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大案揭秘》根据青年学者张程在CCTV—12《法律讲堂》文史版之“权利与法”专题的演讲稿改编而成,讲述了明清两朝发生的几个重大案件,如“严世蕃案”“浙江府库亏空案”“宁波平粮案”“邓尔恒被杀案”等。这些案件情节曲折,影响大,作者在讲述历史、分析案件的同时重点对中国古代司法中的“权与法”进行了解读。
| 书名 | 明清大案揭秘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张程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明清大案揭秘》根据青年学者张程在CCTV—12《法律讲堂》文史版之“权利与法”专题的演讲稿改编而成,讲述了明清两朝发生的几个重大案件,如“严世蕃案”“浙江府库亏空案”“宁波平粮案”“邓尔恒被杀案”等。这些案件情节曲折,影响大,作者在讲述历史、分析案件的同时重点对中国古代司法中的“权与法”进行了解读。 内容推荐 著名历史学者张程登上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对于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权与法的精彩博弈进行了妙趣横生的解说,由张程所著的《明清大案揭秘》即是其央视讲稿的结集。明清时期的严世蕃案、浙江府库亏空案、顺天乡试舞弊案、刺马案等七件大案,昭示出明清“全能型”政府体制下,权力干涉司法,甚至主导了一些案件审判的现象。这些重大案件的背后,折射出明清政治、制度、社会、民情等方面光怪陆离的图景。本书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对于深度阅读者,可发人省思;对于浮光掠影者,可引为谈资。 目录 第一案 严世蕃案:定罪是一门大学问 第一回 老子无耻儿嚣张 第二回 父子倒台 筹三回 定罪是个技术活儿 第二案 张福弑母案:权力夹缝中的小人物 第一回 老实人被冤枉 第二回 真凶有来头 第三回 皇帝的决断 第三案 浙江府库亏空案:制度性腐败难题 第一回 奇怪的考卷 第二回 亏空是怎么产生的 第三回 一个人的战斗 第四回 窦光鼐绝地反击 第五回 乾隆的善后难题 第四案 宁波平粮案: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第一回 纳粮不均起风波 第二回 调不动的兵 第三回 安抚与添乱 第四回 清兵来了 第五回 收拾残局 第五案 顺天乡试舞弊案:公正比黄金更珍贵 第一回 票友中举 第二回 查出白字先生 第三回 录取黑幕 第四回 宰相殒命 第五回 条子,哪儿都有条子 第六案 邓尔恒被杀案:为官的三类样本 第一回 赴任途中遭杀害 第二回 无人接手烂摊子 第三回 老将出马 第七案 刺马案:很多事情比真相更重要 第一回 两江总督遇刺 第二回 他是慈禧的人 第三回 上任后得罪湘军 第四回 二审难以服众 第五回 流言四起 第六回 结局看不到真相 试读章节 严嵩,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大学士,出了名的大奸臣。如果把中国古代的奸臣按照臭名昭著程度做一个排行榜,严嵩肯定会名列前茅。排在“奸臣排行榜”前三名的人物,逃不离严嵩、赵高、秦桧、和坤这几个人。 严世蕃案,必须得从严嵩说起。在民间传说和影视戏剧作品中,严嵩都是个大白脸,长得很猥琐,一看就是个大坏蛋。实际上,根据《明史·严嵩传》的记载,严嵩身材修长、声音洪亮,完全称得上是仪表堂堂。可见,一个人的外表和本质不一定是一致的。 严嵩是江西省分宜县人,书读得很好,书法也很好,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十五岁的严嵩就考中了进士,之后人选了翰林院。但是,此后的二十多年,严嵩仕途发展并不顺利。其中还因为身体原因“病休”了十年。严嵩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一个人在困境中的表现,最能体现他的本性。官员在仕途坎坷的时候,渴望获得提拔,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每个官员都可以通过正常的手段得到提拔。但是,严嵩却迫切希望得到提拔,为达目的,做了一些不太见得了光的事情。