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端政著的《回首人生(精)》一书,包括上下两编。上编记述下放农村以前的经历,包括回首少年时代、回首书店四年、回首北大、回首晋北艰苦年代、回首下放运城岁月。下编记述调入山西省社科研究所(1983年改为山西省社科院)从事语言学研究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包括回首成立山西省语言学会、回首创办《语文研究》、回首方言调查研究、回首语典编纂、回首语汇研究、回首语典编纂研究等。记述忠于事实,体现作者一生的曲折经历和语言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 书名 | 回首人生(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温端政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温端政著的《回首人生(精)》一书,包括上下两编。上编记述下放农村以前的经历,包括回首少年时代、回首书店四年、回首北大、回首晋北艰苦年代、回首下放运城岁月。下编记述调入山西省社科研究所(1983年改为山西省社科院)从事语言学研究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包括回首成立山西省语言学会、回首创办《语文研究》、回首方言调查研究、回首语典编纂、回首语汇研究、回首语典编纂研究等。记述忠于事实,体现作者一生的曲折经历和语言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内容推荐 温端政著的《回首人生(精)》是“瓯风文丛”的一种。本书记述作者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事迹,分为上下两编。 目录 上编 少年时代 新华书店四年 北大四年 晋北艰难年代 下放运城 下编 成立山西省语言学会 创办《语文研究》 方言调查研究(上) 方言调查研究(下) 语典编纂(上)——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出版的语典 语典编纂(中)——新世纪初期(二〇〇〇至二〇一一年你)出版的语典 语典编纂(下)——二〇一二年以来出版的语典 语汇研究 语典编纂研究 附录 温端政著述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新华书店四年 一九五〇年七月,我从浙江省立温州中学高中部毕业。同班同学纷纷参加升学考试。当时高等学校生源不足,录取率很高。可我因为家里被划为地主成分,失去了经济来源,不能继续上学,只好走上社会,进入温州新华书店工作,直至一九五四年七月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才离开。整整四年的书店工作,印象深刻,至今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一)马骅先生的推荐 我能进入温州新华书店工作,是马骅先生推荐的。 马骅先生是著名诗人,曾参加新四军,转战苏北抗日根据地。一九四九年温州解放,担任《浙南日报》副刊《新民主》主编,后任温州中学副校长。对这些,我当时都不了解,只知道他是我高中三年级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家里被划为地主成分后,经济来源已经不如从前。为了克服困难,我先是从学校搬出,同一个同乡同学在外面合租一间小房子,过着最节俭的生活。就这样,还是坚持不下去。隔壁的一个老大娘看我生活这么困难还天天早起练习武功,提出让我住在她家里,管吃管喝,只要我帮助她正在读小学六年纪的小儿子学习。我搬到她家住了一个多月,总觉得寄人篱下不合心愿,于是萌生去少林寺出家的想法。我家乡有练武的传统,我也习武多年,去少林寺也许是自己的最好归宿。 正在这个时候,马骅先生组织我们班参加了一次义务劳动,并要求根据参加义务劳动的体会写一篇作文。我当时想,这也许是自己一生最后的一次作文,便尽情发挥。不想这篇作文竟受到马骅先生的赏识,上课时作为范文进行讲解。这使我拉近了与马先生的距离。一日,我鼓起勇气敲开马先生的房门,诉说我要离校出走的打算。马先生耐心地开导我,并说要向学校领导替我申请补助。结果,学校补助我一百五十斤大米,使我得以完成高中学业。 当时,温州新华书店设在四顾桥,离温州中学很近。马骅先生亲自领我到书店上班。他和当时温州新华书店的经理郑嘉治是好朋友。进入书店之后,我受到照顾,没有安排我到门市部当营业员,而是让我坐办公室。我的工作,是把书店购进和销出的每一本书建立档案。每天根据进货单和销售发票进行登记。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麻烦。首先书店经销的图书有好几千种,每种书都要制成卡片,然后按照书名首字的四角号码编排起来,就很费事。每天购进和销出的图书很多,都要一一登记,更是麻烦。早晨六点钟起来,往往忙到晚上快十二点才完成。