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昆曲摭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锦华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昆曲摭忆》作者朱锦华凭借专业戏曲理论知识,更兼具对昆曲的热爱,以清新的文笔记录了上海昆剧团30多位昆剧老艺术家的舞台生涯,把艺术家的点滴趣事贯穿在著名的舞台剧介绍中,同时《昆曲摭忆》也从多角度讲述了上海昆剧团的演出史、教育史和发展史,并得到了上海市文化基金的支持。

内容推荐

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中国昆曲是活在人身上的艺术,它以“口传心授”传播和继承方式,演变和发展其特有的舞台表演体系和艺术特色。

朱锦华编著的《昆曲摭忆》中采访的三十位艺术家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第二代昆曲从业者,披露了第一手历史线索和艺术经验。他们的生动讲述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更为全面地了解当代上海昆曲的历史。

目录

序一

序二

醉花阴

 一丝不苟感念俞老

 吴广枢口述

 可爱小春香生生[一江风]

 金采琴口述

 打下手亦荣耀

 周启明口述

 “回猎”依旧引戏忙

 郑亚庆口述

 洪母骂畴存大义 老旦作主直堪奇

 徐霭云口述

 界牌关前盘肠战

 沈斌口述

 执著幕后 不同凡响

 陶金荣口述

 美中求契 虚实相依

 沈皋口述

 昆曲,让传统慢行

 王群口述

 脑袋上的绝活

 窪云峰口沭

集贤宾

 技中有戏天地宽

 王芝泉口述

 醉打山门 细磨六旬

 方洋口述

 严尚书搜山拿皇帝 程翰林打车救大师

 计镇华口述

 噱而不俗 出语擅诙

 刘异龙口述

 鶸鵪和秋雁 老腔老调老身段

 张洵澎口述

 艺高胆大夜盗甲

 张铭荣口述

 吴依软语尽人戏 昆曲评弹开并蒂

 张静娴口述

 寻秦湖楼处 情有独钟

 岳美缇口述

 烂柯山下收覆水

 梁谷音口述

 一曲[江儿水] 真情万载随

 蔡正仁口述

满庭芳

 转身,惊梦依然

 顾兆琳口述

 秦琼三挡出潼关

 甘明智口述

 好似春泥育兰花

 周雪雯口述

 醉眼醉态醉奇趣

 屠永亨口述

 一台无二戏 绿叶似红花

 王君惠口述

 演戏是乐 教戏乃怡

 陆永昌口述

 北雁南飞棣堂醉

 胡保棣口述

 万里来游还望远

 王工杰口述

 烟波画船无俗韵

 陈明珠口述

 十年守望 山高水长

 陈亿年口述

跋·相期无负平生

试读章节

受家庭的影响,金采琴小的时候也喜欢哼哼唧唧、蹦蹦跳跳。可巧了,1954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招收第一届昆曲演员训练班,金采风就鼓励妹妹金采琴前去报考。金采琴本来想学越剧,但当年并未招收越剧班。虽觉遗憾,但能从几千报名者中脱颖而出,金采琴还是很高兴的。一开始,老师根据金采琴的个头和气质把她分在了朱传茗老师主教的闺门旦组。但一年以后,别的女同学都“噌噌噌”不停地往上串着个儿,金采琴就显得矮小了。总不能让杜丽娘比春香矮吧,于是她改到了张传芳老师主教的花旦组。那时花旦组已经学完了《春香闹学》,金采琴只好抓紧时间补学。2年后,越剧班开始招生,金采琴心痒痒了,想“叛逃”到越剧那里去,她缠着老师想改学越剧。老师们早就看出她是个昆剧的好苗子,怎么会轻易放手呢?老师们真是慧眼识琴,金采琴站在舞台上,天生就是一个春香。就这样,金采琴从15岁开始扮演春香,春香这个角色竟然一直伴她到老。其间,她舞台上的角色搭档“杜丽娘”换了好多茬儿,华文漪、张洵澎、蔡瑶铣、洪雪飞、梁谷音、杨春霞、张静娴等等,就她这个春香不换,被大家冠为“最好春香”。