他的人品很被人看不起。 当时掌权的内阁大学士夏言是严嵩的江西同乡。严嵩积极向夏言靠拢,态度非常恭谨,希望能得到他的赏识和提拔。夏言个性自负,为人比较高傲,不太看得起别人。一次,严嵩在家里摆下酒宴,盛情邀请夏言。时间到了,夏言还待在家里,根本就没有赴宴的意思。严嵩亲自跑到夏言府上相请,但是夏言辞而不见。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不是怏怏而归,就是勃然大怒。但是严嵩并没有生气,而是表现得毫不在意的样子。他在夏府的大门口,铺开席子,跪在地上,拿出事先写好的文章,大声诵读起来。严嵩写了些什么呢?他大赞夏言,说夏言很了不起,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自己很仰慕崇拜夏言,希望夏言能赏光到自己家里赴宴。在现代人看来,严嵩这么做,有点过了,太夸张了。在明朝读书人看来,就不止夸张这么简单了,而是“无耻”!首先,严嵩的年纪比夏言要大;其次,严嵩比夏言早十几年考中进士。按照科举考场的规律,进士出身的文官最看重科举年份。早中进士的人是晚中人的前辈。早三届考中进士的人,是后来者的“老前辈”。严嵩在科举前后顺序上,就是夏言的老前辈。所以,不管是论年纪,还是科举场次,严嵩都不应该给夏言下跪,不应该如此谄媚、奉承夏言。大家知道严嵩的所作所为后都很看不起他。 但是,夏言刚愎自用,认定严嵩这么做是因为真的崇拜自己,他很感动,热情接纳了严嵩。有了夏言的帮助和推荐,严嵩很快向权力的高峰攀登,开始引起了嘉靖皇帝的注意。 当时夏言是内阁首辅大臣,虽然刚愎自用,但是做事还算负责,还算为国家着想。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在历史上以闭门修炼著称。他可以一整年不上朝,却不能一天不炼丹修仙。嘉靖皇帝不仅自己迷信道教,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积极向其他人推荐,一点儿都不为国家着想。一次,嘉靖皇帝赐给夏言等五人每人一顶道冠。皇帝的意思是希望夏言等朝廷大臣公开戴道冠,引领信仰道教的风气。但是,夏言不这么想。夏言觉得,皇帝迷信什么自己管不了,可是作为内阁首辅大臣,自己要为国家负责,不能把大量人力物力和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宗教迷信活动上。况且,大臣有法定的朝服,穿戴有明确的规定,怎么可以用道冠搭配官服?那样太不伦不类了。所以,夏言公开拒绝戴皇帝赏赐的道冠,嘉靖皇帝知道后很生气。 第二天,嘉靖皇帝却惊喜地看到有一个大臣公开戴了道冠。不仅戴了,他还在外面罩一件轻纱,怕道冠蒙上了灰尘。这是多么虔诚、多么听话的臣子啊!这个人是谁呢?是严嵩。嘉靖看到严嵩这么做后对他大有好感。其他大臣看到严嵩这么做后大为厌恶。 从此以后,严嵩以拍马屁为专业,一心一意地献媚、取悦于皇帝。嘉靖迷信道教,严嵩就论证道教的好处;嘉靖渴盼祥瑞,严嵩就上奏说自己看到祥云显现。嘉靖举行斋醮仪式的时候,要写献给天神的青词。嘉靖认为青词是自己和上天沟通的重要渠道,是表达自己心意的主要工具,所以很看重青词的质量。严嵩就亲自学习写青词,他的文采学识很好,书法也好,很快就写得一手好青词。嘉靖皇帝觉得,天底下就属严嵩的青词写得最好,最能表达自己的心意。所以,嘉靖越来越离不开严嵩了。加上严嵩开始排挤夏言,在皇帝面前不断诬陷、造谣,很快就打败了之前的恩人夏言。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夏,严嵩担任了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值班,从此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揽权干政生涯。 P2-5 书评(媒体评论) 青年学者张程少年老成,说历史正襟危坐,不走戏说那一路。我看他读史,选点准,眼光毒,下嘴狠,是个角色。我推荐大家读读《明清大案揭秘》,以古鉴今,必有所获。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明清大案揭秘》讲的是明清两代的案子,以小窥大,见微知著。读者可以带着猎奇的心态读解沧桑旧事、世态人心。 ——群言出版社社长 肖玉平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