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张恨水的散文全集《张恨水散文全集》国内独家首次出版,带您走进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的张恨水的文学和内心世界,透过时评家的真实报道,全景式解读曾经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百态。
本书是其中的分册《山窗小品(精)》。选编了张恨水的散文小品,分为五辑:山窗小品、益世漫言、南腔北调隽谈、随风珠玉、书室浪墨。所选篇目既具有代表性,又强调了新意蕴。他的散文富有情趣,通俗雅致,篇幅短小,文字隽永,绘声绘色,自成一家。
| 书名 | 山窗小品(精)/张恨水散文全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恨水 |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张恨水的散文全集《张恨水散文全集》国内独家首次出版,带您走进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的张恨水的文学和内心世界,透过时评家的真实报道,全景式解读曾经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百态。 本书是其中的分册《山窗小品(精)》。选编了张恨水的散文小品,分为五辑:山窗小品、益世漫言、南腔北调隽谈、随风珠玉、书室浪墨。所选篇目既具有代表性,又强调了新意蕴。他的散文富有情趣,通俗雅致,篇幅短小,文字隽永,绘声绘色,自成一家。 内容推荐 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一直为小说家的巨大声名所掩,散文印行于世者并不多,世人之中知者亦少。《张恨水散文全集》是张恨水散文作品首次以全集的形式结集出版。“全集”共分七卷,分别为《最后关头》《小月旦》《山窗小品》《北京人随笔》《上下古今谈》《明珠》《写作生涯回忆》。这些作品字里行间都充盈着诗画之美,透露出一种清淡秀雅的闲逸之风。阅读这些日常清谈式的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张恨水那于寻常旧市巷陌之中寄寓的深深家国沧桑之感。 本书是其中的《山窗小品(精)》。选编了张恨水的散文小品,分为五辑:山窗小品、益世漫言、南腔北调隽谈、随风珠玉、书室浪墨。 目录 益世漫言 滑稽诗话 事后思量 欢迎批评 崔小狗子 逆来顺受 英文世界 跳加官 岁之余 腊梅珍品矣 爱惜羽毛 岁终谈历 人之纪念日 逛厂甸 各扫门前雪 知人之长短 置身利害中 刑官打人诀 北京旧书铺(上) 北京旧书铺(下) 不说谎 不惜人言 不服老 别有风味 身似梧桐 一室之间 小旋风 打鼓手可师 速成科 先打后商量 印度红? 介绍名医 返于自然 发现三十万人 难余一片青毡 山窗小品 序 短案 涸溪 竹与鸡 泥里拔钉 野花插瓶 珊瑚子 断桥 雾之美 虫声 秋萤 晚晴 蒲草 鸡鸣声中 金银花 待漏斋 贵邻 贱邻 天河影下 劣琴 愚贩 购《两当轩集》者 蕻菜花 小紫菊 猪肝价 手杖 余之马褂 养鸡 种菜 鬼扯 昼晦 苔前偶忆 忍也忍也 埋葬 苗文彝文 路旁卖茶人 农家两老弟兄 儿时书 吴旅长 对照情境 《长生殿》《桃花扇》合刊本 冬晴 跳棋 建文峰 禾雀与草人 斑鸠之猎取 忆车水人 耙草者 疗贫之铭 月下谈秋 劫余诗稿 小月颂 另一山窗 断桥残雪 果盘 杜鹃花 除夕苦忆 再谈厂甸买画 悼林庚白 谁能真个吟风月 缄默? 卢沟晓月及其他 绿了芭蕉 北海篇 第一印象 清明谈清明诗 二月江南 洞谊 齐白石刻法 存汉帜 天王之玺 回忆杜鹃 鸡鸣早看天 孟轲不倒 三六九处处?