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敏、慕容素娟、蔡锦江、智慧产品圈编著的《中国智慧家庭(产业创新启示录)》是对当前正在兴起的智慧家庭产业的一次系统性、专业性的梳理、分析和提炼,为创业团队和创业人士指明智能产业创新的路径和模式,为产业政策研究人员提供我国智能制造业弯道超车的机遇点。本书分析了智慧家庭产业的最新突破,表明产业落地的技术壁垒已基本被消除,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能服务实现对接,整个产业开始进入加速落地期。智慧家庭不仅仅意味着智能家居产品形态的创新,它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商业模式。
| 书名 | 中国智慧家庭(产业创新启示录)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 作者 |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彦敏、慕容素娟、蔡锦江、智慧产品圈编著的《中国智慧家庭(产业创新启示录)》是对当前正在兴起的智慧家庭产业的一次系统性、专业性的梳理、分析和提炼,为创业团队和创业人士指明智能产业创新的路径和模式,为产业政策研究人员提供我国智能制造业弯道超车的机遇点。本书分析了智慧家庭产业的最新突破,表明产业落地的技术壁垒已基本被消除,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能服务实现对接,整个产业开始进入加速落地期。智慧家庭不仅仅意味着智能家居产品形态的创新,它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商业模式。 内容推荐 王彦敏、慕容素娟、蔡锦江、智慧产品圈编著的《中国智慧家庭(产业创新启示录)》深刻剖析当下中国智慧家庭产业的创新实践和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困惑,基于对产业创新成长过程的实证研究,完整提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家庭创新理论体系,即“技术—产品—服务—盈利模式”的创新生态架构。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电子信息与制造、地产、物业、家装、养老、教育等不同传统产业的智慧化升级发展路径与合作方式,突破供应链思维,构建全新生态创新商业模式,培养新时代的跨界创新人才。 目录 第1章 导论 第2章 物联网时代的智慧家庭创新理论体系 2.1 创新背景的大变迁:范式转换与产业跨界融合共生 2.2 物联网时代的“金刚石架构” 2.3 服务创新与服务产品的创新 2.4 物联网“用户共享”时代的到来 2.5 智慧家庭“三级半”理论 2.6 构建盈利模式:让创新服务产品盈利 2.7 产品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协同生态演进路径 第3章 服务产品创新:“服务”替代“硬件”成为盈利关键 3.1 产品升级:“普通产品”升级为“智能产品” 3.2 智能产品的盈利关键在于服务,非硬件本身 3.3 【案例】智慧空气:空气变成一种服务产品满足人们不同的情境需求 3.4 【案例】海尔:摆脱冷藏保鲜束缚智能冰箱升级为“家庭饮食服务生态” 3.5 【案例】凡豆科技:抓住儿童双语学习关键期创新家庭教育场景服务新模式 3.6 【案例】上海英枫:构建社区新能源汽车服务生态创新社区化共享模式 第4章 算法创新:数据时代的掘金利器 4.1 数据经济下算法应运而生 4.2 算法创新:让智能产品更懂得人的需求 4.3 物联网“数据生态”相互作用且不断演进 4.4 【案例】统捷科技:以算法为核心创新智慧健康监护和养老服务新模式 第5章 OICT融合创新:从“封闭分立”到“开放共享” 5.1 原有产业模式下OT\IT\CT处于隔离状态 5.2 云计算、智能制造及物联网造就OIT与ICT 5.3 OICT融合构建“开放共享”产业模式 5.4 【案例】华为OpenLife平台实现OICT融合支撑智慧家庭落地 5.5 【案例】武汉兴火源:OICT融合实现智慧社区落地社区实现酒店式管理 第6章 商业:擎动智慧家庭落地 6.1 产业界与应用界出现断层智慧家庭产业“难落地” 6.2 深圳智慧湾科技弥合断层 连接厂家、运营商和用户 6.3 深圳智慧湾科技推出智慧家庭与智慧社区的整体解决方案 第7章 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实际上,传统制造OT企业除了对IT技术有需求,对CT技术也有需求。OT\IT\CT如同人的骨骼、神经与血肉,产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三者缺一不可。 1、OIT与CI融合是产业发展大势所趋 OICT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OT企业对CT的诉求提升;二是CT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所促使。 从OT对CT的诉求来看,在智能制造的推动下,传统制造企业不仅需要IT技术实现联网,还需要借助CT通信技术实现物与物的联接。在CT技术的支持下,需要增强设备间的感知能力,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从而进行服务创新和数据创新。 