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
她人生最后的盛大场面,
是用她一生的舍得之心无意为自己赢得的。
父亲去世十年后,在若梅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跟着她来了郑州。
若梅是母亲最小的女儿,这一年,母亲70岁,若梅40岁。
70岁的母亲,依旧瘦瘦的,原本只有一米五的身高,被岁月又缩减了几厘米,看起来更加瘦小。面容却仍然光洁,不见太多沧桑的痕迹,头发亦未全白,些许黑发倔强生长。
若梅和先生借了一辆车回去接母亲。
母亲早把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收拾妥当,整理好了自己的行李。那些行李中,除了衣物,还有两袋面。是母亲专门用家里的麦子磨的。那种面,母亲说有麦香。
但那天,那两袋面,若梅却决定不带了。车的后备箱太小,要带的东西又太多。
母亲却坚持要若梅把面带着,“一定要带!”母亲说。
若梅就愣了一下,然后看着母亲,忽然明白了什么,便示意先生把面搬到里屋。然后,若梅伸手再试探着去摸面袋子。果然,底部,软软的面里,若梅摸到一小团硬硬的东西。
是一些钱。
把钱放在粮食里,是若梅母亲很多年的秘密。
十几年前,若梅刚刚结婚,和先生在郑州租了间很小房子住,正是人生起步,最艰难的时候。但那时,若梅最想要的却不是房子,不是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而是一个像样的衣柜。
也就是那一年冬天,老家有人来城里办事,若梅母亲托人给他们捎来小半袋小米。来人走后,先生将小米倒入米桶时,发现了里面竟然藏着五百块钱。里面还有一个小字条,是若梅父亲的笔迹:给梅儿买个衣柜。
当年若梅出嫁时,母亲配送的嫁妆中,其实已有买衣柜的钱。当时刚好先生想读研,便把钱用来买了复习资料。
没想到母亲知道后,又把钱补了过来。
那天晚上,拿着十元一张厚厚的一叠钱,若梅哭了。
那些年,母亲就是一次次把节省下来的钱放在粮食里,让人带给若梅。而那些钱,母亲是如何在那几亩田里赚来的,若梅不得而知。那是若梅心里一个永远的谜。
这一次,即使有母亲同行,却还是将钱放到了面袋里,在母亲看来,那才是最安全的。
面带回来后,若梅把钱取出来交还母亲,整整两千元。母亲却不要,认真地说:“这是我给童童买车子的。” 童童是若梅的儿子,已经读到高中,那段时间一直想要辆赛车,因为贵,若梅没有答应。暑假童童回老家,许是说给外祖母听了,她便记住了。两千块钱,是母亲几亩地里一年的收成吧,若梅和先生都不舍得花这么多钱给孩子买辆车子,但母亲,却舍得——若梅记忆中,母亲一直是个舍得的人,对孩子,对亲戚,对左邻右舍,爱舍得付出,东西舍得给,钱舍得借,力气也舍得花。有时若梅都无法想象,母亲一个瘦小的农村妇人,为什么会这样舍得。
母亲住下来,每天早上早早起来做早饭,小米粥、小包子、鸡蛋饼……变着花样。中午下班,若梅再也不用急急赶回买菜,所有家务母亲全部包揽。阳台上还养了两盆绿莹莹的蒜苗。
家,自母亲来后,有了说不出的安逸。
母亲带来的两袋面,一袋倒入桶里,另外一袋放到了阳台上。过了几天,若梅却看到原本在阳台地板上的面,被移到了高处的平台上晾晒。先生是个粗心的人,应该不会是他放的,若梅疑惑地问母亲,母亲说:“哦,我放上去的,晒晒,别坏了。”
若梅一下就跟母亲急了,那平台,一米多高,那袋面六七十斤,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不足九十斤的母亲,竟然自己把它搬了上去。若梅冲她大喊:“你怎么弄上去的?那么沉,闪着腰怎么办?砸着你怎么办?出点什么事怎么办……”
一连串地凶着,母亲却只是笑,围着围裙站在那里,等若梅发完脾气才小声说:“这不没事吗?”
“有事就晚了。”若梅还是后怕,更多的是心疼。直到母亲保证,以后不再干任何重活,若梅才慢慢消了气。
后来很多次,若梅心平气和地问母亲,她到底怎样把那么重的面搬到了那么高的地方,母亲的回答都一样:“就是搬上去的。”后来说,是踩了凳子。
为了验证,若梅让先生把面搬下来自己尝试了一次,没有做成。为此,母亲到底怎样做到的,无果。这成为母亲留给若梅的又一个谜。
母亲来后不久,有天对若梅先生说:“星期天你喊喊以前的同学来家吃饭吧,我都来了大半个月了,没见他们呢。”
若梅先生是在郑州读的大学,本市同学很多,关系也都不错,起初也会在家庭之间往来,但现在,大家早已都习惯了在饭店聚。城市生活就是这样繁华而淡漠,不是非常亲近,一般不会在家里待客的。
若梅便替先生解释:“妈,他们经常在外面聚呢。”
母亲摇头:“外面哪有家里好,外面饭菜贵不说,也不卫生。再说了,哪能不来家呢?来家才显得亲。”然后态度坚决地让先生周末把同学带家里来聚一聚。
拗不过她,若梅答应了。先生便给几个是老乡的同学打了电话。 周末一整天,母亲都在厨房忙碌。下午,先生的同学陆续过来,象征性地提了些礼品。若梅将母亲做好的饭菜一一端出,没想到几个事业有成、几乎天天在饭店应酬的男人,立刻被几盘小菜和几样面食小点吸引了。其中一个男人,忍不住伸手拈起一支菜饺,喃喃说:“我小时候最爱吃母亲做的菜饺,很多年没吃过了。”母亲便把整盘菜饺端到他面前,“喜欢就多吃,以后常来家里吃,我给你们做。”
P1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