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敢老的一代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钮敏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程家这四座欧式楼房坐南朝北,一溜排开。清水砖墙,大筒瓦顶,内檐为菲律宾木地板、木楼梯、三槽窗和挂镜线。天花板为圆形灯光灰线和方框灰线。室内装修高级,暖气卫生设备齐全。后院原有一片菜地,种植瓜菜。1941年,在后院菜地上又建起一排狭长的条子楼,至此,共有五座楼,建筑面积两千七百多平方米。那时候,隐居在这排楼内的多为不问政事的社会名流,为全国解放形势所迫的国民党根本无暇顾及此处,因此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和隐蔽。即便如此,在自家的小洋楼里开展地下活动也还是要冒很大风险的,程克俭不得不小心翼翼。

天津解放前夕,有几批中共领导人和民主人士要从香港、上海等地前往解放区,路过天津,在此中转。为了掩护这些同志,要将他们分散安置到各处,其中一部分客人就住进了程家,主要居住在程克俭住的三号楼里,其中包括崔月犁、刘仁②等老一辈革命家。

为了掩人耳目,这些客人伪装成来程家做客的亲友,平日利用打牌、跳舞和打乒乓球作为掩护。因程家是大户,亲友众多,所以并未引起怀疑。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客人们最终都被顺利转移到了解放区。

程志虽然没在那五栋小洋楼里住过,但长大后也零星地从程克俭口中听说了此事。他还记得父亲在世时,常有一些很有身份的人来家中做客,他们和父亲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从他们回忆往事的只言片语里,程志知道,这些人中就有父亲曾经保护过的“客人”。

1949年1月某日深夜,解放军开始攻打天津,程克俭站在自家三号楼的房顶向解放军打出信号弹。直到这时,他的家人才知道家中有一个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可见其隐蔽工作真是“保密到家”了。在天津攻城战打响之时,程克俭没有回家,而是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为某发电厂的工程师,他整夜与工人们待在一起,鼓励他们与驻扎在发电厂的国民党军队对峙,尽最大可能保护发电设施不被毁坏。因为程克俭及其同事们的努力,天津解放后,全城只停电三天,第四天就恢复了供电,成为程克俭对天津解放所做的最大贡献。

程克俭与林碧霞相识于1947年并于第二年结婚。解放后,二十六岁的程克俭在天津某发电厂工作,二十三岁的林碧霞进到一家研究机构做英、俄翻译。一段时间,她经常加班加点翻译资料,尽管异常疲惫,但还是硬撑了下来。一天,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陪外国专家视察的路上。单位的人把林碧霞送到医院,一检查,发现她已怀有身孕,而且身体出现明显的流产先兆。经抢救,林碧霞脱离了危险,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胎儿。

1950年底,林碧霞再次怀孕并于次年9月生下了程志。那年,程克俭厂里原来的发电机坏了,厂领导指派程克俭设计一台新发电机。经过几年的艰苦研发,程克俭终于设计出第一台由中国人自己制作完成的发电机,并很快投入使用。为此他拿到了国家发明奖,又由某发电厂直接调入国家某部,任高级工程师。林碧霞也被同时安排在某部下属情报所工作。1953年初,全家人从天津搬进北京。

一年后,妹妹程娟出生。打从记事那天起,程志印象中的父亲就是整天忙于工作,每星期只能在周日见到他。因为程克俭早出晚归,上班时程志还没醒,下班归来已经睡了。即便是周日休息,程克俭也很少带子女出去玩,总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专业书籍。

在外人眼中,程克俭和林碧霞这对夫妇堪称龙凤配。也许是对子女同样抱有成龙成凤的期望,他们对程志和程娟的教育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吃饭时看到谁的碗里还剩一口饭,程克俭并不板起脸来说教,而是用目光注视着他们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而后耐心地教他们念那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林碧霞在给兄妹俩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后,特意买来水果,问两个孩子应该怎么做。于是,程志和妹妹比着争吃小个的梨和苹果。孩子长到三五岁上,程克俭给他们讲“孟母三迁”的故事时说,作为父母,虽然我们没有条件利用多次搬家来为你们选择更好的生活环境,但希望你们切记,平日里交朋友一定要谨慎,要选择交好朋友。程克俭还举现实中的例子加以佐证。

程克俭在上燕京大学时,与不在同一系的同学胡松青偶然结识。在交往中,程克俭发现,胡松青头脑清晰很有主见,遇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与他人共事时总能提出好建议。渐渐地,二人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当年还拖着两排黄龙鼻涕、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似懂非懂地听父亲讲故事的程志,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父亲口中的这位同学胡松青,多年之后会成为自己的老丈人。

