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焕玲著的《范仲淹/大家精要》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围绕范仲淹的一生重要历史事件,评述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及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作为政治家,他为官正直敢言,关心民间疾苦,入朝锐意改革,主持“庆历新政”,开“熙宁新法”之先河;作为思想家,他培植了一大批知名学者,直接促进了宋代理学的勃兴,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作为军事家,他经略陕西,采取持重守御的战略,大振军威,迫使西夏向宋求和,使西北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作为道德榜样,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已成为中华民族崇仰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准则。
张焕玲著的《范仲淹/大家精要》讲述了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用“电田久守”之策,使西夏将帅不敢贸然进犯。联合富弼等推行庆历新政,提出十项改革方案,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考核官吏,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使北宋王朝从积弱的局面中解脱出来。由于触动了守旧派的根本利益,为言者所攻,皆不果行。擅于词赋,兼工书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历代传诵。有《范文正公文集》等传世。
咸通十一年(870)又为处州丽水(今浙江丽水)县丞,因北方战乱,遂举家迁徙至江南,定居于苏州吴县,自此占籍为中吴(中吴军节度使之简称,即苏州)人。因春秋吴国的宫城在高平里,故古人又以高平作为姑苏的代称,像范仲淹就常在文末自署郡望为高平。后来他出知杭州,途经姑苏,荣归故里,与乡里族人会面,追思祖宗,一起搜访家族中先世所传诰书家集,续写家谱,整理考述出自四世祖范隋以下支脉谱牒。
至五代时期,范氏子孙繁衍生息,祖祖辈辈都效力于钱缪所建的吴越国。曾祖父范梦龄在五代十国时曾任吴越国的苏州粮科判官,以德行才华著称于江左。祖父范赞时幼年就聪明颖悟,曾举“神童”,成年后在吴越国秘书监任职,掌管皇室图书,汇辑《春秋》及历朝史籍,撰成《资谈录》六十卷行世。《十国春秋》卷八八有传。
太平兴国三年(978),范仲淹之父随吴越王钱傲归宋,先后三次任成德军、武信军(遂宁府,治所在今四川省遂宁市)、武宁军(徐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掌书记。淳化元年(990),范仲淹两岁,父亲范墉染疾病亡,范氏家道中衰,年仅六岁的仲温由族人带回苏州抚养。谢氏贫苦无依,迫于生计,只得带着年幼的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朱文瀚。朱文瀚曾任澧州安乡(今湖南安乡)知县,终官淄州长山县令。小仲淹也颇得继父的喜爱,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继父的养育训导下长大成人。直到天禧元年(1017),朱说才上《奏请归宗复姓表》,重新改名范仲淹。
少有大节
范仲淹少有大节,曾与母亲一起跟随继父宦游湖南安乡、淄州、长山等地,择清幽之室,寒暑勤读,刻苦砥砺,孜孜不倦地学习,这也为教育史话留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划粥断蓥”等立志苦读的佳话。后来人去留名,安乡、长山等地的父老乡亲为了纪念仲淹,激励乡人求学,曾建有范文正公读书台。宋后因范仲淹久享盛名,“书台夜雨”也成为安乡著名的八大景观之一。任友龙《澧州范文正公读书堂记》、王仁《重修范文正公书台记》、韩泽《淄州长山县建范文正公祠堂记》等文对范仲淹少年时期的读书情况都有较为详尽的记述,兹不赘述。山海川泽所孕育的乡土亲情,养育了少年仲淹热爱祖国的博大胸怀;几千年的经籍典章所蕴含的智慧光辉,成就了少年仲淹报效国家的韬略和才能。
范仲淹在长山醴泉寺苦读之际,时常感到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于是两次外出游学。景德三年(1006),十八岁的范仲淹曾与广宣大师、王洙等交游,中年后曾写《赠广宣大师》诗云:“忆昔同游紫阁云,别来三十二回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从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陕西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长见识。他在关中结识了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饱览名山大川,缅怀大唐盛世。后来又认识了道士周德宝和屈元应。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都琴艺高超。他们一起读《易》抚琴,“相与啸傲于鄂、杜之间”。关中游学期间,正值陕西大旱,范仲淹一路上目睹老百姓因灾情严重而饿死病死的惨状,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民间的苦难与不平,增强了他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两次游学的经历,使他不仅结识了众多良师益友,汲取了儒学与佛、道教义,拓宽了视野,而且目睹了时艰民难,坚定了忧国忧民的远大志向。(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