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毛姆短篇小说全集Ⅰ)(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毛姆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四卷本)将以精彩译文完整再现毛姆短篇作品的全貌。《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毛姆短篇小说全集Ⅰ)(精)》为第一卷,包含的三十个故事,将带我们从南太平洋的岛屿,前往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遥远土地。毛姆笔下的浮生世相、氛围情致,在这些故事中无不焕发迷人的内在力量。

内容推荐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短篇小说作家。

马尔克斯将毛姆列为最钟爱的作者之一。奥威尔称毛姆是“影响我最大的现代作家,我深深地钦佩他摒除虚饰讲述故事的能力”。

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伯吉斯曾评价他写下了“英语文学中最好的短篇故事”。《人性的枷锁》《刀锋》等长篇小说使毛姆名闻世界,而他的短篇则以编织故事的精湛技巧,对人性和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为其赢得了更多读者,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1951年,毛姆出版四卷本短篇小说全集,共收录91个故事,并亲自确定篇目和顺序,为每一卷撰写序言。1963年企鹅出版社在此基础上推出新版,自此被认作标准定本,多次重版。本书即译自2002年企鹅版全集。

毛姆作品中文译本繁多,短篇小说多以精选集形式出版。本次计划推出的《毛姆短篇小说全集》(四卷本)将以精彩译文再现毛姆短篇作品的全貌。《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毛姆短篇小说全集Ⅰ)(精)》为第一卷。

目录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

火奴鲁鲁

午餐

蚂蚁和蚱蜢

水塘

麦金托什

表象与现实

昂蒂布的三个胖女人

生活的真相

舞男舞女

幸福的夫妻

斑鸠之音

狮皮

不可征服

逃跑

上帝审判台

全懂先生

幸福的人

一个浪漫的年轻女子

事关尊严

诗人

母亲

格拉斯哥来的人

赴宴之前

路易丝

承诺

珍珠项链

怯懦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他们和来传教的戴维森夫妇这两天走得有些近;不过这种海上的亲密关系倒不一定是趣味相投,更多的只是因为避不开彼此罢了。他们间最重要的纽带是都看不上那些没日没夜在抽烟室里打牌喝酒的人。不过迈克菲尔太太想到她和丈夫是戴维森夫妇唯一愿意来往的人,倒觉得很有面子;即使是医生自己,虽然人很拘谨,但也不糊涂,自不自觉地也承认这是对方看得起他们。晚上回到船舱,他也只是因为好辩,才放任自己对着妻子挑剔几句。

“戴维森太太刚才在说,要不是有我们,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熬过这段旅程,”迈克菲尔太太一边说着一边利落地把自己的假发取了下来,“她说我们真是船上他们唯一肯来往的人。”

“传教士而已,又不是什么大人物,居然也装模作样。”

“这哪里叫装模作样。我倒很理解她的意思。戴维森夫妇是有教养的人,要他们跟吸烟室那帮粗人打交道的确不太舒服。”

“他们那个宗教的创始人倒不像他们那么瞧不起人。”迈克菲尔医生说道,自己也笑了出来。

“我反复提醒你,不要拿人家的宗教开玩笑,”妻子回他,“还好我跟你性情完全不同,亚历克,你从来见不到别人身上好的地方。”

他淡蓝色的眼睛朝妻子斜斜瞥了一眼,却没有反驳她。和妻子相处多年,他已经明白要生活祥和,最好还是把结束语留给对方说。他脱衣服快,钻进上铺的被子里准备读书读到睡着。

第二天上甲板的时候已经快靠岸了,迈克菲尔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银色的沙滩不宽阔,斜斜地靠着背后的群山,山坡上满是植被,从山顶往下都苍翠欲滴。椰子树又绿又茂密,一直长到海滨,树丛中你可以见到萨摩亚人的草屋,和几座闪耀着白光的小教堂。戴维森太太走过来站在他身边。她全身都穿着黑色的衣服,脖子上挂了条金链子,底端晃着一个小十字架。她身材娇小,棕色的头发没什么光泽,但发型很精巧,无框的夹鼻眼镜后面蓝眼睛又大又有神。她的脸有些长,像绵羊,但看上去一点也不蠢笨,反而让人觉得机警之极。她行动也敏捷,像小鸟一样。她让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她说话,音调很高又刺耳,且没有抑扬变化,落进耳朵里单调得让人心烦意乱,如同风钻无情的轰鸣。

