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体坛撷英/人文梅陇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庭昆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刘振元副市长的体育生活

主管上海市体育工作的副市长刘振元,也恰恰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体育爱好者。一次,他对外语学院的学生说,谁希望要在外交方面作出一定的成绩,那么我建议你们在业余时间努力学会四件事:开车、摄影、跳舞和打网球。他还说,现代体育早已越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的概念。因为体育已日益显露出它的全方位和多功能的作用,也是沟通外交和社交的最好工具之一。

是呀,在这方面他也确实是有深切的体会。

1986年,他与上海市计算机公司经理余克仁一起去美国与王安电脑公司商谈双边交流等事宜,接待他们的是该公司的杨副总裁。首次商谈是在一家大酒家的豪华客厅里进行。尽管对方是一位美籍华人,但是由于刘振元是上海市副市长的身份,双方的洽谈当然是在十分友好而又严肃的气氛中进行。先是用外交辞令寒暄一番,继而按照预定的项目逐一商谈。既富于礼节,又无形中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商谈结束后,刘副市长问:“这里附近有打网球的地方吗?”杨副总裁突然眼睛一亮:“噢!您也爱打Tennis?这太好了。”接着他问起了上海网球运动的情况,还热情地邀请刘副市长到他家里去打网球。

杨副总裁的家,前面是绿茵缤纷的花园和一片标准网球场,后面还有一个碧波粼粼的游泳池。 刘副市长还深有体会地说:一走上网球场,解去领带,脱去西装,穿着一件汗背心和短裤,一下子双方的心就坦荡多了。后来连杨先生的太太也一起来陪我打球。流了一身汗,洗了一个澡,并在他家一起进晚餐,这时大家就无话不谈了。第二天的商谈就进展得特别快。

也是1986年,苏联国家广播电视教育部部长来上海,刘副市长作为主管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出面接待商谈。开始,对方不仅十分注意外交礼节,还颇具几分戒心,在言谈中似乎隔着一堵无形的墙。但是当刘副市长邀对方一起去打网球后,原来那套严肃的官场的气氛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代之而来的是欢乐、愉快、理解和融洽的感情。不久,中国的广播电视教育片首次在苏联展演,并获得意外的成功。网球成了刘副市长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工具,难怪今年3月份,他率领上海足球代表团去香港参加第二届沪港杯足球赛,在香港仅仅停留了3天,要开会,要应酬,要看比赛,结果他还是抽出时间应香港著名人士吴法光等的邀请,3次走上网球场。

“三冠军”和二传手

今年54岁的刘振元副市长从小就是个体育爱好者。他祖籍江西,却在湖南的长沙长大,早在长沙读中学时,他就是全校赫赫有名的“三冠军”(即撑竿跳高、三级跳远、400米跑3项冠军)。他说,他撑竿跳高的成绩一心想突破2米大关,有一度每天发疯似地训练,但是老不行,一直徘徊在1米95左右。尽管这样,在当时他还是全校的佼佼者。此外,他又是体操的二级运动员。他的擅长是跳马,助跑快,推手有力,腾空高,动作还很漂亮呢,正因为有这样的身体素质,所以,即使现在已年过半百,仍可以看到他两肩宽阔,胳膊粗壮,大有膂力过人之感。

他的大学生活是在满日碧翠的岳麓山风景区的中南矿冶学院度过的。这里前面是湘江横流,后面则岳麓耸峙,爬山、游泳成了他体育锻炼的必修课,但是他更爱打排球,还成了全校小有名气的二传手。1955年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他又担当起所排球的二传手,曾几次夺得长宁区冠军,并在全市比赛中转战风雨操场、卢湾体育馆等场馆。

他还会溜旱冰

刘副市长还会溜旱冰,也许你想不到吧!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上海西郊公园(即今上海动物园)新建了一个大型溜冰场,冶金所的一些年轻同事们在游览公园后都涌进溜冰场去了,但是,在这伙年轻人中真正能享受到溜旱冰的乐趣的却为数极少。可是,这时人们看到刘振元居然穿上四个轮子的溜冰鞋自由自在地穿梭在人群中。有人惊奇地问:刘工,你这一手是什么时候学会的呀!他笑着说,是在莫斯科学的。