二五八家家 忆重庆碧桃 俳句解 乳妈和轿夫 真白话文 鸡蛋能直立 ——人人能为之科学游戏 片断诗境 空林黄叶亦无多 ——吴雯诗 白门柳 蜀文拾妙 ——成都市招选 给重庆朋友 冲淡 好还乡 意识 残牡丹 ——读《鱼玄机诗》有感 读史 雨丝风片 《红楼》作者之八股 孙武之疑 文艺小言 五五早起书怀 寒士壮语 一个意思 《广陵潮》估价 ——时代不恕人 怀独秀山民 考据暂停 我们要的小品 飞机响着过去 诗歌非无益物 碧槐城市 桐花凤 让我回忆一下 吸烟诗始 枣花帘底 盆莲 致虬公柬 北望斋之一夕 隔巷卖葡萄声 桂窗之忆 小说中地点 至白门友人书 读《资治通鉴》 云云集 拦街一索是关城 去年今日别巴山 致苦茶斋主 今日赠张学良 觅顾妈 元旦考略 三十六岁 告朔饩羊 六大小说均非成于一人 谢大楼全体鞠躬 除夕黄诗 春联小考 元宵考略 看灯有味忆儿时 剪刀风 便谈风月又何妨 我做小孩子的时候 清明哭二弟 教科书中之物价 ——奇书小读之一 猪肉很好吃 ——奇书小读论之二 有文无字之书 ——奇书小读论之三 《千家诗》首醋和糟 ——奇书小读论之四 秦岭金字塔疑议 无花无烟也无灯 黑巷行 野菊瓶供 故乡的小年 黑暗中一点光明 朝气 槐荫呓语 ——沱茶好 逛故宫杂感 《聊斋志异》非鬼狐专书 回忆杨梅合作之别姬 窝窝头会略谈 著作不一定代表人格 诗警察 泛论章回小说匠 文夫穷死由来事 句成何求废呻吟 故国平居有所思 每为垂杨念白门 官样文章殿体书 卖文卖得头将白 飞去飞来宰相衙 作态冠高十字章 薛涛笺 南腔北调馆隽谈 醉酒漫谈 放屁诗人撒屁牛 咏蒙馆的妙诗 南腔北调馆隽谈(四) ——白话旧诗 截题与搭题 老年新婚诗 天天笋炒肉 杭州俗话诗 随风珠玉 不懂平仄的词曲家 早谋个酒阑人散 焚香静坐时之一念 解放这个妹字罢 应速审查电影片 太息复古的油篓 约法三章 纸上谈兵 上海之文人 绵绵话(一) 绵绵话(二) 新跳加官 零碎绸子 自来水与自来死 孔子诞想到孔子名 新诗人的重阳 满城风雨近重阳 更无一怒为倾城 女色与国事何关 关于讨债(上) 卖笑与丢笑 一大堆龟典 关于讨债(中) 关于讨债(下) 艺以人传 由赵妈说到百家姓 妻子是买来的 学越王呢学大王呢? 中国不会亡国 ——敬告野心之国民 摇身一变 快解放伶界奴隶 他们的廉耻 出风头 由北海说到乾隆皇帝的脑袋 这件古董能代表民国精神吗 妙(it) 恭贺朱洪武所咏的革命之花荣任市花 铁莲花 三年纸烟烧去十万里铁路 绮语 信口开河(一) 随感录(二) ——性善?性恶? 信口开河(二) 书室浪墨 至巴黎而思祖国旧道德 袁子才可以当一个名将 豁出去了 官不打送礼的吗 无法解放的奴才丫头 哪里找得到诸葛亮治病 爱国的毫毛 公道不公道何必天知道 胡同名字雅俗一斑 丑而不知其为丑 刮风无客不思家 要自己打破虚荣心 小画片与交际家的太太 还读我书室浪墨(一) 还读我书室浪墨(二) 还读我书室浪墨(三) 公园驱娼运动 岂但一岛人吃人 对面青山绿更多 再说公园驱娼运动 又甜又凉又好喝 和尚戏与风流焰口 卖花者言 不完全的抄袭家 买卖不成人情不在 中国的客卿和耗子屎 你又算哪一棵葱 多财多累 有饭吃大家 落霞孤鹜无复活泼生机 真乐 袁世凯的几句话 难得的娘儿们 香妃恨 几生修得到梅花 穷小子赞成征奢侈品税 出洋 在哪里 无灯无市过元宵 清清冷冷 杜诗价值日高 好一个电影材料 淫盗世界之上海 写在酒醒之后 化新奇为腐朽 和平门内花台 中医医院 摹仿的文章 求来日月星辰 废话与叹气 可惜辜鸿铭 路树与街灯 风雨中之诗怀 当为孔子而保护山东 ——中国旧人物听者 房东的话 想起过春节 看名片 送秋波者罚 男明星不足羡慕 赌咒 梁启超也身后萧条 莲花应做杭州的市花 中秋与民意 读书为什么? 读书百宜录 剪来一段 成名有幸有不幸 极端 观人于微 春风来似未曾来 精明当如诸葛亮 不会消遣 愧对卖菜佣 某种人 百宝囊 诗屑 碎玉 稗屑 寸铁 寸铁 试读章节 滑稽诗话 (一) 滑稽诗,别具格调,不一定诗人之诗也。其诗以能引人发笑为止,初无何种体律。但欲一语解颐,令人玩味,则莫如用近体诗为佳。前数年读书苏州,同砚如番禺韩香雪、南海霍一苇,均善此道。春假时,夜窗多暇,曾共取新名词联句为乐,计成十余首,今已半忘,兹姑就能全记者,录之于下。其一云:“自负文明种,逢人说自由;推翻专制国,抛弃野蛮头。团体谁无恙,范围半已收;不堪谈革命,流血欲成油。”