“这对你来说,就像回家一样吧。”迈克菲尔医生说,笑得似乎很勉强。

“你不知道,我们的岛地势更低,和这种不一样。那是珊瑚岛。这些是火山形成的。我们还有十天的路程。”

“在这种地方十天的路程感觉就跟隔条马路一样吧。”迈克菲尔医生故意开着玩笑。

“这么说太过夸张了,但在南太平洋上对远近的确感受不一样,在这一点上你并没有错。”  迈克菲尔医生轻轻叹了口气。

“还好我们不用驻扎在这里,”她继续说道,“他们说在这里开展工作无比困难。自从汽轮开来之后,百姓的心思就活了,这边还有海军的基地,都对当地人不好。在我们的区域还没有这些问题,当然,一两个生意人是有的,但我们很注意让他们守规矩,要是有人捣乱我们就让他待不下去。”

她推了推眼镜,用一种冷酷的目光凝视着前方的绿色岛屿。

“还好我们不是在这里传教,否则简直是白费力气,在这点上我再怎么感谢上帝也不够。”

戴维森的教区是萨摩亚以北的一组群岛;这些岛屿都散得很开,他常常要乘着独木舟作长途旅行。这种时候他的妻子就会留在大本营,管理他们的布道团。想到她管理中的高效和严明,迈克菲尔医生只感觉一阵沮丧。每当戴维森夫人谈起当地人的罪过,其声色俱厉简直让人害怕,只能靠极力做出惊恐的样子来迎合她,才能让她稍稍收敛些。她对“唐突”之类事情的理解也很稀奇。刚认识的时候她对迈克菲尔说:

“你知道吗,我们刚来的时候,这些岛上的婚俗真是骇人听闻,我真没有办法描述给你听。不过我会告诉你的太太,让她来跟你说吧。”

然后他就看到自己的妻子和戴维森太太的甲板椅紧紧靠在一起,忘乎所以地聊了大概有两个钟头。他只是为了活动一下筋骨,在旁边走了几个来回,只听得戴维森太太激动的低语,就像深山里湍急的水流声,他还见到自己的妻子张开了嘴巴,脸色惨白,就知道某段骇人的经历她正听得津津有味。晚上在他们自己的船舱里她大气都不敢出,给丈夫转述白天听来的故事。

“你看,我早就说吧,”第二天早上戴维森夫人喊道,高兴极了,“你听过比那更可怕的事情吗?你现在不奇怪为什么我不能自己跟你说了吧?虽然你是个医生。”

P4-6

序言

这是我短篇小说集的第一卷。很年轻的时候,我也写过几个故事,但现在读来太过稚嫩,我还是选择不再将它们重印了。有几个是在早已绝版的书中,还有几个散落在不同的杂志里;它们被忘掉最好。这个集子里第一个故事《雨》是我1920年在香港写的,但最初有想法是1916年冬天去南太平洋的一次旅途之中。我最后一个短篇写于1945年的纽约,当时在文档中偶然发现的一条简短的笔记给了我灵感,但那条笔记却能追溯到1901年。以后我应该不会再写短篇了。

作者要将一定数量的短篇归拢成一本书,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安排它们的顺序。如果故事长度相仿,也发生在相同的地点,那就省力得多,因为更容易形成一个脉络。作家将自己的作品交到读者手中,如果他能将其中的材料安排出一个脉络来,那即使读者不察觉,他心中依然可以为此而得意。长篇小说的脉络自然是显见的,它总归有开头,有中间段落,再加上一个结尾;其实要说的话,一个构思精良的短篇应该也是如此。

可是我的短篇长度相差太大。有的短到只有一千六百字,有的却是它十倍不止,比如有一个故事就写了足足两万多字。世界上大多地方我都曾驻足过,不管在哪里创作,不管停留时间的长短,总有另一个或更多故事的材料会出现。我写过悲惨的故事,也写过好笑的。这么多的故事,长短不一,发生在这么多不同的国家,本身又气质迥异,要将它们结集时权衡好轻重或者整理出勉强可称之为脉络的东西,诚然不易。更何况你还要将读者所可能遇到的麻烦降到最低。虽然写作并非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但写完之后,一个作者总渴望被更多人阅读,而要达成这一目的,他就必须尽力让他写下的文字更易读。