与之相对应的是父母对子女尤其是程志的管教非常严,犯一点错误都要被狠批一通。林碧霞脾气大,一次家长会后,班主任在和家长沟通时,说程志有时听课不够认真,学习成绩因此有所下降。林碧霞听后非常生气,回到家,她拿起当时女人们做衣服用的木尺,照着程志的屁股和大腿就打,意思是让他疼一疼好长记性。

P4-6

书评(媒体评论)

钮敏所著《不敢老的一代人》呈现了她对平凡而普通的同代人的关注。他们的人生一次又一次被时代的浪潮席卷而过。却迎着每一次潮涌而顽强矗立。他们不是传奇,却每人都有各自的传奇。当岁月把他们送入老龄的时候,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历经磨难而永不甘心的身影。我佩服作家的发现和激情,佩服作家的深入与勤勉,佩服她素朴平实的表述,把我们经历过的时代、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重现在面前。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

五零后是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历经磨难的特殊一代人,有时命运的运转就像过山车那般惊险,整整一代人谁都没有逃脱历史的摆布,其经历的坎坷度是前后几代人之中所少有的。钮敏女士的《不敢老的一代人》以一生拼搏、性格不服输的男主人公程志为主线,处处对应着时代的每一次变革,清晰地呈现了人物与环境相依相存的轨迹图。可以说这是一代人的真实心声,道出无尽的感叹和奈何,但是那种昂扬在人间的精气神,依然还在《不敢老的一代人》文字间跳动着。

——著名作家肖复兴

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当下最容易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时间过得太快了。或许是因为这一代人经历了最密集的时代变迁,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发生;或许是因为这一代人走到了“顶天立地”的年龄,几乎所有的意外、难题和各种情绪的交织都必须承担;或许是因为这一代人“知天命”且“耳听”天下酸甜苦辣。内心世界已经筑起一个与现实渐行渐远的王国……这就是我理解的好友钮敏用一本书去揭示的《不敢老的一代人》。

——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

后记

产生创作《不敢老的一代人》的原动力,是在听了我的一位女友讲述她在经历一次失败婚姻并跨越十年之后,终于遇见现在的丈夫,也就是此书男主人公程志的原型。不仅他的经历几乎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着走过,更由于他在中年之后,上用十年时间照料久病卧床的母亲,下为因车祸致残的儿子整日牵肠挂肚。加之大半生的艰辛,导致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被“双肺陈旧性病变”、“双肋膈角变钝”、“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困扰。

放眼身边50年代出生的同代人,我发现他们各自都有着色彩纷呈的“三明治人生”,由此便萌生了要写一部以50年代出生的人为主的书的念头。我把想法告知女友夫妇,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鼎力相助。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历时两年半完成了这部拙作。

创作期间,我跟随女友夫妇来到男主人公曾经插队和工作过八年的内蒙古,见到了他的数位老友。当看到这些朋友人手一张老年卡上公交车时,我们由衷感慨光阴如白驹过隙。当男主人公的老上级在干杯时说了句要向“110(活到110岁)奋斗”时,我相信这位当年已是77岁高龄的老人绝不是单纯在追求生命的长度。这一点,从他端上的一道道自己种植和烹饪的蔬菜和佳肴中得到了诠释。

我又随夫妇二人来到男主人公的出生地天津,当年他父亲用来掩护地下党员的四座欧式楼房,“雕栏玉柱今犹在”且“朱颜”未改。恍惚看到了这位从未谋面的英雄父亲,站在楼顶向解放军打出信号弹的英姿。新中国成立初期,这座楼更换了主人,作为公产由某局办公使用。装修时,特意把开展革命活动的三号楼一间房屋保持原貌,以作纪念。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走访了十几位后来大部分成为本书原型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给我提供了丰厚的原始素材,更在我的创作思路上给予了宝贵的启示和激励。所幸我也是五十年代生人,同样经历了生下来就挨饿、“文革”中因父亲的家庭出身问题被抄家、高中毕业后去郊区插队和恢复高考后上大学以及出国留学等各种人生体验,因而在描述同代人时能够感同身受进而融入其中。

说到创作思路上的启发,我要感谢《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先生。当我就此书向他求教的时候,他敏锐地发现初稿悲剧元素过多,指出:“其实,五十年代人的三明治人生不仅有艰辛和舍弃,也有和谐与快乐,应该如同多棱镜一样加以展示。”张延平先生的话如醍醐灌顶,帮我确定了创作《不敢老的一代人》的关键基调。

我要感谢本书男女主人公在内共计十三个人物的原型。他们大多是我的同学、同事、朋友,如果扩展开来写,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将是一部长篇。在讲述他们人生经历的同时,也给予我启发和提升。说到愿景,他们共同的希望是,通过这本书,能够督促全社会重视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的这代人,尤其是为那些收入低、病痛多的人以及“失独家庭”解除后顾之忧,那样他们就不怕老啦。

