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著,孙仲旭译的《梦想家彼得/夏洛书屋》讲的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彼得所做的白日梦。在英美两国,《梦想家彼得》都是以带插图的童书形式出版,而在许多别的国家,是以较为严肃的供成年人阅读的形式出版。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中所说,我们之所以喜欢儿童书,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读这些书时的快乐,这跟文学关系少一点,而跟爱关系多一点。
| 书名 | 梦想家彼得/夏洛书屋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英)伊恩·麦克尤恩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伊恩·麦克尤恩著,孙仲旭译的《梦想家彼得/夏洛书屋》讲的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彼得所做的白日梦。在英美两国,《梦想家彼得》都是以带插图的童书形式出版,而在许多别的国家,是以较为严肃的供成年人阅读的形式出版。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中所说,我们之所以喜欢儿童书,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读这些书时的快乐,这跟文学关系少一点,而跟爱关系多一点。 内容推荐 伊恩·麦克尤恩著,孙仲旭译的《梦想家彼得/夏洛书屋》是麦克尤恩写给孩子的第一本书,讲的是一个十岁男孩彼得所做的白日梦,是充满想象力的奇幻之作。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中所说,我们之所以喜欢儿童书,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读这些书时的快乐,这跟文学关系少一点,而跟爱关系多一点。 本书插画出自2000年安徒生奖得主安东尼·布朗(Anthony Browne1946—)与2014年度AOI世界插画新星奖得主、旅美中国自由插画师嘉树之手,相信两位插画师对彼得的七个“白日梦”的诠释,会带给小读者和大读者全然不同的奇妙感受。 目录 序 彼得其人 第一章 玩具娃娃 第二章 猫 第三章 消失膏 第四章 霸王 第五章 窃贼 第六章 宝宝 第七章 成年人 试读章节 通常是爸爸上班捎他们一段,他们再走路去。不过到现在,父母觉得两个孩子够大的了,可以让他们自己坐车去学校,由彼得负责。 只用坐两站路,可是从父母一再叮咛的样子,别人会以为彼得要带凯特去北极呢。前一天晚上就跟他交代过了,他醒了后,却还得再听一遍。然后在整个早餐时间,他的父母又重复了一遍。两个孩子正要出门时,他们的妈妈维奥拉·福琼又最后重复了一遍。彼得想,大家肯定认为我是个笨蛋,没准我就是。他得一直拉着凯特的手。他们要坐在车的下层,让凯特靠近窗户。他们不能跟疯子或者坏人说话。彼得要跟售票员大声说出他们要下车的站名,也别忘了说“请”。他还得一直看路。 彼得把这些跟妈妈重复了一遍,然后就跟妹妹一起去车站。他们一路手拉着手,事实上彼得不介意这样,因为他喜欢凯特,他只是希望他的朋友都别看到他拉着一个女孩的手。车来了,他们上车坐到了下层。坐在那儿还拉着手挺可笑的,旁边还有几个那所小学的男生,他们就都放开了手。彼得感到自豪,不管去哪儿,他都能照顾妹妹,他是她的靠山。假如只有他们两个人到了一个山口,跟一群饿狼狭路相逢,他完全知道该怎么做。注意别做出突然的举动,他会跟凯特一块挪开,直到他们背靠一块大石头,这样狼就无法包围他们了。 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两样他记得带上的重要东西——一把猎刀和一盒火柴。他从刀鞘里抽出刀放到草地上,准备好,以防狼群袭击。这些狼饿极了,淌着口水,在高声低声地叫。凯特在抽噎,可是他顾不得安慰她,他知道他得专心于自己要做的事。他脚边就有些干树叶和小树枝,彼得迅速而熟练地把这些拢成一小堆。狼又逼近了,他要把这件事做好。火柴盒里只有一根火柴。他们闻得到狼嘴巴里的气味——极其难闻的腐肉恶臭味。他弯下腰,手遮着擦亮了火柴。