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尔特·克雷纳著的《管理简史》收录的优秀管理学著作跨越千年,数量达到82种。这部管理学经典不仅是一部管理学史,更是一部商业进化史。80余位管理大师在历史舞台上精彩演绎与梳理千年管理变迁,使读者通过历史回顾过去,反思现在,进而洞悉未来。本书作者克雷纳在书中介绍的管理创新人士既有实干家,也有思想家,这些人物与其倡导的管理创新既耐人寻味,又影响深远。全书用语朴实流畅,内容丰富详实,将管理大师、管理著作以及管理实践有机融合。不但可以迅速提升读者对现代管理理念的理解,也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些理念的成因,还可以切实指导实践。
每年都有几百部商管书籍源源不断地面世,时光洗尽多少铅华,才留下永恒的精华。在如此绵延不绝的无限供给中,你如何确定你吸取了这其中最有价值的养分?
斯图尔特·克雷纳著的《管理简史》直接将你带到世界上80余位最伟大的管理大师面前,让你聆听他们独一无二的诉说。从孙子、马基雅维利、亚当·斯密到帕特里夏·西博尔德,历经千年,让你领略管理的历史变迁;从汤姆·彼得斯到彼得·德鲁克,从罗莎贝斯·莫斯·坎特到查尔斯·汉迪,跨越偏见,让你看到对这两大对立管理体系代言人的公正评判。
既要切中时弊,又要超越时间限制,具有永恒价值,这种追求无疑是个完美的圈套——不过,这本书里所介绍的全部著作都达到了这个目标。每本著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它身处时代的产物,而且也是对那个时代发表的意见,每本书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们构成了从古代到现代的管理史。管理者一次又一次地回过头来,从这些书中重新挖掘出管理学的不朽真理。
推荐序一 探索与迎接新的管理时代
推荐序二 从名贵大餐到开胃小吃
中文版新序 管理,改变世界的思想
原版推荐序 《管理简史》中的管理智慧
引言
第一章 管理初始时期
Part 1 《孙子兵法》 孙武
Part 2 《君主论》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Part 3 《国富论》 亚当·斯密
Part 4 《战争论》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Part 5 《论机器和制造业经济》 查尔斯·巴贝奇
第二章 20 世纪初期
Part 6 《科学管理原理》 弗雷德里克·泰勒
Part 7 《动作研究》 弗兰克·吉尔布雷斯
Part 8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亨利·法约尔
Part 9 《我的生活与工作》 亨利·福特
Part 10 《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
Part 11 《工业,前进》 詹姆斯·穆尼、艾伦·赖利
Part 12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 埃尔顿·梅奥
Part 13 《如何赢得朋友及影响他人》 戴尔·卡耐基
Part 14 《经理人员的职能》 切斯特·巴纳德
第三章 20 世纪中期
Part 15 《动态管理》 玛丽·帕克·福列特
Part 16 《管理行为》 赫伯特·西蒙
Part 17 《工厂文化的变迁》 埃里奥特·杰奎斯
Part 18 《动机与人格》 亚伯拉罕·马斯洛
Part 19 《管理的实践》 彼得·F.德鲁克
Part 20 《组织人》 威廉·怀特
Part 21 《帕金森定律》 C.N.帕金森
Part 22 《激励因素》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Part 23 《企业的人性面》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Part 24 《管理的新模式》 伦西斯·利克特
Part 25 《营销中的改革创新》 西奥多·莱维特
Part 26 《战略与结构》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
Part 27 《一个企业和它的信条》 小托马斯·沃特森
Part 28 《企业行为理论》 理查德·西尔特、詹姆斯·马奇
Part 29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 阿尔弗雷德·P.斯隆
Part 30 《管理方格理论》 罗伯特·布莱克、简·莫顿
Part 31 《公司战略》 伊戈尔·安索夫
Part 32 《管理的意志》 马文·鲍尔
Part 33 《营销管理》 菲利普·科特勒
Part 34 《不连续的时代》 彼得·F.德鲁克
Part 35 《彼得原理》 劳伦斯·彼得
第四章 20 世纪70 年代
Part 36 《提升组织》 罗伯特·汤赛德
Part 37 《管理工作的本质》 亨利·明茨伯格
Part 38 《组织学习》 克里斯·阿吉里斯、唐纳德·舍恩
