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
戴:你们显赫的家族,高贵的出生,还有你们无比的美貌,因为这些,只有我们宫廷中最显贵的人士才配得起和你们联姻。我们没有任何异议,只要你们遵命否认基督并向我们的众神献祭。
佩:请不用为我们,还有我们的婚事操心,因为世间没有任何事物可强迫我们背弃那保护者之名,也不能玷污我们的贞操。
戴:你们这种顽固的愚妄到底有何意义?
佩:你在我们中看到了何种愚妄?
戴:这简直是显而易见。
珮:此话怎讲?
戴:若不是愚妄,那你们如何能背弃我们古老的宗教而信从这初生的基督迷信呢?
珮:你竟然狂妄攻击至高的全能之神。危险!
戴:危险!对谁?
骊:对你,还有你管辖的国度!
戴:她疯了,带下去!
雅:我姐姐没疯,她不过是指正了你们愚妄。
戴:这个女孩更是胡言乱语,比上一个还过分;把她也带下去,我们来审审第三个。
依:那你会发现,这第三个也会同样无视你的命令,对你坚决反对。
戴:依蕾娜,你虽然最年幼,但你定能表现得最老成、稳重。
依:那请您告诉我该怎么做。
戴:向众神低头下拜;以顺从为你的姐姐们做个榜样,好让她们也能获释。
依:让那些寻求至高者之怒火的人来拜这些偶像吧!而我绝不会拜倒在这些偶像的脚下,使我敷抹过高贵圣油的头颅①蒙羞。
戴:朝拜众神不会令人蒙羞;相反,会带来极高的尊荣。
依:将奴隶当作王公或君主敬拜,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丢人、更卑贱?
戴:我让你敬拜的不是奴隶,而是官长及王公们的众神。
依:能从集市上低价买到的难道不就是奴隶吗?
戴:我听够了这些放荡厥词!将这些女孩带去受刑!
依:我们所切望的正是这个:为了基督的爱而受刑。
戴:将这些冥顽抗命的女孩锁起来投入监牢,交给杜其修斯总督来审问。
第二场
杜:士兵,把你们关押的女孩子们带上来!
兵:请看,这就是您要的人。
杜:太美了!多么漂亮,多么迷人,这些女孩子实在是太出众了!
兵:她们的确是漂亮。 杜:我对她们简直是一见钟情。
兵:我们一点都不惊讶。
杜:我已不能自拔。你们说她们会回应我的爱吗?
兵:我们觉得您不会有任何机会。
杜:为什么?
兵:因为她们的信仰太坚定了。
杜:没关系,只用一些甜言蜜语我就能说服她们。
兵:她们蔑视阿谀之词。
杜:那么我就对她们动刑。
兵:这对她们也没用;她们只会心甘情愿地承受。
杜:那我们该怎么办?
兵:这事该您决定。
杜:把她们锁在走廊边的作坊里,就是放煎锅的那一间。
兵:为什么在那儿?
杜:这样我要去看她们的话就更方便了。
兵:谨遵您的吩咐。
第三场
杜:都这么晚了,犯人们是在于吗?
兵:她们在唱圣歌。
杜:我们到跟前看看。
兵:我们大老远就听到她们尖细的声音了。
杜:拿上灯笼,从外面把好门。我要进去享受她们的怀抱了,我早已等不及了。
兵:请进,我们在这里等您。
第四场
骊:门外怎么这么嘈杂?
依:那个可憎的杜其修斯刚进来。
雅:愿神保佑我们!