具体而言,制造企业需要实现高效和低成本的生产和运营管理,这就需要将生产制造的机器设备进行互联互通。比如,将工厂设备、控制器联接到云端,并且把生产现场采集的大量数据,透过网络上传云端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根据分析结果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和企业运营管理效果。同时,要对客户服务进行跟踪和提升等,比如可以追踪从制造商到客户的完整供应链,有助于发现问题并查找根本原因,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并改善整个生产过程,这些需要CT通信技术的助力。 同时,生产制造企业不仅要生产产品,还需要具备定制化生产的能力。在老工业化时代,OT企业只能进行标准化的生产;由于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无法实现定制化生产。在升级的智能制造的工业化时代,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OT的竞争重点转向定制化生产。除了IT技术,也需要CT技术的共享,从而实现细微化、差异化、定制化的生产。 此外,随着产业盈利重点从“产品”转向“服务”,生产制造企业需要将“服务”放在企业经营的核心位置。而在传统价值链中扮演中间媒介的角色,举凡代理商、经销商或零售商等,今后可能因为“去中间化”效应而消失,届时产品的制造者OT企业,必须懂得善用ICT技术,从而直接对最终用户提供服务。 对于CT技术企业而言,产业发展的内外因素都推动着OIT与CT的融合。 以运营商为例,在内部因素上,一方面随着宽带不断增速降费的发展要求,运营商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宽带的普及率在国内己经相当高,运营商的业务接近饱和,市场增长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在外部因素上,传统企业对运营商通信技术开放的诉求不断提升,同时以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作为支撑,使得运营商开放共享CT资源,实现OICT的融合更加水到渠成。 开放CT资源已经是产业发展大势所趋,即使CT资源不开放出来,IT与OT也会因业务发展的需求而渗入到CT领域。 2、OICT融合实现产业资源“开放共享” 实质上,OICT架构是产业内容,不是技术分割,代表的是生产者、消费者,以及IT\OT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如何联接的关系)。在全新的OICT架构上,能承载的业务有如下三类:第一,基础的联接性业务,联接、实时通信等,这属于CT部分;第二,IT技术,如云服务等;第三,0T的业务能力,如生产制造等。 OICT融合后,企业的角色定位将会发生变化。对于CT企业而言,CT资源共享出来后,其业务形态发生变化,CT企业可能就会成为全业务运营商。 P115-117 序言 中国智慧家庭产业发展三部曲 2012—2013 智慧家庭产业 混沌初现 “智慧家庭”的想法第一次出现在脑海始于2012年春节前夕。恰逢年关将至,关厂、停产、跑路……电子制造企业的坏消息不断传来,笔者内心隐隐感到有些不安。作为在电子信息产业有超过二十年从业经验的老兵,同时也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亲历者,笔者深知自2008年开始的这一波危机,并非简单由产能过剩引起,也不会就此结束,更大的危险尚在酝酿之中: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1998—2008年是中国电子制造业的黄金十年,“中国制造”享誉全球。然而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提升,DVD、MP3、PC等大量传统电子设备的功能被智能手机一网打尽。手机产品形态高度集中,利润急剧下滑,再加上充分竞争,使得市场进入寡头时代——从曾经的百花齐放到只剩六大品牌(苹果、华为、OPPO、vivo、三星、小米)瓜分市场,几乎一夜之间深圳华强北电子卖场人去楼空。 从外部经济大环境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2008年平均GDP增长连续保持在10个百分点以上。过去中国企业主要是以成本优势承接了利润低廉的制造生产部分,顶尖核心技术和高利润部分始终牢牢掌握在欧美巨头手中。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成本优势也在逐渐丧失。 中国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寻找新的商业机会? 这时候,笔者注意到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收入的提高带来了消费能力的提高,传统的吃饱穿暖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如何提升服务便利性和服务品质成为关键。而居住是人的基本需求,无论是休息、生活、工作甚至娱乐,都是在一个空间内发生的。