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极端动物笔记(动物美学卷)/蒋蓝作品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蓝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蒋蓝编著的《极端动物笔记:动物美学卷》生动而形象地介绍了几十种动物的人文镜像,动物的哲学、美学、神话学、文学、民俗融为一体。从低等生物一直介绍到高等生物,从捕捉某种生物的特性,进而联想到人类的哲学、历史学、伦理学方面的“生物镜像”,观察、梳理它们在人文世界的姿态和步伐,以文化散文的笔触,加入较为详细的动物习性考察,使文章呈现知识与文化的结合,以“动物文化”为背景,梳理动物历史与人类历史的“相遇”,并展示动物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反映其生存法则与最高的道德法则的关系,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良知。

内容推荐

作家、诗人蒋蓝十几年来致力于动物散文写作,他对动物的观察和凝视,是诗人生命力的奔流和散射,是人类的智识和精神对动物物象酌赋形。在诗和理性的结合上,诗人进行了一次漫长而近乎完美的探险。当思想的火苗燃烧时,他始终克制激情,尽量以优雅的姿态对容体进行细微的洞察和判断,俨然一位长期奔走在从一林与秘密中的博物学家……《极端动物笔记:动物美学卷》倾情之处不是动物惯常的生活,而是动物在人们想象中燃烧的身体,在梦境边缘徘徊的脚步以及投射在文字深处的脉动,动物带着影子,在人类的思想中凸现乌木的质地。

目录

序言:蒋蓝的内在之豹

豹子镜像

雪豹之巅

黑豹之夜

豹变

猎豹的速度和忧郁

一边是豹隐,一边是豹房

铁鸦

文字虫以及发声史

猫论

猫头鹰的鬼语

孔雀的叫喊

鱼鹰

天空的朝圣者

黑舞的希伯来文字

女鸟

美人鱼之歌

蛇路

树上的男爵

夜鹰的策略

望帝春心托杜鹃

鸩毒

鸨乱

戴胜之悖

高蹈的寄魂鸟

藏獒书

狗精的前世今生

挽马

蜘蛛的吊诡

狐媚之相

九尾狐

金蝉

守宫的多元性

扪虱消夏录

蛊杀

燕燕于飞

豺及其发声术

铁血提督唐友耕的战马

金雕轶事

秃鹫的雷声

大鹰之死

诡情一如枯叶蝶

食火兽以及火浣布

天地感应与花鸟异事

想象之象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人的才华会被动物提升到这个地步。他在受难中恢复了甘心的奉献,他又在愉悦中收回了前世的病痛。黑豹,你这芳香的鬼魂,用硫酸哺育罂粟的园丁,用坩埚沸煮金红石的尤物,你翻动着深切的岩床,想把那矿脉的血在舌头上逼亮。

黑豹的烙铁将黑暗烧炙出了自己的身型,就是“灵魂的出口”吗?里面闪挪着濒死的愉悦。黑豹在莎乐美紧绷而发亮的身体边游走,黑豹独立在希律王的激情中心,它护卫贞洁,又单个享有。它其实是阴阳双性体。一方面,它宛如黑暗的高潮的子宫颈,铭记交媾时的疯狂闭缩;另一方面,黑豹是一根愤怒的乌木,它特有的叫声像是刺耳的咳嗽,它要打穿一切字纸和丝绸,在洞穴的幻象中高歌猛进。黑豹把贞洁埋在迷宫,迷宫里的时间没有速度,如同山大王把抢来的美女藏在石头中,他希望美女白日如石女,但在黑暗中盛开如少妇。黑豹知道出入迷宫的时间,并在贞洁的温湿走廊里打下暗号,它却畏惧于日光对路径的改写,于是,它在迷宫口再次制造了一层梦的帷幕,下面是无底的黑。它不希望被目光发现,正在过渡的事物惧怕曝光的急躁,黑豹躲在看不见的所在,怀念巅峰跌落而下的幽谷,里面布满忧伤。在这里,里尔克、豹子、黑豹是三位一体的,盲老人倒像是一个濒临死亡但奋力回阳的第三者。尽管如此,我们可以认定,“里尔克的黑豹”是“庄周梦蝶”的西语版本,唯一不同的是,黑豹拥有无边的性力,在欲望的旷野上时刻与血肉相遇,而庄子只是在被花朵抬高如诗经的天色里,空飞。

