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郑一斋郑易里纪念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云南科技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崎松主编的这本《郑一斋郑易里纪念文集》是为纪念郑一斋先生诞生125周年而作。全书共分五部分内容,文章包括《你的光辉永远不灭——纪念郑一斋先生》、《做人要学郑一斋》、《郑易里先生与我家人的交往》、《黑天使时代的聂耳》、《关于保护郑氏故居致中共玉溪市委书记的信》等64篇。

内容推荐

崎松主编的《郑一斋郑易里纪念文集》主要内容包括云南知名爱国民主志士、儒商郑一斋生平和纪念文章;马克思《资本论》的翻译出版者、《英华大词典》主编、汉字编码《郑码》的发明人郑易里生平和纪念文章;“郑民故居”的保护修缮情况。全书计25万字,附文献资料照片50幅。

目录

战士·智士·名士(前言)

为中华民族“盗火”的玉溪人

第一辑

 郑一斋传

 我们为什么纪念他——写在歌后

 你的光辉永远不灭——纪念郑一斋先生

 难忘的友情——纪念郑一斋先生

 介绍一位进步的商业家郑一斋先生

 记与我党合作的无党派民主人士

 忆郑一斋先生

 怀念郑一斋先生

 郑一斋先生及其家世

 追忆唐用九、熊心畲、刘润之、郑一斋致力人民民主事业片断

 “宝臣号”和“景明号”简介

 郑一斋兄弟和一斋藏书票

 郑一斋先生与云大的至公堂

 玉水奇商

 怀念我的父亲郑一斋

 我的父亲郑一斋

 怀念父亲郑一斋

 缅怀祖父郑一斋

 郑一斋先生墓表

 郑一斋先生墓碑

纪念诗词

 挽郑一斋

 怀郑一斋先贤

 祭一斋易里兄弟

 做人要学郑一斋

 祖祖辈辈传芳名

 吃水不忘挖井人

 朱德传来感谢信

第二辑

 郑易里先生生平

 郑易里传奇——为纪念郑易里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

 追忆逝水流年——《资本论》中译本翻译出版轶事

 郑易里——再铸汉字辉煌的世纪老人

 云南玉溪人——郑易里

 60余年磨一剑——记电脑汉字形码理论奠基人郑易里

 耄耋老翁的辉煌——访著名编码学家郑易里

 出版界的老兵科技界的新星——郑易里

 《英华大词典》和郑易里

 郑易里先生与我家人的交往

 三山半落青天外

 忆父亲

 父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易里文集

 《资本论的文学构造》译者序

 《新哲学大纲》补正增订版改序

 《自然辩证法》译后记

 想起了聂耳

 黑天使时代的聂耳

 回忆聂耳二三事

 艾思奇和他的《大众哲学》

 怀念洛峰

第三辑

 郑一斋和郑易里族谱表

 郑一斋的家谱表

 “郑氏故居”房屋产权调查

 郑一斋郑易里资料的收集和我与郑家的交往

 关于郑氏故居修复布展的建议

 关于“保护郑氏故居”致中共玉溪市委领导的一封信

 中共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同志对信件的批示

 玉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保护郑氏故居”致市委

 领导信件的办理回复

 关于保护郑氏故居致中共玉溪市委书记的信

 中共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同志对信件的批示

 郑一斋的孙子郑元亮致崎松的信件(之一)

 郑一斋的孙子郑元亮致崎松的信件(之二)

 郑一斋的儿子郑璨致崎松的信

 崎松主编《郑一斋和郑易里》首次披露郑氏旧居房产调查情况

 阔别70年郑一斋长孙重访郑氏旧居希望将郑氏旧居保留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后记

试读章节

1926年6月,一位在昆明的商号老板向法国商人若利玛订购了500包的太古冰糖。这些冰糖经滇越铁路运往昆明的途中,因管理人员疏忽,没有加盖篷布,全被雨水淋湿。若利玛的雇员将这些冰糖用汽车拉来堆放在商号门前,蛮横无理地强迫商号收货。商号老板让店员称称看看,结果每包冰糖比原装的重量少了3公斤。商号老板于是亲自到若利玛洋行交涉此事。

