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杨照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是古典音乐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从音乐家、从时代、从历史去感受音符背后的人生况味,重新发现藏在乐理中的鲜活情感。这样,我们才能听到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听出三百年来的社会百态,才能真正听懂古典音乐。

本书是著名作家杨照的音乐沉思录——这不只是一个资深乐迷的古典音乐指南,更是杨照的感悟之书,是他多年来从音乐中体认到的道理。文字真诚细腻,表达清晰流畅,仿佛间,好像真的听见音乐响起。

内容推荐

《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是杨照《想乐》的续篇。作者继续从历史看古典音乐,讲述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音乐家的故事,还原古典音乐风貌,探触作曲家创作的灵魂,更用宏观角度看待古典音乐数百年来的发展,旁及音乐与性别、演奏家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训练听觉,反复思索,让自己同音乐的关系变得如呼吸一样自然,从而重新认识古典音乐的精巧与美妙。

这本杨照著的《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是一份明确的邀请,请大家来看看这明明广大且自由开放的音乐花园。没有围墙,有无数多条路都通往这座花园,从哪条路都进得来,进来之后,任何一条路又都会将你带往更多藏着惊喜的路。

目录

Ⅰ 以思考听音乐

 音乐了解我们

 “必需”与“享受”的交替激荡

 打开你的耳朵

 绝对不是背景音乐

 垃圾车音乐是哪一首?

 操弄时间的魔法

 化冗长为神奇

 读谱的音乐与现场的音乐

 不靠歌词听音乐

 一起聆赏音乐

 现场演奏之必要

 音乐家细致巧妙的剧场性

 到底什么时候鼓掌?

 回头珍惜藏在不完美中的个性

 听众应该喜爱的歌

 听众的影响力

 别只听《欢乐颂》

 在音乐中加入文字与绘画

 看见节奏,听出美感

 在书法中体会时间流动

 民主的对位与艺术

 战争、沉船都击不倒音乐

 台上唯一无声的音乐家

 合宜的音乐

 练琴不等于重复演奏

 如何运用巨人的力量

Ⅱ 以记忆听音乐

 Do、Re、Mi的来历

 音乐秩序的起点

 巴赫和他的儿子们

 如何将烟火记录下来

 重要的是人格,不是地位

 当音乐远离上帝

 跃动戏谑的自我

 从弦乐中突围的双簧管声音

 从《费加罗的婚礼》感受法国大革命

 谁赢了莫扎特?

 新语汇造就新时代

 将自己献给永恒的爱人

 贝多芬写了几首歌剧?

 贝多芬的时间哲学

 不霸气就不是贝多芬

 耳聋带来想象与愿景

 经典之后

Ⅲ 以感情听音乐

 钢琴的浪漫解放力量

 舒曼的彷徨与犹豫

 让曲式解放吧

 所有人的所有童年时刻

 浪漫主义中的孩子气

 献给克拉拉

 最珍贵的礼物

 “大卫同盟”与艺术家的责任

 狂乱中一只老鹰的羽毛

 输的不是音乐,是人

 时代精神与自我坚持

 幻想、即兴与个性抒发

 通过技巧,超越世俗

 表演的本质

 有谁不是李斯特的弟子?

 李斯特的学生无一相似

 当作曲者不等于演奏者

 自由且孤独

 致友谊

 旧形式透出来的新光荣

 无法登台演唱的茶花女

 捕捉片段的灵光

 敲击与吟唱的拉锯

Ⅳ 以人生听音乐

 理性严谨与感性抒情的混合

 拒绝的智慧

 用技巧来制造风格

 无法冷静平衡的莫扎特音乐

 音乐的主观与客观标准

 音乐怪杰古尔德

 音乐流动、流荡的方式

 古典音乐急不来

 中国大陆制造,音乐重镇转移?

试读章节

音乐了解我们

舒伯特曾经在日记里记录过他做的一个梦。

在一个派对聚会上,所有的人都玩得很高兴,唯独他一直快乐不起来。看到他那张阴云满布的脸,爸爸生气了,大发脾气将他赶走,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

他因而离家流浪,在外面晃荡了好久好久,才鼓足勇气回家。爸爸和气地接纳了他,还带他看新布置好的花园。爸爸对新花园很满意,热切地替他介绍说明。他其实一点也不喜欢花园的模样,觉得品位低劣,让人难以长待,但他不敢跟爸爸说。然而过了一会儿,爸爸逼问他喜不喜欢那座花园,他实在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喜欢”两个字,于是爸爸又生气了,他再度被逐出。

