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外国人看长征)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20世纪30年代至今,国外对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报道及作品不断涌现。从学术研究角度分析,国外学者对长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赵巳阳主编的《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外国人看长征)》以国际视角审视长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思考长征精神对全世界的影响。

内容推荐

赵巳阳编著的《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外国人看长征)》讲述了,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长征精神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独特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不畏艰难险阻、勇敢跋涉的远征史!而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正是集中体现了人类这一无比伟大的人文精神,堪称世界绝唱!

目录

第一章 第三种眼光看长征:长征国外传播与研究历程

 一、民主革命时期国外关于长征的报道与研究——打破反动新闻蒙蔽下的世界舆论

 二、新中国成立后国外关于长征的报道与研究(成为国际中共学和毛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三、改革开放后国外关于长征的报道与研究——实地考察与微观学术性探讨

第二章 “他们”的疑惑与探寻:国外关于长征热点问题的评议

 一、关于红军长征的原因

(一)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

(二)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原因

(三)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原因

(四)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原因

 二、关于长征起始终止的时间、地点与里程

(一)红军长征起始终止时间、地点和里程的总体情况

(二)各支红军部队长征起始终止的时间、地点和里程

 三、关于战略转兵

(一)战略转兵的背景

(二)关于战略转兵的主要考量

(三)战略转兵决策的形成过程

 四、关于长征时期中共新领导核心的形成及确立

(一)初期遭受严重损失,迫切需要新的领导集体来领导红军

(二)纠正了“左”倾军事错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主的新领导集体

(三)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进一步确立了党的新领导集体的核心地位

(四)国外对在长征时期党的新领导核心形成及确立的评议

 五、关于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一)分为左右两路军,中共中央北上开拓新的革命局面

(二)遭遇战略失败,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

(三)成立西北局,红军三大主力实现胜利会师

(四)国外对长征时期中共中央同张国焘分裂主义做斗争的评议

 六、关于长征时期的统战工作

(一)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争取地方军阀,突破敌人封锁线

(二)大力宣传民族政策订立同盟,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区

(三)以抗日为共同目标开创合作局面,取得长征最后胜利

(四)国外对长征时期统战工作的评议

第三章 那年那人那事:外国人看长征中的重要人物、战斗与会议

 一、峥嵘岁月竞风流——长征中的主要人物

(一)毛泽东

(二)周恩来

(三)张闻天

(四)朱德

(五)彭德怀

(六)贺 龙

(七)李德

 二、枪林弹雨中突围——长征中的主要战役战斗

(一)血战湘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

(二)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一毛泽东的神来之笔

(三)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粉碎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预言

(四)吴起镇战斗——切掉了中央红军长征追兵的“尾巴”

 三、运筹决策定乾坤——长征中的重要会议

(一)黎平会议:确认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战略决策

(二)猴场会议:解除李德的军事决策权和指挥权

(三)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四)两河口会议:确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五)吴起镇会议:宣告胜利扎根陕北

第四章 外国人看长征:需要继续讲述的故事

 一、长征——中国好故事讲给世界听

(一)长征是中国的“好故事”

(二)“他们”讲长征好故事给世界听

 二、以国际眼光“讲中国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国外对于长征的关注从长征伊始就一直未曾中断,对于一系列热点问题,国外的长征研究学者也经历了一个从懵懵懂懂到深入研究的过程。在这种多样化的深入、互动的研究中,对于长征的原因、出发地、会师地、里程、领导决策层变化、统战工作、意义及影响等问题的关注度较高,研究较多。本章对长征研究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从前后的势态背景以及国外研究者的观点探讨中进行梳理,试图为读者呈现出国外研究者对长征中一些争议的热点问题的全貌。

一、关于红军长征的原因

20世纪30年代初期和中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和红军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高潮到低潮的过程,军事上的失利直接导致共产党放弃在华南、华中建设多年的根据地,各路红军先后实施战略转移,即长征。直到1936年10月,在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堵截,跨越万水千山后,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实现了浴火重生,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在此期间,由于国民党军队对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进剿”“会剿”,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众多根据地逐步汇合成三个大本营,即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西苏区。1930年12月一1931年10月,各苏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三次大规模“围剿”,根据地得以发展壮大,红军总兵力增至10万人。然而,在国民党军队于1932年5月发起的第四次“围剿”中,鄂豫皖苏区、湘鄂西苏区红军作战失败,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和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分别撤离原来的根据地开始长征。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败,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中旬开始长征。接着,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再次长征;1935年10月,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突围,开始长征。由此,各路红军纷纷踏上长征之路。

由于分别处在敌军的分割、包围之中,四支红军部队在进行长征时,起始的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行程亦大相径庭。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10日随着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机关由江西瑞金出发,各部队向集结地集结。10月16日,中央红军主力踏上征程。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25 000里,历时一年,经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历时10个月,经豫、鄂、甘、陕共4省。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西进;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向西策应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1万余里,历时近一年半,曾三过草地,经川、康、青、甘4省。

