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藏地笔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虞敏华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诗意和远方”,是现代人的向往和渴望,反映了工业社会中忙乱奔走于浮世、困宥于庸常生活的人们,内心那强烈的焦躁感。虞敏华著的《我转动所有的经筒(藏地笔记)》是对“诗意和远方”的注疏,满足人们对诗意和远方的所有想象。

“快”与“慢”是现代与古典的分野,也是当下社会年轻人的不同路标。作品中的情与景,见与闻、感性与理性……散发着一种是与庸常世俗生活迥异的精神气质,笔下的雪山、原野、河流、草木……隐藏一种自然的“慢”;为了告别一种都市的“快”,一切仿佛都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和感动,纯净得不沾俗世烟尘。本书是一面“慢”的镜子。

内容推荐

虞敏华著的《我转动所有的经筒(藏地笔记)》采用非虚构的小说手法,通过你、我、她三个人称来展开那些行走记忆。三条线交叉进行,三个叙事主体代表三段不同的旅途。而在这样的行走中,你和我以及她,渐渐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死亡是真实的,生,是为了死而存在的,重要的是你自己,必须用一种真实的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你要明白自己将会如何“生”,死的意义才会显现。

目录

一 她。拉萨

二 你。香格里拉

三 她。拉萨

四 我。唐蕃古道

五 她。拉萨

六 你。香格里拉

七 她。林芝和山南

八 你。香格里拉

九 我。唐蕃古道

十 她。林芝和山南

十一 你。香格里拉

十二 她。林芝和山南

十三 她。林芝和山南

十四 我。唐蕃古道

十五 她。林芝和山南

十六 你。香格里拉

十七 她。拉萨

十八 我。唐蕃古道

十九 她。珠穆朗玛

二十 你。香格里拉

二十一 她。珠穆朗玛

二十二 我。唐蕃古道

二十三 你。香格里拉

二十四 她。珠穆朗玛

二十五 我。唐蕃古道

二十六 你。香格里拉

二十七 她。玛旁雍错

二十八 你。香格里拉

二十九 我。唐蕃古道

三十 她。古格遗址

三十一 你。香格里拉

三十二 她。古格遗址

三十三 你。香格里拉

三十四 她。古格遗址

三十五 你。香格里拉

三十六 我。拉卜楞寺

三十七 她。冈仁波齐

三十八 你。香格里拉

三十九 她。冈仁波齐

四十 你。香格里拉

四十一 她。冈仁波齐

四十二 我。甘南草原

四十三 你。天边的若尔盖

四十四 她。藏北,纳木错

四十五 你。天边的若尔盖

四十六 你。天边的若尔盖

四十七 她。无常

四十八 你。天边的若尔盖

四十九 我。郎木寺和天葬

五十 她。拉萨

五十一 我。尾声

试读章节

二 你。香格里拉

长途大巴到达康定。一下车便被那明晃晃的阳光照得睁不开眼睛。你戴上了墨镜,目光向四处搜寻。并不是在找约好的司机,你只是想看到那座“跑马溜溜的山”。

康定是个大站,人很多,挤挤挨挨地涌向出站口。你的红色冲锋衣,45升大背包和脚上那双ASOLO登山鞋,夹在一群穿藏袍的当地人中间,很是醒目。

一辆深蓝色的桑塔纳车停在不远处,瘦瘦高高的司机向你走来,你对上他的目光时,他向你微笑。你问,是拔初师傅吗?他说,是,我就是。你问师傅,哪座是跑马溜溜的山?师傅笑了,指向车站背后的一座褐色的山峰,说,那就是。

你看见有几片白云,像绸带一样缠绕在山顶上。这座一次次在歌里面唱到过的大山,就这样倏然出现在你的眼前。

你对它是那样熟悉。熟悉得就像是一个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老朋友,始终在你的生命之中。然而此刻,你突然发现,其实,你从未在心中想象或者描摹过这座山。