短短的五至十年后,本书中所描述的这一代不敢老的人就真的老了。在2016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一名《经济日报》记者向曾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提出的问题是,“今年的预算报告提出养老金将上涨6.5%左右,实现了十二连增,但这是自2005年以来养老金第一次涨幅低于10%,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调整?因为我父母要退休了,所以非常关注这个问题。”胡晓义委员没有直接回答这个年轻记者的提问,而是充满感情地说:“首先你最后一句话非常打动我,我原来以为只有9000多万离退休人员,再加上一些专业工作者才关心这件事,但是你作为一个年轻人也很关注这件事,而且讲到你的父母,我很感动,我认为青年人应该这样更多地去关注他们已经渐渐老去的父母。”我认为当今社会应该多一些、再多一些如那名记者一样的年轻人和胡晓义一样的政府官员。五至十年之后,五十年代的这茬人将陆续步入古稀之年,他们的养老问题会非常现实地摆在全社会乃至每个家庭的面前。

感谢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为本书写序。他将自己在北大荒插队的青春回忆、参与改革开放等切身感受融入其中,悉数书稿中带有时代印痕的情节和语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提炼,使拙作的立意有了安放之处。序言中,肖复兴先生对我道以祝贺和鼓励,并对初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在充满感激之情的同时,促使我下决心进一步苦练内功,力争写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来。

感谢著名散文家、诗人赵丽宏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先生不仅是一位情怀浪漫的诗人和文采飞扬的散文家,其书法笔力道劲清雅飘逸,早在文坛享有美誉。蒙先生赐墨,使我深感荣幸。

最后,我要感谢作家出版社编辑钱英女士和田小爽女士的关心和厚爱,以她们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使拙作去掉一些硬伤和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最终有了今天呈现给各位看官面前的这本《不敢老的一代人》。

钮敏

2016年5月

目录

为《不敢老的一代人》序名

第一章 尘封的记忆

 1.跌宕岁月

 2.插队内蒙古

 3.机场壮工

 4.父子情深

 5.走进工厂

 6.岩峰兄弟

 7.朦胧的初恋

 8.妹妹患癌

 9.喝酒伤身

 10.母亲住院

第二章 追梦的日子

 1.归乡梦

 2.事业梦

 3.成家梦

 4.出国梦

 5.遍闯东欧

第三章 当爱情遭遇亲情

 1.儿子的“高参”

 2.异国情缘

 3.父亲猝死

 4.为了母亲的微笑

第四章 梦想照进现实

 1.为母尽孝

 2.累到脑出血

 3.重组家庭

 4.来生再续母子缘

 5.身为人父

 第五章 清官难断家务事

 1.纠结的母爱

 2.继父难当

 3.离婚风波

 4.再婚危机

第六章 三明治style

 1.绝症母亲

 2.“巨无霸”老兄

 3.援建父母

 4.床前孝女

 5.“呵呵”孝子

 6.“甩手”父亲

 7.孝星天使

 8.护花老爸

 9.感恩姐妹群

第七章 活在当下

 1.二人世界

 2.又见巴特尔

 3.两代人的释怀

 4.优雅地老去

后记

序言

为《不敢老的一代人》序言

读钮敏女士的《不敢老的一代人》书稿,不是一个十分轻松的休闲过程,而要经历一个重返历史现场、情感倍加磨砺的过程。五〇后是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历经磨难的特殊的一代人,有过成长的快乐,也有风雨的磨炼,有时命运的运转就像过山车那般惊险,整整一代人谁都没有逃脱历史的摆布,充分感受到人生的粗糙质感和凌厉锋芒,其经历的坎坷是前后几代人之中所少有的。

作为同龄人,作为当年京城的年少学生,作为曾经的北大荒北京知青,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我读到《不敢老的一代人》,自然是感同身受,引发强烈的共鸣。尤其是书中男主人公程志去内蒙古插队的情景,他的吃苦模样和进发的干劲是我所熟悉的,虽然地域不同风情不同,但知青所共有的情结和遭遇,勾起了我的许多青春回忆,情绪一时难以平复。

近几年我曾写了不少记述北大荒人与事的散文,怀念知青与当地善良的人们所结下的生死之情,这是苦难年代意外的情感收获,是极“左”时代磨砺出的思想火花。《不敢老的一代人》中程志与他的伙伴们同样具备这样的情致,几十年间他们对内蒙古插队过的牧区一直保持着崇敬的初心,记挂着那里的盛衰和平安与否,这样的描摹是令人唏嘘而叹的。最为动情的是,写到了知青在苦难境地中的成长和感悟。我在一篇近作中写到老乡施与的这种情绪:“有他这样的一句话,会让我觉得北大荒所有的风雪所有的寒冷都变得温暖起来。对于我所做过的一切,不管是对是错,都不后悔。什/z,是青春?也许,这叫作青春,青春就是傻小子睡凉炕,明知凉,也要躺下来是条~X--T,站起来是棵树。”我觉得,“站起来是棵树”同样可以贴切地放在程志的身上。

