秘其计也。今未知老头子能行其志然否?仅有此语,亦不凡矣。 (原载1938年1月20日《最》) 江边渔翁忆南京之三 前岁春,南京有摄影画展。友人取江边打渔图索题,予为二十八字曰: 满江风雨閗孤身,丈二长竿网寸鳞。 谁是甘鲜谁是苦,樽前敢问吃鱼人。 诗浅薄不足道,但舟渡扬子江,斜风细雨之间,见江滨渔人张网,辄忆此诗,南京失陷后,南京芜湖间,悉为寇舰所蹂躏,大江两岸,几成沙漠。即此风雨孤身,谋此寸鳞者。亦不知何在矣。 (原载1938年1月21日《最》)P3-6 序言 闲适冲淡与家国情怀 ——张恨水散文札记 谢家顺 对于自己的散文创作,张恨水有两次提及,一次是写于1944年五十寿辰的《总答谢》:“不才写了三十四年的小说,日子自不算少,其累计将到百来种,约莫一千四五百万字”,“关于散文,那是因我职业关系,每日必在报上载若干字”,“朋友也替我算过,平均以每年十五万字计算,二十六年的记者生涯,约莫是四百万字。”另一次是写于1949年的《写作生涯回忆》:“我平生所写的散文,虽没有小说多,当年我在重庆五十岁,朋友替我估计,我编过副刊和新闻二十年,平均每日写五百字的散文,这累积数也是可观的。”“对散文我有两个主张,一是言之有物,也就是意识是正确的(自己看来如此),二是取径冲淡。小品文本来可分两条路径,一条是辛辣的,一条是冲淡的,正如词一样,一条路是豪放的,一条路是婉约的。对这两条路,并不能加以轩轾,只是看作者自己的喜好。有人说辛辣的好写,冲淡的难写,那也不尽然。辛辣的写不好,是一团茅草火,说完就完。冲淡的写不好,是一盆冷水,教人尝不出滋味。” 以上文字,一说自己散文创作数量,一表达自己的散文主张,是张恨水生前仅有的关于散文创作的自述文字。这对研究他的创作成就而言,益发显得珍贵。 较之小说创作,张恨水散文创作贯穿于他写作生涯始终,与他的思想性格、感情心态、生活阅历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而加强其散文研究,将具有透视作家心灵世界、观照作家创作思想的直接意义。 一、张恨水散文分期 早期(1912年—1919年) 张恨水少年时代,即受过严格的散文读写训练,十二岁那年,在两个月内,模仿《聊斋》《东莱博议》笔法作文,完成论文十余篇,其中文言习作《管仲论》颇得(萧)先生和父亲的赞赏。 真正开始散文写作,约在他十九岁那年秋天。他流落汉口,替一家小报写填补空白的稿子,并开始以恨水为笔名发表文章,这些稿子,除诗词外,也包括小品随笔和散文游记。 1916年冬,二十一岁的张恨水回故乡自修期间,在写小说的同时,写作题为《桂窗零草》的笔记,这是张恨水较正规的笔记散文。 1917年春,张恨水应郝耕仁之邀作燕赵之游。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旅行,虽旅途艰辛,却开阔了张恨水的眼界,促使他写了一部长篇游记《半途记》。这段流浪生活对张恨水的创作影响很大,“一来和郝君盘旋很久,练就了写快文章。二来他是个正式记者,经了这次旅行,大家收住野马的心,各入正途,我也就开始做新闻记者了”。 1918年至1919年,张恨水在安徽芜湖《皖江日报》工作期间,还曾负责两个短评栏和一版副刊的编辑工作,除写长篇小说外,还写“小说闲评”之类的论评式散文。 以上这些散文,因年代久远,或文稿丢失或报刊散佚,我们已无法见到,尤其是《桂窗零草》和《半途记》。 丰硕期(1919年—1938年) 张恨水开始大量写作各类散文,是在1919年秋到北京以后至1923年,这期间他任北京《益世报》助理编辑、芜湖《工商日报》驻京记者,以撰写通讯为主。直至1924年5月、1925年2月,他先后主编北京《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世界日报》副刊《明珠》,张恨水的散文进入第一个密集发表期。长期新闻工作的锻炼,使张恨水成为一位阅历丰富、才思敏捷、注重纪实、面向社会的散文作家。 1934年5月,张恨水首次西北之行,创作了系列游记散文《西游小记》,内容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的民生疾苦。1936年他自办《南京人报》,自编副刊《南华经》并写了大量散文。 全盛期(1938年—1949年) 这一时期张恨水的散文创作贯穿于他在《新民报》工作的全过程。1938年1月,张恨水到达重庆即被陈铭德聘为《新民报》主笔兼副刊主编。自1月15日起,在副刊《最后关头》连续发表《忆南京》系列散文、《杏花时节忆江南》等多篇散文及大量杂感;特别是1941年12月1日至1945年12月3日开设《上下古今谈》专栏,张恨水每日一篇,累计发表杂文一千多篇,字数达百万字,这些是张恨水杂文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张恨水还结集出版了仅有的两本散文集《水浒人物论赞》与《山窗小品》。此外,张恨水又连续发表了回忆北京、南京的系列散文《两都赋》,以及《蓉行杂感》《华阳小影》等系列散文。这些作品的发表,体现了张恨水在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已呈全面丰收的态势。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除主持北平《新民报》工作外,还以副刊《北海》为园地笔耕不辍,先后有《东行小简》《还乡小品》《北平的春天》《山城回忆录》《文坛撼树录》等系列散文问世,以及大量杂感、杂谈发表。 