黑豹是吃铁的动物,不然我就无法解释它在黑暗中体现的神力。也就是说,黑豹面对那些巴黎的铁栅栏,是可以随意脱身的。但问题是,自己一旦遁去,里尔克怎么办?空栅栏就会缺力量的缠绕,那么里尔克就与黑豹一样失名了。于是,黑豹只好继续它旋转的事业,直到它用晃动的线条像裹蚕茧一样把诗人包围在力的中心。通透,但不进一步明晰。地上全是黑豹与诗人被栅栏截断的注视或日光,因此,对黑豹来说,凝视与日光是不需要的,它的失名恰恰是它唯一存在的证据。

于是,在黑豹之夜,黑豹自明。

它走在微风的反面,风把它的所有运动带给黑暗,它仅仅从黑暗里伸出一只爪子,再按下去,黑暗就如影随形,淹没它,又使它再次失去名。就仿佛一支飞驰的箭,不断被空气拾走自己的多余部分,只剩下一截锐器继续自己的事业。意外的情况在于,黑豹伸出爪子,突然被微弱的光线定住,它看见趾爪的反光,玉一样冷,把不祥的预感昭示出来——黑豹看见一条腰肢的曲线,被一股大力擒住,然后挽了一个死结。黑豹立即挣脱光线的缠绕,把前爪放下,它亮出利刃,插进黑土,直到整个身体在黑暗中淬火,接着哑灭。

黑豹必须独自终身于黑暗才是完整的,两者缺一不可。就像坐在高处的复仇者,在快被仇恨点燃的时候,突然原谅了仇敌。它像炭一样松懈,散落在一块干净的石头上。黑金的意象威严而玉体横陈。

世界以流质的方式布局,在日光的左岸,一团夹裹着黑火的焰穿过一条黑暗的甬道。黑火通过热度来显示火的反向造型。红光与白火在重叠、交织,然后被密闭。深不可测,密度空前。如同黑豹进入异性的身体,它像亮毛贴在肉上一般完美,连一丝光也不能插足这绞缠的爱情。那根甩直的尾巴酷似性器,每一次出入,紧密是第一位的,而紧密本来就是作为黑豹的最低要求。记忆的碎片,模糊的场景,散乱的词句,矗立的栅栏,伟大的旋转,在黑豹躺下的一瞬均已完结。一切,都成了。

所以,黑到深处的事物,往往不是物极必反的证据——要么以突然的大光来体现黑到如今的力度,要么继续黑暗的事业——比黑暗更黑!但是,黑豹并不想被修辞在皮毛上覆盖诸如缎子、丝绸的软语,同样也拒绝金属的隐喻加诸己身。它不需要或软或硬的外观。这些无法被日光问鼎的黑暗,早已经在黑豹的内部绽放。被隐蔽就是幸福。它趴在石头上,直到把石头染黑,它溶解了,懒洋洋回到那个做了暗号的地方……

但是,黑豹突然睁开了眼睛,打破了我的叙述。它张大了嘴,打哈欠,令我的文字出现裂口。黑豹浅色的眼睛正作为黑暗的基座,托起了它的历史和背景。我以前只相信黑豹是黑暗的元音,现在我就认定它才是御座之主。有什么还会比一只黑豹的眼睛更深邃、更诡异、更神秘的呢?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如能有一秒钟的时间得以窥见真理的面目,甚至是魂魄的面目,你就终于明白,自己可以不说什么了。因为你没有畏惧,只有满怀的虔敬。

