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中药使用宜忌,用着才安心
中药使用有宜忌,科学煎煮才安全
不同药材的煎煮方法是不一样的,只有煎煮方法对了,才能让药材的药效真正地发挥出来,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在家煎煮中药时主要需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用什么器皿?比如家庭常用的铁锅就不适合煎药,其中的金属成分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副作用。
2、药材要不要先洗洗?煎药用什么水,用多少水?对于不懂中药的老百姓来说,这些疑问都会成为在家煎药的障碍。
3、哪种药材先下锅,还是一起下锅?某些药材因为自身特点,需要先煎或者后下,或者需要用特殊方法煎服,不能乱煎一气,否则不仅可能无法发挥药效,还可能出现副作用。
4、煎药的时候要不要盖锅盖?煎药的火力,是大火一直煮还是小火慢慢熬?煎煮多长时间合适?不同的药材对火力和煎煮时间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家庭煎药时经常遇到的。所以说,煎药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耐心地对待,只有科学煎煮,药才能发挥最佳治疗效果,身体才能尽快恢复。
具体的煎煮宜忌请参考本书第33-35页的内容。
了解中药使用宜忌,才能对症用药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能孤立地看待病症,而是通过望、闻、问、切,判断、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以此为依据选用药方。而了解中药药性、药理则是辨证施治的前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中药的四性
寒、凉、温、热,又可以简单概括为寒凉与温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热性病证;温热药具有散寒、助阳的作用,主治寒性病证。《神农本草经‘序例》提出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如果不明白药的四性及其作用,不加选择地用药,则达不到治疗目的,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如一个人患了风热感冒,开药的人却不了解病因,一概当成风寒感冒来治,给他服用了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的药材,那就只能起到反作用了。
中药的五味
辛、甘、酸、苦、咸,分别与人体的肺、脾、肝、心、肾相对应,作用各不相同。《黄帝内经》根据中药对人体生理、病理所产生的影响而将五味归于五脏,提出了“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成人肾,甘入脾”的理论。了解中药的五味,才能针对具体症状给出正确用药。
中药的配伍 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是中药搭配的基础常识,搭配得当,药效更强;搭配不当,可能药性全无,甚至会有毒性。
中药的升降浮沉
升浮性中药大多为温性、热性、味辛及味甘的药材,常用于治疗病邪陷下及病位在上、在表的病症,如胃下垂,宜用升麻、黄芪等升浮性中药治疗;风寒感冒宜用麻黄、苏叶等升浮性中药治疗。沉降性中药大多为凉性、寒性、苦味及咸味的药材,常用于治疗病势逆上及病位在下、在里的病症,如咳嗽、哮喘、呕吐宜用法半夏、杏仁等沉降性中药治疗。
中药的炮制加工对药性的影响
多数中药要经过加工炮制方可入药,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后,使药物的内在成分和性能发生变化,以增进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如天南星就因为炮制方法不同而产生了三种不同功效的药材。生南星主要用于治疗痈疽瘰疬、痰核肿痛;制南星性温,味辛、苦,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的功效;胆南星性凉,味苦,具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功效。三者区别极大。
弄清楚了药材的药性、药理等使用宜忌,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药材,辨证施治,祛病强身。
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