《春香闹学》又称《闹学》《学堂》,即《牡丹亭》原本第七出《闺塾》,是花旦的基础戏。这出戏唱不多,话白多,以表演取胜,这个戏的戏核就是一个“闹”,表现了春香有一个从无意识的“闹”发展成有意识地“闹”的变化过程。戏一开始,是春香奉了小姐之命到书房中看先生可曾到来。春香用跳跃步上,唱[一江风]: “小春香一种在人奴上,……小苗条吃的是夫人杖。”[一江风]是《闹学》中春香的主唱段,这段唱交待了春香的身份、地位、日常工作以及和小姐的亲密关系等等,同时还展现了春香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性格特征。随后,春香发现陈最良背后说小姐上学来迟是“太娇养了”,而当着杜丽娘的面又说“也不甚迟”,然后又教育小姐要早起。春香这时候就有点不高兴了,觉得陈最良前后不一,有点虚伪。春香就说“我同小姐今后不睡了”,“等到三更时分,就请先生上学,如何吓?”用言语上的小反抗来回击陈最良。此时的“闹”可以说是无意识的闹,是未蒙尘的小孩儿直率天真的心性使然。接着,陈最良要春香背书,背书既是这场戏的重点,也是春香从无意识地“闹”到有意识地“闹”的一个转折点。背书时春香的脚步是迈的,嘴是噘的,眼睛是不高兴的,口里是埋怨的,她根本就无心背书。“背书”一段摧生了春香对陈最良更加不满的情绪,她开始有意识地“闹”学了,故意处处和陈最良作对。再后,讲完书,陈最良要小姐写字,春香觉得新鲜,就再三要求先生让自己写,不想又被先生抢白了一顿,春香仅剩的一点向学之心再次被打击,她是真的再也不想呆在学堂里了,就撒谎要“出恭”到外面去玩了……直到陈最良下场时,春香还在背后骂他是什么“老白毛!老厌物!不知趣的老蠢牛”,把对先生的不满彻底发泄出来,也把“闹学”之“闹”闹开了。

金采琴指出,要演好春香,一定要注意表演上的一个“度”,“闹”得不能过火,不能庸俗化,不可太拖沓,不能使人讨厌。表演上一定要让观众看清楚,春香的“闹”是有变化、有层次、有理由、有根据的,从而觉得她是一个天真单纯、善良活泼的“小可爱”。比起杜丽娘来,春香念白的语速要快一点,动作也要更灵活些,要注意春香的年龄特征。

P21-24

序言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简便、快捷、鲜活、接近真实、操作性强的历史记录方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民间有识之士的关注。 《上海戏剧》杂志社于2010年开设专栏《昆曲摭忆》,以口述历史的思路和方法,组织专业人士对出身于上海戏曲学校“昆大班”、 “昆二班”的部分艺术家进行采访,意图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第二代昆曲从业者口中,获得第一手历史线索和艺术经验,既丰富杂志的形式和内涵,也借以保留重要的艺术资料。现在,这两件事都做成了。起事时,作者朱锦华博士尚在上海昆剧团工作,她接手此事,不但因为具有专业戏曲理论知识,更兼具对昆曲的热爱,所以,能够历时几年,锲而不舍,总共记录下30篇翔实而朴实的文字。常言道:贵在坚持,本书的出版,再次印证了坚持的可贵。

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昆大班和昆二班是中国昆曲界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团队,更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30篇文字是难以对其全面描述和概括的。但书中所有当事人的娓娓细说,却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打开了探究历史过程的一扇扇窗户,这一点,足以使我们庆幸《上海戏剧》的领导们当时的创意及所作的决定。本书的特点:一是图文并茂。被采访的艺术家积极为作者提供了珍贵的私房影像,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二是注重细节。这既考验口述记录者的耐心和功力,也显示出昆曲独有的人文气息,读来感同身受;三是深入探究。书中描写的人和事,不少是鲜为人知的,这有助于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昆曲和为之奋力的艺术家群体。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艺术家的“桥梁”和“纽带”,上海市文联不变的宗旨是致力于促进文艺界的团结和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其中,传播、弘扬戏剧艺术,忠实、客观地记录艺术发展历史,当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这本书得以面世的最重要的原因。借此机会。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形成贡献智慧的老师和朋友,也盼望更多的艺术口述资料被发现和记录。

是为序。

后记

我们和昆曲前世今生未来的约定……

2009年夏天,张铭荣老师和张洵澎老师会时不时地到资料室找我聊天,讲讲他们过去的故事,听听感觉还蛮有趣的。突然有一天我猛地意识到他们给我讲的这些事其实是很重要的,他们经历的事不就是一段活的昆曲史吗?可是,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不知道。

有一天,我把我的困惑告诉了好友,上海戏剧杂志社的编辑叶骅。他鼓励我,叫我做这些昆剧老艺术家的口述史,因为我在团里经常跟他们接触,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又有学术背景,对他们、对昆剧史比较了解。

我可以吗?试试吧,为了不辜负老艺术家对我的信任,不辜负《上海戏剧》的专栏约稿,不辜负时代赋予我的那份责任……

第一个采访对象是蔡正仁老师,他对我的工作向来很支持。2009年5月,上昆带着四本《长生殿》和“临川四梦”9台大戏到杭州演出,到了杭州我才知道其中一项工作是采访蔡老师,完成一篇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文章。我就用酒店里的便笺和铅笔来做记录,蔡老师很和善地跟我说,小朱,录音笔、笔记本、钢笔甚至移动电脑都是你很重要的工具,不带不方便啊。对呀,这些东西就是我的工具和武器,我应该随身携带。后来我就养成了随身携带这些工具的习惯。

阿澎老师很有亲和力,她说她见到的梅兰芳大师很平易近人,越是有谱的人越不摆谱。我把给她写的文章请她再把关审阅一下,她跟我说,为避尊者讳,尽量就不提名字吧。口头上我们习惯说一“个”人,阿澎说,还是要改成“位”或“名”,显得更文气更尊重,我牢牢记住了。

