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是让-雅克·卢梭自认为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此书的意图,是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旨在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使人在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善良的天性。这本书思想性极强,可以说是一篇关于人类天性的论文。不过,因为采取了小说的写作形式,可读性也很强。
| 书名 | 爱弥儿(全译本) |
| 分类 | |
| 作者 | (法国)让-雅克·卢梭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爱弥儿》是让-雅克·卢梭自认为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此书的意图,是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旨在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使人在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善良的天性。这本书思想性极强,可以说是一篇关于人类天性的论文。不过,因为采取了小说的写作形式,可读性也很强。 内容推荐 让-雅克·卢梭著的《爱弥儿》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故事优美,文笔生动,富有文学价值。全书共5卷,前4卷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男子教育的改革,揭露了法国封建教育的腐朽荒谬,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末卷借爱弥儿未婚妻苏菲的教育,论证了女子教育的革新。此外,还有一个附录,作为《爱弥儿》这本书的一个收尾,交代了爱弥儿夫妻的结局以及他们遭遇的磨难和考验。 目录 译者前言 原序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附录 试读章节 对我们进行这种教育的对象,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事物。我们才能器官的内在发展要归功于自然的教育,但是能学会如何利用这种发展却是别人的功劳,也就是人的教育。而我们能对影响我们的事物产生良好的经验,则要归功于事物的教育。 因此,我们面临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是被三种教师培养出来的。所以,也就有这样一种差别: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如果三种教师的不同教育在他的身上不能同时存在而起冲突,那么他就不能受到一种很好的教育,他自己也会认为这种教育和他的想象相差甚远。相反,如果这三种不同的教育能够在他的身上和谐共处,并且有着相同的目的,那么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能拥有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只有这样的学生,说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是名副其实的。 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我们完全不能凭自己的意愿去决定自然的教育,并且也只能在某些方面决定事物的教育。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只有人的教育。而即便如此,我们还要认识到我们的控制也只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因为没有一个人能控制一个孩子周围所有人的言语和行为。 如果不能让上述三种教育有机结合,那么一种整体的教育是不能成功的。因此,如果以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教育,那么它的结果多半会让人失望。但是,如何让三种教育有机结合,却不取决于任何人的意志。我们竭尽所能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无限地接近一个目标。而即便要达到这个目标,也不能完全离开运气的成分。 这个目标就是自然的目标,这个我们刚才已经进行了论证。我们已经说过,要很好地结合三种教育,那么有一个任务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要让其他两种教育配合我们无法控制的那种教育。自然这个词语或许并不那么清晰,因此我们在这里需要明确一下它的定义。 在有些人看来,自然只是一种习惯。但我们或许因此就要疑惑了,因为早已经有这样一个观念:人生来就具有一些强制的习惯即永远也不能消灭的天性。比如说,这样的一些习性被我们阻碍垂直生长的植物就具备。对于自由生长的植物而言,尽管它会保持人们强制它倾斜生长的方向,但不代表它的汁液也不按原来的方向流动。当这种植物能够继续发育,它直立生长的情况又会恢复。人所具有的也是这样一种习性。如果环境不发生变化,一个人由习惯产生的习性就不会消失,即便我们认为这些习性极其别扭。但如果出现了相反的情况,环境发生了改变,习惯或许就会不复存在,这个人也就又会恢复天性。因此,说教育只是一种习惯也并非没有道理。何况还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对于自己受到的教育,有些人能把它们保持,但另一些人却把它们忘了。倘若只用适合天性的习惯来定义自然这个名词,那么我们说这一番多余的话或许就没有必要了。 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开始,我们便有感觉的能力,并且对我们周同的事物,我们在以不同形式受到它们的影响。以下的看法或许是成立的:当感觉在我们的身上产生意识,对于产生这些感觉的事物,我们就会有追求或者逃避的欲望。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考虑这些事物是否令我们愉快,在这之后,我们会才考虑它们是否适合我们,只有到了最后阶段,我们才会考虑它们是否和理性赋予我们的幸福和美满的观念相符合。这种倾向,会随着我们感觉的灵敏度和眼界开阔度的增加而同步增强。但是,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观念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为我们的习惯在制约着它。我所说的内在的自然,指的就是还没有产生差异的它们。 所以,可以说是这些原始的倾向决定了一切。对于我们所受的i种教育,如果它们仅仅是存在一些不同还好,但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并且我们又是在以帮助别人而非为个人本身的目的来培养的一个人的时候,或许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对于后一种情况而言,就可能无法做到让三种教育相协调。因此,在教育一个人时候,必须要决定是仅仅要把他教育成一个人,还是要把他教育成一个公民,我们无法同时教育这两种人决定了这一点。 当一个很小的社会不仅只有很窄的范围,而且还有很团结的内部,它就会和大的社会不相容。如果一个人非常爱国,那么他就会以冷淡的态度对待外国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外国人只是纯粹意义上的人而已,并不和他们产生关联。这种缺陷是始终会存在的,但同时影响也没那么大。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和跟他们一块生活的人很好相处。以斯巴达人为例,在国外的时候,他们是贪婪且不讲仁义的,但如果是在自己的国家,公正无私、和平相处的精神又会遍及他们周身。那些世界主义者是不值得相信的,因为他们的著作只体现了一个理念:他们只是想到达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让他们不必履行他们周围的那些他们不屑一顾的义务。正是因为可以避免爱自己的邻居,这样的哲学家才会爱鞑靼人。 P3-5 序言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哲学观的基础,是尊重感觉,坚持“自然神论”。他认为“天赋人权”,人生来自由,有按本性发展的权利。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自然人。其关键是儿童的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本性,让身心自由发展。卢梭的教育观集中体现在《爱弥儿》这部著作中。 《爱弥儿》(Emile:ou De l'education)完整译为《爱弥儿:论教育》,卢梭自认为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此书的意图,是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旨在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使人在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善良的天性。这本书思想性极强,可以说是一篇关于人类天性的论文。不过,因为采取了小说的写作形式,可读性也很强。 本书讲述的是爱弥儿与家庭教师的故事。这是西方第一部教育小说,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思想。其教育观念的核心就是顺应自然法则,听任身心的自由发展。 卢梭主张,儿童学习知识的方式,不应该是直接灌输,而应是让他们参与生活实践,并根据生活实践的需要进而生出对知识的渴求。基于此,《爱弥儿》根据儿童的年龄划分出阶段,有的放矢地讨论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在教育史上是具有独创性的。 卢梭尊重儿童的天性,而且重视每个人不同的个}生。他认为传统教育模式塑造的是千人一面的傀儡,受教育者的个性无从施展,只能日益平庸,天赋被白白浪费。他说:“上帝创造出来的东西本来都是好的,但是一经过人手就完全变了性质。人们意图让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在这种土地上生长,让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出现在这种树木上。” 卢梭教育观的主旨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顺应天性。无论对于卢梭所处的年代,还是当今时代,这一观念都至关重要。不过,卢梭过于放任天性,而刻意对抗社会需求,也是矫枉过正之举。对此,当代读者应该合理把握。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