其二云:“革命谁先觉,吾侪有脑筋;夫妻双独立,父母半维新。要吃思朝饭,先为目的人;出洋宗旨在,标准对英伦。”其三云:“感想真难说,家庭不共和;个人生缺点,份子起风波。组织成功少,竞争失败多;改良无处改,奈此问题何。”以上三律,不过全豹之一二,曾以抄示同学,无不绝倒,今日仿佛记之,亦不知谁为香雪一苇语,谁为予语矣。 怀宁郝大颠,壮年时,狂荡不羁,饮酒赋(诗),日以为常,今则老当益壮,转为安徽新文化之巨子矣,前岁春,郝由湖南往粤,直穿郴永,随路记有竹枝词百余首,诙谐之中,杂以讽刺,颇觉有味,予仅记其一首云:“十家门巷九荒凉,蛛网封门狗上墙;料得此间油水好,人人面似菜花黄。” (二) 诗人偷诗,本觉无聊,而袁子才云:“偷诗不要紧,只要不伤事主”,此又为抄袭家开一条门路矣。但打油诗则不妨直偷成事,以为取笑之资。族人张楚萍,自称疯子,其性孤僻,多不近人情,曾在上海留学,苦于无资,因作诗一绝,以讽其父云:“留得南村几亩田,年年纳税到官前;人生有产须当卖,寸土何曾到九泉。”其父阅诗大愤,将告其忤逆,其叔调解乃罢,此亦一趣闻也。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书回去过新年。”此为逃学儿诗,人人知之矣。予有嘲顽童诗云:“诗云子曰口中流,背着先生画黑牛;回去张开双手墨,阿妈巴掌上儿头。”自谓是个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 有开鸦片店之钱有南,求于族人楚萍代作一春联,楚不假思索,手挥十四字予之,联曰:“有土何须分南北,无钱莫吃这东西。”天衣无缝,可谓谑而虐矣。 昔朱太祖于除夕微步民间,见一家独无春联,怪之。因访其主人问焉,主人曰:“吾业阉猪,无人能下笔,故缺之。”太祖曰:“汝且以纸笔来,吾可为汝成之。”主人以纸墨进,太祖遂书曰: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子孙根。主人榜诸门首,见者无不绝倒。后知为御笔,且香花供焉。 (三) 郑板桥所作道情,脍炙人口,燕北闲人好之,竞抄入所作之《儿女英雄传》。抄袭之风,贤者亦以不免矣。此韵用十二摄外加灰韵,近人多仿之者。前岁在新闻纸上,见有人以此咏酒色财气四字,吾最爱其色字结句云:“只博得娘儿爱俏,把孝来穿。”可谓当头之棒。 “可怜病体轻如叶,扶上金鞍马不知。”咏瘦至此,可称绝唱。“不是尊容生得好,老天何故乱加圈。”咏麻子至此,亦成绝唱,此《随园诗话》中语也。 滑稽诗中,有缩脚体,有十六字体,有十七字体等项,其传神之处,均在最后,有狂荡子某,平生喜咏十七字诗,见邻居少妇大脚,嘲之云:“同住长干里,朝朝见大娘,金莲三寸小……横量。”其夫知之大怒,执之于官,官廉得其情,不觉失笑,因嘱某即陈十七字诗颂己,某口占一绝云:“老爷面团团,官上要加官,三日一视事……皮寒。”官大怒,陷之于狱,后以他事牵及,发配辽阳,起解之日,其舅父送之,且哭之恸,舅如病一目,某又咏诗云:“发配去辽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下泪……三行”。其舅大怒,拂袖而去。 (四) 宋人邢俊臣,善作临江仙词,而末句又必用唐律两句,以为调笑。当徽宗运花纲时,其大者,至须以数舟排联数载,既置万岁山,俊臣以词进,末句云:“巍峨万丈比天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又咏陈朝桧树云:远来犹自忆梁陈,江南无好物,聊赠一枝春。上容之,勿怒也。内侍梁师成,职位尊严,尤自矜善诗。上命俊臣作词颂之,且限诗字,俊臣口占末句云:欲知勤苦为新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上大笑,师成恨之,谮其泄漏禁中语,谪为越州钤辖,太守王嶷闻其名酒以待之,醉归时,咏其廖落之状云:扪窗扑户入房来,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后又在宴上遇妓,妓肌丰而白,因乞词,俊臣咏云:酥胸露出白皑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座为之哄堂。