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六个女人在纽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涤生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开放留学生赴美进修,其境况与台湾地区早年留学生遭遇类似。多年来,笔者张涤生从留学生到在异邦成家立业,多有感触。留学生的成就、辛酸和酸甜苦辣皆有品尝,他们成功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但三十多年中,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几家欢乐几家愁,虽有许多人找到了人生新方向,却也有不少人在社会的浊流中迷失了。

《六个女人在纽约》讲的是六个中国女学生背负着家人及亲友的厚望远渡重洋在纽约成为室友,各自在异域求生存、图发展以及情感的悲欢离合。笔者试着以人性的剖析,描述书中人物对生存的需求,也因人而异,而当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因为生长环境和背景的不同,就会走向不同的命运。

笔者更多的是想表露出那一股浓厚乡愁,“身处异域原是客,抛却乡愁便是家”,中华儿女安身海外,但丢不掉、扯不断的是血脉的牵连,是融合在灵魂中的中华文化。

内容推荐

留学生的成就、留学生的辛酸、留学生的酸甜苦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成功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张涤生著的《六个女人在纽约》这部小说讲的是秦梦瑗、姚瑞琪、周如珍、吴莉娜、钱小津、陈玉珊等六个中国女学生背负着家人及亲友的厚望,远渡重洋、在纽约成为室友,各自在异域求生存、图发展、及恋爱结婚的故事。通过六个女留学生的不同遭遇,描述反映出人性的本质,时代的変迁,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那段追梦的日子

重回纽约

那“甜”?

那“苦”?

那道不尽的凄凄楚楚!

第二章 梦醒时分

学校

婚礼

生活

第三章 缘起缘灭

真实

现实

第四章 相见真如不见?

聚首

重逢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后记

试读章节

重回纽约

当年的痛不欲生,是因为心灵从未受过创伤。如今受过千百种磨练,心灵都被刻画得起了厚茧。反而能超脱地回忆以往了。

1.梦瑗的回归

除了飘雪的日子,纽约似乎是没有变化的,高耸的摩天大厦,把街道挤得好窄,好窄。灰暗的路面在大楼的阴影下,更显得苍老。两侧的商店橱窗则像是浓妆艳抹的贵妇,在珠光宝气照耀下,美得令人不可逼视。但若仔细端详,发现镶在楼面的石雕已磨损得失去原来的光彩,就像那妆化不到的耳颈皱纹和用粉底遮不住的眼角鱼尾,没声息地把过往的沧桑,悄悄透露出来。

行色匆匆的人群,为了各自的理由,紧抓住此时此刻,毫不顾惜地践踏在这不堪负荷的路面,每个既严肃又没有笑容的颜面,把城市的气压压得好低,但怎么能怪罪于他们?

纽约,一个钢骨水泥的丛林,每一座建筑物就是一株人造植物,方方正正的造型,冷冷冰冰的表面,全靠人群的精力和智慧,作为供给、维护它生机的水分和营养,街道则是传输的管道。

清晨,人们蓄满精力、智慧,争先恐后地灌溉每一株植物,让建筑物呈现生机,城市才能维系它的生命。夜晚,当人们的精力和智慧都被这无情的丛林吸尽,获得释放的人们,精疲力竭地回去休养、调理,养足精神,以储备丛林明日的榨取。当人群如此周而复始地吸取和释放精力时,快乐就成为稀有的奢侈。

圣诞节庆,到底让纽约呈现了些许不同。每座大楼,像赴宴的贵妇,取出珍藏手饰,尽量妆扮自己,总想在这宴会中,能艳压群芳,找回一些往年辉煌的岁月。但不论谁家闺秀,都承认洛克菲勒中心是晚宴中无可置疑的皇后。装饰得富丽堂皇,高达十余层楼的圣诞树,就是皇后的皇冠,世袭的尊贵和与生俱来的荣华,不是那些小家碧玉的玻璃大厦所能企望与呈现的。

从中央车站出来,漫步走到洛克菲勒中心,看着在这皇冠下溜冰场游戏的人群,梦瑗觉得好熟悉,阔别纽约十多年了,没想到还会回来,一样的圣诞树,一样的人群,所不同的是年华已逝,还少了志杰的陪伴。

