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知了掰了。
即便掰了,我们还死缠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上下课,一起散步,一起打球,一起睡觉,一起欣赏俊男靓女……一起个没完没了,没终没止,简直可以地老天荒。
真他妈虚伪!而虚伪是我俩在T大的唯一收获。
我们把这标签贴在表层,逐渐深化到皮肉里,渗入肌肤,待它腐烂,便伪装成保护色,让我俩重新大放异彩,可与花魁媲美。我们每天就带着重重盔甲一起行事,劳心劳力到骨子里。
看看其他女孩儿们的二人世界:一群群、一对对都是有说有笑的,肩并肩,手拉手,亲密得叽叽喳喳,吴侬软语,一个人的眼里映着另一个人的眼,容不得第三者插足。
而我和知了,我们走路一前一后,看不出谁跟着谁,拎着各自的包,想着各自的心事,甚至避免眼神相撞,却又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默契。下课了就会自动走到一起;一方有事,另一方不动声色地恭候。不像有的女孩,等情人约会般,眼睛死盯一处,焦急得恨不能一下暴长十公分,脖子做长颈鹿状,就差打出一块广告牌,昭告天下朋友:本小姐在这儿呢!
我们呢,哼,我们相互挤压,相互消耗,相互折磨,彼此窥探又怀着恶意,却谁也离不开谁。我们是小丑,我真想对着我和知了的灵魂作呕。
这天,下了课,到食堂,我们照旧对面而坐。
知了又点了那份让我受不了的白菜萝卜汤。
多少次我暗地里发狠,想把那要死不活、色泽瘦弱的汤迎头泼在她脸上,再啐口唾沫。她就好那口,怪谁呢?我记不起她自打什么时候起现回原形,俗态毕露,连点菜都千人一面,千面一腔,如此没有创意。我心里嗤笑,表面上却不露声色。
我瞟了她一眼,但没有看她。为了防着作弊时如间谍般敏锐的知了,我对这些暗里来阴里去的动作招数颇为熟稔,我决不允许因为我的一点失误而让她侥幸及格。
我曾一度因此害怕自己得斜视。
她也在看我,同样没有直视我的眼。
我怀疑自己看错了。
我又装作不经意地瞟了她一眼。
她真的在看我。
如果不是“身在此山中”,我想那情景一定非常可笑:两个人偷偷摸摸地看着彼此,视线贼溜溜、毛茸茸地扫视过一排不相干的事物,各自停在一个诡异的角度,趁对方知觉放松时侵入,却在半路中遇到敌方两相交缠的视线。这过程好比饿狼捕食,先佯装小憩,再扑入猛攻,没料及两相行动,便当场鸡飞蛋打,血肉模糊。
我和知了的目光相遇,短兵相接,那目光便停了,死了。
我猜想她有话对我说。 我们各自不自在地闪开眼,我们不习惯对视。
果然她开口了,清清喉咙,如同整理淤积的下水道,她问我:你最近好吗?
哈!如果不是在公众场所,我真想放声狂笑。我们每天死缠在一起,彼此为伴的时间过得如此艰难而缓慢,一天可以凭空长出四十八小时,简直是拨弄着秒针过日子,而她居然恬不知耻地问我最近好吗?她真蠢!她想挑衅?她想修补我们的旧日情缘?没可能!我不会给她机会了。她是在向我示好吧?肯定是!
我盯着她庞大臃肿的体态,那身形装下两个我还富富有余,我有些可怜她。
我表情散淡,挺好!
我想这回答可进可退,没一点儿屈尊向她示好的意思。
她再续前话:你觉得我们这样有劲吗?
我涣散的神经瞬间集合起来,脑子一阵发蒙。什么意思?她想散伙?
她的突然让我紧张得嘴唇都发虚。我琢磨着摊牌的阴谋她策划已久,就是要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我恨透了她的阴险。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又担心一个不小心,失了口,连目前这种名存实亡的关系也在我嘴上葬送掉,只得强打精神,紧急拼凑出一副声色俱厉的眉眼,语言却绵软得不具备任何攻击性: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恨不得为自己的嘴拙跳楼。
她逮到机会爆发了:我受够了!你明知道是怎么回事。
P1-3
在如许的星座角小说中,真正把星座如何影响人物的性格写的淋漓尽致的,还要数徐艺嘉这部作品。但徐艺嘉阅世识人和察人观性远不止这些,作品里,她还写了同代学人之间的互掐,同性学友之间的隔膜,这样一个从情感到心性的不安与躁动,从校园到社会的延宕与较劲,就把年青一代注重自我的某些共性,以及对于青春成长的隐形影响,就用她的方式给以了深入的揭示与整体的呈现。
在“80后”作者中,徐艺嘉属于后起的文学新秀,但因天性聪慧,又注重生活体验,她在把握生活之沉稳,描人述事之凌厉上,显得更略胜一筹。即如这部《我们都缺伴儿》,在众多的青春文学作品中,就更显思想的深度,也更见艺术的力度。
——著名文学评论家 白烨
小说写在我行尸走肉的本命年,充满惊险和动荡。
我担心日后有心无力,所以插空记录下我的大学时光,我一直视之为我生命的拐点。那之后我便开始接触世事,好似经历许多个轮回,很多时候不辨是非,不明真假,误入过无数条河流,颠沛流离。我难以预料它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正如我始终莫测的未来。
我努力想写得好一点,再好一点,然而出来的胚胎并未如我所愿。情绪和文字总是挣开我手指问的缰绳自由裸奔,如同最顽劣的双胞胎。