我看不见黑豹眼角的花纹,它不像花豹那样昭示痛苦,它已经穿越了这些皮相,在一个幽深的梦里迟疑,折返现实的大地。

P26-28

序言

蒋蓝的内在之豹

白郎

大地是一个大教堂,里面有无边的光,有万物奏响的圣洁和声,而所有的生灵都是保持着神秘关联的教徒,这种关联既是物理的,也是心灵的。在蒋蓝的数量宏大的动物随笔中,他主要从两个切人点深刻描述了动物,一个切人点是“人文化的动物”,另一个切入点是“人内心的灵兽”,在人与动物的交叉处,大量生动细节被打捞出来,汇聚于一个黄金般的中心,这些细节贯穿着由自然、生活、美学、文化学、历史学、神话学、文学糅合而成的“动物诗学”,体现出崭新的诗意和令人惊讶的情趣。令蒋蓝沉迷的不是动物惯常的日常生活,而是“它们在空气中燃烧的身体,在梦境边缘徘徊的脚步,以及投射在文字深处的脉动。它们带着自己的影响,在人类的思想中突现乌木一样的质地,高贵而独立,忘情而高蹈,让我们的思想与灵感获得了陡转和续接。”

在当代随笔界,蒋蓝和钟鸣、刘亮程、玄武、周涛堪称动物随笔领域的五位高手,钟鸣的动物充满了古怪生动的知识链接,刘亮程的动物将冷如黑铁的思考糅进了令人百感交集的乡村泥土,玄武的动物令他迷醉的幻象在现实中找到了通往生活深境的月台,周涛的动物体现了狂奔的热血里隐伏着的生命伟力,而蒋蓝的动物则在审美向度上走到了某个极端,在他已出版的众多著述中,这两本动物随笔是最令我心仪的。

大量动物被知识和诗意结成的美丽链条拉向了审美的极端,精细,意象繁复,并富于精神性——夕光中颇有些魔鬼雏形的蝙蝠、黄昏的橄榄树下低徊的猫头鹰、墨水般集聚在空中的铁鸦、穿行于布道声中的黠鼠、暗夜里伸出一只爪子的黑豹、有着浓烈阴气的女鸟、碧水中妖冶的人鱼、以怪异的狐步在雪地上撒落一串梅花的狐狸、用绯红的肉顶子撞击彩云的丹顶鹤……靠在历史黑白参半的廊柱上,蒋蓝用斑斓的修辞完成了这两本旁征博引的精心之作。同时,这也是一套有趣的书,许多奇妙的细部妙趣横生,如在《狐相》中写到了“狐狸拜月呼吸法”:“《聊斋》里面写有狐狸拜月的惊人场面。狐狸跪拜月亮,它尖锐的吻部突人月光的中心,然后就像一个潜水夫似的对着月亮深呼吸,直到明晃晃的月亮把身体胀满,冷澈的月华在狐毛上凝成晶体,狐狸以透明的形态修炼成了狐仙,就可以随意化为美女。”

有许多白昼和黑夜,动物们在圆满的光轮下呼啸游走于自由的山林,而另外一些白昼和黑夜,它们在旋转的苍天下意味深长地说着双关语,给人类以形而上的默示。一生热爱老虎的博尔赫斯在《蓝虎》中说:“梦中我看到过蓝色的老虎,那种蓝是我从未见过的。”我想,这只蓝虎是最标准的一只玄学兽,它像优雅的精灵,高踞在人类的思想里,当它迈出坚韧而柔软的步伐,是在丈量人类的精神尺码。我感到蒋蓝乘着一艘夜航船在水月中靠了岸,他点燃了一堆烈火,周围是彩绘的物像,物像的深处浮动着动物那美丽的肉身和忧郁的幽灵,其中隐匿着深邃的思想。借着一瓢月光,我们似乎看清了豹子背后的里尔克,老虎背后的布莱克,天鹅背后的普鲁多姆,牛虻背后的伏尼契,驴子背后的布里丹,蝴蝶背后的纳博科夫,孔雀背后的伏尔泰,战马背后的布封,他们往返于土地与内心的灵兽之间,并被洞穿两者的静默光线所启示。