Part 39 《领袖》 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
Part 40 《丰田生产系统》 大野耐一
Part 41 《行动学习》 雷格·瑞文斯
第五章 20 世纪80 年代
Part 42 《竞争战略:分析行业和竞争者的技术》 迈克尔·波特
Part 43 《第三次浪潮》 阿尔文·托夫勒
Part 44 《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理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
Part 45 《追求卓越》 汤姆·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
Part 46 《大趋势》 约翰·奈斯比特
Part 47 《战略家的思想》 大前研一
Part 48 《走出危机》 W.爱德华兹·戴明
Part 49 《变革大师》 罗莎贝斯·莫斯·坎特
Part 50 《管理团队:他们成败的原因》 梅雷迪思·贝尔宾
Part 51 《管理》哈罗德·杰宁
Part 52 《领导者:掌管的策略》 沃伦·本尼斯、伯特·纳努斯
Part 53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 埃德加·H.沙因
Part 54 《日本制造》 盛田昭夫
Part 55 《关键时刻》 詹·卡尔森
Part 56 《质量的计划》 约瑟夫·M.朱兰
Part 57 《追求繁荣》 松下幸之助
Part 58 《跨国管理》 克里斯托弗·巴特莱特、舒曼特拉·高沙尔
Part 59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斯蒂芬·科维
Part 60 《非理性的时代》 查尔斯·汉迪
第六章 20 世纪90 年代
Part 61 《无国界的世界》 大前研一
Part 62 《国家的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
Part 63 《刀口上的管理》 理查德·帕斯卡尔
Part 64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彼得·圣吉
Part 65 《管理的解放》 汤姆·彼得斯
Part 66 《塞氏企业》 里卡多·塞姆勒
Part 67 《再造企业》 詹姆斯·钱皮、迈克尔·哈默
Part 68 《跨越文化浪潮》 冯斯·琼潘纳斯
Part 69 《战略计划的兴衰》 亨利·明茨伯格
Part 70 《公司层次的战略》 迈克尔·古尔德、
马库斯·亚历山大、安德鲁·坎贝尔
Part 71 《为未来竞争》 加里·哈默尔、C.K.普拉哈拉德
Part 72 《基业长青》 詹姆斯·柯林斯、杰里·波拉斯
Part 73 《惠普之道》 戴维·帕卡德
Part 74 《情商》 丹尼尔·戈尔曼
Part 75 《平衡计分卡》 罗伯特·卡普兰、大卫·P.诺顿
Part 76 《领导变革》 约翰·科特
Part 77 《忠诚效应》 弗雷德里克·赖希赫尔德
Part 78 《长寿公司》 阿里·德赫斯
Part 79 《智力资本》 托马斯·斯图尔特
Part 80 《模糊》 斯坦·戴维斯、克里斯·梅尔
Part 81 《长大的数字化》唐·塔斯考特
Part 82 《顾客.com》 帕特里夏·西博尔德
致谢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虽然写于两百多年前,但书中大量的内容直到今天都毫不过时。例如斯密谈客户服务:“认为要更好地管理贸易就要让公司存在的设想是毫无根据的。对于一个工人来说,加在他身上的真正并且有效的约束并不来自于他所在的公司,而是来自于他的客户们。”即使是爱德华兹·戴明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也从没有超过斯密的高度。再举一例,以下是斯密在18世纪对如何凝聚工人力量所做的描述:“当把工人思想的注意力全部引向某个单一目标时,他们就更容易创造出简便高效的工作方法,但如果方向太多,这样的创造力就会消失于无形。”去除一些时代的痕迹和语言风格,历久弥新的真知灼见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问题是斯密遭到了政治目的的绑架。他这本举世闻名的书被人把思想挖掘一空。《国富论》通常被看作是一部右翼宣言,是市场力量之美的光辉展现。这个认识当然只能是片面的。《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它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做出了广泛的探索。事实上,人们常常把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归功在斯密身上。
这本书一出版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作为一本畅销书对政治人物的影响力极为强大。“我们都是你的学生,”皮特首相对斯密说。诺斯勋爵在对1777年和1778年进行预算编制时更是受到斯密思想的强烈影响。有一个类似的现代版故事,那就是威尔·哈顿写的《我们所处的状态》一书对戈登·布朗首相的预算所产生的影响。