P3-5 序言 闲适冲淡与家国情怀 ——张恨水散文札记 谢家顺 对于自己的散文创作,张恨水有两次提及,一次是写于1944年五十寿辰的《总答谢》:“不才写了三十四年的小说,日子自不算少,其累计将到百来种,约莫一千四五百万字”,“关于散文,那是因我职业关系,每日必在报上载若干字”,“朋友也替我算过,平均以每年十五万字计算,二十六年的记者生涯,约莫是四百万字。”另一次是写于1949年的《写作生涯回忆》:“我平生所写的散文,虽没有小说多,当年我在重庆五十岁,朋友替我估计,我编过副刊和新闻二十年,平均每日写五百字的散文,这累积数也是可观的。”“对散文我有两个主张,一是言之有物,也就是意识是正确的(自己看来如此),二是取径冲淡。小品文本来可分两条路径,一条是辛辣的,一条是冲淡的,正如词一样,一条路是豪放的,一条路是婉约的。对这两条路,并不能加以轩轾,只是看作者自己的喜好。有人说辛辣的好写,冲淡的难写,那也不尽然。辛辣的写不好,是一团茅草火,说完就完。冲淡的写不好,是一盆冷水,教人尝不出滋味。” 以上文字,一说自己散文创作数量,一表达自己的散文主张,是张恨水生前仅有的关于散文创作的自述文字。这对研究他的创作成就而言,益发显得珍贵。 较之小说创作,张恨水散文创作贯穿于他写作生涯始终,与他的思想性格、感情心态、生活阅历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而加强其散文研究,将具有透视作家心灵世界、观照作家创作思想的直接意义。 一、张恨水散文分期 早期(1912年—1919年) 张恨水少年时代,即受过严格的散文读写训练,十二岁那年,在两个月内,模仿《聊斋》《东莱博议》笔法作文,完成论文十余篇,其中文言习作《管仲论》颇得(萧)先生和父亲的赞赏。 真正开始散文写作,约在他十九岁那年秋天。他流落汉口,替一家小报写填补空白的稿子,并开始以恨水为笔名发表文章,这些稿子,除诗词外,也包括小品随笔和散文游记。 1916年冬,二十一岁的张恨水回故乡自修期间,在写小说的同时,写作题为《桂窗零草》的笔记,这是张恨水较正规的笔记散文。 1917年春,张恨水应郝耕仁之邀作燕赵之游。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旅行,虽旅途艰辛,却开阔了张恨水的眼界,促使他写了一部长篇游记《半途记》。这段流浪生活对张恨水的创作影响很大,“一来和郝君盘旋很久,练就了写快文章。二来他是个正式记者,经了这次旅行,大家收住野马的心,各入正途,我也就开始做新闻记者了”。 1918年至1919年,张恨水在安徽芜湖《皖江日报》工作期间,还曾负责两个短评栏和一版副刊的编辑工作,除写长篇小说外,还写“小说闲评”之类的论评式散文。 以上这些散文,因年代久远,或文稿丢失或报刊散佚,我们已无法见到,尤其是《桂窗零草》和《半途记》。 丰硕期(1919年—1938年) 张恨水开始大量写作各类散文,是在1919年秋到北京以后至1923年,这期间他任北京《益世报》助理编辑、芜湖《工商日报》驻京记者,以撰写通讯为主。直至1924年5月、1925年2月,他先后主编北京《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世界日报》副刊《明珠》,张恨水的散文进入第一个密集发表期。长期新闻工作的锻炼,使张恨水成为一位阅历丰富、才思敏捷、注重纪实、面向社会的散文作家。 1934年5月,张恨水首次西北之行,创作了系列游记散文《西游小记》,内容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的民生疾苦。1936年他自办《南京人报》,自编副刊《南华经》并写了大量散文。 全盛期(1938年—1949年) 这一时期张恨水的散文创作贯穿于他在《新民报》工作的全过程。1938年1月,张恨水到达重庆即被陈铭德聘为《新民报》主笔兼副刊主编。