原来,1956年他被派往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冶金研究所学习四年。在气温寒冷的莫斯科,他学会了滑冰、滑雪,而且由于他体格健壮、灵活,平衡能力强,滑冰、滑雪时不仅速度快,且动作十分潇洒,连不少从小长在莫斯科的苏联学生也只好甘拜下风。但是他回国后,在地处典型的暖温带的上海,即使是冬天也不可能有滑冰的去处,当然他只好“挂刀”了。那天他听说西郊公园有旱冰场,就想去试试看,岂料一穿上四个轮子的旱冰鞋,仅滑了几步,就很快掌握了性能,成了溜冰场上的“自由人”。从此,他有时兴起,也还会穿上溜冰鞋去溜一阵子呢。

对付体重的威胁

目前,步人中老年行列的刘副市长,身高1米70,体重已达到160斤,深感体重对他的威胁。他说,当了5年的副市长,体重增加了10公斤,不锻炼不行了。所以,每天一早进行体育锻炼已成为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般情况下,刘副市长总是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先是慢跑步,然后去网球场打球,到7点钟进了早餐后即去市政府办公。星期天如无会议和特殊情况,总也要邀几个志趣相投的球友去网球场泡半个小时才过瘾呢。

那么他目前网球水平又怎么样呢?他是1985年开始走上网球场的,开始当然是“野路子”,半年时间后才逐步摸着门道。他的第一个教练是徐汇网球场的小高。打了一年后,他的底线抽击已有一定基础了,这时著名的网球教练朱振华才正式接纳他为“学生”,开始了比较正规的“训练”。可以说他至今已有2年多的球龄了。再加他原来体育基础比较好,也肯花功夫,所以大家都说他技术全面,动作协调,进步很快。

(原载《上海体育》1988年)P5-8

目录

总序

自序李庭昆

我在美国采访世界杯

刘振元副市长的体育生活

钱学中副市长爱冬泳

心地坦荡,乐观健身——访全国

政协副主席刘靖基

听苏步青谈“数学健身”的道理

“美人鱼”杨文意的爱情生活

“乒坛魔拍”陆元盛

“网前飞人”汪嘉伟和妻子邓星的故事

“削球女王”林慧卿

北国泳坛的开拓者——颜金陵

陈招娣3:0战胜病魔

范志毅三易婚期

古广明断腿以后

海外华人军团大曝光

横竿面前的“时间差”——刘云鹏

郎平说:“还是中国医术好!”

绿茵场上的“王后”水庆霞

默默无闻的女排冠军周鹿敏

女排名将陈亚琼在香港

女排名将李月明的婚事

乒乓球“让球”内幕

秦国荣心中的女神

跳高新星笑死之谜

我国体育人才外流的反思

香港足球首席教头郭家明

徐根宝纵谈世界杯

亚洲女足裁判第一人左秀娣

姚明的遗传“硬件”

张大维离婚案内幕

在鞍马世界冠军李小平家做客

张德英在美国

张燮林谈“削球经”

漳州访女排宿将

朱建华打破世界纪录

庄泳是个多情女

足球元老年维泗谈国家队近况

史美琴的第三次“跳水”

体育人才ABC

序言

自序

李庭昆

岁月蹉跎,经历了风狂雨骤,也有云淡风轻。不知不觉我竟跨入了八十的门槛。我没有感叹,只是窃喜。这年头年龄还真值钱了。 有人说吃“新闻饭”是讨苦差役。可我愿意再苦两辈子。“新闻”两字似乎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和生活,也好像渗透到我的骨子里。我还把写新闻作为养生健脑的方子,几天不写,就会有点儿不爽了。