它是什么样子的?你不曾这样问过自己。你好像一直都知道它的样子,可你的脑海里从未有过关于这座山的具象的样子。它就是这样,无形无象地,陪伴了你很多很多年了。

此刻,那一首歌,那一段萦绕在你脑海里几十年的美丽的旋律,化成了一个真真切切的具象的存在,铺展开来。

你看到了它。那么近,伸手可及。那旋律,哼唱了几十年的那段旋律,如背景音乐般无声地慢慢升起,弥漫,流淌,最终温柔地湮没了你。

你说,你要的旅途就是这样,把你在书上读到过的,在故事里听到过的,以及你想象过的,完全不知道应该是哪里的那些地方,变成一个个真实的可触摸的存在。

比如此刻,你寻找到的触摸到的无声的旋律。

你不知道你为什么要去寻找香格里拉。

你读过那本书,《消失的地平线》。你并不喜欢那个叫作蓝月山谷的香格里拉。你心中的香格里拉应该是自由、安宁、祥和、古朴、明媚的,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生命最本质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蓝月山谷只是一个西方人意淫出来的拥有一切现代化设备,有着美丽风景又能让人长命百岁的地方。

你不需要永不衰老的生命。你也可以没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你向往的,只是心灵的自由,生命的自由。

你确实不知道你为什么要去寻找香格里拉。你也不知道香格里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究竟是在哪里。但你相信,这个世界,会有一个美丽的、安宁的香格里拉存在。

你被一张图片拨动了心弦。你和拉姆说,我要去找到这个地方。

你打开电脑,从文件夹里翻出一张照片给她看。

蓝天下,洁白的雪山。草地绵延着伸向远处,小河蜿蜒流淌。远处的山坡上,镶嵌着如镜子般熠熠发光的碧绿的海子。天空明净得像水洗过一样,阳光清澈。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漫步,放牧者躺在草场上晒太阳。

你甚至觉得,你闻到了青草的气息,听见了小鸟的鸣唱。

那么纯净的画面,没有一点儿俗世的烟尘。

图片上有一行小字:中国最后的香格里拉。

它在哪里?拉姆问。

你说,我不知道它在哪里。川、滇、藏,应该就在那一带吧。我想我能找到它。(P10-12)

序言

有些写作不能一气呵成,需要慢慢地想,慢慢地写,不断停下来,然后继续。其实有时阅读也应该是这样,或更应该是这样。赶什么呢?我不理解赶的人。即使精神活动,比如转经,你也能观察到,有的人急急忙忙,有的人从从容容,有的人一口气拨完一溜转经筒,有的人一个一个,很慢。在西藏的时候,我不转经,但喜欢看那种很慢地转动经筒的人。

读《我转动所有的经筒》,恍惚觉得自己在转经,而且是那个很慢地转动经筒的人。有趣的是,文中的几个主要题目交叉进行,切成若干段,重复出现,构成全书。一种巨大的交互空间笼罩着你,重复的题目如同重复的经筒分布于交互的空间,而“你、我、她”三位一体的叙述主体,讲述着同一颗漂泊的心。心如莲花打开,有许多瓣,但又是同一颗心。

她是个苏杭女子,一个白领,却漂泊在青藏高原上。不是行走,而是驾车,用一种很现代的方式亲近自然,走向陌生。她说常常没有目的地,也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只是随性随意地在那片广袤无边的高原上漂泊着。她是主体也是客体,她常常能看到自己。由于孤独,她是双重的:“草原辽阔得没有边际。一条孤独的公路,起起伏伏地伸向远方,看不到尽头。过往车辆很少,大多时候,都只有我一辆黑色奇骏车,在高远的天地间,显得那么渺小,渺小得如同一只甲虫,慢慢地爬行在雪山河流和金色草原之间。”

在墨脱,她踩着高高低低的石头,向下,来到河边,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拿出一本书便读起来。读的是《尼采传》。河水跌宕发出的轰响淹没了一切,水珠溅起,但她渐渐地忘记了在哪里。杭州、墨脱、尼采这三者怎样统一在一起?一种怎样的时空?这不是表演,无人能看见,每一步都充满危险。就算是表演,也是表演给自己看。一个表演给自己看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一个精神至上的人,绝对的人,无畏的人。她的一个同类,一个叫拉姆的汉族女孩,只是因为稍微后退了一小步,便倏忽间消失,随一块小石头掉进仿佛另一重天的澜沧江。

说没就没了。但她还是沿着拉姆的足迹走来,踩危险的石头,看江水,放下书,想拉姆,想那匹都灵的马,想那个思维时而糊涂时而清晰的老年的尼采,想坐在尼采身边的尼采的妹妹。尼采抬起头问哭泣的妹妹:“伊丽莎白,你为什么哭呢?难道我们不幸福吗?”

