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传略
《史记·项羽本纪》载:“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家居,好奇计。”《辞海》载:“范增,项羽谋士,居巢(今安徽桐城南)人。”又载:“居巢,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安徽桐城南。”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识和宁业高《居巢考释》等研究资料表明:秦置居巢县,在今桐城南菜籽湖、白荡湖之间,属今枞阳县境。公元前277年,这里诞生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范增(公元前277年至公元前204年)。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项梁、项羽叔侄二人在苏州起兵响应,并很快发展成为反秦的主力军。
公元前208年,项梁督率人马进至今山东滕县时,得知陈胜被叛变的车夫庄贾杀害的消息后,便紧急召集各路起义首领议事,共同商讨立王、反秦大计。忽有守卒来报,营外有一位年老的长者前来投靠,项梁见他年高70多岁,便将他收留在身边。
一日,项梁、项羽叔侄二人再议立王之事。范增竟然打断他俩的谈话,振振有词地说:“陈胜败北,理所当然。但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楚怀王入秦赴约,下落不明,楚人至今怀念。故楚人有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现今陈胜率先起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能长久已属意料之中。君起事江东,楚将蜂拥而起,争相归附,皆因君乃世世楚将,希冀能复立楚国后代之原因。今上将军若能遂楚人所愿,拥立楚之后为王,督率兵马攻秦,必为天下诸侯敬服。”按范增之策略,“立楚后、号召反秦”,以扩大影响,这不仅对动员旧贵族奋起抗秦有一定的凝聚力,而且对百姓反秦也有很大的号召力。
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派他到民间找回了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拥立为王,仍号楚怀王,作为反对秦王朝的“共主”;项梁自号武信君,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各路起义军的实际首领。从此,项梁势力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劲旅。苏轼在《范增论》中云:“项氏之兴,以立楚怀王孙心。”
项梁在定陶阵亡后,楚怀王熊心任命宋义为上将军,统率全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援赵击秦。行至安阳,依范增计,项羽给宋义加了个与齐合谋反楚的罪名,斩杀了他,并自立为上将军。
公元前208年12月,巨鹿之战时,范增向项羽进言说:“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要想摆脱困境,只有使全军将士个个怀着不胜则死的念头,全力以赴,决一死战,才能绝处逢生。”项羽断然下令,凿沉所有船只,砸碎全部炊具,烧毁军营,每人只准带三天粮食,“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军将士觉得这是到了绝地,人人奋勇当先,直向巨鹿进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秦军阵地。两天之内,交战九次,范增替项羽出主意、定计谋,最终楚军以少胜多,九战九捷,生擒秦将王离,秦军死伤过半,秦大将章邯逃往城南大营。项羽准备率兵追杀章邯,范增拦住他说:“上将军不必过急,章邯手下尚有20万人马,一时不易}肖灭,现在秦廷赵高用事,二世昏庸,他们若知章邯大败,肯定不会轻饶他。我军不如暂时驻扎下来,等他们起内讧,再取章邯也不为晚。”果然不出范增所料,章邯兵败巨鹿之后,派副将司马欣回咸阳求救兵,赵高拒不接见。秦将章邯、司马欣等投降项羽。秦军主力被歼灭,反秦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后,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尊称为亚父。
公元前207年10月,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在刘邦的率领下,攻克咸阳,秦朝灭亡,刘邦旋即还军霸上。11月,项羽入函谷关,驻军于新丰鸿门,两军对垒。当时,刘邦有10万之师,项羽拥兵40万。
形势的变化及刘邦的所作所为,使范增已察觉到刘邦是项羽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他向项羽献言说:“沛公刘邦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乃酒色之徒。(入关以来),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足见其志向不小,抱负远大。……吾令人望其气,有龙虎之象,成五色之形,此乃天子之气,应急速进击,勿失良机。”催促项羽立即举兵攻打刘邦,不能给他以喘息、发展的机会。于是项羽下令犒赏三军,于次日天亮进攻,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项羽叔父项伯(与张良有深交),即夜驰入刘邦营中,’劝刘邦的谋士张良赶快逃走,否则性命难保。张良将项羽进击的消息告知刘邦,处于劣势的刘邦用张良计,与项伯结义联姻,并请项伯转告项羽,次日一早将亲赴鸿门拜见项羽。因而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P1-3
贴近大地的呼吸
8年前,我在主编《枞阳历史文化名人》时,在书的附页策划了60个文化项目。当时有人以为空穴来风或异想天开。这些项目有什么意义?能够实现吗?实际上,作为文联主编这本书确实不具备文化项目的策划职能,但我还是坚持把这“异想天开”的60个文化项目附录了上去。我知道,一本书要走很远的路,枞阳文化精神的表达绝不能停留在一本书上,而更重要的是在政府肩上,在枞阳民众的唤醒上,在枞阳山水大地的空间表达上。