说实在,我的血液里压根儿没有什么运动细胞。说到底,是“三脚猫”。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我吃的“新闻饭”里一定要拌和着体育“菜”。“体育记者”成了我终身职业。我写过上百万文字,还撰写过十几本的书,但极大部分都是写体育,其中《赛场心理战》(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世界足球趣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年),还先后都出了修订本。当然也写过几本文艺类的书,诸如《霓裳群芳——中国名模》(上海科教出版社)等,那只是“客串”而已。

当体育记者的那些年,天天写的大都是常规的体育新闻。写比赛的胜负,训练的艰苦;也写运动员、教练员等的生活之类。有时为了换口味,也写过郭兰英、朱明瑛、邓丽君、林青霞、陈冲等歌星影星。1989年,我与报社同仁钟铴知同去深圳,采写了一篇《上海要利用好深圳这一窗口》,竟荣获上海市新闻一等奖,还被推为“观察与思考”写作的范例;接着又合作撰写了《虎门,历史的见证》,孰料这篇5000多字的长文,除了《文汇报》刊登外,还被香港《文汇报》全文连载。

当了一辈子体育记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足球世界杯和奥运会的采访,犹如一个士兵没到过炮火连天的前线。记得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总编办通知让我去美国采访,还交了10张照片。隔天,副总编陆灏同志又找我谈话。尽管最终没有成行,却在我的心里埋下了深深的情结。1994年适逢举世瞩目的美国世界杯足球赛。虽然那时我退休后仍返聘在报社工作,却毫不犹豫地决定自费赴美采访。

初到美国,满眼都是鲜活的新闻,各种题材俯首可拾。前后一个月,我共撰写了各种新闻、专访、评述、花絮、趣闻等168篇。我还独家采访了组委会主席罗森伯格,甚至夜闯巴西训练营等。是的,很辛苦,但也很快乐。以后我侨居美国十余年,也想写一本“中华文化在美国”的书,还着手写了个一万多字的提纲,但终究没有成稿。

2010年初年近八旬的我回归上海,落户闵行,走进梅陇,有幸成了“新闻志愿者”的一员,让我重续“新闻”这一快乐的情缘。2014年春节前后,我又重操旧业,与《新民晚报》记者李修乐合作,为上海市体科所采写了一本十余万字的小册子,还应约为上海市体育局编写上海体育志等。如今,尽管我已顶着“高龄老人”的头衔,但是仍不放弃新闻记者这个自由、快乐的行当。外出采访看风景,与人聊天听故事,在家“爬格子”更是有趣的文字游戏,我依然乐此不疲。这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欣慰。 如果说,六七十年代的文字,大都满目枯槁,如同嚼蜡,羞于示人。那么现今收集于此的这些文章,大部分也都是二三十年前的陈年旧闻,早已时过境迁矣。故只能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些许茶余饭后闲聊笑谈之资。不当之处,请多加原谅。

搁笔之际感激之情更是油然涌起。《人文梅陇》编辑部花了大量人力物力,为我编这本采访集,令我大有受宠若惊之感。尤其是受到编辑部辛培仁兄的一再热情鼓励,更觉三生有幸。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2014年7月14日于梅陇

内容推荐

李庭昆编著的《体坛撷英》是“人文梅陇丛书”系列丛书其中一本。

本书原文汇报编辑、体育版主编李庭昆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批体坛名人的采访集,在这里你会看到上世纪的体育明星杨文意、朱建华、范志毅、郎平、李小平、陆元盛等体坛名人的轶事,读来少不了怀旧的亲切感。

编辑推荐

“人文梅陇丛书”是梅陇镇打造群众文化、培育人文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做出的一个新尝试,也是闵行区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党委政府搭台、专业部门参与、普通群众唱戏的模式,在梅陇社区营造更为浓厚的书香氛围,不断打造“书香社会”。

《体坛撷英》是居住在梅陇镇的李庭昆先生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批体坛名人的采访集,包括对当时的足球世界杯及奥运会的一些采访报道及花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