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二日。黎明。
对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来说,这是她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她正被丧夫的风暴折磨着,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痛苦,努尔哈赤的这群子侄们,也就是她名义上的子侄们,竟闯将进来,逼她自杀,为死去的努尔哈赤殉葬。
这无异于晴空霹雳。
丈夫昨日在浑河之上刚刚撒手而去。现在,他尸骨未寒,子侄们竞联手行动,使出如此阴毒的一招,这是她做梦也不曾想到的。
她不愿就这般死去。窗外的晨曦如此生动,林中的鸟儿犹在歌唱。
她不忍就这样离开人世。三个儿子形如幼犊,她多想看着他们在母爱中、在阳光下一天天长大。
然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济尔哈朗等诸王贝勒有板有眼地对她说,大汗努尔哈赤留有遗言:我死时。一定要大妃阿巴亥为我殉葬。
阿巴亥听了惊恐不已,心慌意乱,支支吾吾,不愿自杀殉葬。
但她一时找不到堂皇的理由。
女真人及早期满洲社会中,流行为丈夫、为主子殉葬的习俗。夫死之后,妻子、小妾就用弓弦将自己勒死,伴随丈夫走上黄泉路。主子死后,手下亲信臣属、爱将殉葬,为进入阴界的主子继续效犬马之劳。
《宁古塔志》载:夫死,必有一妾从殉。当殉者必于生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僭也。当殉者不哭,艳妆坐炕上,主妇率皆下拜而享之。及时,以弓弦扣环而殒之。倘不肯殉,则群起而扼之死矣。
这则记录,揭示殉葬这一原始、残酷的死亡方式,有如下特点:
第一,丈夫死时必有一妾为其殉葬;
第二,殉葬者必须是丈夫生前指定的;
第三,生殉者不许抗拒、不许哭泣,但要浓妆一番;
第四,自杀工具为弓弦。
第五,若不愿自己动手自杀,别人就会一起动手强行将她掐死。
但到了努尔哈赤时代,这一习俗已有所变化,人性的层面上扬。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被明军误杀后,他的妻子哈达纳喇氏并没有殉葬。建州、海西女真的叶赫布寨、乌拉满泰、常住、金台石四位贝勒,或死于战阵,或死于起来造反的属民之手,或被擒后死去,他们的妻妾都没有殉葬。尤其是膝下尚有幼子的妇人,通常可以免于殉葬。
阿巴亥的三个儿子,最小的多铎年仅十二周岁,第二子多尔衮年仅十四周岁,大儿子阿济格也才二十出头。抚育幼子之责未尽,按理说阿巴亥不必为夫殉葬。随后进入的皇太极时代,妻妾为丈夫殉葬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必须膝下没有幼子。因此,确切说来,丈夫死后,妻妾是否为其自杀殉葬,关键要看丈夫是否留有此类遗命,如果没有,就要看本人是否有这份心愿了。
对阿巴亥来说,相亲相爱的丈夫昨日成了永别,悲痛万分,肝肠寸断,但这并不意味着她非要以死殉夫。丈夫要她殉葬的遗命,只是听这些子侄们红口白齿嚼出来的,她压根儿就没听说过。生命如此美丽,幼儿尚需抚育,她有太多的理由活下去,活在这阳光灿烂的天地问。
但是,这世上就是这样,往往想说的话不能直言。试图寻找别的什么话来替代吧,其结果必然拐弯抹角,词不.达意。
在场诸王贝勒根本不理会她想活下去的那番理由。他们冷冷地说:“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
此刻,他们的目光阴冷阴冷的,如同环伺猎物的狼群。
阿巴亥孤独无助。这些子侄们,这些手握军政大权的旗主贝勒们,众口一词,口口声声称,传达的是至高无上的大汗遗命,他们以汗谕的忠实执行者自居。三人成虎,没有人怀疑这道汗谕的真实性。阿巴亥想活下去的理由纵有千条万条,反倒成了荒唐之词。大金国的先汗对你阿巴亥如此宠爱,他要你殉葬,是对你的青睐和厚爱,你有什么理由拒绝?
P1-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