晚期(1949年—1963年) 1949年1月至2月13日,长篇回忆录《写作生涯回忆》在北平《新民报》连载。1955年夏,病后的张恨水南行皖沪等地,创作的中篇游记《京沪旅行杂志》于当年9月在香港《大公报》发表。1956年春末夏初,张恨水应邀参加由全国文联组织的作家、艺术家赴西北参观旅行活动,并写作游记《西北行》在上海《新闻日报》发表,这些散文,叙写了西北地区面貌的变化并抒发了作者由衷的喜悦之情。这一时期,张恨水还创作了一些描述首都北京风光的游记散文。直至1963年,张恨水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之邀,写作长篇回忆录《我的创作和生活》。 张恨水一生到底创作了多少散文?迄今为止,我们尚无法做出具体回答,只能做一个粗略的估计,有人对他已发表的散文作品进行过估算,其文字总量在六百万字左右,其中半数以上是新闻性散文,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文艺性散文约两百万字,两千多篇,数量之多,在现代散文史上也属于屈指可数的丰产者之一。 二、张恨水散文特点 张恨水的散文作品,就其性质而言,可以将其粗略划分为新闻性散文和文艺性散文。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就其文艺性散文作一评介。 (一)杂感文 这类散文在张恨水散文创作中比重最大。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写作杂文近三十年,创作数量大、延续时间长,与作家长期担任报纸主笔副刊主编有关。这种随写随发的杂感散文,取材广泛,选题随意,关注社会人生,反映现实生活,反应快速敏捷,议叙海阔天空,形式不拘一格,笔锋多趣微讽。题材几乎触及政治、经济、道德、文化以及世态、人情、风物、习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张恨水作为一个编辑和记者就主张新闻自由。他认为报纸应敢于讲真话,敢于为人民呼吁,直言不讳,揭露社会黑暗。如1928年“济南惨案”时,张恨水在《世界日报》副刊上连续发表了《耻与日人共事》《亡国的经验》《学越王呢学大王呢?》《中国不会亡国——敬告野心之国民》等一系列文章,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罪行,表达了与日本帝国主义战斗到底的决心。又如《我主张有官荒》对当时的官场黑暗进行了揭露;《无话可说的五卅纪念》表达了作者对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愤慨、对学生爱国行为的赞颂之情。 抗战时期,要在报刊上讲真话极其困难,国民党当局对陪都重庆报纸的检查十分严格,他的不少杂文被书报检查官剪掉、抽稿、开“天窗”。他主编的《最后关头》,也不得不改名为《上下古今谈》。张恨水谈到这一专栏时曾说:“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苍蝇之微,我都愿意说一说。其实,这里所谓大小也者,我全是逃避现实的说法。在重庆新闻检查的时候,稍微有正确性的文字,除了‘登不出来’,而写作的本人,安全是可虑的。”而在实际中,张恨水一方面要揭露黑暗现实,另一方面要不被当局抓辫子,保全自己。他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法,将鲜明的战斗性与巧妙的灵活性有机结合,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以古讽今;将普通科学常识与社会问题巧妙结合,以此喻彼。比如通过谈贾似道的半闲堂,影射孔公馆;通过谈杨贵妃,暗示夫人之流;通过谈和珅,提到大贪污;通过说雾,提到重庆政治的污浊;通过讲淮南王鸡犬升天的传说,影射权贵们狗坐飞机的事。声东击西,含沙射影,既击中贵要的要害,又使之无可奈何。 这些杂感文,或借鉴历史,以古讽今借题发挥,或以此喻彼运用对比,或以甲衬乙,形式生动活泼,短小精悍,往往一事一议,平易晓畅,适应不同阶层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小品文 这类散文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对文艺作品、文艺体裁、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等进行评论和考证的专著和专文;其二是自己作品的序跋、创作经历的回忆和创作经验的漫谈等。 在第一类中,结集出版的有《水浒人物论赞》,散篇发表的有《长篇与短篇》《短篇之起法》《水浒地理正误》《〈玉梨魂〉价值堕落之原因》《小说考证》《中国小说之起源》《旧诗人努力不够》《著作不一定代表人格》《泛论章回小说匠》《北望斋诗谈》《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儿女英雄传〉的背景》《章回小说的变迁》《文化入超》《在〈茶馆〉座谈会上的发言》等。这些文章选题面宽,论述范围广,议论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叙议结合,寓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艺术体验于随笔浅谈之中,反映了张恨水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观和文艺观,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在第二类中,主要作品有《春明外史》的前序、后序、续序,《金粉世家?