梦瑷刚刚谢绝瑞琪的好意,没有在她家留宿,也婉拒了让她的夫婿阳明开车送她回旅馆,而宁愿独自坐火车回来,就是为了想一个人走走,看看以前天天经过的旧景,是缅怀什么呢?一阵冷风使得梦瑷拉紧风衣,加快步伐,好在旅馆只在几条街外,得赶快回去休息,明天晚上有一个旧友的相聚餐会,小津和莉娜都会到,当年六个室友,能来的都赶来,真是一次很难得的重聚。

这是阳明及瑞琪安排的餐会,没想到他们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记得当年来美时,就是他俩接的飞机。当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在行李旁边,瑞琪走过来问:“你是秦梦瑗吗?我是姚瑞琪。”

一个高高瘦瘦的女孩,短短的头发,穿着白T恤、牛仔裤,正笑容满面地看着自己,旁边站着一位男士,还没来得及回话,瑞琪已经开口:“他叫赵阳明,我请他来帮忙搬行李的。”

就是这样认识瑞琪和阳明的。瑞琪拥有尖尖的下巴,细小的鼻子和嘴,还有一双大眼睛,有股特殊的吸引力,讲话总是大声大气,直来直往,走路像阵风。阳明却恰巧相反,讲话慢条斯理,做事头绪分明,凡事比别人慢半拍,和他高高黑黑、略显粗犷的外型不是很相衬。

瑞琪很热情,是那种见面三十分钟后,就恨不得把心掏给你的人。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因为双方父亲是老同事,同梦瑗又是大学的先后同学,受了梦瑗父亲的委托,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接待梦瑗的责任。瑞琪一面吩咐阳明替梦瑷拿行李,一面告诉梦瑗已经替她找好房间,就在自己隔壁。

瑞琪又跟梦瑗解释住的公寓,大家都叫宿舍,这栋楼里住的大部分是中国人,是在打工的学生也好,或是在学校修一两门课的全职工也好,就看在哪边花的时间多些,反正都是过客。因为是过客所有的床和家具都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的前任房客留下来的。有时在街上看到别人丢弃的家具,就是去旧换新的时候。瑞琪住的这户公寓.有四间房,两大两小,住了六个人。瑞琪住了间小的,正好另一小间的房客毕业,就留给梦瑗。

趁着阳明去停车场拿车时,瑞琪告诉梦瑗,阳明是她在纽约打学的同学,也住在同一栋楼,是同学中少数几个有车阶级,所以今天找他来帮忙。

怕梦瑗误会,瑞琪眨眨眼,对梦瑗说:

“纽约留学生中,有车的并不多,阳明人不错,很肯帮忙,我有事都找他,不过他不是我男朋友。”

瑞琪刚打开公寓门,莉娜就从里面冲出来,一边从自己手里抢下行李,往里面搬,一边嘴里打着招呼:

“你是秦梦瑗吗?我叫吴莉娜。”

莉娜属于娇小玲珑型,圆圆的脸上有两个小酒窝,笑起来,挺迷人的。她是钱小津的室友,那天小津不在,住隔壁房间的周如珍也不在,陈玉珊是周如珍的室友,闷闷地总不吭声,进去公寓好半天以后,才注意到她。

玉珊瘦瘦干干、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短短的直发,鼻梁上架付深度近视眼镜,狭长的脸上,难得看到笑容。大概因为长得不是太出色,凡事都退让在后。梦瑗来的那天,她也是站在房门口,不晓得要怎么帮忙才好。直到瑞琪注意到她,喊她过来,她才低着头,怯怯地向梦瑷打声招呼。

钱小津则是第二天才见到面,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很壮实的样子。小津的脸蛋其实蛮漂亮,可惜眼睛小了一点,还好戴付眼镜,遮掩了过去。小津是物理系的,有助教奖学金,那时候,在六名室友中,她经济最稳定,也不需要打工。

……

P13-16

序言

韩愈的“文以载道”之说,我虽不是百分百赞成,但为文时,还总是希望能有针对性的目标,而不是仅有辞藻的堆砌,或无病呻吟,无的放矢。百年来中国史无前例的变动,而笔者正生于战乱之时。经历流离颠沛的童年,叛逆的青少年期则在台湾度过。及长,负笈留美约四十年后,忽生莼鲈之思,移居上海。在眼见巨大的时代变迁后,就生出要写一篇小说,至少能反映出部分的社会延革来。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开放留学生赴美进修,其境况与台湾地区早年留学生遭遇类似。多年来,笔者从留学生到在异邦成家立业,多有感触。留学生的成就、辛酸和酸甜苦辣皆有品尝,他们成功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但三十多年中,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几家欢乐几家愁,虽有许多人找到了人生新方向,却也有不少人在社会的浊流中迷失了。