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人来说,《国富论》始终是一个有价值的学习起点。斯密非常精确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供给和需求为例:“人类购买或生产的每一样商品的数量,在每一个国家内都自然而然受到有效需求的限定。”再以职业规划的基本原理为例:“每个人都在不断强迫自己找到最有利的职位,并极尽全力想要控制一切可以控制的资源。”
该书的关键部分是斯密关于价值的论述,他认为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值是由生产成本来决定的。如果生产一件东西的成本较高,则其价值也相应较高。“用钱或商品买来的东西就等于是用劳动力买来的,这与我们亲力亲为所花费的劳作是同等的……它们包含着一定数量劳动的价值,而我们用来与之交换的也是在同一时期内包含同等劳动数量的等价物。”斯密写到。
斯密的推理是冷酷的:“任何东西的真正价格,对于想要获取它的人来说,就是他为得到它而需要付出的体力和辛劳。东西对于得到它并且使用它和用它进行交换的人来说,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为所有人节省的体力和辛劳,以及其他人为得到它而付出的体力和辛劳。” 怀疑论者会发现,斯密的论断时常又会表现出鲜明的人性化。“于是,优厚的劳动报酬既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同样也是国民财富增长的自然表象,”他说,“另一方面,对贫苦劳动者待遇不足,则是事物停滞的自然征状,当事物发生倒退时,饥饿就会降临。”
事实上,斯密对市场的讨论要少于对劳动的讨论。他的劳动分工概念就是他留给后世的大篇幅论述之一。“劳动的分工……存在于各行各业,相应提高劳动的生产力,”斯密写道,“把不同行业和职业分离开来看起来也是基于同样的目的。”这种分工和功能划分为20世纪早期的管理理论家们提供了基础,他们当中有科学管理大师弗雷德里克·泰勒,及该理论的实践者亨利·福特。他们将斯密那精密的经济思想转化为工厂里的实践。他们的做法及其所达到的规模是斯密无法想象的。
斯密的很多思想都是可以左右解读的。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思想实施不同的做法。但如此一来就是对这些思想的破坏。《国富论》是第一个对自由市场经济基础、运转和原理进行全面探索的书籍。它是理念的胜利,而不是什么宣言。
很显然,斯密的理论有其历史局限性。体力劳动已不像过去那样重要;管理在20世纪已成为一门职业,这是斯密没有认识到的;同样,斯密在写作时也想象不到现代组织的力量和规模,更不用说品牌号召力和顾客忠诚度了。他所处的时代也更为艰苦,利己思想不是人的选择而是必须。
市场的力量仍然作用在亚当·斯密身上。他这部历史巨著的第一版跟上了通货膨胀的步伐,如果有人要买一本品相不错的,那就准备掏85 000美元出来吧。P10-12
从名贵大餐到开胃小吃
读书如同吃饭,是人类汲取营养不可或缺的行为,其差别仅仅在于一为物质一为精神而已。就吃饭而言,套用一个时髦词,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匹配问题。在供给一方,上到五星级酒店米奇林餐馆,下到街角小铺苍蝇馆子,高中低档应有尽有。在需求一方,有人喜欢清淡素雅,有人喜欢麻辣滚烫,更有人挚爱肥肠下水,偏好无穷。按理说,有求有应,匹配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不尽然。经常可以看到,满街餐馆,走了许多家,却没有一家能满足某位特殊顾客的特殊口味。而卖饭的人不断推出新的菜品,变换各种招式,也不见得就能招徕吃家,有些外表不错的餐馆,却门可罗雀面临倒闭威胁。所以,饮食行业如何实现卖方和买方的适配,是一门大学问。
学习管理与吃饭极其相似,一方面,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量管理类图书,似乎应有尽有什么都不缺;另一方面,是有志于学的读者陷入无书可读的困惑,面对满架图书发呆,不知哪本值得看。当你抱着不断试错的心情买书读书时,很有可能,几年过去了,买了不少,但真正看完的没几本,看了后觉得很有启发的更少。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图书至关重要,而各种选择方式中最靠谱的,莫过于同行口碑。
斯图尔特·克雷纳的《管理简史》一书,就是用上好的名贵原料烹制出的管理学开胃小吃。他选择了从古到今的82部传世经典,萃取其中的要点精华,以作者简介为导引,以对经典的阅读感悟为线索,告诉读者应当怎样去品尝管理大咖。这就好像燕窝月饼、鲍鱼披萨之类做法,选取上乘原料,做成速食快餐,供顾客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和贴近大众的吃法,从中感受到名贵大餐的味道。