因此我认为广义上的“家庭”是构成下一代生活服务商业模型的最小单元,也是未来最具商业价值和活性的领域所在。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推敲、完善,终于在第二年年底由思锐达传媒主办的首届“中国智慧家庭高峰论坛”上,笔者第一次公开发表了“智慧家庭”的完整概念,其核心观点有三: 一、什么是智慧家庭?智慧家庭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人的居住状态为核心、以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产品为标志,通过硬件载体来实现家居生活各个领域自动化服务融合的产业升级。它和智能家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仅仅是以中控系统为中心的功能平台,前者是以各种数据服务产品及线下O2O服务来构建的服务平台。 二、中国经济即将发生重大结构性调整,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消费”,消费需求的主体是家庭。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国情、地域差异,具备天然的服务创新优势。半导体、通信、互联网技术的同步跨越式发展,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家庭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构建可能。 三、智慧家庭产业并非传统电子产业的简单升级,而是融合了地产、物业、家装、酒店、互联网、运营商等传统服务业的有机生态综合体,它将重塑整个中国的商业逻辑。同时,由于该产业涉及的元素纷繁庞杂,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独大,呈现出“去中心、重能力、强共存”的特点,鼓励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的跨界合作。 这次演讲在大批迷茫、焦虑的中国电子制造企业中引起巨大反响。2013年12月,由思锐达传媒牵头、80多家企业共同发起的深圳市智慧家庭协会正式宣告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以智慧家庭产业生态系统打造为使命的社会组织。它标志着“智慧家庭生态系统”的价值已经成为市场共识,中国企业开始以一种更加开放、共赢、合作、多元的心态拥抱市场。 2014—2016技术架构创新胜利突围 这个阶段智慧家庭市场很火,也很乱,同时也充斥着不少怀疑的声音。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开关、穿戴式设备、ARVR、机器人……所谓的“风口”换了一波又一波,但始终是内热外冷。同时,受整体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能源、家电、地产甚至是互联网企业都开始感受到了市场增长的压力,纷纷主动跨界寻求新出路。然而虽然大家都在说要落地,但如何从服务出发定义下一代创新产品?智慧家庭产业如何才能真正起量?如何构造生态型盈利模式?这些问题却鲜有人能说清楚。 为了帮助企业更系统、深入、直观地理解智慧家庭产业,2015年5月由深圳市智慧家庭协会和思锐达传媒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智慧家庭博览会”在深圳召开,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场景生态模式展示智慧家庭完整生活服务解决方案的展会,它打破了传统供应链型展会思维,为智慧生活服务创新萌芽提供了肥沃土壤。 以互联网思维来做的所有智慧家庭化产品都不算太成功,包括小米。智慧家庭最大的价值表现在物联网将数据化服务(消费者持续购买的商品)推送到家庭,而互联网只是将信息推送到个人,因此用互联网思维做智慧家庭缺乏落地点。智慧家庭要想成功落地,需要从智能硬件单品、家庭服务器、云平台三大环节发力,并且需要产业链上厂商携手合作,构建可行的盈利模式,为此,本次展会期间提出了智慧家庭“三级半”理论。 …… 如果说“三级半”理论帮助智能硬件企业解决了落地过程中的技术难题,“金刚石架构”则再上一层楼,从顶层商业架构创新的角度解决了智慧家庭不同环节从业者的盈利难题,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参与热情,提高了产业成型速度。 预计到2018年,行业将迎来拐点,中国的智慧家庭——智慧社区网络闭环可以实现基本打通,由此将带来智能硬件出货量的显著提升。智能硬件的普及,又为以家庭一社区为中心的物联网020服务提供了基础。预计到2019年,智慧家庭产业将从中国开始迎来大爆发,这将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首次由中国开创的每年将超过10万亿规模的新产业。为满足智慧家庭服务的需求,必须带动包括电子信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创新服务产品、金融保险、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如此庞大规模的新产业诞生。