盯视和背叛是我想要表达的东西,讲成主题就俗了,当然其中夹杂温暖。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别人,同时被别人观察。生活没有绝对真空的状态,无论你愿意与否,总要被推搡裹挟着进入红尘,卷入旋涡,进行某种博弈。生命不止,折腾不息。颠来跑去,凑看别人的热闹。我们始终学不会和自己相处,找到最舒宜的状态,在汹涌的人潮里求得平衡,站稳脚跟。真正敢于正视自我,顺从内心的人,不是天才就是疯子。
阴暗的另一个我们总是躲藏在远处的好望角。
还有背叛。没完没了,知了背叛我,林旭背叛我,梅背叛我,我再背叛回梅,附带有前几任伴侣加诸于我身上的恶念。他们是我的初友和初恋。我们在怪圈内相互厮杀,如同萨特的经典名剧《禁闭》中的三个亡灵,死不悔改,不曾妥协。
欲望必将引导人类走向毁灭。
我们总在寻找伴侣,没有男人找女人,有了男人又失掉女人。
可能你读着有点蒙。其实我没有对这世界怀有深仇大怨,相信美好永存,只是偶尔愤世嫉俗,也并不真动感情。之所以记录这些,是不想让年轻时的敏锐和张狂轻易消散,料想往后的日子没有多少霸气可供挥霍,因此格外感激那几年的愚钝和无知。将点滴的生活粘合成标本,放在枕边,劳神损肌的时候看看,提醒我从前的日子如在昨天。
感激我周围的人们对我的教诲和包容,如果不是他们的宽容,我不会那么乖张妄为,那么任性生硬,也许早就被正义之士整顿出入形,暴烈性子打磨得圆滑无比,更不会经历一点小事便耳热心跳,童心未泯。
乍暖还寒,浮想联翩,文尽而情末尽。
如果一切的如果都成立,也就不会有这部小说的存在了。
恋爱是容易的,友谊也是容易的。
坦白讲,所有关系的建立都是容易的,所以也是脆弱的。
自己都会背叛自己,何况友情和爱情。
按照这种思路去想,我们都缺伴儿。
2012年5月5日晚修改于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研究生宿舍
说在故事之前的几句话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具备处女座的典型人格特质。追求完美,爱较真,常和自己过不去,偶尔会伤及他人的感情。要命的是还矫情,冷眼旁观,擅长分析,把周围的每个人窥视到露骨,深刻到可以掘祖挖坟。而这么做的后果显然是自绝于人民。你讨厌她吧?可她又如此善良,近乎到懦弱,害怕破坏,□人一个,事后又鞭笞和谩骂自己。有人说她神经质。她在世界的热情和冷漠之间碰撞,冰火交织。
她迷恋美,不惜对美的人和事付出到底。她一副假清高的面相,全是虚晃,一遇上爱,便飞蛾扑火,主动挣破她视之如命的面子。她爱过两个男人,又疯狂崇拜过一个女人。新的起点对她都不容易,需要那么多的勇气摆脱过去,对她这种顽固恋旧癖,每一次都如同破茧。她挖掘出他们的全部美德,愈陷愈深,然后眼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她远去。
我看着她跌跌撞撞,走得迟疑。她对世界总不够宽容,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是如此惧怕孤独,最终的最终,她要如何继续旅程?我也没有答案。一切充满未知,希望你和我一同去追寻她的脚步,她的结局里或许就有你我的影子,或者说我们的宿命。
你也可以不把它当做星座系列里的一本去读。抛开星座的外壳,它讲的还是文学亘古不变的母体:爱与恨,男人与女人。不只文学,人生也就是这么回事儿。如果你曾体验过爱情、感受过友情,抑或是曾为这两者的交织徘徊过、迷惘过、痴缠过,相信你会在这本书中读到过去,读到疼痛与挣扎,当然还有爱与温暖。
祝我们好运。
徐艺嘉所著的《我们都缺伴儿》讲述:处女座的“我”高考落榜,由名校跌入不入流的T大。一间宿舍将四个女生的命运牵系在一起。“我”和知了、咸子、阿姆,如同四个维度的世界,咫尺天涯。
“我”与林旭相恋,曾与之交好的知了展开疯狂的报复行动。咸子夺取了阿姆的男友,并和知了联手制服了阿姆。林旭出国了,“我”等着他回来毕业结婚,他却在电话里提出分手。“我”对友情和爱情不断失望,把对爱情和友情的全部憧憬寄托在婚姻不幸的女教师梅身上。但梅却因怀了孩子,打算彻底回归家庭生活。“我”一怒之下收集了梅的种种出轨证据,寄给了她的丈夫……
即将毕业的“我”站在校园的马路上,回忆四年大学时光,面对茫然未知的未来,突然想念起已经远赴异国他乡的知了。
徐艺嘉所著的《我们都缺伴儿》中的主人公具备处女座的典型人格特质。追求完美,爱较真,常和自己过不去,偶尔会伤及他人的感情。要命的是还矫情,冷眼旁观,擅长分析,把周围的每个人窥视到露骨,深刻到可以掘祖挖坟。而这么做的后果显然是自绝于人民。你讨厌她吧?可她又如此善良,近乎到懦弱,害怕破坏,事后又鞭笞和谩骂自己。有人说她神经质。她在世界的热情和冷漠之间碰撞,冰火交织。
她迷恋美,不惜对美的人和事付出到底。她一副假清高的面相,全是虚晃,一遇上爱,便飞蛾扑火,主动挣破她视之如命的面子。她爱过两个男人,又疯狂崇拜过一个女人。新的起点对她都不容易,需要那么多的勇气摆脱过去,对她这种顽固恋旧癖,每一次都如同破茧。她挖掘出他们的全部美德,愈陷愈深,然后眼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她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