2005年的一个仲夏夜,我和蒋蓝抵达他老家自贡时,天空中飘着博尔赫斯所说的豹子牙床似的粉红色,粉红色之上,悬挂一轮大月,一轮浪漫派明月:丰硕、澄黄、灵和,像朵大花,照着我的骨,并击穿了黑夜中最黑的物。但显然,蒋蓝不会喜欢这一朦胧的优雅之相,站立于黑夜,他更喜欢的是火焰,一把在世界之夜中尖锐呈示的烈火。

我以为蒋蓝是体火很旺的人,罪证之一是喜食辛辣引发痔疮,有一次严重了,找医生去做手术,手术一结束竞没休息,咬牙忍住剧痛斜着身子擅自驾车20公里回家。莱希于斯认为体火旺的人其梦幻是火,这一诊断使我明白蒋蓝为什么会那么推崇加斯东·巴什拉的《火的精神分析》。而他自己则宣称,“火打穿了思想者的天穹,引领着思想的维度,把它拉成一根矗立于黑暗之上的针芒,使压顶的光弯曲、衰退”。蒋蓝的精神之火一半燃烧着赤焰,一半燃烧着蓝焰,击退无边的黑夜,也击退无边的白昼。它是强大自我的标记,本性与地气相连,有着独特的燃烧程式。

然而火仅是蒋蓝对世界的一种尖锐喝问,尚不足以用来形容他那庞杂而热烈的内心。我注意到在这两本随笔集中,蒋蓝把最多的笔墨用于了豹子,先后写到赤豹、云豹、猎豹、雪豹、黑豹、金钱豹,这默示了他对豹子的厚爱,并从一个细部显明了这种玉体横陈的闪电似的动物正是他的“精神灵兽”。豹,我行我素,性情强韧,游走华丽,啸傲山林。它披着一身符咒般的斑纹突人时间的荒原,折返于蒋蓝的精神镜像,“人们不但看见黑闪电狂暴地抽裂大地,还觉得那些飞扬的黑色金丝已经潜伏在自己意识的最高处,闪着冷光……”蒋蓝这句关于猎豹的意象中的“人们”,在我看来,恰恰是他自己。豹汇集了强悍的自我、锐利的斗志、激昂的江湖气、高蹈的忧伤、孤独的沉思,而这些,都和蒋蓝很接近,甚至他那双有着淡淡橙色的深邃眼眸,也有一点和不羁的豹眼相似。

像一道黑色裂纹飘忽于黑夜,豹比黑夜更黑。一遍又一遍,蒋蓝描写了黑夜中的豹,这黑夜既是世界之夜也是理陛之夜,它漫过豹子的全部世界,豹子则是另一个隐喻,寓示着欲望旷野上孤独的自我灵力,当它奔突如黑夜之花,万形便逸散。“于是,黑豹自明。它走在微风的反面,风把它的所有运动带给黑暗,它仅仅从黑暗里伸出一只爪子,再按下去,黑暗就如影随形,淹没它,又使它再次失去名字。就仿佛一支飞驰的箭,不断被空气拾走自己的多余部分,只剩下一截锐器继续自己的事业。”

而在另一篇叫《文字虫以及发声史》的文章中,蒋蓝用略微带点灵异的细节描写了一种以书籍为食的白色闪银光的小虫。殊不知他自己就是一只巨大的文字虫,不停地抖动着发达的锐利触须,蠕动于渊博的篇幅之间。富兰克林于1780年买下了运到美国的第一个浴缸,他喜欢长时间浸泡在令身体温软的缸里思考和写作。席勒总是把腐烂的苹果藏在靠近腹部的抽屉里,需要获得强烈的灵感时,深深吸人苹果刺鼻的香气,然后再关上抽屉,让香气在脑海里经久萦绕。对于习惯在书堆中打发浩渺时光的蒋蓝来说,书房便是浴缸,书籍便是苹果,浸染既久,浪漫厚重的气韵自成格调,随蓬勃的激情涌出倒影纷杂的出口。