自1月15日起,在副刊《最后关头》连续发表《忆南京》系列散文、《杏花时节忆江南》等多篇散文及大量杂感;特别是1941年12月1日至1945年12月3日开设《上下古今谈》专栏,张恨水每日一篇,累计发表杂文一千多篇,字数达百万字,这些是张恨水杂文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张恨水还结集出版了仅有的两本散文集《水浒人物论赞》与《山窗小品》。此外,张恨水又连续发表了回忆北京、南京的系列散文《两都赋》,以及《蓉行杂感》《华阳小影》等系列散文。这些作品的发表,体现了张恨水在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已呈全面丰收的态势。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除主持北平《新民报》工作外,还以副刊《北海》为园地笔耕不辍,先后有《东行小简》《还乡小品》《北平的春天》《山城回忆录》《文坛撼树录》等系列散文问世,以及大量杂感、杂谈发表。 晚期(1949年—1963年) 1949年1月至2月13日,长篇回忆录《写作生涯回忆》在北平《新民报》连载。1955年夏,病后的张恨水南行皖沪等地,创作的中篇游记《京沪旅行杂志》于当年9月在香港《大公报》发表。1956年春末夏初,张恨水应邀参加由全国文联组织的作家、艺术家赴西北参观旅行活动,并写作游记《西北行》在上海《新闻日报》发表,这些散文,叙写了西北地区面貌的变化并抒发了作者由衷的喜悦之情。这一时期,张恨水还创作了一些描述首都北京风光的游记散文。直至1963年,张恨水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之邀,写作长篇回忆录《我的创作和生活》。 张恨水一生到底创作了多少散文?迄今为止,我们尚无法做出具体回答,只能做一个粗略的估计,有人对他已发表的散文作品进行过估算,其文字总量在六百万字左右,其中半数以上是新闻性散文,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文艺性散文约两百万字,两千多篇,数量之多,在现代散文史上也属于屈指可数的丰产者之一。 二、张恨水散文特点 张恨水的散文作品,就其性质而言,可以将其粗略划分为新闻性散文和文艺性散文。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就其文艺性散文作一评介。 (一)杂感文 这类散文在张恨水散文创作中比重最大。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写作杂文近三十年,创作数量大、延续时间长,与作家长期担任报纸主笔副刊主编有关。这种随写随发的杂感散文,取材广泛,选题随意,关注社会人生,反映现实生活,反应快速敏捷,议叙海阔天空,形式不拘一格,笔锋多趣微讽。题材几乎触及政治、经济、道德、文化以及世态、人情、风物、习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张恨水作为一个编辑和记者就主张新闻自由。他认为报纸应敢于讲真话,敢于为人民呼吁,直言不讳,揭露社会黑暗。如1928年“济南惨案”时,张恨水在《世界日报》副刊上连续发表了《耻与日人共事》《亡国的经验》《学越王呢学大王呢?》《中国不会亡国——敬告野心之国民》等一系列文章,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罪行,表达了与日本帝国主义战斗到底的决心。又如《我主张有官荒》对当时的官场黑暗进行了揭露;《无话可说的五卅纪念》表达了作者对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愤慨、对学生爱国行为的赞颂之情。 抗战时期,要在报刊上讲真话极其困难,国民党当局对陪都重庆报纸的检查十分严格,他的不少杂文被书报检查官剪掉、抽稿、开“天窗”。他主编的《最后关头》,也不得不改名为《上下古今谈》。