在洋行的办公室里,这位老板很和气地说明来意,告诉若利玛应该按冰糖的实际重量收货付款。可若利玛态度十分恶劣,冲过来就用他的一双毛手掐住老板的脖子叫他付款。说时迟那时快,这位矮小的老板退后一步站成丁字形,咬紧牙关,狠狠一拳向若利玛的胸口打去,将其打出了两米多远摔倒在地。老板指着他说:洋奴你有本事就爬起来,老子今天非把你揍死!若利玛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再也不敢声张。事后,每包冰糖都补足了重量结了账。

这位老板就是云南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昆明有名的大商号“景明号”经理郑一斋先生。

前两年,我常常会在忙碌之中,走到玉溪州城棋阳路南段的一家小食馆,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小食馆的里面,是一个清幽的旧式院子。院子的西、南、北三面为两层围栏木楼,呈“凹”字形,应是清末民初的建筑,虽然疏于管理,但房屋尚为完好,透着一种质朴而经典的美。庭中一棵老树倔强地向上伸展,高出房屋许多,枝叶繁茂,浓荫满地。闹市中有此静谧之所,实在出乎意料,吃面喝汤之余,不免让人生发无限的惬意和深远的幽思。打探之下,这座新中国成立后曾用做玉溪地区军分区招待所的老房子,竟是郑一斋的故居。20岁以前的郑一斋,就同他日后编纂《英华大词典》、发明“郑码”的弟弟郑易里居住在这里。

郑一斋1891年出生于玉溪。父亲郑宝臣在州城开设“宝臣号”商店,经营土杂日用物品,维持全家生活。郑一斋自幼聪颖过人,能诗能文,1910年,因自感成家而未立业,决定努力攻读,遂往昆明求师。

郑一斋绝对是一个天分颇高的人。1913年他投考云南省立师范学校,报考学生超过招生人数的10多倍,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李厚安的得意门生。他从教多年,深受师生和家长的爱戴。后来经商,也是一位能手。近代玉溪出过不少有名的商人,如李凤祥、郭新民、李华堂、蔡懋德等,而郑一斋无疑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始终认为:保持信誉,取信于人,是企业的生命。在经营过程中,郑一斋重视市场调查,合理运用资金,关心职工福利,他开设“景明号”代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和英美烟草公司的卷烟产品,成为昆明纸烟业务的第一大户。昆明的纺织工业缺乏染料,郑一斋又与美商南星颜料公司达成协议,承担该公司在云南的总经销,“景明号”的业务更是蒸蒸日上。  说到郑一斋和“景明号”,不得不插这样一段佳话。如今的玉溪,是中国著名的“云烟之乡”,而这一美誉,和郑一斋也有着不解之缘。当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所产卷烟的原料,主要来自河南许昌。“抗战”期间,华北沦陷,烟叶来源断绝。公司遂派专员到云南考察,在郑一斋的协助下,到一些县份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少地方的土壤、气候及其他自然条件,均很适宜种植烤烟。公司于是决定提供美国烟种,派人指导技术,由“景明号”负责联系安排,先后在玉溪、江川等地试种,并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缓和了国产卷烟原料紧张的状况,也为后来云南美引烤烟种植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玉溪卷烟厂和“红塔山”品牌的崛起,使玉溪“云烟之乡”的美誉声传九州,盛满天下。这对远去的郑一斋先生,真正是一种莫大的告慰。

而郑一斋之所以赢得人们的敬重,原因还不在他经商的成就,是在他“终身以最大的热情,努力文化的拓荒事业(李公朴语)”。

P98-100

序言

战士·智士·名士

崎松

“回忆是力量之源……永远不要忘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如同点燃一只火炬。”