出于这个想法,我尽量在一组长故事之后安排一组短故事,有时候短到只有五六千字;而为了让读者不用突然从中国跳到秘鲁,再突然跳回,我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同一地点的故事放在一起。这样我希望不管我把读者带到哪片遥远的土地上,他都能或多或少感知自己身在何处。

后记

真要说起来,最早应该算是上了香港一位董先生的当:中学时的特长是熟读各种董桥文集,一直认定这世上写英文是没有人写得过毛姆的。翻找当年的笔记有些吃力了,但网上随便搜一搜就有证据掉出来。“我少年时代死命背诵毛姆不少句子:英文老师迷恋毛姆,学生不敢不亲近毛姆。”“她的信写得真是典雅,带着一点毛姆英文的气韵,新人类不屑也不能练出这样的功架。”“有的时候当我自己写文章想要经营一种比较English的东西的时候,我闭上眼睛也会感觉到它。”

后来本科真的转去念英文,董先生那句“我带着床头那本毛姆短篇小说集第四册出门”也要学——英文系简陋,资料室就是这套vintage四册的毛姆短篇集居然只有一和四,当然同学是不知道的,我不断续借永远贴身留着。最难忘的阅读体验基本都带着场景。记得那时在上海某个偏僻的学校里等一个姑娘,换公交换得也只有在那样的岁数、怀着那样的动机才忍受得了;找了间破旧的教室读毛姆,一个故事读完去了趟“盥洗室”,回来的走廊上气氛迷离极了,觉得从窗口斜斜垂进来的都是伊比利亚的光,随时拐角处会款步走出一个新近丧夫的公爵夫人。那次读的就是这卷里的《事关尊严》。

毛姆真的适合带着出门,因为他的短篇可以用半页就让你落进他的氖围里。从那时起,一直怀着一个文学理想,就是解答:他这到底是怎么弄的——或者再好大喜功一点,毛姆到底好在哪里。我以为我只要继续好好学习,终有一天答案会自己偷偷生成在我的屏幕上。

可后来不就出事了么。就是越读书越发现怎么他们好像都不太看得上“老威利”,而且都是我最喜欢的批评家说话最难听。最早是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说毛姆下笔全是陈词滥调,最后你赞叹的是作者居然有本事可以没一件事能表达出新意来。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虽然我当时印象更深的是他说十七岁已经读完了所有的莎士比亚和毛姆,但他也同意威尔逊,称毛姆为陈词滥调大师和颇为廉价(half-trashy),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说,毛姆写作用功,日复一日论斤按两地产出三流文字。而最低点是大四精读课本上一见如故的随笔作家约瑟夫·艾普斯坦(Joseph Epstein),图书馆里找出本文集,目录里赫然是一篇:Is It All Right to Read Somerset Maugham ?真的就到了这个地步,语气近乎求饶:你们就让我稍微读一点毛姆吧。

当然,好话的份量也不轻。这篇文章写在毛姆刚刚公版(总感觉卖书网站上刷新一次都能发现新译本)的时期。封面封底上这样的话也见得多了:马尔克斯说毛姆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奥威尔说现代作家里毛姆对他影响最大——‘‘毛姆到底好不好?”这其实是个文学史的题目。活着的时候是全世界名气最大、赚钱最多的作家,“新批评”指导文论的那一段,宣扬文本自治,提毛姆倒反而不丢人,毕竟奥斯维辛发生了,他也算象征着文学入世,心怀天下。但现代演化成后现代,可能是德里达上台读论文的六十年代之后,一切缥缈起来,大家开始同意威尔逊所谓毛姆写的不是“真正的文学”了,因为他写的不够“相对”,不够“主观”——居然想观察世界,居然想揭露灵魂,怎么会有这么荒唐的想法呢?但哪种小说更正宗吵再响也没有用;不管小说家打定主意要干吗,总还是得一句一句读吧?