张恨水谈到这一专栏时曾说:“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苍蝇之微,我都愿意说一说。其实,这里所谓大小也者,我全是逃避现实的说法。在重庆新闻检查的时候,稍微有正确性的文字,除了‘登不出来’,而写作的本人,安全是可虑的。”而在实际中,张恨水一方面要揭露黑暗现实,另一方面要不被当局抓辫子,保全自己。他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法,将鲜明的战斗性与巧妙的灵活性有机结合,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以古讽今;将普通科学常识与社会问题巧妙结合,以此喻彼。比如通过谈贾似道的半闲堂,影射孔公馆;通过谈杨贵妃,暗示夫人之流;通过谈和珅,提到大贪污;通过说雾,提到重庆政治的污浊;通过讲淮南王鸡犬升天的传说,影射权贵们狗坐飞机的事。声东击西,含沙射影,既击中贵要的要害,又使之无可奈何。 这些杂感文,或借鉴历史,以古讽今借题发挥,或以此喻彼运用对比,或以甲衬乙,形式生动活泼,短小精悍,往往一事一议,平易晓畅,适应不同阶层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小品文 这类散文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对文艺作品、文艺体裁、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等进行评论和考证的专著和专文;其二是自己作品的序跋、创作经历的回忆和创作经验的漫谈等。 在第一类中,结集出版的有《水浒人物论赞》,散篇发表的有《长篇与短篇》《短篇之起法》《水浒地理正误》《〈玉梨魂〉价值堕落之原因》《小说考证》《中国小说之起源》《旧诗人努力不够》《著作不一定代表人格》《泛论章回小说匠》《北望斋诗谈》《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儿女英雄传〉的背景》《章回小说的变迁》《文化入超》《在〈茶馆〉座谈会上的发言》等。这些文章选题面宽,论述范围广,议论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叙议结合,寓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艺术体验于随笔浅谈之中,反映了张恨水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观和文艺观,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在第二类中,主要作品有《春明外史》的前序、后序、续序,《金粉世家?自序》《剑胆琴心?自序》《啼笑因缘?作者自序》《作完〈啼笑因缘〉后的说话》《新斩鬼传?自序》《八十一梦?前记》《水浒新传》的原序、新序等,以及一些专门介绍作者自己创作经历的文章,如《我的小说过程》《总答谢——并自我检讨》《写作生涯回忆》《我的创作和生活》等。这些文章,或介绍和评述自己的作品,或回忆自己的写作与生活,均能实事求是,毫无某些文人自吹自擂的恶习,写得谦虚谨慎,诚挚感人。同时也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精神追求,这些文章是我们当今研究张恨水创作道路、文艺观形成的第一手材料。 这些小品类散文包括抒情写景、纪游记事、怀古咏史的小品文和游记等。早期习作《桂窗零草》《半途记》是其开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游小记》《白门十记》,四十年代的《华阳小影》,五十年代的《南游杂志》《春游颐和园》《西北行》等都是其中的佳作。其抒情写景散文代表作是抗战时期创作并结集出版的《山窗小品》,这本散文出版后颇受好评,曾再版多次。 