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二战的关键转折点。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二战史诗三部曲”第一部《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二战史诗三部曲)(精)》,便是对诺曼底登陆作战中有关人物和事件的最权威、最生动的记述,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场奇观,写下了作为个人在战争中所遇到的传奇般的命运。即便是公开了大量的政府解密档案和相关人物回忆录的今天,这本书依然是关于诺曼底战役的最经典畅销的著作。
| 书名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二战史诗三部曲)(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 作者 |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二战的关键转折点。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二战史诗三部曲”第一部《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二战史诗三部曲)(精)》,便是对诺曼底登陆作战中有关人物和事件的最权威、最生动的记述,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场奇观,写下了作为个人在战争中所遇到的传奇般的命运。即便是公开了大量的政府解密档案和相关人物回忆录的今天,这本书依然是关于诺曼底战役的最经典畅销的著作。 内容推荐 这是决定世界命运的24小时。 1944年6月6日(D日),来自12个国家的15.6万名士兵、11万架飞机、7千艘海军舰艇,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等待他们的是希特勒用拒马、地雷、碉堡、火炮阵地精心打造的“大西洋壁垒”。无论对盟军还是对纳粹德国,这都是“最长的一天”:残酷、血腥而艰难,战斗惨烈程度前所未有……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长的一天》正是“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叙事史”。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励精图治,用10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进行了3000多场访问后,终于写成了这部旷世巨著。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争奇观,写下了双方普通士兵作为个人所遭遇的史诗般的命运,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兄弟情谊…… 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二战史诗三部曲)(精)》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在这里,你能看到弱小个人面对黑暗和未知时的恐惧、慌张,能体会到命运的残忍、无常;而置身其间的人们,又如何鼓起勇气去坚持、去战斗,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胜利和荣耀。它将战争深深嵌入你的生命经验之中,陪伴了千万读者度过生命中最为低沉和黯淡的时光。 即便是公开了大最的政府解密档案和相关人物回忆录的今天,这本书依然是关于诺曼底战役的最经典畅销的著作。因为,它讲述的不是军事史,而是人的故事。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等待 第二部 夜晚 第三部 进攻日(D日) 伤亡小计 D日幸存者 注释 试读章节 1 村子在潮湿的6月清晨里非常安静。村子的名字叫拉罗什吉荣,它躺在从巴黎到诺曼底几乎一半路程上的塞纳河宽阔、懒洋洋的弧弯里,不受打扰,几乎有12个世纪了。多年来它仅仅是人们到某处去半途要经过的一个地点。这儿惟一的特色是有一个城堡,那是拉罗什富科公爵们的府邸。正是这座突出在村后屏障般山丘旁的城堡,使拉罗什吉荣的太平日子走向终结。 在这个灰暗的早上,城堡阴气逼人,它的巨大石块因为潮湿而闪着光。快6点钟了,可是两个铺着圆卵石的大院子仍然毫无动静。大门外面,大路延伸开去,很宽阔,空荡荡的,村子里那些红瓦顶房舍的百叶窗仍然紧闭。拉罗什吉荣非常安静——安静得像是个荒芜的野村。可是这种寂静是不真实的。在窗板后面人们在等待钟的鸣响。 6点钟一到,城堡旁边那座15世纪的圣萨姆森教堂里的钟就会敲响“奉告祈祷”的钟声。要是在太平年月,它的意义很简单——拉罗什吉荣村民会在胸前画个十字,停下来做一次祈祷,可是现在“奉告祈祷钟”有着比静思片刻更为丰富的意义。今天早上钟的敲响,意味着一夜宵禁的结束和德军占领第1451天的开始。 拉罗什吉荣村每个角落里都安有岗哨。哨兵们在有保护色的斗篷里蜷成一团,他们站在城堡两座大门的门洞里、村子两头的路障旁、小山丘白垩矿脉露头凹处的岗亭里,以及城堡上方最高的小山上古塔残址旁的哨所里。在那里,机枪手居高临下,能把整个被占领的法国中占领得最为彻底的村子里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拉罗什吉荣虽然有田园诗般的表面,骨子里却是一座监狱;村子里里外外一共有543个村民,而德国军人的数目却是村民的三倍多。他们当中的一个就是陆军元帅欧文·隆美尔,德军西线最强大的B集团军群的司令。他的总部就设在拉罗什吉荣的城堡里。 从此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关键性的第五个年头,全神贯注、意志坚定的隆美尔,准备为他一生中最最凶狠的一次战役而战斗。他指挥着50余万军队,其任务就是防守一条极长的海岸线——延伸几达800英里,从荷兰的海堤,一直到布列塔尼半岛大西洋海浪冲击着的岸滩。他的主力第十五集团军集中在加来海峡省一带,亦即英法海峡最狭窄的地段。 夜复一夜,盟军的轰炸机轰炸这个地区,第15集团军中对轰炸厌烦不已的老兵苦涩地打趣说,最好的休息疗养处所莫若是第7集团军的诺曼底驻地了。