一阵风吹来,火苗闪动,可是彼得拿着火柴靠近那堆树叶和小树枝,先是一片树叶着了火,然后又是一片树叶,然后是一根小树枝的一头,很快,那一小堆着起火来。他把更多的树叶、小树枝和大树枝都往上堆。凯特明白过来,在帮他。狼群在往后退。野兽怕火。火苗蹿得更高了,风把烟送进了它们淌着口水的下巴。这时,彼得手握猎刀…… 荒唐!他再不注意,这种白日梦会让他错过下车那一站。公共汽车停了下来,他那所学校里的孩子们已经在下车了。彼得一跃而起,勉强在汽车正要再次开动前跳到人行道上。在路上走了五十多码远,他才意识到自己忘了什么。是书包吗?不!是他妹妹!他在狼群面前救了她,却留下她坐在那儿。一时间,他动弹不得。他站在那儿看着公共汽车在街上开走了。“回来,”他喃喃地说,“回来。” 他们学校里的一个男孩过来猛拍了一下他的背。 “嗨,怎么了?见到鬼了?” 彼得的声音好像来自很远的地方。“噢,没什么,没什么,我把东西忘车上了。’’说完他开始跑起来。公共汽车已经开走了几百米,开始慢下来准备停靠下一站了。彼得全速跑起来,他快得如果张开胳膊,也许能飞起来,那他就可以掠过树梢……不!他可别又开始做起白日梦了,他要把妹妹领回来。就这会儿,她可能正吓得尖叫呢。 几个乘客下了车,公共汽车又开动了。他这时离那辆车更近,它正跟在一辆卡车后面慢腾腾地开。只要他继续跑,忘了他的双腿和胸口疼得要命,还是能追上的。他跑到跟车站平行的地方时,公共汽车离他不到一百码远。“快点,再快点。”他对自己说。 彼得经过时,有个站在车站雨篷下的小孩喊彼得:“嗨,彼得,彼得!”(P10-13) 序言 《梦想家彼得》的每一章写完后,我都会大声读给我的孩子们听,这样做说起来很简单:他们听到了我们所称的“彼得故事”的最新一段,我则得到一些编辑方面的有用评论。反过来,这种愉快的、几乎是仪式般的交流也影响了写作本身,也就是我变得比通常更注意大人讲述每个句子的声音,这个大人并不是或者并不简单地说就是我。我独自在书房里,代表这个想象出来的大人向一个想象出来的孩子(不一定就是我的,或者说,不仅仅是我的哪个孩子)大声朗读。听和讲,我在这两方面都想取悦他们。 我以前觉得我本能地了解儿童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得有个好故事,一个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主人公,有坏蛋可以,但并非始终都有,因为写坏蛋太简单化了;开头明晰,中间有曲折,结尾叫人满意,但并不是每次都皆大欢喜。我们都喜欢睡前故事这一概念——嘴里刚刚带上薄荷味的气息,充满信任的大眼睛,给干净被褥加温的热水瓶,静静的彩虹——谁不愿意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这样一幕?但是成年人真的喜欢儿童文学吗?我一直认为这种热情有点过于渲染了,甚至是太急切了。“《燕子和鹦鹉》?比阿特丽克斯·波特?这些书棒极了!”我们真的这样想吗?真的仍然喜欢读,还是我们在为失去的、几乎忘掉了的自己说话,并为了那个自己而留着这些话?上一次你独自缩着身子拿了本《瑞士家庭罗宾逊》看,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我们之所以喜欢童书,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读这些书时的快乐,这跟文学关系少一点,而跟爱关系多一点。在写作和大声朗读《梦想家彼得》的初期,我开始觉得这样做也许更好:忘了我们伟大的儿童文学传统,为成年人写本关于儿童的书,用的是儿童也能理解的语言。在有了海明威和卡尔维诺的世纪,简单的文字未必会让深层次的读者望而却步。我希望它的主题——想象力本身——对那些拿起一本书的人来说,都有所参与。与此类似,在所有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变形这个主题,几乎成了种执迷。在英美两国,《梦想家彼得》是以带插图的童书形式出版,而在许多别的国家,是以较为严肃的供成年人阅读的书本形式出版。以前有过一种传统,作者把自己的书献给命运,很像父母送一个孩子踏入世界:“去吧,小书……”到头来,这一本很可能会寄身于儿童藏书处的一个角落安静度日,要么湮没无闻,但是就目前来说,我仍然希望它也许能给每个地方的人都带来愉悦。 伊恩·麦克尤恩 1995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