天天这样,忙得我头昏脑胀。不到一个月,已经疲惫不堪,差一点把我累跨了。 一天晚餐,郑嘉治经理一边喝酒,一边高兴谈笑。他很随便地问我,你来书店有些时候了,对书店有什么意见,对我有什么意见?我没有多想就说:“书店挺好的,就是你不要这样喝酒,吃午饭喝,吃晚饭又喝,喝得这么多,会伤身误事的。”他听了一脸不高兴。有个同事告诉我:“郑经理不是一般人,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解放前是地下共产党员,你怎么敢虎口捋须,给他提意见?”果然,没几天我的工作就发生了变动,派我到泰顺县筹备新华书店。 这对我实在是一件大好事,让我摆脱了登记图书进销的繁重工作。 临行前,我领到了一生的第一次工资——六块钱。交了伙食费四块钱,还有两块钱零花钱。我舍不得花,补贴家里费用。 P23-25 序言 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麻步镇雷渎村一户温姓人家,转眼之间过去了八十多个春秋,现在已是耄耋之年。我想在身体尚健的时候,回忆一生的经历,于是就有了这本《回首人生》。 回首我的一生,有三点基本估计: 一、我的一生是幸运的。 小时候,我多次遭到病魔威胁,但都幸免于难。特别是十二岁那年夏天右手背得了恶性疔疮,危及生命。凑巧有个乞丐上门,采了草药敷上后,肿痛立即消退,疔疮很快治愈,挽救了我年轻的生命。现在想起来,还感到有些神奇。 我的前半生经历了多次运动,都能逢凶化吉。在“三反”运动中,虽然被打成“老虎”,挨了批斗,但我没有自杀的念头,也没有被投入监狱,定案落实后仍回温州新华书店工作,后被提升为门市部主任、业务股长、副经理,一九五四年还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反右斗争中,我虽被内定为中间偏右,但没有被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我在晋东南地区潞城县崇道公社搞“四清”,响应毛主席号召,高举毛主席革命路线大旗起来“造反”,遭到压制时,晋东南军分区司令亲自出面支持我,使我扬眉吐气;在两派对立时,面对对方的追捕,我逃跑得快,毫毛未损;工宣队进驻之后,虽然住了学习班,隔三岔五免不了被批斗,但我以毛主席语录巧妙对付,幸免于难。后来下放运城,走进农村的广阔天地,并在北向公社加入中国共产党。 值得庆幸的是,我在学习道路上遇到许多好老师。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因经济没有来源,感到绝望,准备去少林寺出家的时候,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马骅先生教育、帮助了我,使我得以完成高中学业,他还把我介绍到温州新华书店,从此成为一名国家干部。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袁家铧先生手把手指导我,把我领进汉语方言学的学术殿堂。王力先生的讲课,使我对语言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他为我主编的《中国俗语大词典》和《古今俗语集成》题写了书名,为我们主办的《语文研究》题写了刊名,还多次赐稿,帮助《语文研究》提高质量。吕叔湘先生八十多岁高龄时还应邀来山西讲学,并为我主编的《中国俗语大词典》撰写序言。 还使我感到幸运的,是我工作中遇到许多好领导。在忻县师专和晋北师专工作时遇到好校长郭万胜。他是一九三六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对我爱护有加。一九七八年调入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之后,遇到好所长王守贤,他大力支持我们的工作。所改院后,在第一任院长刘贯文和副院长宋玉岫、陈家骥、张海瀛的领导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六五”国家重点项目“山西全省县(市)方言志”和“七五”国家重点项目“山西方言通志”。后来又得到继任的院长和副院长的大力支持,使我所从事的事业获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最使我感到幸运的是,在涉及著作权和名誉权纠纷的官司中,山西高院终审误判我和《语文研究》编辑部败诉,当我们走投无路,接近绝望的时候,最高人民检察院受理了我们的申诉,并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抗诉,使我们的冤情得以洗刷。经过再审、调解,推翻了终审错判,取得了宝贵的“小胜”。 人生难得的是幸运。我的一生似有神助,才有如此之多的“幸运”,我觉得自己是上天的宠儿,并为此感到无比庆幸。 二、我的一生是充实的。 …… 第三,我有和谐的家庭。 一九六〇年,我和爱人陈秀娟结婚之后,志同道合、同甘共苦,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光。 