那里几乎没有落下过一颗炸弹。 好几个月了,在一片密林般的滩头障碍物和雷场的后面,隆美尔的部队在海边的水泥工事里等待着。可是蓝灰色的英吉利海峡一直空无舰船。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在这个宁静的星期天早晨,从拉罗什吉荣村,仍然看不出一丝盟军入侵的迹象。这一天是1944年的6月4日。 2 隆美尔独自一人待在底层那个他用来办公的房间里。他坐在一张巨大的文艺复兴式办公桌的后面,就用一盏台灯照着亮工作。房间很大,天花板很高。一面墙上挂着一幅褪色的戈布兰挂毯。另一面墙上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公爵那副高傲的尊容——此公是17世纪的格言作家也是当今公爵的祖先——从沉甸甸的金边画框里往下俯视。溜光的拼花地板上散放着几把椅子,窗前挂着厚厚的帷幔,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别的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房间里除了隆美尔本人之外,再没有别的与他个人有关的东西。这里没有他的妻子露西—玛丽亚或他的15岁的儿子曼弗雷德的照片。没有战争初期他在北非沙漠大捷的纪念品——甚至也没有1942年希特勒兴致勃勃地赏给他的那根华丽耀眼的陆军元帅节杖。(这根18英寸长、3磅重、带有金鹰与黑卐符号的红丝绒套子的金杖,隆美尔只携带过一次,就在他获得的当天。)甚至连说明他部队布防状况的地图也没有一幅。富于传奇色彩的“沙漠之狐”还跟以前一样,躲躲闪闪,捉摸不定;他可以一下子走出这个房间,连一丝痕迹都不留下。 51岁的隆美尔虽然看上去显老,却和以往一样精力旺盛。B集团军群无人记得哪个晚上他睡眠超过五小时。这天早晨,和往常一样,他不到4时就起床了,此刻也在不耐烦地等待6点钟的到来。那时他将和幕僚们一起用早餐,然后就可动身去德国了。 P3-5 序言 1944年6月6日,星期二,D日 霸王行动,盟军进入欧洲,是1944年6月6日零时15分整开始的——就在将永远被称为D日那一天的第一个小时里。在那个时刻,美军第一。一与第八十二空降师一些特选人员跨出他们的飞机,进入月光照耀下的诺曼底夜空。五分钟后,在50英里外,英军第六空降师的一个小组跳离他们的飞机。这些人是探路者,他们的任务是在空降地点燃亮信号,让后续的伞兵与乘滑翔机的步兵着陆。 盟军的空降部队清楚地标明了诺曼底战场最远的边界。在他们与法国海岸线之间,偃卧着五个准备在那里登陆的海滩:犹他、奥马哈、古尔德山、朱诺与索德。 就在伞兵们在诺曼底黝黑的树丛里战斗的拂晓前的几个小时里,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舰队开始在那些海滩外面集结——几乎有5000艘舰船,运载着20多万陆军、海军与海岸巡逻队的士兵。 清晨6点半开始,在一阵猛烈的军舰炮轰与来自空中的轰炸之后,数千名士兵涉水登陆,构成了登陆作战的第一个攻击波。 下面要叙述的并非一部军事史,而是关于人的故事:盟军的士兵,和他们对阵的敌人,以及卷进D日血腥混乱中的平民百姓。战役开始的这个日子,将结束希特勒妄图统治整个世界的疯狂赌博。 书评(媒体评论) 我敢肯定在五十年之后,诺曼底登陆的历史将极为倚重这本书。 ——约翰·托兰(John Toland,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第三帝国兴亡史》) 无论你读没读过有关诺曼底登陆的内容,无论你是否参与过这场战争,你都会像我一样,被这本讲述这段光荣与悲剧历史的书深深震撼。 ——詹姆斯·加文中将(Lt. Gen. James Gavin,D日亲历者、时任美军第82空降师师长) 作者穷十年之功,完成了这部20多万字极其真实的作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证实,每一页都让人訇然心动。 ——《时代》周刊(Time) 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更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严酷的惊心动魄的搏斗,个人、世界就处在命运的紧要关头。其实,它是一部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作品,一本不仅仅是军事爱好者必须读的书。 ——《生活》杂志(Life) 风格十分接近小说的战争史诗,至今依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杰作。 ——《今日美国报》(USA TODAY) 这部曲折动人的大师级作品,既是对那些死难者的生动纪念,也是一段扣人心弦、悬念丛生的惊险故事。 ——《芝加哥星期日论坛报》(Chicago Sunday Tribune) 真实!令人恐惧地展现出了战争的真正模样。诺曼底登陆是英国和美国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无法避免的作战行动,而瑞恩的这本书则完全配得上它的主题。 ——《观察家报》(Observer) 《最长的一天》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备受评论和市场的宠爱。出版之后的几年内,这本书便被翻译成18种语言,销售达千万,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项。而且,它曾经引发过(新闻业)的革命。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Th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瑞恩为完成这部1959年出版的作品,从美国 、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资料、将领日记以及对参与了作战的无数士兵和平民的访问中,收集了大量信息。本书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可靠记录,也是对经历过D日作战的人们的生动刻画。作为二战研究的最 好资源之一,这本书对于任何学术和公共图书馆都是至关重要的。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