不知道过了多久,漫游中他发现前方有一群人围绕着,靠近着,原来那是一群参加葬礼的人,一圈圈将墓地围着。他突然生出想要进去参与葬礼、向棺木致敬的冲动,他没有理由加入送葬行列,人家更没有理由让他进去,然而无论如何他就是一步步走过去,奇迹般地,人群让出空间来,他发现自己站到了最内圈,棺木就在面前,而且发现父亲也在送葬的行列里,父亲温柔地牵起了他的手,父亲泪流满面,他自己哭得更厉害。

这个梦,一定反映了舒伯特和父亲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他渴望被父亲接受、肯定,却又无法放弃自我,勉强自己变成父亲期待、喜爱的那种儿子。他受不了父亲的品位,但他也无法因此弃绝对于父亲权威的崇拜与追求。

这样的父子关系,也一定对舒伯特的创作产生影响。他那种鲜明却又缺乏自信的自我风格,经常游移于伸张与畏缩、夸耀与取消的矛盾手法,与他的梦境紧密呼应,读着他的梦,我们对他的音乐,有了深一层的理解与感受。

换个不同角度看,舒伯特的梦,也可以被看做对于我们一般听者与音乐关系的某种隐喻诉说。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写过一大本聆听贝多芬的随手札记,其中最早的一则如此写着:

我们不了解音乐—是音乐了解我们。在音乐家与外行人皆然。我们自以为与它最亲的时候,它对我们说话,带着伤心的眼神等我们回答。

大部分时候,许多复杂的古典音乐就像是远方别人参与的葬礼,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毕竟生命的共同经验很快会将那种哀戚与肃穆的气氛感染到我们身上,然而我们却也不能说这与我们有关。我们不认识那死者,没有对于死者的记忆、感情,哀戚与肃穆只有普遍普通的意义,一点也不具体。

然而在那梦幻般神秘的时刻,我们会不知其来由,无法清楚对自己说明交代地,对于应该不干我们的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甚至超越了好奇,而有了强烈的切身性,吸引我们不能不靠近过去。  我们自己设想着:这音乐、这事怎么可能跟我有关呢?我们担心:我终究只是个不相干的外人,别人怎么会接纳我?我们认定,从这里到音乐核心那里,应该会有层层阻碍,把我这个外人挡在外面吧?

很多时候,这些自己内心的猜疑,真的就让我们却步了,宁可停留在一段“适当”距离之外。那就是我们和大部分音乐间保持的距离。只有更少数更宝贵的瞬间,我们才像舒伯特梦中发生的那样,抑制了自己所有的怀疑与犹豫,仿佛被某个单一意念占满,麻木了,坚持前进。就在前进的过程中,不只是距离逐渐缩小消失了,连原先明明应该存在的障碍,也自然而然地推排开来,为我们让出一条路。

让我们一直走到最内里的所在。在那里,我们撞见的不是什么陌生的死者,而是我们最在意的人,或我们最在意的感情。即使我们还是无法指认那位死者的名姓,描绘他生前的脸容,记起他的美德或罪行,但我们瞬间明白,那葬礼正是为了让我们和自己内在最深刻情感重逢而进行的。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甚至不是死者,就是那场葬礼真正的主角。

音乐,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当然不是为我们而写的,这样简单明了的事实却无碍于我们成为贝多芬或舒伯特音乐的主角。借由单纯的聆听,有些音乐,突然对我们说话,用贝多芬或舒伯特的语言说,但那诉说的内容,却可能是我逃避的一段痛苦、我无从掌握的一段爱情,甚至是我自己不知道结局的一段故事。

这应该就是阿多诺说“是音乐了解我们”的真诚意思吧!音乐在叫唤我们,“带着伤心的眼神等我们回答”。那眼神为何是“伤心的”?因为我们通常不懂得回答,我们固执坚持那是别人的、陌生的葬礼,坚持不走过去。

不走过去,那音乐就永远都是别人的,我们可以远远地观察,巨细靡遗地记录所有参加葬礼的人的模样,精确计算葬礼进行的长度,目睹每一个仪式中的细节,但我们不会发现自己的父亲在那墓穴旁边,更不会潸然泪下,乃至痛哭流涕。