在严酷的“文化大革命”中,在艰苦的下放运城岁月,我们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在漫长的马拉松式的官司中坚定地和我站在一起,给了我信心和力量;她还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全力支持我的事业。我们生有三女一男,他们各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二女儿朔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教育学院历史系当干事,后来她考取了山西省委党校的研究生,毕业后调到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先在思维科学研究所,后转入语言研究所,成为我的助手。 第四,我有健康的身体。 我的老家有设坛习武的风俗,练的是“白鹤拳”,从小就受熏陶。在中小学时期,我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在大学时期,我成为北京大学体育运动代表队成员,擅长中长距离跑步,多次代表北大参加竞赛。大学毕业之后,我还坚持锻炼,因此确保身体健康。今年已是八十六岁高龄,每天仍能坚持工作几个小时。 当然,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谓“不完满才是人生”。我的爱人身患多种疾病,七十二岁就过早去世。三女儿因糖尿病并发症,双眼接近失明,不得不提前病退。 最为遗憾的,是调人失察。一九八五年,我没有经过认真考察,就把一个年轻人从基层调入作为接班人培养。没有想到他背着我抄袭我的文章,批评他还死不认错。他还背着我们做了许多有损山西语言学界团结的事情,引起大家的不满。事情的演变出乎意料。他竟以侵害其著作权和名誉权为名,向太原中院起诉我和《语文研究》编辑部,从而引发长达十二年的官司。在这十二年中,为了应付官司,我撰写了几十份状书讼辞,字数在五十万以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我并不后悔,人生总是这样的多灾多难,既有失败又有成功,人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失败和成功串联而成的。 现在,我还有些余力,正主编大型工具书《语海》。二〇一二年四月,我们与上海辞书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计划字数一千两百五十万字,计划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完稿,二〇二〇年出版。该书已经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部巨制的问世。 后记 在本书即将付梓的时候,我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 首先要感激《瓯风》主编方韶毅先生,他不仅将我撰写的《回首人生》一书中的《回首北大》和《回首书店四年》分别发表于《瓯风》第九和第十集,还提出把本书收入《瓯风文丛》正式出版。 还要感谢卢礼阳先生,他主编的《温州读书报》曾于二〇〇五年十至十二期连载了章志诚先生撰写的《风雨拼搏铸辉煌——记温籍语言学家温端政》,后收入《瓯歌——(温州读书报>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二〇一一年版)。他还审读了本书的初稿,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 在回首人生的时候,我念念不忘的是,在我面临困难或身处逆境的时候,那些伸出热情之手挽救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这在本书的序言里已经提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愧只有“受恩”,而没有“相报”。 作为一个学者,最关心的是研究成果能否贡献社会。在这方面,要感谢出版界的朋友,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周洪波、余桂林、马志伟、乔永等先生;上海辞书出版社陈崎先生和杨蓉蓉女士;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玲女士和谢仁友先生;语文出版社李守业、张双亭先生;山西教育出版社张凤瑞女士和徐亚东先生,以及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文琴女士等。是他们的抬爱、支持和帮助,才使我和合作者的许多研究成果得以问世,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在这里,我再次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回首人生的时候,我念念不忘的,还有家乡温州对我的关怀。