空间表达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相对于文学的表达,空间表达是一种城市语言。进绍兴城,有一句口号——沿着课本游绍兴,鲁迅先生在课本中的文章是文学的表达,而我们能够走进去的鲁迅故居就是绍兴城市的空间表达。从文学表达到空间表达,有本质的跨越,文学表达是历史传承,空间表达则是创新传承。我们从读进去的历史与走进去的历史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随着枞阳的对外开放,枞阳对外的精神表达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套丛书上,而要关注人的脚步。人们来枞阳感受什么样的文化?是“静态”的历史文化还是“动态”的历史文化?是面向过去的文化还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其实很简单,人们在枞阳作短暂的停留,不是进入枞阳厚重的历史隧道,而是自身生命的体验。在枞阳优美的山水中,生命有一次感动,文化有一次碰撞,信息有一次交流,足够。所以编一套丛书,不要期望人家在枞阳轻快的脚步中背上厚重历史文化的包袱,枞阳呈现给客人的应该永远是大美山水、和谐乡村、淳美乡风和在山水之间的微笑。这才是枞阳,才是枞阳的原生态。但枞阳又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精神,在枞阳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中,文化精神有着持续的生命力,隐寓于枞阳生生不息的文脉中,城市的空间表达就必须完成这种职能的转换,让枞阳山水充满着历史脉动,从而实现枞阳文化精神的对外传播。正如荣格认为,历史的积淀是一种集体潜意识,通过表达可以上升为集体精神,这种精神凝聚着地域文化的心理能量,不仅承接历史,更重要的是唤醒现实和照耀未来。
本套丛书梳理了枞阳文化的十个系统(当然不止这些),历史文化居多。如《枞阳历史名人传略》《方以智传》《钱澄之传》《枞阳文选》《枞阳诗选》等,选编这些历史文化入丛书,主要考虑枞阳历史走向的一个纵向坐标,在这个坐标轴上,“人杰地灵”,以枞阳历史名人为特色,枞阳大地自古以来创造了极具地域文化个性的灿烂文化。如:方以智,代表了明清中国科学文化的高峰;钱澄之,代表了以诗记史中国明清诗歌的高峰;方苞、刘大櫆、姚鼐,代表了“桐城派”文化的高峰;吴汝纶,代表了中国近代教育转型改革实践的高峰;朱光潜,代表了中国美学开创者的高峰等。诞生在枞阳大地上的这些历史人物,他们的文化成就远远超越了地域文化局限,而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巨人。因此,我们选编这些历史人物,不是狭隘的地域文化观,而是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在时代的坐标点上,诠释“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与长江文明的关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在空间表达上,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枞阳文明与长江文明一脉相承,枞阳浩如烟海的人杰与长江之滨的这块土地存在文化上的源流关系。枞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创新地。“勉成国器”,吴汝纶伟大的教育思想揭示了枞阳人的文化胸怀。
空间表达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地灵”。姚鼐曾语:“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浮屠,即枞阳浮山,即以浮山为文化圈的枞阳长江流域。现在的地域概念是,县域面积1808.1平方千米,吴头楚尾,长江流经县域84千米,境内四大湖泊水系,均与长江相通。汉武帝在枞阳射蛟置枞阳县,2100年文明史,江水东流,枞阳文化生生不息。而浮山就是一座典型的文化山,位白荡湖之滨,与江水相通,历代名人高僧纷至沓来,留下大量摩崖石刻,出现“浮屠之俊雄”,使枞阳文化自唐以来交流日盛推动“人杰”汹涌。而“地灵”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枞阳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地域习俗,经过多年历史积淀,形成枞阳特有的文化基因,进入枞阳人血脉,如《枞阳非遗》《枞阳民俗》等,在“耕读传家”的文化背景下,枞阳人为什么重气节,枞阳人为什么重血性,枞阳人为什么重读书,在枞阳的地理环境包括饮食习惯、语言结构、风土人情中都会找到答案。尽管整理不全面,但揭示了“人杰地灵”的人文地理关系。这是枞阳人真正的家园,也是枞阳人深刻的乡愁。我们眷念这片大地,是因为我们与母亲的呼吸贴得太近。
“枞阳文化丛书”得到顺利编纂,作为主编,我诚挚感谢钱王刚、王乐群、陈靖等十位分册主编的赤子情怀和心血奉献,感谢县委、县政府在枞阳发展的重要节点上高瞻远瞩的文化视野和丛书组委会的决策落实。应该说,这是枞阳的盛事,是枞阳人乡愁的表达,是枞阳文化人的骄傲和自豪。
但我们深知,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丛书”提供的资源能不能上升为枞阳文化精神,转化为枞阳城市的空间语言,任重而道远。旗山公园汉武阁竣工时,《枞阳杂志》发了一篇评论《望长江》,写下这样一段话:“枞阳发展的历史和未来都告诉我们,枞阳发展的成就来源于放眼世界的包容和开放;枞阳发展的未来也一定是世界的枞阳和枞阳的世界。”汉武阁正是这样一双为枞阳人打开全球化视野的眼睛。文化不仅是继承,更重要的在于创新。
2016年春,江风浩荡。我的身后是枞阳乡村的阡陌和炊烟。大地温暖,母亲仍在劳作。
(作者系县文联主席、“枞阳文化丛书”主编)
做好枞阳文化创新的时代课题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质和灵魂。枞阳地处吴头楚尾,滨江怀湖,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三千多年建城史、两千多年建县史,独特的区位和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具有枞阳特色的地域文明和文化精神。