但藏书万卷的蒋蓝并非坐拥书城的香软书虫,也不是逍遥于世外的鸿鹤,别忘了他壮怀激烈的豹子禀性,也许把鲁迅和武松放在一起撒两钱白干儿翻炒一番,可以泛出蒋蓝的体味来。整个少年时代,蒋蓝以拳头横行于自贡街头,打过无数的架,那时他腰间随时都插着两把自制火药枪,一旦遇事,立马就以“双枪李向阳”的面目出现。多年后,寓居成都的他早已“改邪归正”以笔扬名,但其角斗士形象仍被不少当地人记得。一天,他父亲回家时,见一个走在前头的邻居边走边翻看着成都晚报,那人兀自冒出一句:“作者蒋蓝,不可能是楼上经常打架的蒋蓝嘛。”

古语道,豹死首山,意为这种精灵之兽不忘本。与豹一样,蒋蓝深深眷恋着生养自己的故乡。其童年和少年是在自贡一条叫“盐分巷”的巷道里奔跑而过的,一里长的巷道曲曲折折,房子多是老式砖木结构,用以前的大盐仓分隔而成;“盐分”的意思,就是对盐进行分隔、包装、转运,旧时这里曾热闹非凡,食盐批发商多如鸟雀。2005年夏天他带我来到这里时,老巷子只剩下了搬迁后的几排空房子,孤寂地立在瓦砾堆旁,一股混合着盐卤味和霉土味的陈年之气,落寞地缠住了一旁的几串黄瓜,黄瓜是一个老太太在瓦砾堆里“开荒”种的,她已成为这里唯一住户,当她在迷蒙的夏阳下眯着眼睛冒出矮矮的身子时,蒋蓝认出她是自己一位小学同学的母亲。扛着几麻袋记忆的雪花盐,蒋蓝在盐分巷的“残山剩水”间来回走动,高大的身影映在青石板的青苔上,一摞重重的童年叠加着一摞重重的少年迎向他的颅骨,将他带回到一个囤积多年的成味四散的梦境。他指着青石板路上的一道沟槽告诉我,这是旧时胶轮车的“尾舵”磨砺形成的,小时候自己可是这条石板路上的“顽主”,接着,他欣喜地发现一个小时候家里用过的小花盆,遂把这件“文物”带回了父母近年的住处。

盐分巷旁是釜溪河,这条自贡的母亲河静静流淌着漫长的天意,河的两岸,是绸衣似的林子和旧时代的龙脉。孩提时,5岁便可独自游过釜溪河的蒋蓝常常在河里戏耍,享受暖阳的沐浴,摸河底的鱼和螺蛳,以一艘小火轮为动力的长长的运盐船队开来时,他喜欢追上橹船,吊在尾舵上,直到开出两里地,才下水悠闲地游回。如今,红尘逐水流,往昔恍同隔世。构筑在恐龙与盐巴之上的自贡早已成为一座“自宫之城”,伟大光荣正确的钢筋混凝土对传统实施了大清洗,大批钢铁恐龙迎来了新侏罗纪时代,其间散落的一股刚性古气,仿佛贴着一张遥远的帐幔在游走,帐幔尽管已被颠覆,但不时能看到一些富丽的线头和碎片。这让我想到李后主的句子:“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崭新的故乡是让蒋蓝倍感陌生的故乡,他感叹道:“我越来越对这座古老的盐都感到陌生。那些负载了千百载盐巴的‘官道’(一种石板道)已经荡然无存;火神庙里挤满了黑压压的等候分配房子的城市贫民;而专门祭祀盐场动力——几十万头水牛的牛王庙,已被装修成了不伦不类的财神庙;我曾经工作过的盐业设计研究院正在绞尽脑汁分流职工;有几百年历史的贡井盐厂已经破产倒闭……有一天,已经74岁的父亲突然指着巍峨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对我说,他就出生在里面,那时叫西秦会馆。除了会馆大门口那对石头狮子,一切,都面目全非了……”