本书讲的是六个中国女学生背负着家人及亲友的厚望远渡重洋在纽约成为室友,各自在异域求生存、图发展以及情感的悲欢离合。几番风雨几番晴,在这里陈述的也许只是片鳞半爪,但代表了不少留学生的心路历程。笔者试着以人性的剖析,描述书中人物对生存的需求,也因人而异,而当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因为生长环境和背景的不同,就会走向不同的命运。

笔者更多的是想表露出那一股浓厚乡愁,“身处异域原是客,抛却乡愁便是家”,中华儿女安身海外,但丢不掉、扯不断的是血脉的牵连,是融合在灵魂中的中华文化。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唐朝词人韦庄的这首《菩萨蛮》描述的是江南景色、人物之美,但游人(作者)怀着恐怕不能北归、要终老江南异乡的心思,虽是风流依旧,而且“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却仍化不开稠浓的乡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断肠是因少年子弟年老、归来人不识?是因两鬓华发、再见故人稀?是一事无成、愧对江东父老?还是为了以前一段未了的情缘?就只有留下后人无边的想象了!

本书所着墨的也就是海外游子与此诗词相似的那一份乡愁,那一份迷惘,以及那许许多多的感触、回忆与情怀。

作为我每一篇文章的第一个读者,苇婷给我的鼓励是我创作的源泉,许多错别字也是经她指出修正的,仅以此书作为对她的献礼,也作为我们结婚四十五周年的一个纪念。

2017年4月24日星期六,张涤生写于上海待贾轩

后记

余生性疏懒,对五柳先生的“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可谓身体力行。前几年过了七十岁生日后,刻了一方章,文日“古稀半解人”。因自觉平生爱好良多,但凡事皆应“业精于勤,精于专”,古稀自省,亦有愧焉,故以半解人自居。

我生于贵阳,成长于台湾,直至赴美留学,并成家立业于斯。在台所受教育,由女师附小、师大附中而成功大学。其间有快乐,也有忧愁。刚到台湾时家境尚优,但高中后家道中落,大学毕业后,力图创业,破产后,被逼出国留学。到美国后,从贫无立锥,寻觅打工彷徨之日,到后来娶妻生女,终至小康之期,此中辛酸,实不足为外人道。而后再出创业失败,并两遭水患,又经历人生第三个低谷。屡次起伏之间,人情冷暖备尝,其中三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唯万事皆为双面刃,有弊必有利,文夯而后工,境遇之落差,却是文章的营养液。

但我高中毕业后,除报章外,几乎与中文绝缘,所思、所念、所谋求者,只有生活二字。六十岁前,可谓是浑浑噩噩过日子,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六十年为一甲子,过此即另一循环开始。耳顺之后,因习跳国标舞时,作打油诗赠友人,颇得好评,后再作游戏文章(习舞篇),并延伸到以章回体形式,诙谐笔法写作《张三小传》一书。该书得北美《世界日报》网络版连载,并承蒙吴崇兰老师、蔡兴济老师,多次为文摘在报刊评论推荐,乃引发继续写作之兴趣。

德州农工大学之唐一怒教授发起组织小说写作班,即以寒舍为研修班地点,每两周聚会一次,各提习作讨论。其间完成短篇小说八篇,其中多篇被《世界日报》登载,乃集成《在异乡的故事》一书。2001年至2003年间是我创作的高峰期,小说、诗歌、杂文和书评皆有尝试。本书初稿亦完成于此时,当时花了近五个月,完成了前三章后,最后这个结尾却写不下去了。自己回头看看,实在不满意,往抽屉一搁就是三年多。2003年的春季,在美居住三十多年后,突生尊鲈之思,移居上海,闲来无事,就再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把最后一章补上,故事也由六个台湾地区来的女学生,改为由国内大陆来的。此书繁体版于2015年由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并由隐地先生为序,在此一并致谢。

此书因应友人敦促,决定出简体字版,并在略加修改后,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尚希读者们不吝指教为祷。

2017年4月30日完稿于上海待贾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7: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