张恨水的小品文取径冲淡、清新洁雅、隽永多趣,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究其源,一方面,受中国古代散文“言之有物”“文以明道”思想影响,对散文取实用态度;另一方面,可上溯魏晋南北朝散文,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明清两代小品文朴质冲淡的艺术风格,主张散文风格冲淡平和,在意境创造、抒写情趣、驾驭语言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类散文有写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的,但更多的是写人们时常所忽视的身边小景、生活中细小的琐事。他的《山窗小品》里的六十二篇短文“乃是就眼前小事物,随感随书”而成,虽称小品,但内容大都摭拾重庆乡间的寻常风物着笔,如珊瑚子、金银花、小紫菊等山间花草,禾雀、斑鸠与雄鸡一类乡野动物,以及卖茶人、吴旅长、农家两老弟兄等寻常人物,或描述其仪容姿态、行为举止,比拟绝伦且刻画逼肖,可谓传神写照,文风沉郁浅淡,从平常习见的事物中发掘诗意,富有生活气息,读来亲切感人。展读《路旁卖茶人》《吴旅长》诸篇,感觉历史情境并不久远,山窗风物虽平常,家国忧思犹在肩。 与《山窗小品》连载的同时,是《两都赋》,共二十六篇,其时张恨水任职重庆《新民报》,居住在重庆郊区南温泉三间茅屋之中,面对家破国亡的现实,对于曾经居住的北平、南京,不禁悠然神往,以忆旧笔法,采取日常清谈式白话行文,回忆南北两旧都的旧时巷陌、市井人流,间有斜阳草树、断井残垣的历史沧桑寄寓其中。凡北平之琉璃厂、陶然亭,松柴烤肉、大碗凉茶,南京之中山陵、鸡鸣寺,椒盐花生、铺子烧饼,乃至杨柳、梧桐类树木,均流于作者笔端,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清淡秀雅之中透露出闲情逸致,并在每文文末,将闲适灵动的笔锋一转,时有哀伤叹惋、言近旨远意旨流出,家国前途之忧思、个人身世之飘零,深得杜甫沉郁苍凉之气韵,不尽之意趣与无限之惆怅兼而得之。 两者相较,《两都赋》白话行文,《山窗小品》文言写就,虽文笔取径及描绘对象不同,但其中蕴含的一片抗日救国之心、一腔家国情怀却历历可见。 《西游小记》是作者西行的一组游记,文中尽数描述了所游历地区的地理状貌、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同时还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历朝历代的掌故以及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是游记散文的经典之作。 综观张恨水的散文创作,他写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散文显得有些单薄,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则走向丰满和成熟,而五十年代则显得力不从心,行文枯涩生硬,缺少情趣。 张恨水执着于小说创作而又青睐散文,固然是记者的职业需要,但更深刻的原因却在于他的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传统文学观念轻小说而重散文,张恨水是一位旧文学根底极深的文人,自然难以避免这种观念的影响。也许正是传统观念影响加之中国古代散文(特别是明清笔记小品)的艺术熏陶,才使作家养成了特别看重散文、欣赏散文,并勤于写作散文的习惯,由此形成了一种闲适冲淡中寓家国情怀的独特散文风格。 基于此,我们研究张恨水时,理应不能忽视对张恨水散文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谢家顺: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