自贡先后开凿过1.3万多口盐井,是名副其实的盐都,世界上第一口深达千米的盐井燊海井仍然活着,天车上绑满篾绳的柱头,图腾柱般高刺苍天,激荡着古老的伟力,这伟力示现为盐卤,经过大铁锅的煮熬,转化为白晃晃的精盐。一个赤着上身的熬卤汉子在几口大铁锅边晃悠,沉默如盐,如同祖先的幻影。在粲海井那虚明的瞬间,我看见盐的光纹像豹纹一样,缀在蒋蓝身上,使他愈加有一种豹的哀伤……

生命来于神秘,亦归于神秘,太阳平等地照耀着人类和动物。此刻,窗外是良辰,空中匀称地飘着白绸似的薄云,一簇爬满骨朵的金色雏菊从马赛克上倒垂下来,几只麻雀在清凉的棕榈上滔滔不绝地啁啾,它们在圆柱形身板的棕榈上唱上一阵子,再飞到黄桷树的绿云窝里继续下一个乐章。旷渺的晚秋,雀之合颂唤醒了我对动物的担忧。特拉克尔说:“一只野兽在田埂上静静流尽了鲜血。”历史上有过焚琴煮鹤的时代,但从未出现过像现在这样一个暴烈地对待动物的时代,大量动物正在受难,不断退隐或灭绝,成为十字架上的动物。这种关头,细细咀嚼着蒋蓝的动物随笔,不知道是由于敬畏还是感慨,一根黑色的钩刺勾住了我的脊骨。

2013年11月改定于成都

后记

  很显然,我在此谈论的动物是文化动物或诗学动物,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动物。当然了,以往人文学者梳理文化动物,不过是着眼于动物们近距离地穿行人类社会,成为了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比如用于运输的大象和骡子、战场上的马,用于取乐的知了、蟋蟀,马戏团的众多动物等等。作为图腾而被信奉的龙凤,作为封建王道隐喻的老虎,它们被文化的烟火大力提升,逐渐成为人类思想、智慧的转喻。其实,人类社会不渴望天人合一,他们一直以主宰世界的主力军自居,这样的人驾驭、宰制动物命运的“文化”,一直就是所谓文化麾下的必然产物。而专门研究文化动物的学科,就成为文化动物学(cultural zoology)。文化动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动物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我更多的是使用文学、诗学视域来打量动物的,所以,本书既不是严谨的文化动物学著作,也非“动物文学”,它体现了我的一个写作动机:人类社会的进步往往与暴力紧密相关,但毕竟还有不少人在动物那里获得了放弃的力量。

所谓“动物诗学”,在我的视域是一种以动物为核心,艺术地感知、认识世界,体验并超脱人生功利的诗学品格。其主要体现在包括直接的动物形象的诗学表征;拟化(异化)动物意象的文化、情感内涵以及从动物视角而产生的对人生、社会,甚至人类、自然、世界的独特感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它既属文学理论范畴,又有其文化机制和时代语境。从动物学角度出发,结合叙事学、寓言学、狂欢诗学、原型批评、生态批评等文学、文化批评理论,通过比较文学的视野,在文学的历时与共时维度,对哲学、文学、美术、历史当中的动物诗学的诗学表征、审美形态及其文化历史系谱和时代语境的启示价值进行解读,也许就构成了通向诗学王国的一条林中路。

就我而言,我对动物有一种很奇怪的感情。很小的时候,我曾是当地出了名的“蛮横之徒”,游泳、打篮球、练田径、习武术、袭击农民的胜利果实,整个儿就是一个转世的“梼杌”。但看见别人杀狗,一见狗的眼睛,我退开,就终生不再吃狗肉了。20世纪90年代初,看到西南各地纷纷挂出“花江狗肉”的招牌,血海飘香,就有生理反应。无人给我灌输什么“护生”的说教,而是自己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持续的疼痛。同样的道理,一个情怀稀缺的人,难以明白“干燥的动物学理”,何以成为了情怀的镜子?!