珮:但愿如此。P6-8
提及中世纪,首先进入脑海的大概便是“黑暗时代”(the DarkAges)四字,眼帘浮现的乃是灰暗、阴沉的场景:人人不苟言笑,抑郁写满脸庞。诚然,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在政治、宗教、文化、艺术、民俗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高度统一的世界,但这并不等于说,中世纪的居民必然身处压抑与控制中毫无生气,缺乏自由舒展才能的余地与寻求生活旨趣的空间。从本书中收录的中世纪戏剧中,我们读到、感受到、体验到的便是不同的图景。尽管这里收录的戏剧中,都铎王朝的英语剧居多,且都铎时代(1485—1558)①已然身处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之风正横扫欧洲各地,但戏剧中所反映出的民间生活形态依然深深地根植于中世纪时代,以至于约翰·加斯纳认为,即便是其后的、十七世纪的莎士比亚戏剧中也依然保留了诸多中世纪因素②。的确,从占据书中大部分的宗教剧,或是以宗教说教为主旨的戏剧中,读者也许会惊讶地看到,剧作者们常对《圣经》情节进行充满想象力的发挥、延伸甚至大胆更改,而其中所蕴含的诙谐与笑料时常也会不那么虔敬,甚至会有鄙俗之嫌。尽管只是从戏剧的角度见证,但这也许已足够发人深省:任何时代,甚至是任何年代的世界,可能都无法以单纯的黑白两色来概述。
本书的编译者从十世纪到十七世纪的戏剧中,精心选出了每一时代的代表剧种的代表作品,并在每一剧种前简略介绍其来源、特征、背景以及代表著作与作者。因此,本书不仅是一部戏剧的合集,同时也是一部微缩的中世纪与都铎时期戏剧发展史。从中,读者可简略勾画出古希腊罗马戏剧的兴盛后西欧戏剧的重生,以及从雏形到丰满再向伊丽莎白时代戏剧转型的轨迹与过程,这对我们中国读者初步了解中世纪英语戏剧这一陌生遥远的领域无疑裨益颇丰。
然而,时间的阻隔自然也带来了诸多理解上的障碍与隔阂。首先,译者本身英文水平有限,对该领域的知识更是凤毛麟角;而中世纪英语更常常与今日的英语风味迥异,这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也时常存在于语法句法的运用中。尽管这里收录的英文版本已是改进后、更符合现代口味的版本,但很多词汇语序依然显露其特定的历史痕迹,而某些戏剧中更是运用了大量的中世纪方言词汇,这令译者本人时常感觉捉襟见肘,四处寻求专业的见解注释也往往是无功而返。还需说明的是,本集中大部分戏文都采用特定的格律,严格遵循特定的韵律,可在译为中文时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不能保证忠实地反映原文中的押韵格式;有时为了翻译的“信”与“达”,译者只得无奈弃其“雅”,以无韵文来翻译。这里列出种种因素并非是为译者的错漏之处开脱,而是为让读者能对译文与原文差距有些许了解,这样,对原文的文采与才华来说更为公平。译者在译文中对某些读者可能不熟悉的宗教名词、人名地名以及历史背景人物都简短加注,其中存在的错漏也请读者海涵指正。 最后,衷心感谢章雪富教授的信任,将此重任交托与我;诚挚感谢褚潇白教授的理解与宽容,容我一再推延交稿期限。
牛稚雄
2012年12月25日于罗马
中世纪戏剧是中世纪文学的瑰宝。公元13到14世纪,中世纪戏剧在综合希腊罗马以来的舞台剧基础上达到一个高峰,在文艺复兴时期(15至16世纪)达到全新的创造,对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戏剧文学有直接影响。牛稚雄、褚潇白编著的《彼拉多之死(中世纪及都铎时期的戏剧精选上下)》精心选出了每一时代代表剧种的代表作品,并在每一剧种前简略介绍其来源、特征、背景以及代表著作与作者。因此,该书不仅是一部戏剧的合集,同时也是一部微缩的中世纪与都铎戏剧发展史。从中,读者可简略勾画出,在古希腊罗马戏剧的兴盛后西欧戏剧的重生,以及从雏形到丰满再到向伊丽莎白时代戏剧转型的轨迹与过程,这对我们中国读者初步了解中世纪英语戏剧无疑裨益颇丰。
的《彼拉多之死(中世纪及都铎时期的戏剧精选上下)》的编译者(牛稚雄、褚潇白)从十世纪到十七世纪的戏剧中,精心选出了每一时代代表剧种的代表作品,并在每一剧种前简略介绍其来源、特征、背景以及代表著作与作者。因此,该书不仅是一部戏剧的合集,同时也是一部微缩的中世纪与都铎戏剧发展史。从中,读者可简略勾画出,在古希腊罗马戏剧的兴盛后西欧戏剧的重生,以及从雏形到丰满再到向伊丽莎白时代戏剧转型的轨迹与过程,这对我们中国读者初步了解中世纪英语戏剧这一陌生遥远的领域无疑裨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