智慧家庭产业从中国诞生和崛起,将大大助力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占据全球战略性新产业的价值最高端,也是给饱受产能过剩困扰的中国经济送来的最佳礼物。预计2023年前后,智慧生活服务的销售额将大大超过硬件销售,并带来至少长达30年的服务红利期。 谁应该读这本书? 本书对我国智慧家庭产业在过去几年发展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各种试错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廓清了一系列产业发展困惑的同时,为各领域企业的创新提供了在物联网时代的创新思维框架(即“技术一产品一服务一盈利模式”)的新指引。 如果你是电子制造行业从业者,本书将帮你理解下一代智能硬件产品创新逻辑,避免盲目追热点、追风口; 如果你是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从业者,本书将帮你理解为什么要从服务应用定义下一代芯片设计开发; 如果你是地产、酒店、公寓、家装行业从业者,本书将帮你跳出智能化系统中控解决方案误区,理解如何从生活服务运营的角度设计下一代智慧化运营方案; 如果你是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本书将帮你理解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互联网经验如何成功嫁接物联网服务,从而跳出O2O红海。 如果你是致力于创新理论研究的学者,本书将帮你理解中国近代最激动人心的一次全产业创新是如何发生的。 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思维模式和一个系统架构,让你更清晰地理解智慧家庭产业,在这场新经济成型过程中成为一个更智慧、更理性的参与者。 蔡锦江 深圳市智慧家庭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思锐达传媒董事长 2017年10月 后记 本书的写作始于2013年7月25日,南山科技园曙光大厦深圳半导体行业协会的办公室里。彼时距移动互联网的全盛时期尚有时日,然而互联网思维却已大行其道,锐不可挡,大有颠覆一切之势。当时我的合著者蔡锦江秘书长,就已经敏锐地洞察到在此数月前提出的智慧家庭概念,对于深圳未来整个电子制造业和ICT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那一次的谋面,我们就中国电子制造业创新的困境与出路、深圳创新的特点与瓶颈等问题,交换了各自的看法。彼时,大数据的发展正如日中天,成为产业和经济的热词。当天的会谈,我们却用了大段的时间在讨论蔡总提出的“小数据”概念,并且约定一起合作写一本书,来探讨小数据模型的本质,以及对于中国智造创新之源的意义。 2013年11月,在蔡秘书长的陪同下,我们先后跑到宝安、龙岗、观澜、坪山、龙华、南山调研了20多家企业,在研究小数据模型的形成过程和产生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我们开始切身体会到,服务创新,以及对于新型盈利模式的探索和试错,已经成为许多电子制造企业、智能家居企业、智能硬件企业面临的急迫问题,甚至是关乎存活还是关门的生死大事。 2013年12月,中国第一家智慧家庭协会——深圳智慧家庭协会正式宣告成立。协会聚集了当时国内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智能硬件厂商、互联网企业、软件平台企业及内容运营厂商等。并且,在来年春天的第一届中国智慧家庭高峰论坛上开始形成了一种共识:让各种产品在智慧家庭中和谐共生。至今,协会会员企业的市值已经超过四万亿人民币,包括华为、中兴、海尔、美的、长虹、TCL、ARM等各领域龙头企业在内。 与此同时,2013年年底和2014年春季,我受中关村管委会的邀请和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的委托,对中关村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那段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实地访谈和调研,跟很多中关村的创新创业企业深度交流,频繁往来于深圳和中关村之间,这两个创新战略高地对于整个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意义、未来新产业的意义乃至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意义,在我的脑海中深刻而不断地交迭。我觉得我们已经触摸到了技术变革和时代变革的核心神经和引擎。 整个2014年,围绕智慧家庭产业的调研和思考持续进行,我们的关注点也超越了数据模型本身,开始从创新生态架构的角度去构建我们的理论体系,提出我们的命题假说。 2015年是一个绕不开的年份,互联网无孔不入地涌入每一个产业角落,变革进而颠覆着既有的产业秩序和创新模式。被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称之为“工业中的工业”的汽车产业,就是这样一个被排在被颠覆、被变革排行榜前列的传统巨人。