枞阳自古就是钟灵毓秀之地,教育发达,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安徽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中占据11位。先后涌现出“铁骨御史”左光斗,百科全书式的大师方以智,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以及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章伯钧,将军、外交家、艺术家黄镇,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著名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等一批风流人物。当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以“两院”院士汪旭光、陆大道、丁汉、王福生等为代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枞阳才俊如大江潮涌,竞展风流。
枞阳是桐城派的发源地,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及后起之秀大多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师徒相传,著书立说,学术宏富,形成了庞大的作家和学术群体,蔚成“何意高文归一县,遂今天下号宗师”的文化奇观。桐城派从枞阳走向全国,影响清代文坛两百余年,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享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文派。
枞阳既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县,又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兴地区。枞阳雄踞八百里皖江之中,位居合肥、铜陵、安庆、池州四市之间,“一带一群四区”六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明显,区划调整后经济社会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五个优先”支持,已经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快发展。“十三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将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努力把枞阳建设成为世界铜都江北副中心、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重要门户、长江经济带重要区域节点、现代旅游休闲养生度假重要基地。
文化包涵着兼容、开放和创新。面临枞阳“十三五”发展的大开放格局,枞阳文化迎来了继承弘扬、熔旧铸新的时代课题。如何继承弘扬枞阳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把枞阳的文化名片做大做亮,需要全球视野,需要大开放的战略,需要海纳百川的胸襟,需要枞阳时代文化的吐故纳新。毫无疑问,这需要在历史文化的根基上形成一系列创新文化体系,包括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枞阳文化时代内涵,提升方苞文学奖、朱光潜艺术奖影响力,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等融合发展,建成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掘提炼“枞阳精神”,增强全县人民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努力建设“文化强县,,等。创新是枞阳文化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枞阳文化的生生不息,才能将文化优势转变为枞阳的发展优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枞阳文化丛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梳理出枞阳历史名人、古代诗文选、当代文学及剧本、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精粹。这套丛书的出版,既是枞阳文化建设的一大成果,又是继承和发扬枞阳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发掘、研究和弘扬枞阳文化的行动中来,续写无愧于先贤、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世的文化新篇。也希望“枞阳文化丛书”作为一个文化创新品牌,在彰显枞阳文化自信、发展自信上,形成文化创新系列和出版系列,坚持不懈地锻造文化佳作,输出精品力作,传播正能量,引导大潮流,展示枞阳文化永恒的魅力。
枞川文明生生不息,枞阳精神薪火相传。感谢枞阳大地,感谢枞阳人民,让我们共同仰望这片土地上的灿烂星空。
(作者系枞阳县人民政府县长,“枞阳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
王乐群著的《枞阳历史名人传略》为今枞阳籍的43位历史名人立传,实事求是地记述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历史业绩,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一本颇有地方特色的传记读物。
枞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明清以来名人辈出,英华荟萃,一县之域,不间断地涌现出一大批历史名人,确实不同寻常,王乐群著的《枞阳历史名人传略》甄选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三十位,他们分别是王胜、齐之鸾、方学渐、方维仪、方以智、钱澄之、左光斗、方苞、刘大槐、姚鼐、姚莹、吴汝纶、吴芝瑛、李光炯、光升、房秩五、吴樾、章伯钧、朱光潜、方东美、储炎庆、施剑翘、黄镇、施云桂等,其中有11位枞阳历史名人列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评选的安徽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