——世界著名作家:雨果

“中国有一块翡翠叫云南,云南有一块钻石叫玉溪。”地处彩云之南中部的玉溪,她充满诗情画意,包括澄江、通海、华宁、易门、峨山、新平、元江等7个县和红塔区、江川区。这里文化悠久,山川秀丽,阡陌纵横,人杰地灵。而“聂耳故乡”“花灯之乡”“云烟之乡”和“高原水乡”都是她的誉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玉溪这块红土地上群星闪烁,人才辈出。郑一斋和郑易里兄弟俩人,就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战士、智士和名士。

在“黑夜难明赤县天”的年代,他们为了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中国,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唤醒民众,“一不怕掉脑袋,二不怕瘪钱袋”,历尽千辛万苦,秘密组织翻译出版马克思著的《资本论》,并把书送延安。毛泽东同志读到这套三大卷的中文全译本《资本论》时非常高兴,他在书的扉页上批语原著问世“在71年之后,中国才出版。”

郑一斋先生是一位商界名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最真诚的朋友。因为他支援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共云南地下党,国民党特务分子把子弹打进他家里进行威吓时,他也丝毫没有动摇过。后来,他又把两万瓶“云南白药”送到八路军办事处,供战士疗伤。于是,朱德同志曾给他来信表示感谢。

1942年7月31日,郑一斋先生在昆明遇难之后,他的弟弟郑易里又主编出版了《英华大词典》,这本很著名的工具书哺育了海内外三代华人学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搭起重要的桥梁。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精通英文、日文、俄文。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从事汉字电脑编码研究,成功创造了“郑码”,使之成为中文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郑易里先生也同时成了中国历史地平线上闪现出来的一颗智星。

今年9月16日,是郑一斋先生诞生125周年纪念日,10月6日,是郑易里先生诞生110周年纪念日。为了继承和弘扬两位文化名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玉溪市红塔区文物管理所决定对“郑氏故居”进行修缮保护,介绍他们的生平业绩,将于2016年9月对外开放展出。值此机会,我们特编辑出版《郑一斋郑易里纪念文集》,供读者了解。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各族人民正在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这个历史时期,我们来“点燃一只火炬”,以崇敬之心来学习两位革命先贤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非常重要的。  郑一斋和郑易里先生的身影,随着历史年轮的前进虽逐渐远去,而他们光辉却世世代代永留在故乡人的心中!永留在祖国人民的心中!

2016年7月

后记

本书是为纪念郑一斋先生诞生125周年,郑易里先生诞生110周年而编辑的。早在2007年6月,该书曾以为中华民族“盗火”的玉溪人《郑一斋和郑易里》,为书名内部铅印发行过1000册,至今快满10年了。当时,印书的经费是编者找玉溪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领导,请他们赞助的,并把款拨到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后,才把书印出来。

这次正式出版时,改书名为《郑一斋郑易里纪念文集》。对原书的文章也作了部分增减调整,特别增加了一些资料图片,其目的是让书的内容更加充实一些。这次的出版经费,是由郑一斋先生的大孙子郑元亮同志,向本家族后辈筹集来的。书的终审校对,则请郑一斋先生儿子郑璨同志过目。若无他们的大力支持,这本书也不可能面市。

另外,借此机会,还要向现年106岁的老寿星、郑一斋先生的堂弟郑治平前辈,表示感谢!是他为本书编写提供很多珍贵的史料,还有红塔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松同志,10多年来,一直陪伴着笔者,为“郑氏故居”奔波,从未停止过脚步。《玉溪日报》社的记者蒋跃同志,多年来也先后4次在报上发表有关报道,呼吁要保护“郑氏故居”,其爱国爱乡之情,同样令人感佩。总之,《郑一斋郑易里纪念文集》的出版,是社会各界和郑一斋、郑易里先生后代共同努力的结果。由于所选摘的文章不仅面广,加之年代久远,其中个别史实,也难免有误,盼能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正。

80岁的老头崎松

2016年7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6: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