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顿·基尔凯所著的《山东集中营》是一本关于山东潍县集中营的回忆录,1943年初,日本将华北地区北京、天津、青岛等地的西方人集中到山东潍县集中营,前后有将近2000多人在这里关押。
本书是目前唯一一本关于战争时期山东集中营的详尽回忆录,为读者们揭开那段黑暗残酷的历史往事。
| 书名 | 山东集中营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美)朗顿·基尔凯 |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朗顿·基尔凯所著的《山东集中营》是一本关于山东潍县集中营的回忆录,1943年初,日本将华北地区北京、天津、青岛等地的西方人集中到山东潍县集中营,前后有将近2000多人在这里关押。 本书是目前唯一一本关于战争时期山东集中营的详尽回忆录,为读者们揭开那段黑暗残酷的历史往事。 内容推荐 《山东集中营》是作者朗顿·基尔凯在集中营时所作日记的基础上做的全面整理,内容详细,具体到当年在集中营的饮食、日常生活、房屋医院建设、管理方式的改变等,也有极详的红十字会对集中营的美国人等的援助等场景描述,也描述了不同的人对待食物分配、劳动分工等的不同反应。 目录 译者序 作者原序 第一章 前途未卜 第二章 学会生存 第三章 鸡蛋、看守和爱情 第四章 医疗、烹饪以及如何战胜难关 第五章 栖身之所 第六章 喜忧参半的祝福 第七章 糖和政治 第八章 无政府主义的威胁 第九章 圣徒、牧师和传教士 第十章 再谈圣人、牧师和传教士 第十一章 为何而生? 第十二章 天降救兵 第十三章 在潍县最后的日子 第十四章 一切结束以后 试读章节 1943年2月底,有人把一封信送到我在北平(今北京)与其他五位单身汉同住的寓所门前。几个星期以来,一直有传闻说,北平的美国人和英国人要被送到某地的集中营去。有人说我们会去日本,也有人说是满洲,还有人说是中国内地的一所监狱。这些流言越来越多而且说得有模有样,我们知道,很快将有事情发生。因此,当我撕开这个长长的白色信封时,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这封官方信件用蹩脚的英文宣布:“为了您的安全和舒适”,所有敌对国家的人都将乘火车被送往潍县附近的“侨民集中营”。这是一个位于山东省的城市,在北平以南二百英里的地方。信里接着说,“在那里,你们将得到西方文化的舒适。”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每个人可以先托运一张简易床铺外加一个皮箱,还可以自带餐具。但除此以外,我们只被允许携带能够手提的东西。信里最后说,我们都要为这次日本政府提供的“难得机会”做好准备。 我们该如何为集中营生活做准备?英国和美国社区中没有一个人知道,也没人知道我们究竟要到哪里去,那里的生活究竟如何?有些传言说集中营是一个长老会教会②的旧址,除此以外,我们一无所知。我想象着在囚室里单调地生活,大概就像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和康德一样。有的人则相信了日本人信中的话,连高尔夫球具都带上了。我们都错了,稍有头脑的人告诉我们要带上毯子、毛巾等基本的住宿和生活用品。他们说一定要带上一些书,可能的话,箱子里也带上一些乐器,还有人建议我们带上必备的药品。我们中的几个医生和护士组成了委员会,他们负责查看药品的购买和分配情况,以保证我们每个人都能带上点儿药。大家一致认为,行李至少要几个星期以后才能到达那个偏远的地方,我们最好尽可能自己带上御寒的衣物和羊毛毯子。 3月25日,我们美国人在前美国驻华使馆集合。大草坪上站着形形色色的一大群人,带着他们各式各样的行囊。四周的建筑自从外交官们撤离之后就显得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草坪上的人数肯定有四百上下,高矮胖瘦、男男女女,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上到八十五岁的老者,下至六个月大的婴儿,无所不有。大家唯一的共同点——除了拿着超过承受能力的大包小包之外——便是都有种莫名的紧张和焦虑。我们是要去野营度假,还是会被绑在行刑的铁架上?因为前途未卜,大家的情绪波动起伏,说话声音变得很大,脾气也暴躁起来。 来自燕京大学的教师组成了一个群体,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对这个群体非常熟悉。燕京大学是北平附近一所私立的英美学校,是中国十所教会学校之一。它招收中国学生,教师有三分之一是西方人。我们这个群体中有老教授,也有像我这样二十多岁的年轻教师,也有像斯坦利·莫里斯这样的中文专业研究生,也有很多女教员。在人群中我还认出了协和医院的医生以及基督教会的几个传教士,他们和家人待在一起。人群中还有一些商人,自从一年半以前美日冲突开始之后,这些商人便在留守北平的美国人中发挥着领导作用。从那时候起,我们就成了日本人的俘虏,被限制在北平城内,不许离开城墙的范围一步。 P2-P4 序言 本书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华北一座西方侨民集中营里的生活。跟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不同,这里要展示的并不是血腥和恐怖。 虽说在这里过的算是一种近乎正常的生活,我们却依然身陷困境,遇到的各种危机和问题看似普通,却又异常凶险。人们很少去思考人性及社会生活的本质,但我的故事却让这种思考成为可能。在集中营里,还算安全和舒适的生活足以让我们有限地建立和保持着一种文明状态,但我们的生活也几乎接近生存的边缘,这使保持文明的任务变得极为艰辛。如果我们不断被施以刑罚并忍受饥饿,那民主代表制的委员会将不复存在;如果我们的生活更有安全感,那人性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也不会如此清晰地显现出来。所以,就像在实验室里,当被研究的物体被压缩到可以控制的体积并不断增加压力,物体的结构就会显现一样,这座集中营把通常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压缩到可以看清的程度,把生命放在巨大而不断增加的压力下,以显示它的基本结构。比起用语言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道德问题以及社会存在的基础,集中营生活把这一切展示得更加清晰,这也正是本书写作的目的所在。 读者可能会感到奇怪,一个人怎么能记得二十年前所发生的细节和场景。答案是,我在集中营里记了很长时间的日记,写下了我关心的所有发生的事、各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书中各章内容的主要来源与实际生活十分接近,因为日记大部分是在集中营里写的,1945年11月我回到美国不久就完成了全部日记的整理工作。 在这里,我肯定要描述集中营里人们的“罪”与“德”。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由于本书要讨论的是其他人的缺点、弱点、过失和自私,因此给人的印象是我自己在整个集中营生活中走的是一条圣洁的道路。我在本书的开端声明:这种印象是错误的,这很重要。任何人都有我们共同的弱点和共同的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性。作为集中营里二十四个没有家庭负担的单身汉之一,我不像其他人那样那么在乎空间、食物和安全,也能够抵抗书中所描述的那些诱惑。然而,我也有自己的道德问题,在这方面,我和其他人的行为一样,卑鄙而不合格。所有的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都需要得到上帝的宽恕。为了避免尴尬,书中提到的人名,我都适当做了修改。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