毛姆写过,“我等待的批评家是这样一个人,他能解释为什么我缺陷这么多,却这么多年来拥有这么多的读者。”其实我当时就或多或少猜了出来,译了这么些个中短篇之后更加相信,窍门是那个叫“阿申登”(Ashenden)或者“毛姆”的叙述者。他的故事我最喜欢的几乎开篇都像便签簿上截下来的小品文或者旅行笔记,正当你被放松,想上前跟他搭话的时候,这家伙转身从兜里掏出一块什么东西,说:“你瞧我在路边捡到了什么?”结果这个“什么”是世上最光怪陆离最撩人心弦的故事。

……

从我刚读得通英文起,毛姆写作课的两句话一直记着。第一句是:作者表达得晦涩难解,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想清楚。第二句是:一个人要是拿着环每走两步就要从里面跳过去,你就会怀疑他是不是在认真耕地。

当然后一句,也就是写作要摈弃一切寻欢作乐,我从来没有遵守——还好毛姆也没有。毛姆说他追求的是简单、清晰(夏志清先生将lucid译为“达”,我觉得并不贴切)、悦耳。要我说的话,他的文风是一种体面的娴熟和狡黠。自从接了这个活,每告诉一个朋友,他就会用恭喜的目光拍打我的肩膀,因为让一个促狭的人译刻薄,是文艺之神的奖励;而且讥诮这项技艺,到了毛姆这个境界,自然也是声色不改,用不着译者摆出什么特别的姿态来。

现在我们应该提醒自己,连伊夫林·沃(Evelyn Waugh)这样难以取悦的人,也说毛姆是“在世唯一一个能让人学到东西的作坊师傅”。毛师傅的第一语言是法语,那个传统里的精致似乎他一直觉得在自己的能力之外,却也像是为了腾出力气更好地发扬从福楼拜到莫泊桑这条文脉中的“经济”,让他的故事有种谦卑却让人服帖的不蔓不枝。另外,还是回到上文提过的意思,他下笔有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让读者也高兴地几乎认为那些在造句上的小疏忽并不重要。而说到“悦耳”,当他把字词音节安排对的时候(经常是对的),那个段落会从纸面上浮动起来。我试着模仿他语势的高低转承,有时也会因为念起来顺,给自己造成一种“译得真好”的假象,忍不住就要把那段话黏贴到某个聊天窗口里。另外,或许场地不对,但我执意想提一句,所谓clich∈,是非母语读者最难体会的一个层面,陈词滥调都是因为有意思才会被用旧的,尽管我已经在我能接受的范围内尽量多用了一些成语和俗字,但译本的读者很难体会到威尔逊的那种义愤填膺。

话就说到这里好了,如果要从所有作家里挑一个去经受这样一篇译后记,毛姆是最不用担心的人选之一。“你可能不是古往今来写得最好的小说家”这个判断裹再薄的糖衣也会被毛老师笑话吧?而且只有承认了这件事,对他的欢喜和感激才值得一谈。

文学的好坏,我是一个相对主义者,我不相信永恒的胜负关系,我相信人生和阅读的莫名交汇造出的美好片刻。而毛姆给了我足够多这样的片刻。如果这篇文章还有意图要对判断文学价值凑泊出什么说法,是这句:任何瞬间的心动都不容易,不要怠慢了它。翻译这个集子,正好是孩子出生,兵荒马乱之中,正在翻译着的毛姆故事,曾兴高采烈地讲给待孕妇女和哭闹的婴儿听;其实,我也能想出好几个比带孩子(以及制造一个差强人意的新毛姆译本)更高级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但如果活着只是永远不甘于经历第一流以外的东西,那人生还能筛下多少值得保留的回忆。艾默生说,只要真心觉得快乐,你就更丰沛了一些。

毛姆去世前一年,九十岁生日,说自己最大——甚至可说是唯一——的慰藉,就是每天收到全世界青年人写来的信。“他们还在读我的书,”他带着一丝骄傲说。

书评(媒体评论)

“即使一切消亡,仍然会有一个作家讲述的世界留存下来,从新加坡到玛贵斯群岛,它将完全并且永远属于毛姆。我们步入这个露天游廊和三角帆船的世界,就像走进柯南一道尔的贝克街,带着快乐和永恒的归乡之感。”——希瑞尔·康纳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8: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