想拉姆,想尼采那风暴过后的已温和平静的眼睛。

她觉得幸福。

那时太阳挂在西边的天空,发出橙红色的光。

是她与尼采共时的夕阳。

在拉萨,她流连于那些大大小小的寺庙。有时候,她远远地看着信徒们磕长头,点酥油灯,看他们口诵六字真言,围着转经长廊一圈一圈地转。有时候,她会在他们中间,人群像潮水一样推着她向前。虽在同一时空,她与转经人却相互视而不见。她穿着大红色的冲锋衣,但在人群中却像隐身人一样。她转动经筒,但像从另一个星球来的人。

但是她转,甚至有时会停下,再转。

她面对珠峰,以及其他几座八干米以上的山峰:马卡鲁峰、洛子峰、卓奥友峰……它们错落有致排列成一条由山峰组成的堤坝,即喜马拉雅山脉。“珠峰在前面,时隐时现。当云雾飘开的时候,看到它的形状,像是张开双臂袒露着巨大胸怀。”她在珠峰下危险地病倒,却依然凝视。她吸了氧,吃了退烧药,不敢躺下,就那么靠着,坐在黑暗里,每隔十分钟就喝一次热水,如果躺下可能再醒不过来。

她转了冈仁波齐峰,去了遥远的阿里,山巅之上的西藏。

我也曾到冈仁波齐,只是望洋兴叹,甚至连想都没想过转山,一念都没有,我觉得对我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我的一位友人转了冈仁波齐,回来说,差点撂那,现在是重生。我曾登过拉萨哲蚌寺后面的山峰,我知道每走一步路的巨大喘息,每一个动作都是慢动作,知道类似死亡的诱惑:一闭眼就会飘起来,是多么幸福。但是她竟然转了漫长的需要过夜的冈仁波齐。在夜晚的帐篷里,她替一个上海人写遗书,那人病得已拿不动笔,他说一句她记一句,这样的情景在这条伟大的转山路上屡见不鲜。

每个转山者都要有这个准备。

转冈仁波齐几乎是个悖论,为什么还要去?

而这就是生命的神秘。

多数人的生命已没了神秘,只有少数人,或极少数人生命中还有不竭的秘密或悖论,鱼儿(作者笔名)便是一个。她的生命里有无数个经筒,她要去转动,永远不竭地转动,永远着迷地转动。旅途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她的写作完完全全地体现出旅途的样子,不是通常写作的样子,确切地说不是所谓专业写作的样子,但又是真正的写作的历程。

真正的写作来源于现实,而非文本。

她的旅行是交织的、立体的,如同众多河流的交叉走向,同时永远有天空映照,是时间与空间双重的移动,绝非平铺直叙。不乏这样生活的人,但能这样写作的人少而又少,即便所谓成名作家,能做到这样的也是极少数。在这个意义上,《我转动所有的经筒》让人惊奇,让人认同高手在民间。至少民间存在着高手,而好的文学生态正该如此。如同武林之外的高手不为武林存在,他们自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如果说流水是感性的,河床一定是智性的,而河床与水的关系是互动的,水形成了河床,河床反过来也呈现了水。复杂的河床呈现着复杂的水,让水变得如此多姿。同样,语言是感性的,结构是智性的。但事实上在许多人的写作中,两者是分离的,更多的是语言不错,但没有相应的结构。太多一般的不符合实际的结构充斥着写作,让世界变得单调。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质感、灵透,一如她经常坐在河边注视的水中的石头。石头独立、透亮,但周围又到处是水,波光鳞鳞,石子却一动不动地跳入你的眼睛。换句话说她的语言是带着水的,直让你觉得她的语言不是来自笔端,而是来自水边。同时拥有相应的空间,两者相映,构成了《我转动所有的经筒》独特的世界。

宁肯

2017年6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她的旅行是交织的、立体的,如同众多河流的交叉走向,同时永远有天空映照,是时间与空间双重的移动,绝非平铺直叙。不乏这样生活的人,但能这样写作的人少而又少,即便所谓成名作家能做到这样的也是极少数。在这个意义上,《我转动所有的经筒》让人惊奇。

——宁肯 《十月》杂志常务副主编

这是作者对自己十几次雪域之旅的印象性剪辑。故其叙事,与其说像中国水墨山水长卷,只讲“散点透视”,走到哪儿,画到哪儿,毋宁说更像是一个很在乎自身生命质量的心灵记者,她在即兴记下现场目击的同时,也同步实录了她此刻的心跳。也因此,这部作品不具传统戏剧结构,它是散文化的。一部旨在为信仰选址的严肃叙事,或许“非虚构”确比“虚构”更让人愿意去读。质朴总比机巧离真实更近。

——夏中义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6: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