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后传》成书于康熙年间,所创作的年代正值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已基本确立之时,但各地民间反清运动仍此起彼伏。全书继承和延续了《水浒传》的主题精神,叙述了《水浒传》中幸存的李俊、阮小七、李立、燕青等三十余位梁山泊好汉及部分先烈英雄后代的坎坷命运。由于奸臣当道,迫害忠良,加上外敌入侵,抗金斗争,使得社会动荡不安,黎民百姓饱受内外压迫,民不聊生,最终让幸存的梁山好汉们再次聚义,再度造反,在登云山、饮马川等地拉起人马,对抗官府。
《水浒后传》在艺术描写上延续了《水浒传》的创作特色,作者陈忱凭借丰富的想像力,对人物刻画得真切感人,个个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传神。情节曲折,内容精彩,形象丰满,引人入胜。
陈忱著的《水浒后传》是《水浒传》的续书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内容承接《水浒传》而继续发展,讲述了劫后幸存的梁山泊英雄李俊、阮小七、李应、燕青、乐和等,由于奸臣的迫害,再一次揭竿而起,啸聚山林,以暴力反抗官府的压迫。在金兵入侵北宋时,奋起抗击,最后迫于时势,撤到海外创立基业。本书的内容,与作者写作时身处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此书最早刊刻于清康熙三年(1664),虽然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已基本确立,但各地民间的反清浪潮依然此起彼伏。书中最后写众好汉远赴海外;李俊立国暹罗,正是对郑成功拥兵海上据台抗清的影射。
本书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其中的第九、第十回写李俊与太湖渔霸丁自燮斗争的故事,成为后来著名的京剧曲目《打渔杀家》的蓝本。
阮小七不听便罢,听见这般言语,火星直喷,如何忍得,提着双拳说道:“我老爷在此吃几杯酒儿,干你鸟事!做张做智要来拿我!”跟随人役是认得的,道:“这便是活阎罗阮小七。”张通判大怒道:“你这杀不尽的草寇,重新在此造反!我今为一郡之主,正要剿除遗贼,怎敢在我面前如此放肆!”阮小七圆睁怪眼,手拍胸脯,露出那青郁郁刺的豹子来,骂道:“你这腌躜畜生!我老爷也曾为朝廷出力,征战多年,蒙授盖天军都统制。那里钻出来这害民的赃贼,无事便来撩拨老爷!”抢到马前,要提他下来,被众衙役拦住,不得近身。
阮小七大吼一声,想要杀他,身边又没有器械,就夺衙役手中藤棍,劈头乱打。把张通判的幞头一下打的歪瘪在半边。众衙役慌忙护卫,当不得阮小七力大,把藤棍一揽,都倒在地。张通判见不是头,扯转马,连抽两鞭,飞也似跑去。众衙役也都爬起逃走,走得慢的,被阮小七抓着一个,喝道:“这是什么野贼,倒来闯事!”擎着拳头便打。那人杀猪也似叫道:“老爷,不要打!不干小人事,这是济州通判,是东京蔡太师府内姓张的干办,新任未久,恐怕泊里另有什么闲人,故来巡视,认不得老爷,如此唐突。求饶了小人狗命罢!”阮小七道:“既然如此,且饶你。只是你去对那野贼说,敢是天大的胆,没事便来轻惹老爷!”那人得了性命,没口的说道:“小人就去说!”一骨碌爬起来去了。阮小七道:“原来就是那个张干办。不过是蔡京门下一个走狗,岂可为民父母!朝廷好没体统!可惜不曾带得刀来,砍了这颗驴头便好!”正是:
书诗遂墙壁,奴仆且旌旄。
阮小七性定一回,酒也醒了,叫伴当收拾回船。划到家里,已是黄昏时候。对母亲说知此事。那婆婆埋怨道:“两个哥哥通没了,你是个独脚腿,每事也要戒些性子。倘那厮明日来合嘴,怎处?”阮小七道:“不妨。老娘放心,我自有对付,凭他怎地!”当夜无话,明早起来,依旧自去打鱼。
到第三夜二更时分,阮小七睡在床上,忽听得门外有人走动,抬起头来,只见有火光射到屋里,连忙爬起,穿好衣服,且不开门,跨口腰刀,手里提根柳叶枪,踮起脚来往墙头外一望,见一二百土兵,都执器械,点十来个火把,把草房围住。张干办带着大帽,紧身衣服,挂一副弓箭,骑在马上,叫道:“不要走了阮小七!”十来个土兵用力把篱门一推,倒在半边,一齐拥入。阮小七闪进后屋,从侧门里跑出,大宽转到前门来。士兵在内搜寻。张干办还在门外马上,不提防阮小七却在背后。说时迟,那时快,阮小七轻轻挺着柳叶枪,从张干办左肋下用力一搠,那张干办大叫一声,早颠下马来,血流满地。阮小七丢了枪,拔出腰刀,脖子上再加一刀,眼见得不活了。土兵听得门外喧闹,回身出来,不防张干办尸首在地,有两个绊着跌倒。阮小七抖搜精神,一连乱砍了几个,余多的各顾性命,霎时逃散。
P6-7
尝论夫水发源之时,仅可滥觞,渐而为溪为涧,为江为湖,汪洋巨浸,而放乎四海。当其冲决,怀山襄陵,莫可御遏,真为至神至勇也!及其恬静,浴日沐月,澄霞吹练,鸥凫浮于上,鱼龙潜其中,渔歌拥牲,越女采莲,又为至文至弱矣!文章亦然。苏端明云:“我文如万斛泉。”是也。《水浒》更似之,其序英雄、举事实,有排山倒海之势;曲画细微,亦见安澜文漪之容。故垂四百馀年,耳目常新,流览不废。近世之稗官野乘,黄茅白草,一览而尽,不可咀嚼。岂意复有《后传》,机局更翻,章句不袭,大而图王定霸,小而巷事里谈,文人之舌,慧而不穷。世道之隆替,人心之险易,靡不各极其致。绘云汉觉热,图峨嵋则寒,非一味铜将军铁绰板提唱梁山泊人物已也。
嗟乎!我知古宋遗民之心矣。穷愁潦倒,满腹牢骚,胸中块磊,无酒可浇,故借此残局而著成之也。然肝肠如雪,意气如云,秉志忠贞,不甘阿附,傲慢寓谦和,隐讽兼规正。名言成串,触处为奇,又非口然如许伯哭世、刘四骂人而已。
昔人云:《南华》是一部怒书,《西厢》是一部想书,《楞严》是一部悟书,《离骚》是一部哀书。今观《后传》之群雄之激变而起,是得《南华》之怒;妇女之含愁敛怨,是得《西厢》之想;中原陆沉,海外流放,是得《离骚》之哀;牡蛎滩、丹露宫之警喻,是得《楞严》之悟。不谓是传而兼四大奇书之长也!虽然,更为古宋遗民惜。混沌世界,何用穿凿,使物无遁形,宁不畏为造化小儿所忌?必其垂老,穷颠连痼,孤茕绝后,而短褐不完,藜藿不继,屡憎于人,思沉湘蹈海而死,必非纡青拖紫,策坚乘肥,左娥右绿,阿者堆塞,饱餍酒肉之徒,能措一辞也!安得一识其人以验予言之不谬哉?
万历戊申秋杪,雁宕山樵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