因散文家周晓枫的引荐,与我素昧平生的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散文家谢大光先生,2004年一鼓作气出版了我的《玄学兽》与《哲学兽》,让我一直心念感怀。2008年重庆出版社推出了这两本书的修订本合集《动物论语》,版式、字数均属体量超大。近年又陆续写出几万字动物随笔,总篇幅逾40万字,再加上版图,已经不是一本书能够容纳的了。2013年,东方出版社与我商议,决定推出“蒋蓝作品系列”,动物随笔自然纳入其中,我决定还是恢复原初的意图,用《极端动物笔记》分别麇集穿越人文视域的不同言路的“兽迹”。

在这一视域当中,我主要从两个切入点深刻地描述了动物,一个切人点是“人文化的动物”,另一个切入点是“内心的灵兽”,在人与动物的交叉处,大量生动的细节被打捞出来,汇聚于一个黄金般的中心,这些细节贯穿着由哲学、美学、玄学、神学、历史、传说、文学糅合而成的“动物文学”和“动物哲学”,体现出了崭新的诗意和令人惊讶的情趣。我不一定完整传达出了这一美学感受,但确实朝这个向度努力。通俗点说,《极端动物笔记》就分别对应了“动物的文学志”和“动物的哲学志”两大部分。

一些读者曾给我来信,说很着迷于我的“动物随笔文体”。我的文体,不过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很显然,文体是一个大问题,但不是事情的全部。如果一个人有意识地用玄学的方式留心过往的动物,以及它们投射在文字深处的脉动,让思想在与它们的相遇中突然闪光,那么,所谓极端个人化的动物随笔,我认为,同样具有最广阔的共性。动物是有根性的,而这根性之须在思想的浓荫中难以被发现。无论是在我们的恍然大悟当中,还是在人们的熟视无睹里。动物们不声辩,它们不彰显,它们静默,着重观察我们的荒谬或者可爱。有时,回忆起德语诗人特拉克尔的诗句“一只野兽在田埂上静静流尽了鲜血”(尽管他诗里的“野兽”另有所指),我就会联想起那些将我的心脏大力上提的动物。动物们一直把这种来自于形而上高空的默示,拓印于大地。

《极端动物笔记》收入的近百篇文章,写作时间从2001年至2014年,收录了我迄今完成的所有动物随笔,白云苍狗,十几年恍如白驹过隙。这些文章基本上在各种报刊发表过,在这次结集时,我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有些篇章几乎是另起炉灶,并修改了原作当中的一些错误。

本书不是有关动物的学术考据,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文学随笔的习惯,除一些十分熟悉的人名外,保留了一些外国重要人物的原名以及生卒年,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查询和阅读。为了行文的畅达,本书保留了必须写入的随文注释,没有收入数百条参考性注解。但有些段落是阅读他人的作品后产生的追问和余兴,就应该注明出处,这已经在一些文章的结尾予以了说明。

蒋蓝

2014年11月于成都九眼桥

书评(媒体评论)

四川盆地是一个巨型的地理迷宫,同时也是一个路径复杂的文化迷宫。蒋蓝则是盘踞其间的话语怪兽。从远古时代的记忆残片到当代诗歌艺术盛大筵席,蒋蓝以一种罕见的书写方式穿行其间,并划出了若干或隐或显的路径标识。

仿佛蚕丛时代的“纵目人”,蒋蓝看待世界的眼光奇特。纵目看到的世界,乃是垂直的立面,从这个立面上,可以看到时间断层的沉积物,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放置在同一平面上观察。消失已久的古蜀国的文化幽灵,扇动着现代主义的巨翅,盘旋在蒋蓝的言辞“城堡”之上,呈现出玄妙而又怪异的话语奇观。由对历史幻影的玄学冥想,突然间变成现实的文化意识形态的犀利批判,蒋蓝在虚构话语世界和现实经验世界之间,建立了一条隐秘的通道。但这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幽暗小径,其间隐藏着蒋蓝话语魔术的大秘密。

——上海同济大学知名学者、批评家 张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1:56