作为一位管理类畅销书作家,许多中国人对斯图尔特·克雷纳并不陌生。有不少对管理思想或者管理著作感兴趣的人,往往在起步阶段就选读克雷纳的《管理百年》或者《世界50位管理思想家》等普及著作。这本《管理简史》,就是他随着时代推移而不断更新的再版作品。
在管理学的入门阶段,选书读书都不很容易。讲大道理,人人都知道要读经典名著,但经典名著不是那么好读。有些经典,如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动辄上百万字,仅仅从部头看就不是业余读者能够啃得动的。有些经典,如巴纳德的《经理人员的职能》,尽管部头不大,但充满专业术语和不厌其烦的琐细论证,连专家都称其晦涩呆板抽象枯燥。这就好像传说中的满汉全席,山珍海味奇肴美食应有尽有,但普通食客可望而不可及。第一,你是否有足够的本钱?第二,即便本钱不成问题,你是否有细细品尝的时间和精力?第三,即便时间精力都充沛,你是否有那么大的食量容得下巨多种类的珍馐佳肴?第四,即便可以品尝各种菜肴,那些美味是否同你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偏好相匹配?所以,对于真正的管理学“吃货”来说,好读书、读好书是大有讲究的。通常来说,一个美食家,对口感味觉的追求肯定超越了店面装潢,对民间口碑的重视肯定超越了文献记载。《管理简史》的作用,就在于梳理管理学界遍地开花的各类餐馆,把各种名贵大餐改造为速食店铺,编制出一幅管理领域“小吃一条街”的店铺导引手册,然后加上自己的特有佐料,吊起读者的胃口。使他们能够吃得更为舒坦。
管理的历史久远,从有人类就有了管理活动,但管理学从诞生到迅猛发展不过一百多年。大体上,从工业革命到19世纪80年代,机器化工厂的迅速增加,决定了管理的核心是组织生产;到20世纪3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需要在资源、成本与产出、利润之间取得均衡,这决定了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效率;到60年代,经济萧条的冲击反问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决定了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到90年代,人权、女权、环保等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冲击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决定了管理的核心是自我治理;到今天,互联网和计算机带来的信息革命,改变了组织运作机制,决定了管理的核心是个性彰显。这样的概括很可能有所偏失,但有助于读者把握大体方向。《管理简史》一书,对这些时段的管理经典做了恰当的选择和介绍,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管理的思想动向,这是有益的。当然,任何作者都有自己的口味偏好,克雷纳也不例外,他更多地着眼于图书市场,所以,对管理时尚要偏重一些,对营销和大众潮流更为敏感。当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管理方向变迁上,互联网和信息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也不可忽视。克雷纳对管理学的整体把握远在常人之上,作为管理入门的向导,克雷纳足以胜任。
当然,本书不能代替阅读原著。同样是三文鱼,自助餐厅和米奇林餐馆是不一样的。但是,常人多数只能通过自助餐厅或者高级一点的海鲜酒店去品尝三文鱼的风味,只有具备了各种条件,才有可能一睹米奇林的三文鱼丰采。有志于在管理领域当出类拔萃的食客,就要有从自助到米奇林的升级愿景。在饮食上“眼高手低”是人们进步的台阶,眼界一定要盯着世界一流学者及其名著,而下手必须力所能及。吃的是土豆,想的也是土豆,你就会永远停留在土豆的水平上沾沾自喜。吃的是土豆,盯的是牛排,你才有可能在将来吃上牛排。即便条件所限吃不上牛排,你也可以在牛排的启发下把豆腐青菜做出“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精致来。但愿《管理简史》的读者能够由此开启不断升级的管理营养之旅。
《管理简史》,文笔朴实流畅,内容丰富详实,意义重大。
——《今日美国》将管理史上的经典娓娓道来,使21世纪的管理潮流若隐若现。
——《金融时报》
当你翻阅这本概略的简介时,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超越具体限制的东西,这些东西历经时代变迁,一直为管理者和管理学家所关注。这些东西不仅是各种书籍讨论的重点,而且正是它们构成了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的基础,正是它们构成了管理史。
——加里·哈默尔(战略大师)
管理学的天空繁星闪烁,这些思想被传颂,被记录,凝聚在一本本管理著作中。斯图尔特·克雷纳先生一直在做一件穿针引线的大事。他致力于把管理史上的伟大思想和创新理念进行梳理。《管理简史》就是这样一部精心帛起来的珍珠项链。
——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