换句话说,用那种有距离的态度,顶多我们只是自信地宣称自己了解音乐,而到不了阿多诺提示的那种“被音乐了解”的境界。最美好的经验,不是了解音乐,而是被音乐了解。

要被音乐了解,需要敏感,更需要勇气。生命必须伸出够多够广的触须,敏锐地接近音乐,与音乐亲和,并且捕捉到音乐对我们不断发散的感官讯息。而就在阿多诺描写的那种关键片刻,我们还要能体会、明白音乐“伤心眼神”的期待,勇敢地抛开作为陌生人的身份与矜持,勇敢、心无旁骛地,就是向前走去,以勇气令比你早到的人群让出一条路来,一直走到音乐讯息最深最深的领域,在那里找着自己最爱最怕又最愧疚的人,在那里流下升华、赎罪的热泪来。

P3-5

序言

在不设指挥的室内乐演奏时,负责领导小乐团的音乐家会刻意、夸张地显现他的呼吸。一吸一吐,不只指引其他团员乐段的开头,同时也就设定了这段音乐的节拍速度。

音乐流淌着,一个一个乐句或清晰或隐晦地形成了,逐渐地,几位乐手彼此的呼吸变得一致了。然后,在一个安安静静的厅里,在对的聆听环境中,透过音乐,他们的呼吸进而感染了所有的观众,在某个最激昂高潮或最低抑鬼魅之处,全场的人都以同样的频率呼吸,从存在的最根底上被音乐同化了,仿佛进入了一个非人间的神秘境地里。

在我们的社会中,很可惜地,没有太多人曾经享受过这种神秘经验的洗礼。恍惚之际,你觉得音乐有魔力,不只将每个人抓住,而且将每个人改造为超越了自我的感受体。明明音乐提供的是听觉,但从那特殊、非常的呼吸里,你看到了不一样的光影,而且音乐像是有了重量和质地,或柔细或热情地抚过你的皮肤、拥抱你的身体。那一霎时,你不是你,或该说,你不只是你,你化身成为某个更巨大的存在,介于个体与集体之间,和台上的音乐家,以及所有一起进入音乐世界的同场观众,以一种既相同又独特的方式重新理解这个世界。

多么美好,而且永志难忘,往后每次想起,都会随而出一身愉悦感动的疙瘩!却又那么难得。总有什么阻碍着我们体验那样的音乐境界。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活在嘈杂混乱的状态下,以致遗忘了声音的秩序,忘了有秩序声音的美好;因为我们很难让自己真正安静下来,好好犒赏终日辛劳的耳朵一点纯粹的、细腻的声音;更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遗忘了呼吸这件事,忽略了有呼吸就有节奏、就有韵律,就有来自节奏与韵律的音乐性。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学习如何聆听复杂的声音,借由理解声音内部的道理,准备好要听到什么、要如何听。

每个人身上随时都带着可以和外界呼应节奏、韵律的呼吸;每个人都具备能够聆听立体多声部音乐的两只耳朵;每个人都有可以借分析体察进而内化复杂音乐的智力。但很可惜,我们很少自觉珍惜、更少动用这些上天给予我们的美好资产。我们任凭自己活在野蛮、粗糙的声音荒野里,让呼吸混乱、耳朵退化、智力锈蚀。

几年前,我出版了《想乐》,介绍一百首值得认真聆赏的乐曲,主要的用意是为一些读者搬开看来吓人的石头,说服大家,其实在我们和复杂且美好、因复杂而美好的音乐之间,没有那么多障碍,只需一点背景的准备,直直走过去,音乐就始终在那里等着你。现在这本《呼吸》,则是一份明确的邀请,请大家来看看这明明广大且自由开放的音乐花园。没有围墙,有无数多条路都通往这座花园,从哪条路都进得来,进来之后,任何一条路又都会将你带往更多藏着惊喜的路。  音乐岂远哉?音乐就在呼吸里,就在身体里,就在大脑里,就在人生里,就在历史里。来吧,选择你要的任何路,走进来就是了。

书评(媒体评论)

音乐就在呼吸里,就在身体里,就在人生里,就在历史里。

古典音乐从来不会拒人于门外。再复杂的音符形式,只要有一些背景的准备,只要对人的某些根本际遇有所共鸣,我们就能进入作品里。在这辑随笔集中,杨照不仅仅是去赏介那些经典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要带领我们走进那个时代,走进音乐家的人生,知晓那些让音乐变得如此有魅力的秘密,从而能更好地感受乐曲中的动人之处。

这本《呼吸》是一份明确的邀请,请大家来看看这明明广大且自由开放的音乐花园。没有围墙,有无数多条路都通往这座花园,从哪条路都进得来,进来之后,任何一条路又都会将你带往更多藏着惊喜的路。

——杨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3: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