第四支是红二、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兴隆镇、会宁以东的将台堡(两地原属甘肃,现为宁夏西吉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2万余里,历时11个月,经湘、川、黔、滇、康、川、青、甘、陕共9省。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对于这一问题,一些国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就宏观层面而言,他们总体认为,反“围剿”作战失败和极其不利的军事环境是导致红军长征的普遍原因。多数红军队伍长征初期并没有长远规划和明确目标,主要目的就是保存有生力量,在转移中寻求建立新的根据地,再图发展。然而,各支红军的规模和实力不同、内外环境不同、战略指导不同,长征又具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原因。

(一)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

1930-1933年,中央红军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四次大规模“围剿”。然而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国共双方战略战术运用发生了重大转变,国民党军队“围剿”作战取得重大胜利,而中央红军未能采取有效的战略战术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军事上接连失利,根据地被大大压缩,党中央和红军的生存面临重重危机。为保存有生力量,党中央决定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到湘鄂川黔根据地与红二、六军团会合。1934年10月16日,部队开始出发,21日突破国民党军队第一道封锁线。由此可见,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是长征的直接原因,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国共双方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

1.国民党军队调整战略战术客观上增加了红军取胜的难度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在第五次“围剿”作战中,蒋介石制定了一套全新的战略,提出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口号,以此作为第五次“围剿”的总战略。为集中全力对付共产党,确保第五次“围剿”作战取得胜利,国民党在“围剿”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与入侵东北的日军签订《塘沽协定》,允许日军实际控制长城以北的中国领土,日军保证不再南进,确保国民党集中精力对付共产党。二是在全国特别是南方各省恢复实行保甲制度,加强对基层的控制,切断共产党与当地农民的联系。三是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禁止向苏区私运物资,切断苏区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四是在庐山组织了三期训练班,共培训7 500名排以上国民党军官,使他们提高了军事水平,提振了部队士气,动员起国民党各派别共同参与“围剿”作战。P37-39

序言

中国史诗,世界绝唱

——《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一外国人看长征》序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其代表作《历史研究》中开宗明义指出:“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这种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长征,值得放到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中去解读。

中国工农红军辗转大半个中国的长征已过去了80年。然而,对它的纪念和思考,中国从来没有停止过,世界也没有停止过。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译为《西行漫记》)中预言:“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时隔半个世纪,斯诺的老友、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纽约时报》的副总编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和他的妻子夏洛特在1984年3月来到北京,对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健在者,包括党的领导人、高级将领、红军战士,以及知情的百姓进行了采访,走访了党史、军史的有关专家。在一个月的“旋风式采访”后,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沿红军长征路线进行采访。1985年索尔兹伯里和他的妻子分别出版了关于长征的专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和《长征日记:中国史诗》。

索尔兹伯里夫妇只是重走长征路的外国人中的一个代表。其实,80年来,已有许多对长征感兴趣的外国人,沿着当年的红军长征之路,进行了实地考察,以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并体验了红军长征这一段辉煌的历程,思考着长征精神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在这些来自国外的“长征迷”中,有一位名叫李爱德的英国历史学博士于2002年10月与朋友马普安一起从江西出发,经过300多天的跋涉,徒步走完了中央红军当年的长征路程。后来,他们以这次经历撰写了《两个人的长征》一书,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追捧。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也于1981年秋天宣布,他要来中国进行一次“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后来,他带着全家走上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此外,以色列前总统侍卫长武大卫和张爱萍的女儿张小艾也于2006年3月10日从江西瑞金(今瑞金市)出发,沿着长征路线艰苦跋涉,最后到达了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老外”为何纷纷争当“长征迷”?最初的好奇和质疑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随着他们的亲自寻访和体验,以及随后的深入了解和思索,终于让这些中国革命的“旁观者”,甚或是“对手”们深深感到:长征精神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独特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不畏艰难险阻、勇敢跋涉的远征史。而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正是集中体现了人类这一无比伟大的人文精神,堪称世界绝唱。

令人担忧的是,当世界上许多人敬仰中国工农红军,痴迷于探寻长征精神时,我们却有不少人淡忘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甚至否定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否定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就无法开始新的长征。

如今,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如何才能把新长征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力量,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去争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可喜的是,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以赵巳阳博士为首的几位青年人,不忘红军长征之初心,牢记弘扬长征精神之使命,以新的视角编撰了这本《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外国人看长征》。这些青年人全方位、多层次搜集整理了世界各国军界、政界、文化界等各界人士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认识和评价,并进行了恰当地分析和点评,对当代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客观认识红军长征历史、深入学习长征精神将大有裨益。可喜可贺,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全方位、多层次搜集整理了世界各国军界、政界、文化界等人士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认识和评价,并进行了恰当地分析和点评,对当代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客观认识红军长征历史,深入学习长征精神,将大有裨益!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薛国安少将

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索尔兹伯里

红军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二战”名将、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是人类共有的巨大精神财富。

——军事科学院长征史专家徐占权大校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