现在的我已经不太喜欢拍照了,跟老师们出去也是如此,又腼腆又老实。刘异龙老爷子每次都会很热情地招呼我,叫我过去跟这些老艺术家合影。后来拿到照片,才觉得弥足珍贵。

王芝泉老师说话很带劲儿,语速又快,我很难跟上她的节奏,她不得不停下来等我。

方洋老师专门到团里来接受我的采访,他说,换了别人,还很难请得动他。

我每次听到《长生殿》里杨贵妃临去叫的那声“三郎一一”,内心就会隐隐作痛,而且每次看到演完《班昭》后的静娴,就觉得有如朝圣一般,内心会涌现出一种很异样的神圣感。静娴老师说,她从没给别人专门谈过唱评弹的趣事,但她把独家采访权授予了我。

每次我向铭荣老师请教那些武戏技巧性的专门术语,他都会乐此不疲地连比带做地讲解给我听,甚至还叫学生给我示范起来,直到我真正明白那些动作的含义。

梁老师不仅戏好,她每次的公开发言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她的文笔也很优美,采访她我很有压力。没想到,她的这篇口述史文章顺利地就通过了。我想,如果有人夸这篇文章写得好的话,最重要的应该是归功于她讲得好。

岳美缇老师的这篇文章是赶出来的,虽然看了很多关于《湖楼》的文章,看了很多次现场演出,也反复地观摩碟片,但是我还是没找到写《湖楼》的最佳角度,看到岳老师亲笔修改的文章,我大脑一片空白,见了她就躲。喜欢看她演戏,但不敢和她四目相对,我发怵……

兆琳老师虽然以昆曲的唱腔设计专家的身份闻名,有些人也知道他唱老生。记得2009年6月22日在苏州独墅湖影剧院《寻亲记》演出中,谢幕时,顾兆琳扮演的周羽上场,那潇洒的台步那种风度翩翩那种俊雅和儒雅……哦,原来他是昆曲小生演员出身,很有意思。

沈斌老师也是,大家知道他是知名的昆剧导演、戏曲导演,也有人知道他做过演员,但是鲜有人知道他曾是很棒的昆剧武生,他个子高,跟头翻得很漂亮,曾演过《昭君出塞》里的那个“翻死马夫”,还得过奖。这也应了那句行话,好的导演也是好的演员。

老生在舞台上谈情说爱的角色不多,看了计镇华老师的很多戏我

当然,单凭我一己之力是难以做成的,叶恒峰、郭宇、史建、谷好好、张咏亮、梁弘钧作为领导的支持,陆余庆、甘春蔚、杨福君、王宁军、刘磐作为军功章里的另一半的倾力相助,和我有“同室之谊”的兄弟陆珊珊、吴俊良、周琦的鼎力相扶,俞正、尉涛、沈矿、涂俊的相援,还有老师们的相护,同事们的相搀,各路英雄豪杰的相帮,叶长海教授提供全方位帮助,李晓教授提供学术支持,蔡正仁老师撰写全书序文,计镇华老师又惠赐墨宝题写书名,祖忠人老师、严肃老师、严庆谷兄、张崇毅兄、元味兄、中子兄、海青兄提供照片,徐洪青兄、林峰兄、李琪兄、胡刚兄、黎安兄、周娅丽等人给我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上海戏剧》编辑们的鼓励和关爱最最要紧,策划专栏、商定内容、组稿审稿、推敲题目、字斟句酌、费力思量……我想,点滴相存,相知相爱,用时间汇成的情谊最为珍贵。

书中所呈现的30位艺术家,其中有24位艺术家的文章已于2010至2011年间在《上海戏剧》上连载过,此次因为结集出版,重新进行了梳理。另外,新增补采访了6位,一共30位艺术家。他们或谈艺,或谈戏,或谈人生,据他们口述实录而来,并有大量考订、增删。为了叙述的方便,一律采用第三人称。未尽之言还有很多,阿澎老师的“三立姚门学寻梦”,芝泉老师的“‘盗’亦有道”,静娴老师的“醋,妙不可言”,等等等等,奈何时间不及……

老师们都是很棒的讲述者,常常不厌其烦地跟我反复讲述,而我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十分有限,我也一直努力地尝试做一名合格的、客观的采访者和记录者。由于年代久远,老师在回忆时可能会有舛漏,我在记述中尽量去查证解决,有的时候,老师们不愿被录音录像,我也尊重他们的意见,单凭我的脑和手,记录时可能就不够详尽了,更有一些内容,是靠平时和老师们聊天时强行记忆,我也拿不出实据。每个人处在不同的位置看问题的角度肯定不一样,他们说事讲戏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再经过我的过滤和剪辑可能会失真,恳请海涵。

人职上海昆剧团的六年,二千个日夜如此近距离地与昆曲为伴,点点滴滴的画面、刻骨铭心的片断,如梦随行,萦绕心间。

无论如何,我只想说,此情不悔,永可追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