自序》《剑胆琴心?自序》《啼笑因缘?作者自序》《作完〈啼笑因缘〉后的说话》《新斩鬼传?自序》《八十一梦?前记》《水浒新传》的原序、新序等,以及一些专门介绍作者自己创作经历的文章,如《我的小说过程》《总答谢——并自我检讨》《写作生涯回忆》《我的创作和生活》等。这些文章,或介绍和评述自己的作品,或回忆自己的写作与生活,均能实事求是,毫无某些文人自吹自擂的恶习,写得谦虚谨慎,诚挚感人。同时也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精神追求,这些文章是我们当今研究张恨水创作道路、文艺观形成的第一手材料。 这些小品类散文包括抒情写景、纪游记事、怀古咏史的小品文和游记等。早期习作《桂窗零草》《半途记》是其开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游小记》《白门十记》,四十年代的《华阳小影》,五十年代的《南游杂志》《春游颐和园》《西北行》等都是其中的佳作。其抒情写景散文代表作是抗战时期创作并结集出版的《山窗小品》,这本散文出版后颇受好评,曾再版多次。 张恨水的小品文取径冲淡、清新洁雅、隽永多趣,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究其源,一方面,受中国古代散文“言之有物”“文以明道”思想影响,对散文取实用态度;另一方面,可上溯魏晋南北朝散文,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明清两代小品文朴质冲淡的艺术风格,主张散文风格冲淡平和,在意境创造、抒写情趣、驾驭语言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类散文有写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的,但更多的是写人们时常所忽视的身边小景、生活中细小的琐事。他的《山窗小品》里的六十二篇短文“乃是就眼前小事物,随感随书”而成,虽称小品,但内容大都摭拾重庆乡间的寻常风物着笔,如珊瑚子、金银花、小紫菊等山间花草,禾雀、斑鸠与雄鸡一类乡野动物,以及卖茶人、吴旅长、农家两老弟兄等寻常人物,或描述其仪容姿态、行为举止,比拟绝伦且刻画逼肖,可谓传神写照,文风沉郁浅淡,从平常习见的事物中发掘诗意,富有生活气息,读来亲切感人。展读《路旁卖茶人》《吴旅长》诸篇,感觉历史情境并不久远,山窗风物虽平常,家国忧思犹在肩。 与《山窗小品》连载的同时,是《两都赋》,共二十六篇,其时张恨水任职重庆《新民报》,居住在重庆郊区南温泉三间茅屋之中,面对家破国亡的现实,对于曾经居住的北平、南京,不禁悠然神往,以忆旧笔法,采取日常清谈式白话行文,回忆南北两旧都的旧时巷陌、市井人流,间有斜阳草树、断井残垣的历史沧桑寄寓其中。凡北平之琉璃厂、陶然亭,松柴烤肉、大碗凉茶,南京之中山陵、鸡鸣寺,椒盐花生、铺子烧饼,乃至杨柳、梧桐类树木,均流于作者笔端,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清淡秀雅之中透露出闲情逸致,并在每文文末,将闲适灵动的笔锋一转,时有哀伤叹惋、言近旨远意旨流出,家国前途之忧思、个人身世之飘零,深得杜甫沉郁苍凉之气韵,不尽之意趣与无限之惆怅兼而得之。 两者相较,《两都赋》白话行文,《山窗小品》文言写就,虽文笔取径及描绘对象不同,但其中蕴含的一片抗日救国之心、一腔家国情怀却历历可见。 《西游小记》是作者西行的一组游记,文中尽数描述了所游历地区的地理状貌、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同时还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历朝历代的掌故以及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是游记散文的经典之作。 综观张恨水的散文创作,他写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散文显得有些单薄,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则走向丰满和成熟,而五十年代则显得力不从心,行文枯涩生硬,缺少情趣。 张恨水执着于小说创作而又青睐散文,固然是记者的职业需要,但更深刻的原因却在于他的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传统文学观念轻小说而重散文,张恨水是一位旧文学根底极深的文人,自然难以避免这种观念的影响。也许正是传统观念影响加之中国古代散文(特别是明清笔记小品)的艺术熏陶,才使作家养成了特别看重散文、欣赏散文,并勤于写作散文的习惯,由此形成了一种闲适冲淡中寓家国情怀的独特散文风格。 基于此,我们研究张恨水时,理应不能忽视对张恨水散文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谢家顺: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