2015年2月3日,号称要推出全球第一款生而共享的智能互联新能源汽车的“易奇汽车”横空出世,这家公司是由当时国内最大的互联网用车平台——易到用车,国内领先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奇瑞汽车,国内最大的车联网公司——博泰电子联合组建的,也是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跨界融合的案例。这一年,我出任了易奇汽车的创始CEO,繁重的创业任务和日程,使我不得不将本书的写作暂时放到了一边。而在实践中,产业的跨界融合在加深,技术变革在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向了智慧家庭产业的蓝海大时代。也是在这一年,滴滴和快的合并,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互联网的江湖在腥风血雨中走向了“利维坦”式的归途。而物联网的脚步却早已润物细无声。2015年年末,《智慧产品圈》第一次提出了继硅谷之后,物联网时代的智慧湾的概念,而深圳即将成为物联网时代首当其冲的全球智慧湾。 2016年2月28日晚,在雕刻时光北师大店,我和蔡总一起画出了智慧家庭产业创新核心架构图的第一版。走出咖啡馆时,夜已深,满树乌鸦,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洒着雪花。有瑞雪便是吉兆。三个月后,在深圳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智慧家庭博览会和中国智慧家庭高峰论坛火热爆棚,蔡秘书长发表了《中国智慧家庭产业生态落地与路径展望》重要演讲。5月20目晚上,我们确定了纳入案例部分的企业名单。 无数次的碰撞和头脑风暴,理论一点点演进,进而成为理论体系;案例一个个捕捉,进而融到我们的框架中来。无数次的电话沟通,每一次的会谈备忘,4年走来,竟然已经积累了长达十多万字的原始会谈记录。 雕刻时光咖啡馆北师大店,深圳波托菲诺纯水岸湖边的茶馆,寒来暑往,4载春秋,记下了我们每一次的前进和突破。北京、深圳、上海、南京、苏州、芜湖、桐乡,访谈的足迹也是这本书孕育出生的印记。 感谢我的合著者蔡锦江秘书长,认识蔡总之际,正值智慧产业孕育前夜,不能忘怀的是2013年7月的那个雨后的下午,蔡总在他的曙光大厦办公室里,激情澎湃地向我描绘智慧家庭产业的迷人的未来和发展基石(而彼时的产业现实却是关山难越,迷雾重重),从那一刻起,便有了这本书问世的可能。感谢蔡总在我融入“互联网+汽车”创业的过程中所给予的巨大鼓舞、支持、理解和宽容,以及点点滴滴的指点和帮助。他的春风化雨、睿智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无所畏惧的坚毅,特别是那种师者的平和,让这个产业和每一位跟他交谈的人,都变得从容起来。他是于黑暗中能够洞见未来的人! 感谢我的合著者慕容女士,一位果敢睿智,积极向上的才女。在写作本书之时,她一方面要照顾不满一周岁的婴儿,一方面要全力为本书付出时间和精力。超强的时间控制力和执行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感谢思锐达传媒,感谢深圳智慧湾科技、智慧产品圈的团队,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和信念的力量。 感谢所有接受我们调研和访谈的企业,所有从各个产业、各个领域汇聚到这个产业中来的新老朋友,在你们身上,我深刻感受到了产业跨界融合共生的历史必然,和你们作为先驱者的勇气和智慧。你们都是生而不凡的!生而骄傲的! 感谢培养我的恩师:北京大学路风教授、国家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中科院顾淑林教授,从他们身上,我体悟到了什么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始终把使命感和责任感刻在心底,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先,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一直装着一个“大大的国家”;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永远跳动着的是一颗“中国心”。他们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对国家道义的担当,他们的无畏精神和光明磊落的正气,时常激励着我,特别是在那些无奈而挣扎的时刻,犹如灯塔,照亮前路。这种力量也是支撑本书虽历经波折辗转,依然能够得以顽强诞生的基石。有师如许,幸甚至哉! 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母亲和女儿。在过去4年里,因为写作本书而挤掉的本该陪伴她们的时间,她们的理解、宽容、爱和体贴,以及无条件的支持,给我以生命前行的温暖和动力。 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孕育提供过帮助、支持、鞭策和鼓励的人们。遇见你们,我很幸运! 最后,谨以本书献给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创新大时代!也献给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王彦敏 2017年5月21日 于深圳华侨城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