钮敏女士本身就是五十年代生人,记事时就开始频频逢上政治运动,读书赶上“文革”和插队,幸运参加高考,入党政单位工作。又随着出国潮到国外留学。她自己的履历就与书稿的时代背景丝丝相扣,与书中的诸多原型人物就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天然关系。听她介绍,这么多年接触很多同代人,听到很多大同小异的故事,感慨颇多,从此有了“为五十年代生人写书立传”的想法。她是个有心人,更是个有耐心的人,有意地与十几位原型人物保持长期的沟通,与他们同享欢乐共渡难关,陪他们重返当年插队或工作过的地方。正因为有这种战友情感的厚实基础,有多年真诚的相处经验,有以心换心的生活历练,才能使本书作者在两年半的时间里顺利、踏实地完成这部纪实小说,终于圆了自己埋藏多年的一个写作梦想。因此,我对作者表示诚挚的祝贺,谢谢她的不懈努力,谢谢她辛苦的写作劳动,使读者们有机会在《不敢老的一代人》里见识“五十年代生人”的真实形象,感受他们积攒一生的辛酸苦辣。尤其是年青的一代读者,从中读到自己的父辈过去历经风雨的坎坷故事,对了解他们少为人知的内心隐秘世界,应该能起到很好的桥梁沟通作用。

全书以一生拼搏、性格不服输的男主人公程志为主线,处处对应着时代的每一次变革,清晰地呈现了人物与环境相依相存的轨迹图。尤其是出国打工的不易,照顾患病父母的辛劳,维持家庭的苦心,帮助儿子的用心,一串串鲜活的细节贯穿始终,可以贴切地感受到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脉络,早年的刚性与晚年的沉潜,青春的张扬与晚境的淡泊,被作者生动地记取在字里行间。

围绕着程志、文慧夫妇,作者还巧妙地展现了身边的诸多人物形象,细节的丰富量使读者阅读时身临其境,手中似乎有一帧帧“人物画廊”的翻页感。工作的纠结、单位的逼迫、婚姻的离合、婆媳的纠葛……生活中无不充满事先不能排练的戏剧感,人们面对种种事变只能无力和焦虑,但最终都能咬牙熬过。记得文慧对程志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年轻时我看过话剧《月牙儿》,里面有句话‘过日子过日子,过的就是孩子’,这句话像刀刻在心上一样。”文慧的这段话有多重的意味,理解各有不同,有面对孩子成长的烦恼,也有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不由让人心中一震。

书稿中许多带有时代印痕的细节真是让人过目不忘,是那个极“左”的灰暗年代所特有的,也是改革开放年代所带来的。像插队时到工地劳动,炊事员杀猪后发现是一头长了钩绦虫的米星猪,只好就地掩埋。然而饥饿的民兵得知后个个馋得不行,几次想把病猪挖出来吃了;程志与胡平在“文革”中恋爱,竟没有拉过手亲热过,有一次开门伸向门把,两人的手无意中搭在一起,程志本能地缩回来,并向对方礼貌地道一声:“对不起。”这些细节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真是不可思议,但确实在中国这块奇异的土地上真实地发生过,正因为有了这些出彩的描摹,《不敢老的一代人》具备了难得的史料意义。

我还很在意其间的一些小段落,静静地揣摩也会生发感慨。比如一向儒雅隐忍、学识精湛的胡松青老人经历“文革”之后性情大变,在家中会爆出粗口;程志妈妈林碧霞煎熬过政治运动,性格变得多疑狂躁,有气就往保姆身上撒。从这些细节来看,无情的政治运动对一般民众身心伤害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渗透到骨子里,已经无法从病理上去克制去治疗。

我很喜欢书中引用的著名女作家三毛那句被称为“最美的话”,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要旨所在,妙义所在:“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这句话可以说是一代人的真实心声,道出无尽的感叹和奈何,但是那种昂扬在人间的精气神依旧还在,还在《不敢老的一代人》文字间跳动着。

2016年4月15日  写于北京

内容推荐

钮敏的《不敢老的一代人》以一生拼搏、性格不服输的男主人公程志为主线,处处对应着时代的每一次变革,清晰地呈现了人物与环境相依相存的轨迹图。可以说这是一代人的真实心声,道出无尽的感叹和奈何,但是那种昂扬在人间的精气神,依然还在文字间跳动着。

编辑推荐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历经时代变迁,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同时他们的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紧紧地贴合在一起。

《不敢老的一代人》的作者钮敏以她的敏锐观察力和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腻,将他们的故事融合、提炼,使每个人人物都深具代表性,道出了一代人的心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