温州市图书馆曾邀我做学术报告,《温州日报》曾以整版的篇幅报道我在山西的业绩。我的老家平阳县对我更是关爱有加。县领导聘请我担任平阳县高级人才联谊会山西分会顾问,邀请我参加联谊会的年会。中共平阳县委组织部、平阳县人事局、平阳县科学技术协会、平阳县高级人才联谊会联合主办的《平阳人才》二〇〇九年第二期,把我作为“封面人物”,并刊载长篇文章介绍我在山西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养育我长大成人的麻步镇雷渎村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我这远方“游子”,每次返乡都盛情款待。《温氏宗谱》完成后,邀我专程返乡撰写序言,使我有机会参观新建的悬有我题写牌匾的温氏宗祠,参观闻名远近的“白鹤拳”武术馆,还让我为武术馆撰写纪念碑文。 在回首人生的时候,我念念不忘的,还有我的老伴陈秀娟。她是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去世的,快到十周年了。她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时常在梦境里见到她,许多往事不时浮现在眼前,最为难忘的是: “文革”期间我住在“学习班”,隔三差五挨批斗。她带着三个孩子,除了参加运动,还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天,二女儿从锅台上摔下来,折断了右臂。她一人抱着到山西省人民医院求医,医院乱得找不见医生。好在医院的党委书记是她的老领导,才得到及时治疗。 “文革”告一段落后,一九七〇年七月,我们一家五口被下放到运城县北相公社曹允大队当农民,住在茅草房里。我下地劳动,后来当工作队员入驻别的公社。她带着三个孩子,默默地给生产队养猪。后来我调到北相公社工作,住在公社旁边的三间小房。这时小儿子降生,她带着四个孩子,在北相小学任教。这一切,她都没有怨言,以一家人同甘共苦为乐。 一九七八年七月,我从运城调回太原在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她也调回太原在山西省教育学院工作。她担任化学系系主任,负责筹备实验室,又带着四个孩子。由于劳累过度,一九八六年脸上出现抽搐。当时只有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能治此病。手术非常复杂,要在右耳旁打洞,调整神经。我带着大女儿赴京陪侍。手术基本成功,但留下右耳失听的后遗症。 一九九三年六月,我应邀去台湾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临行前两天,她领着三女儿去太原市公安局给我办手续,不想晕倒在马路上。经抢救入住医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我取消了去台湾的行程,全力陪侍。住院治疗一个多月,才转危为安。医生诊断是脉搏过缓,后来安了起搏器。 一九九三至二〇〇五年,我陷入一场持久的著作权和名誉权官司。一审胜诉,终审败诉,走上申请再审的漫长道路。她一直跟我站在一边,荣辱与共,全心全意支持。为了这场官司,几乎花完了全部积蓄,她从未有过怨言。一九九九年二月的一天,她接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厅打来的电话,说要受理我们的抗诉申请,当时,她比我还高兴,感到我们的官司终于有了转败为胜的希望。 二〇〇五年七月,她到山西省人民医院更换起搏器。医生发现肺部下面有黑点,以为是炎症,打了几针青霉素,就认为没事了。没有想到,它竟是个癌。二〇〇六年七月,发现肺下面疼痛,并有积水,经检查已是肺癌晚期。医生说,生存期只有三四个月。我们瞒着她。考虑到她有糖尿病、高血压,不宜化疗,只好请中医保守治疗。她自己熬药,每天一副,吃了一年多的中药,延缓了病情,但未能逃过一劫,病魔最终夺去了她的生命,给我们一家人留下深深的悲痛。 她的骨灰盒安放在太原市烈士陵园,每逢清明节,我都要和孩子们一起去祭奠,面对她的遗像,心头涌上无限的哀思。这本《回首人生》也是对她的悼念。也留给子女,希望他们继承父志,造就自己的美好人生。 一般地说,一个人最了解的应该是自己。可是要如实地把自己的一生写出来,并不容易。我曾经记过日记,在“文革”被抄之后,就不再写了。这本《回首人生》是凭着记忆和保存的有限资料写出来的。本意是力求忠于事实,让事实说话,但初稿完成之后,看了几遍,都不大满意,可是又不能大动手术,不得不留下遗憾。 古人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又说:“死生有命,祸福在天。”又说:“死生二字皆由命,祸福三生总在天。”说法不同,意思差不多。虽然带有几分迷信色彩,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用来安慰自己,使自己乐观地面对人生也许有些帮助。 温端政 二〇一七年五月十四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