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纯焦著的《中国私塾史》突破宏大叙事和历史目的论在教育史研究上的桎梏,摆脱教科书模式,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采用社会史的方法,深入私塾与塾师的生活现场和教育现场,以第一手的材料,探讨私塾及私塾教师所受到的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影响与制约,以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变迁为视野,剖析最底层的教育形态的动荡与变革,厘清中国基础教育的演进路线。内容安排上以历史时段为主线,从内部史和外部史两个层面展开。内部史主要研究私塾内部的教学活动,包括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校舍设施、私塾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外部史主要研究私塾与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关系。
私塾堪称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教育机构,但学术界一直对之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蒋纯焦著的《中国私塾史》意欲突破宏大叙事和历史目的论在教育史研究上的局限,眼光向下,深入私塾的教育现场,以翔实的材料,探讨私塾的发展历程、私塾的各种类型、私塾教育的具体内容与特点、私塾教师与学生,及近代社会以来私塾所受到的冲击与所做出的应对。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既有整体性的叙述,又有一些专题性的研究,并对近代以来私塾在社会剧变和教育转型中的历史命运作了重点剖析。私塾是中国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的时代是注定要被淘汰的。看待私塾要有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既不宜以现代教育理论横加指责,也不宜以怀旧的心态迷恋颂扬,而应认真审视它曾经存在的理由,分析它不得不消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